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质量评估
1.A 【解析】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完成了“政治上的南北统一”;605年起,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完成了“经济上的南北统一”。故答案选A项。
2.B 3.B 4.D 5.C
6.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上述记载表明当时唐都长安规划有序,城中商业区商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商业十分繁荣。故答案选B项。
7.D 8.B 9.C 10.D 11.B
12.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和元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全国,开凿人工运河,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故①③说法正确,C项正确。元朝统治时间较长,不是历二世而亡,②错误;隋朝建都大兴,元朝定都大都,④错误,排除含有②④的A、B、D三项。
13.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政府重视农业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D项正确。
14.B 【解析】 根据题干“1028年,宋仁宗下令地方官和朝廷派驻的转运使设法招引,并给予外国商人优待”可知,北宋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海外贸易的发展,体现了朝廷重视对外贸易,B项正确。
15.A 16.B
17.(1)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2)契丹族。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宋辽边境地区得到开发,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3)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历史意义: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18.(1)裁撤冗官;整顿吏治,考察官吏政绩,制定奖惩依据;实行京官轮流值宿以便了解民情。(任意回答两点即可)
(2)将各地精兵收归中央禁军;派禁军戍守地方并定期换防。防止武将专权威胁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3)元朝建立之前,采纳“不嗜杀”的建议,采用怀柔政策。建立行省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云南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19.(1)南宋时期。宋朝南方农业有了很大发展,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发展速度超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到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宋朝商业的繁荣超过前代,宋朝有很多商业城市,其中最大的是东京和临安,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任意回答两例即可)
(2)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3)表现: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海外贸易的范围广,涉及国家众多;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原因: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商业繁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的应用;北方民族政权对峙,陆路贸易通道受阻等。(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20.(1)③④;①;②⑥;⑤。
(2)a.苏轼;b.李清照。
原因:社会稳定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发展。
(3)元朝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考试,儒生的才能主要用于通俗文学,客观上促进了元曲的成熟和发展。关汉卿。
(4)文学作品来源于社会生活,是时代风貌的体现;文学发展日益世俗化等。(言之有理即可)期中质量评估
[时量: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隋朝完成了“政治上的南北统一”和“经济上的南北统一”。与两大“统一”相关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
A.灭亡陈朝、修建运河 B.开创科举、灭亡陈朝
C.开创科举、修建运河 D.隋朝建立、修建运河
2.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选官制度,该制度正式确立于 (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3.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这份材料说明唐太宗 ( )
A.任用贤才,善于纳谏
B.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
C.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完善科举制度
4.“以姚崇、宋璟为相,廓清武后则天以来之积弊,励精图治,至民夜户不闭,道不拾遗,遂达臻全盛。”反映这一盛世的诗句是 ( )
A.洛阳家家学胡乐 B.冲天香阵透长安
C.唐风洋溢奈良城 D.忆昔开元全盛日
5.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 停未 禾苗待我灌醉。”它描述的是下列哪一生产工具 ( )
A B C D
6.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的崇仁坊有修造乐器的商店,延寿坊有造玉器和出售金银珠宝的商店,胜业坊有人“以小车推蒸饼卖之”,永昌坊有茶肆,新昌坊有客舍。这一记载反映了当时 ( )
A.对外交往频繁 B.商业十分繁荣
C.社会风气开放 D.农业生产发展
7.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皇帝的食品),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这些现象说明唐朝 ( )
A.少数民族文化先进 B.手工制作水平高超
C.长安城是国际都市 D.民族交融不断深化
8.北宋政府实施三年一次更换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北宋政府的上述做法,旨在 ( )
A.加强地方官僚队伍的文化建设
B.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C.扩大官僚队伍,造成“冗官”局面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督
9.根据下图可知,契丹文字与党项文字造字的共同特点是 ( )
汉字 契丹文字 党项文字
A.照搬汉字 B.便于书写 C.模仿汉字 D.独创性强
10.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 )
A.黄巢——发动大规模农民起义,给隋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B.玄奘——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C.耶律阿保机——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仿照汉字创制文字
D.岳飞——率领“岳家军”收复许多失地,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11.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最突出的表现是 ( )
A.实行民族歧视的政策
B.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C.西藏、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D.灭掉西夏、金、南宋,完成全国统一
12.比较、归纳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隋朝与元朝的相同点有 ( )
①都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全国 ②存在时间都很短暂,历二世而亡 ③都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④都城都建在大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宋金对峙时期,约500万北方移民迁入江南地区;另一方面,南宋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材料所述现象 ( )
A.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初步开发
B.加剧了民族政权的对抗
C.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14.由于连年到广州的外国船只较少,1028年,宋仁宗下令地方官和朝廷派驻的转运使设法招引,并给予外国商人优待。这反映出宋代 ( )
