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 (6-8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力、力与运动)实验题23题(江苏专用)(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复习 (6-8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力、力与运动)实验题23题(江苏专用)(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3-10 22:12:00

文档简介

期中复习 (物质的物理属性、力、力与运动)实验题23题(江苏专用)
考点01使用托盘天平的错误操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2小题)
考点02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2小题)
考点03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2小题)
考点04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2小题)
考点05通过推导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1小题)
考点06认识物质的物理属性(2小题)
考点07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2小题)
考点08重力的计算与估算(2小题)
考点09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小题)
考点10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2小题)
考点1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2小题)
考点1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2小题)
一、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1.(23-24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中)小明同学发现家中塑料瓶中装有透明无味的未知液体,为了鉴别该液体是何种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1)测量物体质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若此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使横梁平衡;
(2)如图是实验的三个步骤,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3)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该液体的密度是 g/cm3,从测量结果判断该液体 (选填“是”或“不是”)纯净水;
(4)实验结束后发现天平左边托盘下一直沾着一点小污垢,则液体密度测量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答案】(1)左
(2)乙丙甲
(3) 1.2 不是
(4)无影响
【详解】(1)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天平的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左端移动。
(2)实验时先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然后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测出倒入量筒内的液体的体积,在用天平测出剩余液体和烧杯的质量,计算出倒入量筒内的液体的质量,根据公式计算出液体的密度,所以实验的正确顺序是乙丙甲。
(3)[1]由图可知,量筒内液体的质量为
m=150g-30g=120g
量筒内液体的体积为
V=100mL=100cm3
液体的密度为
[2]纯净水的密度为1.0g/cm3<1.2g/cm3,所以该液体不是纯净水。
(4)天平左边托盘下一直沾着一点小污垢,在调节天平时已经通过平衡螺母把天平调节平衡,对后面质量的测量没有影响。
2.(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小张发现外婆家的盐蛋咸味适中恰到好处,他和小华共同测量外婆家用来腌制盐蛋的盐水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观察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图甲),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平衡;
(2)调节天平平衡后,进行以下实验操作:
①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0,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m0= g;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为55.0g,然后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图丙),读出体积V= mL;
③算出盐水的密度ρ= g/cm3;
(3)小华指出:以上测量过程中,烧杯中会残留部分盐水导致测得盐水的密度偏 。
【答案】(1)右
(2) 32 20 1.15
(3)大
【详解】(1)指针指在分度盘左侧,说明左侧偏重,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直至指针指示分度盘中央。
(2)[1]空烧杯的质量
[2]图中量筒的分度值为1mL,示数为20mL,即盐水的体积为20mL。
[3]盐水的密度
(3)有部分盐水残留在烧杯中,会使得测得的盐水的体积偏小,而质量测量是准确的,由可知,测得的密度将偏大。
二、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3.(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小明测量一枚鹅卵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天平平衡后,如图甲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 g。
(2)将鹅卵石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乙所示,则鹅卵石的密度是 kg/m3。实验结束时小明发现乙图中用的细线太粗了,这样测得密度 。(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3)小明修正细线后重新实验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丙上描出一个对应的点A,接着他又换另一石块重复了上述实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描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B,若ρA、ρB分别代表鹅卵石和另一石块的密度,则ρA ρB(选填“>”、“=”或“<”)。
【答案】(1)31.4
(2) 3.12×103 偏小
(3)<
