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第2课时 机械效率(原卷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讲 第2课时 机械效率(原卷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3-10 22:45:09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机械效率
1.知道机械效率。
2.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途径。
1.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须要做的功。
2.额外功:对达到某一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因素影响而多做的一些功。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
(1)定义: 有用功跟总功 的比值。
(2)公式: η= 。
(3)规律:因为有用功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 小于1 。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若忽略绳重及摩擦,由η===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绕线方式无关。
【名师点拨】 (1)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与总功的比例高低。机械效率的大小与所做有用功或者总功的多少无关,与机械是否省力无关。
(2)使用任何机械时,都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η总小于1。
5.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忽略绳重和轴摩擦,n为绳子承重的段数)
简单机械 距离关系 力的关系 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机械效率
= — W有= Gh W额= W总-W有 =G杆h W总=Fs η= =
s=nh F=G总= (G+G轮) G轮=nF-G W有= Gh W额= W总-W有 =G轮h W总=Fs =F·nh =Gh+G轮h η== = =
续表
简单机械 距离关系 力的关系 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机械效率
s=ns' f=F W有 =fs' 重力 不做功 W额= W总-W有 W总=Fs η= ==
sinθ= f=F-G =F-Gsinθ =F(1-η) W有= Gh F支 不做功 W额= W总-W有 =fs W总=Fs η= ==sinθ =
(选看) s=nh F拉=G-F浮 F=(F拉+G轮) = (相当于提升的 物体重力变小了) W有= F拉h= (G-F浮)h W额= W总-W有 =G轮h W总=Fs η= == =
【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名称 有关考点 实验装置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η=。 2.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1)所提升物体(钩码)的重力G。 (2)钩码上升的高度h。 (3)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4)绳端移动的距离s(s=nh)。 3.必须在缓慢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拉力的大小。 4.计算方法:W有=Gh,W总=Fs。 5.实验结论。 (1)同一个滑轮组,所提升的钩码越重,其机械效率就越高。 (2)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钩码时,动滑轮越重(忽略摩擦和绳重),其机械效率越低。 (3)绕绳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滑轮等
【示范题】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基础点
(1)按照甲图装置实验,小明应竖直向上 匀速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从A处升高到A'处。由图可知拉力为 0.8 N,钩码上升的高度为 5 cm。
(2)小明用图甲滑轮组进行了3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次数 钩码重/N 钩码上升距离/cm 弹簧测力计示数/N 弹簧测力计上升距离/cm 机械效率
1 2 10 0.8 30 83.8%
2 4 10 1.5 30
3 6 10 30 90.9%
①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8.9%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②根据第3组实验数据,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2.2 N(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 提升的物体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高 。
(3)小明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滑轮组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 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 h/cm 拉力 F/N 绳端移动 距离s/cm 机械 效率
1 0.5 10 0.4 30 41.7%
2 1.5 10 0.8 30 62.5%
3 0.5 10 0.5 40 25.0%
4 1.5 10 0.7 40 53.6%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出第1次实验所选择的是 乙 (选填“乙”或“丙”)滑轮组。分析表格数据 1和3(或2、4) (选填数字)可知:在所提升重物相同的条件下,滑轮组的动滑轮越重,则其机械效率越 小 。
(4)利用图乙的装置,把重4 N的物体用2.5 N的拉力匀速拉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53.3% ,可见如果没有刻度尺,只有测力计,也可以测量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高分点
