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秋期宜宾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75 分钟总分: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帝”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公职人员的称谓;“王”是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国家元首的统称;“皇帝”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国家元首的称谓,始于秦始皇。据此可知,该学者
A.认为皇帝制度始于早期文明B.运用唯物史观方法认识历史
C.主张社会演进弱化元首权威D.强调权力传承逐渐趋于稳定
2.汉初“公卿多起于屠贩”,形成“吏多军功”的局面。到汉武帝时,朝廷要求公卿、刺史及郡、国等推荐基层吏民中的孝廉者、通晓经学者、明法律者、能治河者、勇猛知兵者等,经中央考核或策试任以官职。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儒学官方地位确立 B.中央监察机制完善
C.选官用人标准统一 D.国家治理策略调适
3.魏晋到明清法律中规定了“存留养亲”制度,即非犯“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徙刑的罪犯,若祖父母、父母老病应侍,身边却无亲人可以照料生活,允许待奉养老人去世后再执行原判刑罚或改判。这一规定体现了
A.法不阿贵的原则 B.中华法系的完备
C.经律结合的理念 D.律法权威的削弱
4.据宜宾史志记载:嘉祐四年(1059年),苏轼乘船沿岷江途经宜宾时,看到夷夏杂居,风俗各异,并在《戎州》词中描述当地少数民族“颇能贪汉布,但未脱金环(少数民族装饰品)”。据此可知,宋代宜宾
A.成为全国交通枢纽 B.开始形成商业市镇
C.“夷夏”习俗趋同 D.民族交往多元共存
5.明初,民“以其业著籍”,役因籍异,民户与民差、军户与军役、灶户与灶役一一对应(灶户,指生产食盐的盐户)。但泉州盐场地区人口却普遍同时拥有军、灶、民等不同名色的户籍。这种现象
A.折射出沿海形势的严峻B.导致了国家事务的繁杂
C.扩大了南北经济的差距 D.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6.1853至1860年间,边疆边贸关征税数量较小,征税情况较为平稳;运河长江沿线关税由250多万两(白银)下降至不足100万两,下降趋势明显;沿海各关常税数据起伏较大。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关税收入持续走低 B.太平天国已经深入边疆
C.清廷政治局势动荡 D.中央政府权力逐步增强
7.民国初建,针对各政党发展成员、扩大党势的现象,有人评论称,“甲党欲倾乙党,则依政府之力以为后盾;乙党欲倾甲党,亦如之”。这说明,当时
A.政治转型强化国会权威B.政党政治缺乏社会基础
C.政府制造党派间的对立 D.民众参政意识较为浓厚
8.1942年,国民政府某地方政务委员在总结公务员考绩工作时感慨:“民国肇造以来,几岁无宁日,各级主官和职员变动频繁。在此情况之下,不言高级机关对此尚未十分注意,即使注意及之,亦以人员变动甚多,年终考绩无从举办……”。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考试院铨叙功能被弱化B.人事考试程序趋于严格
C.行政运行机制存在弊端 D.军阀割据影响制度实施
9.表1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内容。这表1
时间 主要内容
建国初期 (1949-1956年)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新生活的重任”,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号召和组织群众学习劳模精神;开展群众性扫盲识字运动。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 坚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文明创建活动。
A.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局面B.促进了工作重心迅速转移
C.践行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D.兼顾了社会与经济的效益
10.据史籍记载,“古之人皆食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神农)作陶冶斤斧,破木为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蓏之实。”这可用于说明
A.原始先民向食物生产者演进B.渔猎时代人口急剧增长
C.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分工D.早期文明社会已经形成
11.下图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这反映了
A.种植结构的调整 B.农耕区域的转移
C.劳动对象的变化 D.经济结构的变迁
12.中世纪初期,日耳曼人在原西罗马帝国疆域上纷纷建国,其部落首领成为权力极其有限的“蛮族”国王。8世纪前后,西欧出现国王要求本国主教涂油的加冕礼。由此,国王遂成为“承蒙上帝恩典”的“神命之王”,反对国王要受到上帝严惩。这说明,西欧
A.王权借助宗教得以强化B.天主教义影响民众生活
C.正式确立教权高于王权 D.近代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13.17世纪后,欧洲各国竞相在各殖民地设立植物园实验室,用于发掘和利用亚洲、美洲植物,以追求科学知识与增进国家利益,掀起了“经济植物学”研究热潮。这一现象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B.折射出早期殖民竞争态势
C.推动了世界贸易中心转移 D.印证了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4.美国于1883年颁布“彭德尔顿法”,对文官制度进行改革。其中在文官的晋升上,通过定期考核的方法,根据文官能力的高低、政绩大小和勤奋程度以升降惩罚。该条例旨在
A.杜绝行政管理腐败 B.激励文官进取精神
C.完善分权制衡体系 D.保证文官政治中立
15.19世纪后期,英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食品饮料标准、环境卫生、健康、居住条件以及解决工人住房问题的法令;1909年又颁布了“住房与城市规划法”等法令。据此可知,英国
A.放弃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旨在改善工人居住条件
C.城市化进程中问题凸显 D.城市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16.表2为1920年到1980年世界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变化表。这可用于说明
