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质量评估
1.D 2.C 3.B 4.C
5.C 【解析】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起、军阀混战是导致东汉人口锐减的主要原因。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动荡不安,人口大量死亡或迁徙,人口数量出现剧烈下降。因此,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人口数量剧烈下降的共同原因是战乱频繁。故答案选C项。
6.D 7.A
8.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行政机构设置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浪费了公务活动的时间成本,B项正确。
9.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西夏虽然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开设促进了各政权的经济文化交流。因此,示意图体现的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的交流。故答案选D项。
10.A 11.C 12.C 13.D 14.A 15.B
16.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其中的曹操形象是在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经过虚构、艺术加工而成,故D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历史小说通常以史书为依据,历史小说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B、C两项错误。
17.(1)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2)元朝: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等。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今新疆地区;设置台湾府等。(每项任意回答一点即可)
(3)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
18.(1)①人口数量大幅度增长;②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等。
(3)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19.(1)从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真才实学选拔人才。分科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取。
(2)三省六部制。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有利于国家治理的运转。
(3)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提高管理效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的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言之有理即可)
20.(1)重视学习;发愤图强,厚德载物;追求家国情怀。
(2)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是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
(3)史事:张骞出使西域;郑成功收复台湾。张骞精神品质:坚定信念;不辱使命。郑成功精神品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4)应该树立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面向未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言之有理即可)
(3)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19.(1)从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真才实学选拔人才。分科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取。
(2)三省六部制。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有利于国家治理的运转。
(3)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提高管理效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的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言之有理即可)
20.(1)重视学习;发愤图强,厚德载物;追求家国情怀。
(2)唐穆宗时,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是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见证。
(3)史事:张骞出使西域;郑成功收复台湾。张骞精神品质:坚定信念;不辱使命。郑成功精神品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爱国主义精神等。
(4)应该树立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面向未来,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言之有理即可)期末质量评估
[时量: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统计,通过科举入仕者中,名族公卿由晚唐的76.4%降至宋代的13%,寒族所占比例由晚唐的9.3%增至北宋的58.4%,中等家庭的比例也由14.3%增到28.6%。这反映 ( )
A.中央集权加强 B.门第观念强化
C.出世观念突出 D.阶层流动加强
2.“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内附……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与此相符的是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3.小明最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需要查找一位历史人物的信息,他在网络上搜集到了关于《步辇图》和“天可汗”的两则材料。他研究的人物最有可能是 ( )
A.文成公主 B.唐太宗 C.唐中宗 D.阎立本
4.唐代出现了筒车。它用竹木制成立轮,轮的四周斜装若干小筒。筒车安置在水边,立轮随水流转动,小筒不断把水舀起,倒入田间。这说明筒车是 ( )
A.农业耕作工具 B.便捷的交通工具
C.农业灌溉工具 D.实用的生活用具
5.下图显示出东汉末年和盛唐以后的人口数量出现剧烈下降的现象,其共同原因主要是 ( )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示意图
A.自然灾害 B.国家分裂 C.战乱频繁 D.统治残暴
6.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战争频繁、列国分治的乱世,短短五十多年,中原就更换了五个朝代,周边还有十多个大小政权,把华夏大地撕得四分五裂。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 ( )
A.魏晋南北朝 B.春秋战国 C.三国鼎立 D.五代十国
7.唐招提寺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被誉为“海东无双的大伽蓝”“绝尘名刹”,寺院的金堂和讲堂是8世纪建立的古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宝。该寺院的建造可用以佐证 ( )
A.鉴真东渡传授佛经 B.玄奘前往天竺取经
C.文成公主入藏 D.张骞出使西域
8.政府“时间成本”主要指“行政管理过程中资源闲置和非必要的时间浪费所蕴含的价值损失”。按照这一概念,宋代地方政府公务活动“时间成本”高的制度原因在于 ( )
A.科举考试内容改变 B.行政机构设置重叠
C.经济制度限制增长 D.文臣统兵加强皇权
9.下面的示意图反映的主题是 (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中外政权的纷争
C.民族隔阂的消除 D.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流