(5)小华实验小组也利用图1、图2、图3所示的三种钩码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小明实验小组的测量值,则小华实验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C 。(填字母)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钩码时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小明实验小组
(6)在实验时,如果拉力方向与竖直方向有一定夹角,那么所测得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会 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机械效率是机械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下列提高机械效率的措施不可行的是 D (选填字母)
A.增加所提物重 B.减轻机械自重
C.机械加润滑油 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
(8)实验表明:额外功越小,总功越接近有用功:进一步推理得出:假设没有额外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可见使用任何机械都 不省功 。下列物理规律的得出运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B 。
A.焦耳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
C.阿基米德原理 D.欧姆定律
【重难点一】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辨析
【典题1】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D)
A.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做功越快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C.所做有用功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D.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技法点拨】 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辨析
项目 功 功率 机械效率
物理 意义 表示“力作用成效”,即“做功多少”的物理量,衡量能量转化的多少 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表示物体“做功效率”的物理量,反映机械性能的高低
定义式 W=Fs P==Fv η=
单位 焦耳/J 瓦特/W 无(常用百分数表示)
影响 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由物体本身所决定,与功和时间无关 决定于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经济 意义 — 购买和选用机械设备时,配套功率必须大小合适 机械效率越高,越节省人力物力,降低成本
综合 应用 1.机械效率与功率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不一定高;反之,机械效率低的功率不一定小。 2.计算时机械效率和功率可能会互相渗透,比如η=
【变式】下列有关机械做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D)
A.效率越高的机械,功率越大 B.做功越多的机械,功率越大
C.做有用功越多的机械,效率越高 D.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快
【重难点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
(一)克服重力
【典题2】学习了简单机械知识后,某同学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晾衣架。他将50 N的衣物挂在横杆上,拉绳使其匀速上升1.6 m,用时5 s(上升过程中,横杆保持水平),此过程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B)
A.拉力做功80 J    B.拉力的功率为20 W
C.动滑轮重12.5 N D.若增大衣物的质量,机械效率将减小
【典题3】 (2024·广州中考)如图,吊车在建筑工地进行作业时,由支腿将吊车撑起并脱离地面,吊臂上的滑轮组在1 s内,将重为9×103 N的建筑材料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1 m,滑轮组上钢丝绳自由端受到的拉力F为5×103 N。
(1)支腿做成“”形而非“”形的原因是: 减小压强 ;
(2)求钢丝绳自由端的移动速度;
(3)求拉力F的功率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答:(2)由图知有3段绳子承担建筑材料的重力,n=3,钢丝绳移动的距离s=nh=3×
1 m=3 m
钢丝绳自由端的移动速度v===3 m/s
(3)此时该滑轮组做的总功W总=Fs=5×103 N×3 m=1.5×104 J
拉力F的功率P===1.5×104 W
使用该滑轮组做的有用功W有=Gh=9×103 N×1 m=9×103 J
此时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60%
(二)克服水平摩擦力
【典题4】一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拉着重500 N的物体,使物体以0.1 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直线运动10 s,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150 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在此过程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D)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 m B.拉力做的有用功为500 J
C.拉力做的额外功为150 J D.拉力做功的功率为25 W
【典题5】如图甲所示装置,小欢用力F向下拉绳子,使物体M在水平地面匀速移动,地面ab、bc粗糙程度不同。物体M重为400 N,动滑轮重为5 N,ab=2 m,bc=3 m。物体M从a点到c点过程中,拉力F与M移动距离的关系如图乙,不考虑物体大小对运动的影响,忽略绳子重力及滑轮转轴摩擦,对此过程进行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15 m
