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眉山市部分高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眉山市部分高中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0:37: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市县高中23级高二期末联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时间7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务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这体现了()
A.原始民主传统 B.君民平等共治 C.家国一体格局 D.君主专制统治
2.某学者对唐朝三省制有一段精辟的叙述:“坐庙堂者,商订于造命之初,毋或擅权而好胜;居纠驳者,审查于出令之后,不惮纠过以弼违,则上下之间始无旷职,而三省之设不为具文。”这体现了唐朝()
A.三省相互牵制又分工配合 B.宰相逐步丧失行政大权
C.决策权与行政权开始分离 D.中枢机构形成制衡关系
3.在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一般官员由民众法庭审查,执政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政绩审查,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这说明()
A.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 B.公民对公职人员有严格监督权
C.民众法庭与公民大会相互制约 D.雅典城邦的法律体系臻于完善
4.《宋史·舆服》记载,只有官员的房合才能称为“宅”,“座民曰家”,另外还规定了:“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铺飞檐,庶人舍层,许五架,门一间两厦而己。”这些规定旨在()
A.增强百姓的家族意识 B.强化民众的节俭观念
C.推进理学的基层渗透 D.规范社会的等级秩序
5.新中国成立后的几部宪法结构顺序都是:“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动表明()
A.高度重视公民基本权力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主义制度正式确立 D.对国家机构权力来源的认识深化
6.1964年1月,日本外相大平正芳对美国国务卿腊斯克说:“日本人民不关心东南亚的民族解放斗争,他们倾向于认为苏联,而不是中国,是主要敌人:在法国承认北京的问题上,日本政治家和报纸认为,法国的行动开创了一个和中国接触的机会。”这表明()
A.日本舆论倾向于缓和中日关系 B.中法建交决定国际格局的走向
C.美苏两大阵营由对峙走向合作 D.中美外交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7.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国官方暂停履行按照官价向外国官方持有的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1976年签订的“牙买加协议”规定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推行黄金非货币化。这意味着()
A.世界经济利益格局的重塑 B.美元的世界地位不复存在
C.国际货币市场稳定性加强 D.国际金本位制度重新确立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现在我们认为“协定关税”条款的深远危害是()
A.中国不能实行保护性关税 B.损害中国司法主权
C.西方列强将来会降低税率 D.改变中国出超地位
9.在清代,各种善会善堂多是官倡民办,由各姓族绅集资,共同管理。此外,还有许多共营水利、共营墟市码头、共营贸易等。这反映了()
A.政府主导是社会救济的主要特点 B.政府对基层管理松弛
C.民间力量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D.已经出现公有制雏形
10.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济贫;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由此可知,济贫法的颁布()
A.使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B.提高了地方治理能力
C.形成了完善法律体系 D.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11.据法国普罗旺斯的史前文化显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其家庭食物总消费量中野生动物的消费量占总消费量的60%,而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则只占到10%。这一变化说明()
A.采集和渔猎的消失 B.新生产方式的推广
C.原始农业开始出现 D.原始人口迅速增加
12.1300-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B.物种的全球大交流
C.殖民地人民大量涌入 D.生育观念有所变化
13.1940年7月,毛泽东等中共重要领导人强调:共产党在敌人后方消灭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只占三分之一,而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的实施()
A.扩大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B.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
C.践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D.意在维护工农民主政权
14.1910年宣统皇帝发布上谕,北洋大学堂毕业生考列“最优等”的学生,“均赏给进士出身,授为翰林院编修”,其他“考列中等”的毕业生,则赏给进士出身,令各部“尽先补用”。这一材料可以说明当时()
A.通过科举制选拔经世之才 B.新式教育与官员选拔相结合
C.北洋政府统治基础的形成 D.六部分别办学培养对口人才
15.明代隆庆年间,四川营山县知县“王廷稷复申明前法,下令于民,曰保甲乡约,惟分为二故.......爱议条款节目,保甲十有一,日量地里、日严稽查、日革优免......乡约五:日列职司、曰设处所、日定日期、曰序仪节、曰纪善恶。”这反映出()
A.乡约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 B.基层治理中政府和民间力量相结合
C.州县长官拥有广泛政治权力 D.地方开始推行德法并济的治理模式
16.中世纪的欧洲,人们结婚需教会主持,无需家长或封建主同意。17世纪的新教徒结婚,则需要家长的同意并到政府去登记,可以不采用宗教仪式。这一变化()
A.体现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B.表明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C.反映了世俗权力的提升 D.保障了平民阶层的利益
二、材料分析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冬,十月,把平望观改为听讼观。(曹魏)明帝常说:“狱事是否清明平直,决定着国家的安危!”一旦有重大案件审判,明帝常常亲自到听讼观去监督听闻。以前,魏文侯的老师李悝著有《法经》六篇,商鞅接受这观念后去辅佐秦国。汉朝萧何把它改为《汉律》,增加为九篇,后来又增加到六十篇。另外还有《令》三百余篇,《决事比》九百零六卷,后世还有增添或减少,错杂没有常规,后代人又各为章句,马融、郑玄等十多家传述,直到魏,仍常用的有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多字,读起来真是困难的很,明帝就下诏,只用郑玄的章句......又下诏,让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删减《汉法》,写《新律》十八篇,《州郡令》四十五篇,《尚书官令》、《军中令》合计一百八十多篇.