表2 (以1980美元价格计)
时间 海上货运(a) 空运(b) 跨大西洋电话(c)
1920 95 —— ——
1940 63 0.46 188.51
1960 27 0.24 45.86
1980 24 0.10 4.80
a:平均每吨进出口货物海运和港口费;b:每公里乘客的平均空运收入;c:纽约到伦敦3分钟通话费。
A.全球性贸易趋向规范化B.交通发展减少商业利润
C.通信手段决定商品成本 D.技术进步改善人类生活
二、非选择题:包括3小题,17题25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成祖为缓解“北虏南倭”的压力,强化新政权的合法性,派遣郑和下西洋(1405—1433),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一举措将公元前3世纪以来的朝贡体系在大陆外的地区推广。朝贡贸易是中外平时联系的纽带,但“厚往薄来”的方式让明朝难以持久,甚至引发国内财政危机,更压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万历年间(1573—1620),明朝出兵抗倭援朝,扫除倭寇、击败日本,维护了东北亚地区的长期稳定。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这一角色,乾隆皇帝时,宗藩体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与日本的崛起冲击使其逐渐走向崩溃。
——摘编自孟森《明清史讲义》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世俗政权急于摆脱天主教势力的控制,宗教改革适应了这一趋势。尼德兰革命(1566—1609),三十年战争(1618—1648)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同时还诞生了近代以来第一个国际体系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一时期,格劳秀斯在《战争与和平法》中第一次完整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法国大主教黎塞留创立外交事务部(西方第一个外交部)以及奉行的“国家至上”的理论成为外交的主流。拿破仑战争后建立的维也纳体系
(1814—1848),强调和平协商在处理国际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后来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甚至雅尔塔体系,表面上遵循这一原则。但时至今日,西方外交实际运作仍旧建立在国家实力之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国际法主体平等,发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甚至实现领土、经济扩张,仍旧是西方国家的首要选择。
——据王觉非《欧洲五百年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宗藩外交体系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明清时期中国相比,概括西方外交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国家外交的主要因素。(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有学者将19世纪和20世纪的世界历史比较后,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如果说19世纪是一段“几乎不曾中断的长期进步时期,那么,20世纪则是经历了人类的大灾难。
(二)如果说19世纪是以欧洲为中心,那么,到了20世纪,文明的中心开始转移。
(三)如果说在19世纪后期,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国家之间的贸易,工业中心还仅存在于欧、美地区;到了20世纪,特别是70年代以后,主要以跨国公司为特征的全球化经济已经形成,工业中心也开始向欧洲和北美以外的地区转移。
——摘编自[英]艾瑞克 霍布斯鲍姆著郑明萱译《极端的年代1914—1991》
根据上述材料整体或部分,围绕“20 世纪的世界”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史实予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价值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民生活营养不良,文化水平低,卫生习惯差,加之战争影响和封建迷信盛行,导致广大群众免疫力、抵抗力低下,军民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立即组建军区医院、志愿输血队、特种医院等,邀请白求恩负责医院的工作。聂荣臻积极开办看护员与调剂员短训班,筹建培训170多名医务干部人员。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各军分区担任医生、医助,边区医疗急救的诸多问题逐步解决。同时,边区党委在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庙会、集市上开设卫生科普宣传专栏,教育广大军民“不喝生水”“灭除蚊蝇”等;组织妇女学习卫生知识,推广新法接生。聂荣臻还号召中西医结合,鼓励边区医务工作者开展药物生产。据不完全统计,晋察冀军区制药厂在抗战期间共生产医药器械140余种、医疗器材21种、医疗药品119种、卫生敷料7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边区通过医疗合作社的方式给予农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晋察冀边区摸索出一条适合边区的医疗卫生道路,为抗战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苏小平《聂荣臻与晋察冀边区的医疗卫生事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聂荣臻建设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事业采取的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晋察冀边区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的意义。(7分)
2024年秋期宜宾市普通高中学业质量监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包括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5 BDCDA 6——10 CBCDA 11——15 DABBC 16 D
二、非选择题:包括 3 小题,17题25分,18题12分,19题15分,共 52 分。
17.(25分)
(1)(8分)
