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深根藏器时,寸寸抱奇节。遭时上风云,故可傲冰雪。”“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其坚韧的生命和昂扬的节操,历来为人们所称颂。你可知道,井冈山的翠竹更以其无与伦比的魅力在天下竹子中独领风骚?
1927 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坚定的共产党人高擎火炬前行,从狭窄山路中走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自此,革命的火种,在井冈山这片群山怀抱、沟壑纵横的红色沃土上熊熊点燃。
井冈翠竹,就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18 井冈翠竹
第1课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CONTENTS 教学目录
学习目标
01
必备知识
02
必记字词
03
初读课文
04
精读课文
05
1.体会作者通过丰富的联想,在对井冈翠竹的描绘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传达心志的。
3.体会作者的心志,学习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学习目标
袁鹰(1924—2023),原名田锺洛,江苏淮安人,作家。
主要作品: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儿童文学《丁丁游历北京城》等。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创作风格: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1960年,作者有幸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回去后,写了一组抒情散文《井冈山记》。《井冈翠竹》是其中的一节,原题为《青山翠竹》。在《井冈山记》里,作者写了四样富有典型意义的事物:“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类似组诗的结构,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梭镖( ) 赣江( )
稠密( ) 迢迢( )
摇撼( ) 功勋( )
biāo
gàn
chóu
tiáo
hàn
xūn
必记字词
字音字形
(shèng)丰盛
(chéng)盛水
(yīn)殷切
(yān)殷红
(lěi)成年累月
(léi)硕果累累
(lèi)劳累
盛
殷
累
旋
(xuán)旋绕
(xuàn)旋风
(xiāo)硝盐
(xiāo)销毁
(shāo)捎带
(zhàng)帐篷
(zhàng)账本
(ào)山坳
(niù)执拗
(dǒu)陡峭
(tú)徒劳
坳
拗
帐
账
硝
销
捎
陡
徒
修长:细长。
殷切:深厚而急切。
魂飞魄散:形容非常惊恐。
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血雨腥风:血溅得像下雨一样,风里带有腥气,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腥风血雨”。
绞尽脑汁:费尽思虑,费尽脑筋。
必记字词
词义理解
托物言志
必备知识
写作手法
一种表现手法。往往借某一具体事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表达作者的思考,如于谦的《石灰吟》。散文中运用这种手法,首先要细致描绘某一具体事物,突出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同时常常使用象征手法,赋予这一事物某种象征意义,借此表达情感或志向。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①理清文章思路。
②找出文中中心句。
③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开篇点题,简洁明了,惜墨如金。林海茫茫,“最使人难忘”的却是毛竹,饱含感情,意味深长,引出下文。
如果你是井冈山“百竹园”景点的讲解员,你如何根据本文内容,向游客简短介绍井冈翠竹?
示例:游客朋友们,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郁郁葱葱、一望无垠的井冈翠竹。它们不仅别有一番婀娜多姿的神韵,而且有“革命的竹子”之称。革命斗争时期,它们被用来搭帐篷、做梭镖、吹风生火、盛水蒸饭、挑担送粮,还被削成竹钉抗击白匪,立下了赫赫战功。硝烟退去,井冈翠竹依然生机无限。
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火车,走进了工地、工厂、矿山、城市、农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立新功!
朋友们,尽情欣赏吧,你会更深刻地理解井冈山人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中心句: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从远到近写井冈山的毛竹苍翠茂盛、气势磅礴、形态各异。这是说井冈翠竹的“神采”令人“难忘”。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嗥。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第5段总写,铺叙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丰功伟绩。
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一直挑到北京城。
6、7两段分写,详写井冈山的毛竹在革命战争年代作为竹筒和扁担作出的巨大贡献。
毛委员和朱军长下山去了,红军下山去了……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青青翠竹!
毛竹年年长,为的是向敌人示威……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
8、9两段写井冈山的毛竹在红军长征北上到解放战争取得胜利这段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坚韧不拔的革命气节。
第5—9段写井冈山的毛竹在中国革命斗争时期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是说井冈翠竹的“神勇”令人“难忘”。
为了叫井冈山变得更快,党派来了两千好儿女,同井冈山人民一起来开发这座万宝山……是井冈山建设者们曾经绞尽脑汁的大事。
如今,你若是在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一路欢唱着飞下山去了。
你看,你看,这不是又一批新砍的毛竹滑下山来了吗?……也带去井冈山人民的风格吧!
第10—12段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井冈山人开发井冈山毛竹的情景,这是说井冈翠竹的“新功”令人“难忘”。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不仅曾经为革命建立功勋,而且现在和将来仍然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大厦继续献出一切。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第13段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题,赞美井冈翠竹,赞美中国人民。
第二部分(5—9)
写毛竹的“神采”,点明井冈翠竹是革命的竹子。
写井冈翠竹在革命斗争时期的“神勇”。
第一部分(1—4)
初读课文
第三部分(10—12)
写井冈翠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贡献”。
第四部分(13)
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划分层次
文章运用了寓情于物的写法。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把竹和人、过去和现在、井冈山和全国联系起来的?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第2段:井冈翠竹修直挺拔似岗哨,密密麻麻似奇兵,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这就把竹子与井冈山人联系了起来。
第5段:作者由满山的翠竹联想到了“当年用自己的血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想起当年毛竹的用途、毛竹的贡献。这段明写毛竹,暗写井冈山人民,写他们的战斗生活,写他们的丰功伟绩。
第6段:作者由老表手中的竹筒联想到硝盐罐,联想到竹筒饭的清香,由竹筒饭联想到老乡们冒着生命危险给山上的红军送粮送饭的情景,由送粮联想缺粮,联想到红军战士“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作者描绘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图画,展示了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7段:作者由运粮联想到运粮用的扁担,联想到毛委员、朱军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把中国革命的重担从井冈山一直挑到北京城的历史。体现了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显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责任担当。
第8、9段:写毛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时也是在写井冈山人民。红军战略转移后,井冈山人民在白色恐怖中,面对敌人,顽强斗争,毫不妥协,对人民子弟兵日夜盼望、深切怀念。
第10—12段:作者写“井冈山终于换了人间”后,党和人民开发这座“万宝山”的情景。由过去写到现在,又由井冈山联想到了全国“多少工地……多少城市和农村”,赞扬了新一代井冈山人为社会主义建设战天斗地的精神。
第13段:作者画龙点睛,将井冈翠竹与井冈山人联系起来,赞美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
思考:
面对竹子、青松、梅花、红莲、牡丹、向日葵……这类植物时,你是否也会产生丰富的联想,也能写一篇寓情于物的文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