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机械运动 (原卷版+答案版)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探究(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讲 机械运动 (原卷版+答案版)2025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探究(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3-10 22:41:02

文档简介

第一讲 机械运动
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3.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4.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物质在不停地运动。
5.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6.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
(1)单位及换算
①国际单位: ,符号为 。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②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测量工具:刻度尺。
①测量前:认识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测量时:四会。
一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要求对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进行选择。
二会放: 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 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 ,不能歪斜。
三会读:读数时,视线要 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四会记:测量结果有数值(真实值+估读值)和单位。
2.时间:
(1)单位及换算:1 h=60 min= s。
(2)测量工具:钟表,停表。
甲图: s
乙图: s
3.误差:
(1)减小方法
① 求平均值。②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③改进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误差可以减小,不可以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名师点拨】
(1)例如刻度尺、测力计、电流表和电压表等测量工具,在测量前都要明确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但在实际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3)测量时可以不对准零刻度线,物体长度等于末端刻度减去起始端刻度。
(4)求平均值时应先去掉明显错误的数据后再求平均值,且最后结果要四舍五入到与测量值小数点位数相同。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 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
(1)定义: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时,作为标准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即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 。
三、速度和平均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经过的路程,路程 的运动得快。
(2)相同路程,比较所用时间,时间 的运动得快。
(3)时间和路程均不同时,比较速度。
2.速度:
(1)意义:描述物体 的物理量。
(2)定义: 与 之比。
①定义式: 。②变形式:求路程 ,求时间 。
(3)单位及换算:
①国际单位: ,符号为 。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③换算: 1 m/s= km/h。
(4)类型: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 的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
②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平均速度及测量:
(1)平均速度: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
(2)测量原理: 。
(3)测量工具:用 测路程,用 测时间。
【名师点拨】 平均速度=(t总是总时间,静止不动的时间也包含在内)
【实验】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名称 有关考点 实验装置
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v=。 2.斜面的坡度要适中:斜面的坡度过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时间就过短,所测时间的误差就过大,严重影响实验结果。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由于摩擦力而不会运动。 3.在斜面底端放金属片的作用: (1)便于确定终点位置。(2)便于测量时间。 4.小车通过后一半路程的时间:t2-t1。 5.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越来越快 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 木块、金属片
【示范题】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基础点
(1)实验原理: 。
(2)为了方便计时,可以适当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坡度。
(3)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 (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运动。
(4)根据图中信息,小车在下滑过程中AC段的路程是 dm,平均速度大小是 m/s。
高分点
(5)为了测量小车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运动到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该同学的做法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AB段和BC段的时间关系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 (用v、v1表示)。
(7)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停表并配合默契
①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②如果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8)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vAC,AB段的平均速度vAB,BC段的平均速度vBC,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 。
重难点一 物体的运动图象
【典题1】甲、乙、丙三辆车,从某地同时出发,在平直公路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和v-t图象如图a、b所示,则2~4 s内甲车处于 运动状态,0~4 s 内乙车的平均速度是 m/s;在b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甲车和丙车的 差值。
【技法点拨】
s-t图象 v-t图象
①初速度不为0的匀速直线运动 ②初速度不为0的匀速直线运动且v1>v2(s-t图象的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③表示物体在某处静止 ④在原点处静止 ①初速度不为0的加速直线运动 ②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v0 ③减速直线运动 ④静止