10.元朝时,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不按内地汉族区域置行省,而设置符合该地区该民族特点的管理机构。例如在吐蕃地区设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对有些地处边远地区的民族,在政治上从其本俗,在经济上也听任其固有形式继续存在。这表明元朝 ( )
A.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B.疆域辽阔,民族众多
C.民族交融互通有无 D.边疆地区实行自治
11.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文献描述的技术成就为 ( )
A.改进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活字印刷术 D.转轮排字法
12.《明律集解》载,“(明代)州县各里皆设申明亭,里民有不孝、不弟、犯盗、犯奸,一应为恶之人,姓名事迹具书于版榜以示惩戒,而发其羞恶之心,能改过自新则去之。其户婚、田土等小事,许里老于此劝导解纷”。这反映出明代基层治理注重 ( )
A.发挥士绅阶层的引导作用 B.以致良知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
C.明晰法律的社会教化功能 D.行政治理与家族管理密切结合
13.郑和下西洋使大量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并与中华文化相融合。同时,中国的古代文明也随之再度远播海外。材料表明郑和下西洋 ( )
A.是为了“示中国富强” B.是为了换取海外奇珍
C.扩大了中国的版图 D.增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4.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下图展示的是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加强管辖的历史脉络。其中①处应是 ( )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北庭都护府 D.澎湖巡检司
15.清代,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江西段,出现了“人口压力—开垦山林—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湖田围垦—洪涝加剧”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反映了当时 ( )
A.农业发展迅速 B.人地矛盾突出
C.鼓励土地垦荒 D.忽视水利兴修
16.《三国志》中说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三国演义》中说曹操是“乱世之奸雄”。以下关于史书与历史小说的评论,正确的是( )
A.历史小说与史书基本一样
B.史书通常以历史小说为依据
C.史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彩
D.历史小说的人物经过了艺术加工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了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这2000多年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摘编自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三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摘编自《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为巩固国家统一,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元朝和清朝前期为例,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的具体措施。(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方面有什么新的表现 (4分)
1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项目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3000万人 4600多万人 ①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②
材料二 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君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材料三 唐玄宗在开元初,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天宝(年号)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李林甫、杨国忠都受重用。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请补全材料一中的结论部分,并说明材料一反映的隋朝社会景象出现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中,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4分)
19.(14分)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之前,边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宗绪《唐代的选和举》
材料二 唐朝“执大政”的宰相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之长官、副长官或其他高官。决策与行政权责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有明确分工(见下图)。这样可以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在治理上理而不乱,既加强了皇权,又可以在皇权削弱时维持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转,以求王朝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郑学檬《国家的统一与治理》
材料三 元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制度中派生出来的。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时选官标准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这一制度的突出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归纳此政治制度的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的目的。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简述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2分)
20.(14分)七年级(1)班同学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以下是学习成果展板,请你一起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展板一 【品读经典——沐浴智慧之光】
引文内容 出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
展板二 【鉴赏文物——感受历史魅力】
卡片一 文物名称:东汉击鼓说唱俑 文物介绍:东汉击鼓说唱俑表情生动活泼,幽默风趣。雕塑线条简练,技术娴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汉的民间生活气息和地方风貌。 卡片二 文物名称:唐蕃会盟碑 文物介绍:
展板三 【解读文献——传承精神品质】
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 成功命使者以书告曰:“……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连横《台湾通史》
(1)根据展板一,概括经典中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2分)
(2)请仿照展板二中卡片一的文物介绍,将卡片二的文物介绍补充完整。(4分)
(3)展板三摘抄的文献片段分别与哪一史事有关 你从材料中人物身上感受到怎样的精神品质 (6分)
(4)综上所述,谈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