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8《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21:22: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8《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深刻感悟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守护家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通过细致批注与富有感情的朗读,精准赏析文中直抒胸臆的语句,深入理解 “呼告”“拟人” 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思维能力:深度剖析 “土地” 这一核心意象的象征意义,探究作者用 “她” 指代土地的深刻内涵,培养文本解读能力。
审美创造:精心设计对比阅读与仿写活动,引导学生熟练掌握直接抒情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准确抓住文中 “直抒胸臆” 的关键语句,深入分析其情感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的强烈与真挚。
体会作者对沦丧国土所蕴含的屈辱、愤激、眷恋等复杂情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镜头中的故土
1.播放一段融合东北黑土地壮丽风光(如茂密的白桦林在风中摇曳、火红的高粱随风起伏、奔腾的冰河气势磅礴)与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沦陷惨状(城市废墟、百姓流离失所)的视频,通过鲜明对比,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
2.提问激思:“假如你像作者一样,被迫离开如此美丽且饱含深情的土地,你会用何种饱含深情的语言表达对它的眷恋与不舍?” 引导学生思考并简单发言。接着,回顾《黄河颂》中 “啊!黄河!” 这种呼告式抒情,自然引出本课将重点学习的 “直抒胸臆” 抒情手法。
(二)初读感知:捕捉 “特写镜头”
任务一:速读勾画
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波浪线仔细标出文中如电影特写般的景物描写,如 “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等。阅读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丰富多样的景物叠加在一起,构建出了怎样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故土形象?组织学生简单交流分享,初步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细致描绘。
任务二:情感初探
让学生找出作者直接呼告 “土地” 的语句,如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请几位同学进行初步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感受语句中蕴含的情感,简单交流对作者情感的初步体会。
(三)精读探究:解密 “直抒胸臆”
活动一:批注式细读
给出示例句:“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 或者我的坟前。” 详细讲解批注角度:
人称转换:“她” 将土地拟人化为母亲,生动展现出作者对土地深深的依恋与强烈的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拟人化表达与直白描述的差异及效果。
破折号:破折号在此处起到情感递进的作用,从坚定的战斗誓言延伸到为故乡甘愿牺牲的决心,让学生体会情感的逐步升华。
动词 “战斗”“看见”:这两个动词有力地体现了作者抗争的坚决态度与对重建美丽故乡的殷切希望,分析动词在传达情感上的重要作用。
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直抒胸臆的语句,按照示例角度进行批注,小组内交流分享,教师巡视指导并适时点评。
活动二:象征意义分析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作者为何不用 “它” 而用 “她” 称呼土地?引导学生从土地对人类的滋养、孕育生命等方面思考,明确 “她” 赋予土地母性形象,象征着家园、民族的根基以及生命的源泉。接着追问:文中 “伤痕累累的土地” 与 “泛滥着热情” 看似矛盾,为何作者要用 “泛滥” 一词?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 “泛滥” 在这里贬词褒用,形象地凸显出作者对故土的情感如汹涌潮水,无法抑制地喷涌而出。
活动三:历史背景渗透
详细补充 “九一八事变” 后东北沦陷的具体史料,包括日军的残暴行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以及作者流亡的艰难经历。引导学生对比文中对昔日东北丰饶景象的描写与当下国土沦丧后的疮痍,深入理解作者发出 “誓言” 时的悲壮心境,体会其情感产生的历史根源。
(四)以读促悟:诵读 “家国之声”
个人读:让学生选择一句自己感触最深的直抒胸臆的语句,自行设计重音、停顿和语调,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如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朗读后分享自己设计的依据及对情感的理解。
小组读:将学生分成小组,分角色朗读文中的景物描写与呼告句,一组读景物描写展现画面,一组读呼告句抒发情感,相互配合,感受画面与情感的交融。
全班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结尾段,同时播放悲壮的《松花江上》作为背景音乐,将课堂情感氛围推向高潮,让学生在朗读中深刻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
朗读评价:从“情感浓度是否真挚强烈”“语气处理是否贴合情感”“节奏把握是否恰当合理” 三个方面,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教师总结并给予针对性指导。
(五)迁移创作:书写 “我的誓言”
布置学生以 “故乡” 或 “校园” 为对象,运用呼告、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直抒胸臆的文字。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句式支架:“啊,!你的______是,你的______是______!我誓要______!” 同时给出示例:“故乡啊!你的麦浪是游子梦中的摇篮,你的晚霞是母亲眼里的温柔!我誓要用双手抚平你每一道伤痕!”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抒发真情实感。
(六)总结升华:从土地到家国
1.意象升华
引导学生从 “东北黑土” 这一具体的土地意象,拓展到整个 “祖国疆域”,深入解读 “土地” 所象征的民族精神与文明根基,理解土地在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现实链接
展示当代戍边战士坚守边疆、抗震救灾志愿者全力救援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新时代,我们的 “土地誓言” 是什么?作为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动践行对祖国、对家园的热爱与守护?组织学生进行简短讨论并发言,将课堂所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业设计
(一)实践题
完善课堂仿写片段,精心为其配上相关图片,制作成一份精美的 “我的誓言” 小报,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审美能力。
(二)拓展题(选做)
对比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从抒情方式、意象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深入分析两文的异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景:特写镜头 → 故土丰饶 → 眷恋
情:直抒胸臆 → 屈辱、愤激 → 抗争
魂:土地为 “她” → 家国象征 → 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