【详解】(1)天平平衡后,如图甲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
(2)[1]由图乙得,量筒的分度值为2mL,由图得,水与鹅卵石的总体积为
鹅卵石的体积为
鹅卵石的密度是
[2]实验结束时小明发现乙图中用的细线太粗了,导致测得的鹅卵石的体积偏大,而鹅卵石的质量测量准确,由得,这样测得的鹅卵石密度偏小。
(3)同一物质的密度不变,分别连接A、B点与原点的连线,如图所示:
图像的斜率表示物体的密度大小,由图得
4.(23-24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中)小明想鉴定家里的一个金属块是什么材料,于是他找来了天平、量筒等器材,进行了如图示实验:
(1)使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时,应将托盘天平放置在 台面上,先将标尺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再调节 ,使天平平衡;
(2)利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物体的质量,如图甲所示,为 g;小明用细线拴住物体并将它浸没在盛水的量筒中,量筒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该物体的密度为 ;(忽略细线对实验的影响)
(3)小明根据已知的质量,又想到一种方法测量密度,操作如图丙所示,步骤如下:
①用电子秤测出大碗的质量,读数为;
②将装满水的小碗放入大碗中,轻轻放入金属块使之完全浸没;
③取出小碗与金属块,且无水溢出,用电子秤测出此时大碗的质量,读数为,计算得出金属块的密度 ;(用、、与表示)
④利用此方法测得金属块的密度 (选填“偏大”、“准确”或“偏小”)理由是: 。
【答案】(1) 水平 平衡螺母
(2) 144.6
(3) 偏大 将小碗从水中取出时,小碗上带有水,使大碗中剩余的水减少,测得金属块的体积偏小,由可知,用这种方法测得金属块的密度偏大
【详解】(1)[1][2]称量前,应将托盘天平放置在水平台面上,先将标尺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1]如图甲所示,标尺的分度值为0.2g,则物体的质量为
[2]图乙中量筒的分度值为2mL,根据排水法得出物体的体积为
故物体的密度为
(3)[1]根据实验步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等于排出水的体积,排出水的质量为,则金属块的体积为
则金属块密度为
[2][3]将小碗从水中取出时,小碗上带有水,使大碗中剩余的水减少,测得金属块的体积偏小,由 可知,用这种方法测得金属块密度偏大。
三、使用托盘天平的错误操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如图所示,小明想用天平称取50g冷水。选取器材有:托盘天平(砝码有100g、50g、10g、5g各一个,20g两个)、水、烧杯等,实验步骤如下:
(1)正确调节天平平衡后,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在右盘中放入20g和5g砝码时,指针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平衡。测得空烧杯质量;
(2)接着在右盘中加入50g砝码,向左侧烧杯中加水,某时刻指针位置也如图乙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再次平衡。测量结束后,小明发现由于冷水的加入,有部分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烧杯外壁,则称取的烧杯中冷水质量 (选填“>”、“=”或“<”)50g。
【答案】(1)拿下最小的砝码,移动游码
(2) 用滴管向烧杯中加水 <
【详解】(1)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说明右侧质量大,应拿下最小的砝码,移动游码,直至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1]由图乙可知,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表示左盘内水的质量小于50g,由于需要取50g冷水,因此不能改变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的位置,在测量过程中更不能移动平衡螺母,所以只能用滴管向烧杯中加水,直至天平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
[2]有部分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球附着在烧杯外壁,这些水珠与烧杯中的冷水共50g,则称取的烧杯中冷水质量小于50g。
6.(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小亮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
(1)将托盘天平放在 台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向 (左/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
(2)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多次增减砝码,当加入最小的5g砝码后,指针静止时,发现指针位置也如图乙所示,此时应 使横梁恢复平衡;
(3)实验后,小亮对天平的使用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①他发现所用托盘天平配套的砝码盒中有5g、10g、50g、100g的砝码各一个以及20g的砝码两个,于是小亮用它测量为178g的物体质量。测量时,下列四种加减砝码的顺序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表示向右盘中加入砝码,“-”表示取出砝码) ;
A.+100g+50g+20g+5g+游码
B.+100g+20g+20g+10g+游码
C.+100g+50g+20g+游码
D.+100g+50g+20g+20g-20g+10g-10g+5g+游码
②小亮又想:一枚回形针很小,如何知道一枚回形针的质量有多大呢?于是他想了个好办法,用托盘天平进行了测量,他想到的好办法是 ;
A.把一枚回形针放在天平托盘中仔细认真地测量
B.把一枚回形针放在天平托盘中反复多次测量,再求平均值
C.先测出100枚回形针的质量,再除以100求得
D.先测出一枚回形针和一块铁块的总质量,再减去铁块的质量
(4)小明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天平右盘有一个缺口,因此会导致测量质量时结果 。(偏大/偏小/仍然准确)
【答案】(1) 水平 右
(2)向右移动游码
(3) D C
(4)仍然准确
【详解】(1)[1][2]天平在使用之前需放置在水平台上,将游码移至左侧零刻线处,图中指针偏向左侧,说明左端沉,则需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至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
(2)当加入最小的砝码后,指针稍偏向左侧位置,则需要向右调节游码至天平平衡。
(3)[1]选择砝码时,应先大后小的顺序,当最 小砝码仍不能使天平平衡时,调节游码,直到天平 平衡为止,故测量质量为178g的物体时,选择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的刻度总和为
故添加的过程为