【变式】姐姐和弟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某一天吃过早餐后,姐弟俩约定从小区门口出发去学校大门口会合。作出他们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分别如图中的两条实线所示,弟弟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弟弟比姐姐早5 min离开家
B.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弟弟和姐姐行走时的速度相等,均为100 m/min
D.姐姐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重难点二 速度的相关计算
【典题2】甲、乙两地相距90 km,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车先以10 m/s的速度行驶了1.5 h,剩下的路程需要在30 min内行驶完,则:
(1)汽车前1.5 h通过的路程为多少km
(2)剩下的路程,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
(3)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技法点拨】
①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②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同一物体的同一时间或同一路程,
例如AB段的路程=AB段的速度×AB段对应的时间。
③同一题目多个相同物理量需加下角标进行区分。
【变式】春节前小明的父母带小明一起坐火车回老家过年,火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25 m/s。求:
(1)火车长360 m,完全通过一条隧道所用的时间是72 s,隧道的长度为多少m
(2)到达火车站后小明一家又转乘出租车回家,司机再以72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前方70 m处有一障碍物,需在障碍物前安全停下,整个过程如图所示。制动距离指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静止时车辆所行驶的路程,已知制动距离与制动前车速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则司机的反应时间不能超过多少
行驶速度(m/s) 10 15 20 28
制动距离(m) 6 18 30 50
命题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1.(2023·广东中考)荔枝是一种岭南佳果。小明拿起一个荔枝,如图所示,它的尺寸l大小约为( )
A.0.1 cm   B.3 cm    C.0.3 m    D.1 m
2.小明在校园运动会上,参加了初中男子组50 m短跑比赛。他正常完成比赛所用的时间可能为( )
A.2 s B.8 s C.1 min D.0.1 h
命题点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2024·广东中考)测量地图上A、B两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读数为 cm。
4.(2023·深圳中考)如图,停表读数为 s。
命题点三 误差和错误
5.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6.某同学测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分别是:13.45 cm、13.44 cm、13.44 cm、
13.45 cm、14.22 cm,则物体的长度应为( )                                   
A.13.445 cm B.13.45 cm C.13.6 cm D.13.44 cm
命题点四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7.(2024·湖北中考)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如图,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是 的,航天员B是 的。
8.(2024·广东中考)如图为珠江两岸景观图。下列相对广州塔静止的是( )
A.飞行的客机 B.两岸的高楼 C.行驶的游船 D.流动的江水
9.小智在成都绕城绿道上跑步,看见一群白鹭从远处飞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绿道为参照物,小智是静止的
B.以白鹭为参照物,小智是运动的
C.小智的速度一定大于白鹭的速度
D.白鹭做机械运动,其速度一定不变
命题点五 运动图象的解读
10.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物体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象反映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11.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在6 s内运动的路程为15 m
B.物体在前2 s内和最后2 s内的速度相等
C.物体在2~4 s内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在6 s内的平均速度为2.5 m/s
12.小满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如图甲所示,物体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
(1)物体在0~1 s内处于 状态;
(2)物体在第2 s的速度是 m/s;
(3)物体在4~6 s内通过的路程是 m。
命题点六 速度的有关计算
13.在巴黎奥运会100米自由泳决赛中,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以潘展乐为参照物,观众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他全程平均速度为 m/s(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14.某校去深圳野生动物园进行研学旅行。当车辆行驶至某一路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求:
(1)到达野生动物园至少还需要多少min
(2)若车辆以50 km/h的速度行驶30 min,则距离野生动物园还有多少km
命题点七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5.(课标要求必做实验·2024·江西中考)如表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的实验报告,请你将报告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小球、水平桌面、刻度尺、频闪照相机
实验步骤 (1)一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是根据频闪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小球运动轨迹,频闪照相机每两次闪光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2)分别测出小球通过的路程:sAB= cm,sBC=31.10 cm,sCD=19.70 cm;记录这三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tAB=1.0 s,tBC=1.0 s,tCD=1.0 s。 (3)分别计算小球通过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 (1)小球在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B= cm/s, vBC=31.10 cm/s,vCD= cm/s。 (2)vAB vCD(选填“>”“<”或“=”),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安全 提示 小球运动时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小球动能过 ,从桌面掉落时伤人 第一讲 机械运动
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3.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4.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物质在不停地运动。