B.拉力F做的功为840 J
C.拉力F在ab段做的额外功等于在bc段做的额外功
D.物体从ab段到bc段,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小
【命题点一】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辨析
1.质量是40 kg的小王同学用重10 N的水桶,提起重力为100 N的水,沿楼梯送到三楼,每层楼高3 m,完成这一次提水,她对水做的功为有用功,则她做的有用功和额外功分别是(g取10 N/kg)(B)
A.600 J,2 400 J B.600 J,2 460 J C.600 J,60 J D.3 000 J,60 J
2.(2023·深圳中考)如图甲,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琴琴同学分别将A、B两物体拉到斜面顶端,对物体做功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对物体A做的有用功是 2 J,对物体B做的额外功是 0.5 J。
【命题点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3.(2024·河南中考)如图,甲、乙两人用不同的装置,在相同时间内把质量相等的货物匀速提升到同一平台,不计绳重及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甲做的有用功多 B.乙做的总功多
C.甲做总功的功率大 D.乙所用装置的机械效率小
4.如图所示,斜面与水平地面夹角为30°,某快递员用500 N的力,将重800 N的货物沿斜面匀速推上车厢,不考虑斜面形变,货物所受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 下 ;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80% 。不改变斜面与地面夹角和货物质量,采用 减小斜面的粗糙程度 的方法可以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
【命题点三】斜面的机械效率计算
5.小聪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时,将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用支架支撑构成斜面,如图所示。用刻度尺量出斜面底端A点到斜面上B点的距离L为80 cm,B点距水平地面高度h为20 cm。沿斜面向上用0.8 N的拉力F将重为2 N的木块匀速拉到B点,用时2 s,则这段过程中拉力F做功的功率P= 0.32 W,斜面的机械效率η= 62.5 %,木块在该斜面上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 0.3 N。
【命题点四】杠杆的机械效率计算
6.(2023·深圳中考)如图1是古时劳动人民用工具撬起木料的情景,如图2中,已知其中BO∶OC=1∶5,木料的体积为4 m3,木料的密度为0.5×103 kg/m3。
(1)求木料所受重力;
(2)如图2,在B端有一木料对绳子的力F1为1×104 N,当F2为多大时,木料刚好被抬起
(3)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发现吊车能更方便地提起重物。如图3用一吊车匀速向上提起木料,已知提升的功率为P=10 kW,那么这个吊车在10 s内可以将该木料提升的高度为多高
解:(1)木料所受重力:G=mg=ρVg=0.5×103 kg/m3×4 m3×10 N/kg=2×104 N;
(2)由杠杆平衡条件可得:F1×OB=F2×OC,则F2===2×103 N;
(3)由P=可得,这个吊车在10 s内做的功:W=Pt=10×103 W×10 s=1×105 J,
由W=Gh可得,提升的高度:h===5 m。
7. (2024·苏州中考)某起重机的滑轮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最大载重为5 t。起重机将3 600 kg的钢板匀速提升到10 m高的桥墩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不计钢丝绳的重力和摩擦,g取10 N/kg。求:
(1)克服钢板重力做的功W有;
(2)钢丝绳的拉力F;
(3)滑轮组满载时的机械效率(保留一位小数)。
解:(1)钢板重力为G钢板=m钢板g=3 600 kg×10 N/kg=3.6×104 N;
提升钢板的有用功为W有=G钢板·h=3.6×104 N×10 m=3.6×105 J。
(2)滑轮组共有4段绳子拉着动滑轮,故拉力移动距离为物体提升高度的4倍,即s=40 m;
拉力做的功为:W总===4.5×105 J;
拉力大小为:F===1.125×104 N。
(3)W额外=W总-W有=4.5×105 J-3.6×105 J=9×104 J;
动滑轮重为G动===9 000 N;
当载重最大时,质量为5 t=5 000 kg,G最大=mg=50 000 N;
则此时机械效率η=====84.7%。第2课时 机械效率
1.知道机械效率。
2.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途径。
1.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必须要做的功。
2.额外功:对达到某一目的不得不克服其他因素影响而多做的一些功。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4.机械效率:
(1)定义: 的比值。
(2)公式: 。
(3)规律:因为有用功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 。
(4)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若忽略绳重及摩擦,由η===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上升的高度和绕线方式无关。
【名师点拨】 (1)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与总功的比例高低。机械效率的大小与所做有用功或者总功的多少无关,与机械是否省力无关。
(2)使用任何机械时,都不得不做一些额外功,所以机械效率η总小于1。
5.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忽略绳重和轴摩擦,n为绳子承重的段数)
简单机械 距离关系 力的关系 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机械效率
= — W有= Gh W额= W总-W有 =G杆h W总=Fs η= =
s=nh F=G总= (G+G轮) G轮=nF-G W有= Gh W额= W总-W有 =G轮h W总=Fs =F·nh =Gh+G轮h η== = =