-(清)宋宗元《正经》
材料二
沉默权在英国最先被确立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使英国社会开始重视个人的权利,立法者们认识到,当个人受到代表国家的司法机关追究时,其地位明显处于劣势,若不对其权力进行特别的保护,则司法公正在根本上难以保证,而冤假错案将会严重影响民众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影响社会稳定,最终危及统治秩序和统治利益。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64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沉默权”的法案。1898年英国的《刑事证据法》明确规定被告人享有沉默权,该证据法称沉默权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沉默权”的实施,使得证实被告人犯罪的责任由控诉方承担;被告人不负举证责任。
-摘编自李秋月《刑事法律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魏明帝重视法律的表现,并分析其历史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沉默权”所体现的西方法律的基本特征,说明“沉默权”在近代英国确立的原因。(10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
自汉、魏以来,羌、胡、鲜卑降者,多处之塞内诸郡。其后数因愤恨,杀害长吏,渐为民患。侍御史西河郭钦上疏曰:“戎狄强犷,历古为患。魏初民少,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宜及平吴之威,谋臣猛将之略,渐徙内郡杂胡于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万世之长策也。”
-《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侍御史西河郭钦的主张及理由。(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哪项制度落实了材料二的政策,并分析其原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3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图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历史地图册》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市县高中23级高二期末联考
历史答案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B D A A A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B B B B C
17【答案】
(1)表现:设置听讼观,监督听闻诉讼;确立郑玄的章句为正式法律解释文本;删改旧律基础上编订新的法律;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6分)
历史背景:秦汉以来法制错杂的弊端暴露;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4分)
(2)基本特征:保护个人权利;程序公正;无罪推定。(6分)
原因: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英国议会权力增强,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避免冤假错案及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把平望观改为听讼观”“明帝常常亲自到听讼观去监督听闻”可知设置听讼观,监督听闻诉讼;据材料一“只用郑玄的章句”可知确立郑玄的章句为正式法律解释文本;据材料一“让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删减《汉法》““写《新律》十八篇”可知删改旧律基础上编订新的法律;结合所学法律儒家化的史实可知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第二小问历史背景,据材料一“司空陈群、散骑常侍刘邵等删减《汉法》”可知秦汉以来法制错杂的弊端暴露;据材料一“后代人又各为章句,马融、郑玄等十多家传述”并结合所学儒家思想地位可知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2)第一小问基本特征,据材料二“使英国社会开始重视个人的权利”可知保护个人权利;据材料二“则司法公正在根本上难以保证”并结合所学西方法律基本特征的史实可知程序公正;据材料二“该证据法称沉默权为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可知无罪推定。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可知文艺复兴及启蒙运动的推动;据材料二“164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沉默权”的法案“ 1898年英国的《刑事证据法》”并结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可知资产阶级革命以来,英国议会权力增强,资产阶级民主的发展;据材料二“而冤假错案将会严重影响民众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影响社会稳定”可知避免冤假错案及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3)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可知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据材料三“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可知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据材料三“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可知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据材料三“以宪法为统帅”可知以宪法为统帅;据材料三“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可知多法律部门多层次法律规范;据材料三“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可知内部总体科学、和谐、统一。
第二小问历史意义,据材料三“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座谈会上”可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据材料三“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可知使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结合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史实可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18【答案】
(1)主张:将内地的少数民族迁移到边疆;加强对少数民族管理和防范;恢复古代对待少数民族制度。(6分)
理由:自古西北少数民族威胁中原;曹魏初年少数民族杂居于西北各郡;担心百年之后少数民族入侵。(6分)
(2)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分)
原因:(民族特点)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交错杂居,文化、经济、情感联系紧密,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写“我国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局面”也可给 1分)。
(历史因素)少数民族长期遭受压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水平落后。
(现实因素)民族政策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6分,每个角度3分,任答两点)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3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图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历史地图册》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18【答案】(12分)
现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推行变法运动。(2分)
阐述: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各国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为了适应社会剧变,各国纷纷推行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等都主持了变法。战国时期的变法,打击旧制度、削弱贵族特权,注重富国强兵,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8分)
结论: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变法改革成为强大的时代潮流,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方式。(2分)
【解析】
题目要求根据图3发现历史现象,并进行阐述,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及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综合能力要求高,答题一般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根据图示总结历史现象,第二,根据所学进行阐释。首先根据图3可知,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都进行了变法运动,即为当时的历史现象;其次根据所学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增多的现象进行阐述,即根据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分析各国变法的原因及其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急剧变动,各国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剧变,各国纷纷推行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韩国申不害等都主持了变法。通过战国时期的变法,打击了旧制度、削弱贵族特权,注重富国强兵,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