主要特点:凸显政治功能;具有继承性;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厚往薄来,缺乏经济理性;以和平交往为主;具有维护地区和平的作用;(任答1点2分,3点6分,共6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以中国为中心;以国家实力为依托;朝贡贸易为核心等。(任答1点2分,共2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12分)
不同:
具有宗教色彩:世俗政权摆脱宗教控制的同时,宗教仍旧对外交有影响;近代民族国家意识:民族国家伴随革命和战争产生,国家意识成为近代外交的出发点;主权观念凸显:领土和国家主权观念是近代西方外交活动的出发点和核心;设置外交专业机构:从教黎塞留创立外交事务部到后来的对外大使馆、公使派驻以及各种领事馆设立;建立国际体系: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形式上建立国际协商机制,有利于国际争端的解决;战争在对外交往的作用:西方通过战争解决国家争端的同时,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扩张。(任答1点2分,4点8分,共8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影响:
加速了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向近代转型;强化了国家的主权、安全意识;有利于国际协商机制的不断成熟;催生了建立在国家实力基础之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任答1点2分,2点4分,共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5分)
主要因素:
国家的外交理念:和平与强权的外交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外政策的方向;
国家力量的强弱:国家力量的大小是决定国家利益是否能实现的前提和基础;
所处的时代因素:所处不同的时代影响了外交政策的具体制定和实施;
国家的社会性质: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解决外交纠纷和冲突的方式不同;
历史传统的制约:历史的惯性使得国家在实施外交的时候,或多或少的受到历史传统的制约;
国家的周边环境:国家所处的周边环境影响了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活动的具体实施。
(任答1点2分,2点3分,3点5分,共5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8.(12分)
示例1:
论题:20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
论述:20世纪世界经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变革,塑造新的世界体系。在政治领域,20世纪初,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资本主义列强建立起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亚非拉众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二战后,在冷战形成的两极格局中,孕育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在经济领域,技术革命成果广泛应用,生产力飞速提升;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迅速恢复;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经历曲折,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巨大成就;区域经济集团兴起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思想文化层面,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影响力扩大;信息技术催生互联网文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示例2:
论题:20世纪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论述:19世纪末,20世纪初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推广,电话、电报等通讯工具革新,为全球联系增强提供了技术基础。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90 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连成一体。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平、发展、合作、共赢逐渐成为时代潮流,要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其它论题如:20世纪是世界联系不断加强的时代。20世纪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时代。20世纪多种因素促进世界经济格局变动。
论题3分 3分, 表述合理、恰当,与阐述有密切逻辑关系
1-2分,表述合理,与阐释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0分,表述不合理,观点不准确
阐释9分 7-9分 紧密围绕论题展开,论据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文字通顺。
4-6分 与论题联系较密切,论据较充分,史实较准确
0-3分 与论题联系不紧密,能举出论据
19.(15分)
(1)(8分)
措施:组建军区医院和医疗队伍;邀请白求恩主持医疗工作;开办医护人员培训班,培养医护人才;重视科普医疗卫生宣传;主张中西医结合;建立制药厂,开展药物和器械生产;建立医疗合作社,惠及农民。(任答1点2分,4点8分,共8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7分)
意义:提升边区军民的医疗卫生意识;利于保障边区人民的生命健康;改善边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培养了医疗卫生人才;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医疗卫生保障,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边区医疗卫生建设的有益探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民谋福祉的初心和使命等。(任答1点2分,2点4分,3点7分,共7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