续表
简单机械 距离关系 力的关系 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机械效率
s=ns' f=F W有 =fs' 重力 不做功 W额= W总-W有 W总=Fs η= ==
sinθ= f=F-G =F-Gsinθ =F(1-η) W有= Gh F支 不做功 W额= W总-W有 =fs W总=Fs η= ==sinθ =
(选看) s=nh F拉=G-F浮 F=(F拉+G轮) = (相当于提升的 物体重力变小了) W有= F拉h= (G-F浮)h W额= W总-W有 =G轮h W总=Fs η= == =
【实验】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名称 有关考点 实验装置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实验原理:η=。 2.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1)所提升物体(钩码)的重力G。 (2)钩码上升的高度h。 (3)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4)绳端移动的距离s(s=nh)。 3.必须在缓慢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中:读取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拉力的大小。 4.计算方法:W有=Gh,W总=Fs。 5.实验结论。 (1)同一个滑轮组,所提升的钩码越重,其机械效率就越高。 (2)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钩码时,动滑轮越重(忽略摩擦和绳重),其机械效率越低。 (3)绕绳方法和重物提升高度不影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绳、滑轮等
【示范题】小明所在的实验小组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基础点
(1)按照甲图装置实验,小明应竖直向上 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从A处升高到A'处。由图可知拉力为 N,钩码上升的高度为 cm。
(2)小明用图甲滑轮组进行了3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次数 钩码重/N 钩码上升距离/cm 弹簧测力计示数/N 弹簧测力计上升距离/cm 机械效率
1 2 10 0.8 30 83.8%
2 4 10 1.5 30
3 6 10 30 90.9%
①第2次实验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②根据第3组实验数据,第3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N(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③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同一滑轮组, 。
(3)小明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滑轮组进行多次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 次数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 h/cm 拉力 F/N 绳端移动 距离s/cm 机械 效率
1 0.5 10 0.4 30 41.7%
2 1.5 10 0.8 30 62.5%
3 0.5 10 0.5 40 25.0%
4 1.5 10 0.7 40 53.6%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判断出第1次实验所选择的是 (选填“乙”或“丙”)滑轮组。分析表格数据 (选填数字)可知:在所提升重物相同的条件下,滑轮组的动滑轮越重,则其机械效率越 。
(4)利用图乙的装置,把重4 N的物体用2.5 N的拉力匀速拉起,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可见如果没有刻度尺,只有测力计,也可以测量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高分点
(5)小华实验小组也利用图1、图2、图3所示的三种钩码进行了三次实验,每次测得的机械效率均大于小明实验小组的测量值,则小华实验小组测量值偏大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
B.弹簧测力计每次拉动钩码时均加速上升
C.所使用的动滑轮的重力小于小明实验小组
(6)在实验时,如果拉力方向与竖直方向有一定夹角,那么所测得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会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机械效率是机械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分析实验数据可知,下列提高机械效率的措施不可行的是 (选填字母)
A.增加所提物重 B.减轻机械自重
C.机械加润滑油 D.增加重物上升高度
(8)实验表明:额外功越小,总功越接近有用功:进一步推理得出:假设没有额外功,总功等于有用功;可见使用任何机械都 。下列物理规律的得出运用了这种研究方法的是 。
A.焦耳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
C.阿基米德原理 D.欧姆定律
【重难点一】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辨析
【典题1】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做功越快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C.所做有用功越多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D.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技法点拨】 功、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辨析
项目 功 功率 机械效率
物理 意义 表示“力作用成效”,即“做功多少”的物理量,衡量能量转化的多少 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表示物体“做功效率”的物理量,反映机械性能的高低
定义式 W=Fs P==Fv η=
单位 焦耳/J 瓦特/W 无(常用百分数表示)