5.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6.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长度、时间的测量
1.长度:
(1)单位及换算
①国际单位: 米 ,符号为 m 。
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②常用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测量工具:刻度尺。
①测量前:认识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测量时:四会。
一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要求对刻度尺的量程、分度值进行选择。
二会放: 零刻度线 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的一边要 紧靠 被测物体且与被测边保持 平行 ,不能歪斜。
三会读:读数时,视线要 正对 刻度线,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四会记:测量结果有数值(真实值+估读值)和单位。
2.时间:
(1)单位及换算:1 h=60 min= 3 600 s。
(2)测量工具:钟表,停表。
甲图: 335 s
乙图: 338.5 s
3.误差:
(1)减小方法
① 多次测量 求平均值。②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③改进测量方法。
(2)误差和错误:误差可以减小,不可以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名师点拨】
(1)例如刻度尺、测力计、电流表和电压表等测量工具,在测量前都要明确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精确度越高。但在实际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3)测量时可以不对准零刻度线,物体长度等于末端刻度减去起始端刻度。
(4)求平均值时应先去掉明显错误的数据后再求平均值,且最后结果要四舍五入到与测量值小数点位数相同。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 位置 随时间的变化。
2.参照物:
(1)定义:研究物体运动和静止时,作为标准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即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 不同 。
三、速度和平均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相同时间,比较经过的路程,路程 长 的运动得快。
(2)相同路程,比较所用时间,时间 短 的运动得快。
(3)时间和路程均不同时,比较速度。
2.速度:
(1)意义:描述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2)定义: 路程 与 时间 之比。
①定义式: v= 。②变形式:求路程 s=vt ,求时间 t= 。
(3)单位及换算:
①国际单位: 米/秒 ,符号为 m/s 。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km/h)。
③换算: 1 m/s= 3.6 km/h。
(4)类型:
①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且速度 不变 的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相等 。
②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3.平均速度及测量:
(1)平均速度: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
(2)测量原理: v= 。
(3)测量工具:用 刻度尺 测路程,用 停表 测时间。
【名师点拨】 平均速度=(t总是总时间,静止不动的时间也包含在内)
【实验】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名称 有关考点 实验装置
测量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v=。 2.斜面的坡度要适中:斜面的坡度过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时间就过短,所测时间的误差就过大,严重影响实验结果。斜面的坡度过小,小车可能由于摩擦力而不会运动。 3.在斜面底端放金属片的作用: (1)便于确定终点位置。(2)便于测量时间。 4.小车通过后一半路程的时间:t2-t1。 5.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且速度越来越快 实验器材: 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 木块、金属片
【示范题】某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他们将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 cm)的斜面顶端A点静止释放,并同时按下电子停表开始计时,图中圆圈内显示了小车位于A、B、C三点的时刻(数字分别表示“时:分:秒”)。
                   基础点
(1)实验原理: v= 。
(2)为了方便计时,可以适当 减小 (选填“增大”或“减小”)斜面坡度。
(3)由图中的实验数据可知,小车下滑过程中做 加速 (选填“减速”“匀速”或“加速”)运动。
(4)根据图中信息,小车在下滑过程中AC段的路程是 9.00 dm,平均速度大小是 0.3 m/s。
高分点
(5)为了测量小车从A运动到C的过程中BC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运动到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下半程的平均速度。该同学的做法是 错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6)聪明的小杜发现AB段和BC段路程的特点,算出了AC段平均速度v,AB段的平均速度v1,觉得还可以用AB段和BC段的时间关系直接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v2,则v2= 3v-2v1 (用v、v1表示)。
(7)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停表并配合默契
①如果在A点时,先释放小车,后按下停表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偏大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②如果小车过了C点才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 偏小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8)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vAC,AB段的平均速度vAB,BC段的平均速度vBC,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vAB < vAC < vBC 。
重难点一 物体的运动图象
【典题1】甲、乙、丙三辆车,从某地同时出发,在平直公路上向东运动,它们的s-t图象和v-t图象如图a、b所示,则2~4 s内甲车处于 匀速直线 运动状态,0~4 s 内乙车的平均速度是 4 m/s;在b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甲车和丙车的 路程 差值。
【技法点拨】
s-t图象 v-t图象
①初速度不为0的匀速直线运动 ②初速度不为0的匀速直线运动且v1>v2(s-t图象的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③表示物体在某处静止 ④在原点处静止 ①初速度不为0的加速直线运动 ②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v0 ③减速直线运动 ④静止
【变式】姐姐和弟弟在同一所学校上学。某一天吃过早餐后,姐弟俩约定从小区门口出发去学校大门口会合。作出他们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分别如图中的两条实线所示,弟弟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
A.弟弟比姐姐早5 min离开家
B.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弟弟和姐姐行走时的速度相等,均为100 m/min
D.姐姐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