A.广州不是主要商港 B.朝廷重视对外贸易
C.海外贸易持续衰落 D.政府出现财政危机
15.小华同学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搜集到以下论据。据此推断,他论证的观点是 ( )
●造纸术通过阿拉伯地区传到世界各地,新型纸张取代了羊皮纸和莎草纸。 ●火药传到欧洲后,对其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社会变革。 ●指南针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
B.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
C.四大发明对欧洲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D.各国相互学习、借鉴,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16.它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它”就是 ( )
A.唐诗 B.宋词 C.元曲 D.京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从唐朝到元朝,我国民族关系得到重要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诏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弄赞率兵次柏海亲迎……执婿礼甚恭,见中国服饰之美,缩缩愧沮……公主恶国人赭面(以赤色涂面),弄赞下令国中禁之……为华风。遣诸豪子弟入国学,习《诗》《书》。
——摘编自《新唐书·吐蕃上》
材料二 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地区“生育蕃息,牛羊被野”,百余年间没有大规模战事……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辽民族关系不断加强。富弼(北宋名相)认为岁币的支出不及用兵费用百分之一二,“澶渊之盟,未为失策”。
材料三 桑哥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即吐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
——摘编自《元史·桑哥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弄赞”是指哪一历史人物 材料一反映了唐朝民族交往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辽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澶渊之盟的签订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宣政院”主要管辖哪些事务 该机构与西藏其他地方机构的设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4分)
18.(12分)古代帝王的治国举措、制度政策深刻影响了封建王朝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曾命房玄龄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吏治;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
——摘编自《唐代御史制度:整肃纲纪、察举百官》
材料二 961年5月,宋太祖下令各州拣选勇壮兵士,升为禁军。965年,选强壮兵定为“兵样”,各地军队按兵样选拔,送到京师充禁军。禁军聚集在京师,太祖亲自教阅……太祖、太宗时,派禁军戍守边地重镇或内郡要地者称屯驻,隶属于总管司者称驻泊。派出的禁军定期轮换,三年一轮换。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 攻克大理后,在侍从姚枢、刘秉忠、张文谦等人的劝说下……忽必烈命姚枢将携带的布帛割裂为旗,上面书写禁止杀戮的命令,遍插城内大街小巷。忽必烈的怀柔政策,使接下来的军事行动异常顺利,蒙古大军很快平定了云南各地……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建云南行省。以回族政治家赛典赤为平章政事,进一步加强了云南与内地的联系。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统治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统治者实施的措施,并分析实行这些措施的。(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建立前忽必烈在云南地区实行的措施,并分析元朝建立后在云南实行的制度所产生的影响。(4分)
19.(14分)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南北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朝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北方人民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摘编自《如何理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材料二 北宋的基本国策是“崇文抑武”。这个政策对宋朝有利有弊:好处在于使北宋初期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比较安定,尤其是没有宦官专权、地方割据等祸事,即使帝王中著名者不多且表现平平,但也无损国家的繁荣安定;而坏处则是令北宋在军事上连遭挫败,连同南宋共三百多年,整个宋朝的历史重心,都是战事的挫败和退却。
材料三 根据考古发掘,东起日本,南到印尼,西到东非,甚至在非洲内陆的津巴布韦都有宋代瓷器的迹象。据记载,与宋代进行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50个,其中宋代海船直接到达的有20多个。……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梁俏《宋代海外贸易特点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回答,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是在什么时期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任意列举两例,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方面简要评价北宋的崇文抑武政策。(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4分)
20.(14分)“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每个时代都有代表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作品,它们从形式到内容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诗·大唐气象】
材料一
序号 诗句
① 奉命和亲担道义,睦邻入藏赞娇姬
②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③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④ 贞观服右治,开庭辨视听
⑤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⑥ 跋山涉水西域游,千辛万苦求真经
(1)按照下面的标准对材料一中的诗句进行分类。(填序号,4分)
盛世局面: 。民族和睦: 。中外交流: 。走向衰亡: 。
【词·词映现实】
材料二
名人名片 名人名片
姓名:a 姓名:b
词风:豪迈而飘逸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材料三 词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音乐和诗歌结合的产物,具有可唱性和娱乐功能。南渡后的宋代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服务行业和场所进一步发展,如“瓦子”“勾栏”。商业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都对文学的娱乐性提出了更大需求。
——摘编自应申等《基于唐宋文人足迹集聚性分析的中心文化城市变迁》
(2)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a、b两处相应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根据材料三指出宋词在南宋进一步发展的原因。(4分)
【曲·社会风貌】
材料四 元朝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考试,大批儒生求仕无门,走上同民间艺人结合的道路,将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创作才能贡献给面向大众的通俗文艺,有力地推动了元代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张敏《论科举制度影响下古代文学的发展》
(3)根据材料四,指出元朝科举制的变化对元曲发展的影响。元曲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谁 (4分)
材料五 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
(4)通过以上探究,结合材料五,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