影响 因素 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由物体本身所决定,与功和时间无关 决定于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经济 意义 — 购买和选用机械设备时,配套功率必须大小合适 机械效率越高,越节省人力物力,降低成本
综合 应用 1.机械效率与功率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械效率不一定高;反之,机械效率低的功率不一定小。 2.计算时机械效率和功率可能会互相渗透,比如η=
【变式】下列有关机械做功、功率、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效率越高的机械,功率越大 B.做功越多的机械,功率越大
C.做有用功越多的机械,效率越高 D.功率越大的机械,做功越快
【重难点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计算
(一)克服重力
【典题2】学习了简单机械知识后,某同学自制了如图所示的晾衣架。他将50 N的衣物挂在横杆上,拉绳使其匀速上升1.6 m,用时5 s(上升过程中,横杆保持水平),此过程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80%(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拉力做功80 J    B.拉力的功率为20 W
C.动滑轮重12.5 N D.若增大衣物的质量,机械效率将减小
【典题3】 (2024·广州中考)如图,吊车在建筑工地进行作业时,由支腿将吊车撑起并脱离地面,吊臂上的滑轮组在1 s内,将重为9×103 N的建筑材料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1 m,滑轮组上钢丝绳自由端受到的拉力F为5×103 N。
(1)支腿做成“”形而非“”形的原因是: ;
(2)求钢丝绳自由端的移动速度;
(3)求拉力F的功率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二)克服水平摩擦力
【典题4】一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拉着重500 N的物体,使物体以0.1 m/s的速度沿水平地面向右匀速直线运动10 s,已知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150 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在此过程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 m B.拉力做的有用功为500 J
C.拉力做的额外功为150 J D.拉力做功的功率为25 W
【典题5】如图甲所示装置,小欢用力F向下拉绳子,使物体M在水平地面匀速移动,地面ab、bc粗糙程度不同。物体M重为400 N,动滑轮重为5 N,ab=2 m,bc=3 m。物体M从a点到c点过程中,拉力F与M移动距离的关系如图乙,不考虑物体大小对运动的影响,忽略绳子重力及滑轮转轴摩擦,对此过程进行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15 m
B.拉力F做的功为840 J
C.拉力F在ab段做的额外功等于在bc段做的额外功
D.物体从ab段到bc段,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变小
【命题点一】 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辨析
1.质量是40 kg的小王同学用重10 N的水桶,提起重力为100 N的水,沿楼梯送到三楼,每层楼高3 m,完成这一次提水,她对水做的功为有用功,则她做的有用功和额外功分别是(g取10 N/kg)( )
A.600 J,2 400 J B.600 J,2 460 J C.600 J,60 J D.3 000 J,60 J
2.(2023·深圳中考)如图甲,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琴琴同学分别将A、B两物体拉到斜面顶端,对物体做功情况如图乙所示,则对物体A做的有用功是 J,对物体B做的额外功是 J。
【命题点二】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3.(2024·河南中考)如图,甲、乙两人用不同的装置,在相同时间内把质量相等的货物匀速提升到同一平台,不计绳重及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做的有用功多 B.乙做的总功多
C.甲做总功的功率大 D.乙所用装置的机械效率小
4.如图所示,斜面与水平地面夹角为30°,某快递员用500 N的力,将重800 N的货物沿斜面匀速推上车厢,不考虑斜面形变,货物所受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 ;斜面的机械效率为 。不改变斜面与地面夹角和货物质量,采用 的方法可以提高斜面的机械效率。
【命题点三】斜面的机械效率计算
5.小聪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时,将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用支架支撑构成斜面,如图所示。用刻度尺量出斜面底端A点到斜面上B点的距离L为80 cm,B点距水平地面高度h为20 cm。沿斜面向上用0.8 N的拉力F将重为2 N的木块匀速拉到B点,用时2 s,则这段过程中拉力F做功的功率P= W,斜面的机械效率η= %,木块在该斜面上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 N。
【命题点四】杠杆的机械效率计算
6.(2023·深圳中考)如图1是古时劳动人民用工具撬起木料的情景,如图2中,已知其中BO∶OC=1∶5,木料的体积为4 m3,木料的密度为0.5×103 kg/m3。
(1)求木料所受重力;
(2)如图2,在B端有一木料对绳子的力F1为1×104 N,当F2为多大时,木料刚好被抬起
(3)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发现吊车能更方便地提起重物。如图3用一吊车匀速向上提起木料,已知提升的功率为P=10 kW,那么这个吊车在10 s内可以将该木料提升的高度为多高
7. (2024·苏州中考)某起重机的滑轮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其最大载重为5 t。起重机将3 600 kg的钢板匀速提升到10 m高的桥墩上,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不计钢丝绳的重力和摩擦,g取10 N/kg。求:
(1)克服钢板重力做的功W有;
(2)钢丝绳的拉力F;
(3)滑轮组满载时的机械效率(保留一位小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