重难点二 速度的相关计算
【典题2】甲、乙两地相距90 km,一辆汽车从甲地驶往乙地,车先以10 m/s的速度行驶了1.5 h,剩下的路程需要在30 min内行驶完,则:
(1)汽车前1.5 h通过的路程为多少km
(2)剩下的路程,汽车应以多大的速度行驶
(3)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1)由v=可知汽车前1.5 h通过的路程为s1=v1t1=10 m/s×1.5×3 600 s
=5.4×104 m=54 km;
(2)剩下的路程为s2=s-s1=90 km-54 km=36 km,
由题知剩下的路程需要在t2=30 min=0.5 h内行驶完,
则剩下的路程,汽车的速度为v2===72 km/h;
(3)由题知整个过程所用的时间为t=t1+t2=1.5 h+0.5 h=2 h,
则整个过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为v===45 km/h。
【技法点拨】
①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②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对应同一物体的同一时间或同一路程,
例如AB段的路程=AB段的速度×AB段对应的时间。
③同一题目多个相同物理量需加下角标进行区分。
【变式】春节前小明的父母带小明一起坐火车回老家过年,火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25 m/s。求:
(1)火车长360 m,完全通过一条隧道所用的时间是72 s,隧道的长度为多少m
(2)到达火车站后小明一家又转乘出租车回家,司机再以72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前方70 m处有一障碍物,需在障碍物前安全停下,整个过程如图所示。制动距离指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静止时车辆所行驶的路程,已知制动距离与制动前车速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则司机的反应时间不能超过多少
行驶速度(m/s) 10 15 20 28
制动距离(m) 6 18 30 50
解:(1)由v=可得,完全通过一条隧道的路程:
s=vt=25 m/s×72 s=1 800 m,
隧道长等于火车运动的路程减去火车长:
s隧道=s-s火车=1 800 m-360 m=1 440 m;
(2)v1=72 km/h=20 m/s,
汽车从发现情况到车辆停止过程中行驶的路程为:s总=s1+s2,
司机的反应距离:s1=s总-s2=70 m-30 m=40 m,
由v=可得,司机的反应时间不能超过:t1===2 s。
命题点一 长度和时间的估测
1.(2023·广东中考)荔枝是一种岭南佳果。小明拿起一个荔枝,如图所示,它的尺寸l大小约为(B)
A.0.1 cm   B.3 cm    C.0.3 m    D.1 m
2.小明在校园运动会上,参加了初中男子组50 m短跑比赛。他正常完成比赛所用的时间可能为(B)
A.2 s B.8 s C.1 min D.0.1 h
命题点二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3.(2024·广东中考)测量地图上A、B两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读数为 2.35 cm。
4.(2023·深圳中考)如图,停表读数为 100.8 s。
命题点三 误差和错误
5.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B.误差是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产生的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6.某同学测物体的长度,测得的数值分别是:13.45 cm、13.44 cm、13.44 cm、
13.45 cm、14.22 cm,则物体的长度应为(B)                                   
A.13.445 cm B.13.45 cm C.13.6 cm D.13.44 cm
命题点四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7.(2024·湖北中考)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如图,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是 静止 的,航天员B是 运动 的。
8.(2024·广东中考)如图为珠江两岸景观图。下列相对广州塔静止的是(B)
A.飞行的客机 B.两岸的高楼 C.行驶的游船 D.流动的江水
9.小智在成都绕城绿道上跑步,看见一群白鹭从远处飞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以绿道为参照物,小智是静止的
B.以白鹭为参照物,小智是运动的
C.小智的速度一定大于白鹭的速度
D.白鹭做机械运动,其速度一定不变
命题点五 运动图象的解读
10.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物体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象反映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B)
11.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物体在6 s内运动的路程为15 m
B.物体在前2 s内和最后2 s内的速度相等
C.物体在2~4 s内处于静止状态
D.物体在6 s内的平均速度为2.5 m/s
12.小满用水平力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如图甲所示,物体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
(1)物体在0~1 s内处于 静止 状态;
(2)物体在第2 s的速度是 0.5 m/s;
(3)物体在4~6 s内通过的路程是 2 m。
命题点六 速度的有关计算
13.在巴黎奥运会100米自由泳决赛中,潘展乐以46秒40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世界纪录。以潘展乐为参照物,观众是 运动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他全程平均速度为 2.2 m/s(小数点后保留一位)。
14.某校去深圳野生动物园进行研学旅行。当车辆行驶至某一路口时,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求:
(1)到达野生动物园至少还需要多少min
(2)若车辆以50 km/h的速度行驶30 min,则距离野生动物园还有多少km
解:(1)由题图可知,此处距野生动物园45 km,车辆最大速度不能超过60 km/h。
由v=知,此标志牌到野生动物园至少需要时间:
t===0.75 h=45 min。
(2)t'=30 min=0.5 h,由v=得
s'=v't'=50 km/h×0.5 h=25 km,
s1=s-s'=45 km-25 km=20 km。
命题点七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15.(课标要求必做实验·2024·江西中考)如表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的实验报告,请你将报告内容补充完整。
实验目的 测量小球运动的速度
实验原理  v= 
实验器材 小球、水平桌面、刻度尺、频闪照相机
实验步骤 (1)一小球在水平桌面上沿直线运动,如图所示是根据频闪照相机拍摄的照片记录的小球运动轨迹,频闪照相机每两次闪光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 (2)分别测出小球通过的路程:sAB= 42.40 cm,sBC=31.10 cm,sCD=19.70 cm;记录这三段路程所对应的时间:tAB=1.0 s,tBC=1.0 s,tCD=1.0 s。 (3)分别计算小球通过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实验结论 (1)小球在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分别为:vAB= 42.40 cm/s, vBC=31.10 cm/s,vCD= 19.70 cm/s。 (2)vAB > vCD(选填“>”“<”或“=”),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安全 提示 小球运动时的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小球动能过 大 ,从桌面掉落时伤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