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2]测量质量很的物体时,应采用累积法,即一次 测量多个,用总质量除了个数得每个的质量,故一 枚回形针的质量,可以先测出100枚回形针的质量, 再除以100求得,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天平右盘有一个缺口,如果测量前天平调节平衡了,表明天平仍为平衡的,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因此测量质量时结果仍然准确。
四、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
7.(23-24八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中)为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的四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物体 质量m/g 体积V/ 质量/体积()
① 铝块1 27 10
② 铝块2 54 20
③ 木块1 27 54
④ 木块2 10 20
(1)比较第①、②两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铝),它的质量跟体积成 。
(2)比较第①、③两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铝块和木块,它们的体积 。
(3)比较第②、④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
(4)计算“质量/体积”这一列四个数据,比较可以得出: 。
(5)如图所示是根据数据画出的铝块和木块质量体积图像,根据图像可判断甲是 (选填“铝块”或“木块”)。
【答案】(1)正比
(2)不同
(3)体积相等的铝块和木块,它们的质量不同
(4)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5)铝块
【详解】(1)由①②数据可知,同种物体,体积变为2倍,质量也变成2倍,故可得:同一种物质,它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2)由②③数据可知,铝块1和干松木1的质量相同,体积不同,可以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铝块和木块,它们的体积不同。
(3)由①④数据可知,铝块1干松木2体积相同,质量不相同的,故可以得出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质量不相同。
(4)“质量/体积”这一列铝块数据为
木块的数据为
故可以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相同,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5)由表格数据可知,相同体积的铝块和木块,铝块的质量更大,故可判断甲是铝块。
8.(23-24八年级下·江苏镇江·期中)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干松木,分别测量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序号 蜡块 干松木
质量 体积 质量 体积
① 9 10 5 10
② 18 20 10 20
③ 27 30 15 30
④ 36 40 20 40
(1)在如图1所示的方格纸中,用图线分别把蜡块和干松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并标注蜡块、干松木。
(2)蜡块和干松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是两条过原点的直线,表明: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选填“相同”或“不同”);两条过原点的直线不重合,表明: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 (选填“相同”或“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 (选填“物质”或“物体”)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密度。用“比值法”来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请再列举出一个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
(3)小军改用水进行探究,描绘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如图2中a所示。他分析后发现,由于误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当作了水的质量,导致图线未经过坐标原点,由此推断: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应是 。
【答案】(1)见解析
(2) 相同 不同 物质 速度
(3)c
【详解】(1)根据表格数据描点,用线把点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2)[1][2][3]由图像可知,蜡块和干松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是两条过原点的直线,这说明了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两条过原点的直线不重合,说明不同物质的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不同;所以,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物理学中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定义为密度。
[4]物理学中还运用了比值定义法的物理量有:速度等。
(3)探究水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水的体积是准确的,误把烧杯和水的质量当作水的质量,导致体积为0时,质量会有示数,所以图线会向上平移,现在已知a图线是误把水和烧杯质量当作水的质量,所以和a图线平行的c线就是。
五、通过推导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9.(23-24八年级下·江苏苏州·期中)科学实验课上完成了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后,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挑战下空气密度的测量,经小组合作,实验如下:
【设计实验方案】
(1)用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质量为81.8g;
(2)将如图甲所示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内;
(3)如图乙所示,当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
(4)如图丙所示,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
①在实验步骤四中重复集气多次的目的:为了降低 (质量/体积)的测量误差;
②本实验中测量的是 (篮球内/瓶内/周围大气)的气体密度;
③【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数据,计算得到所测空气的密度是 ;
④【评价与交流】该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而测得的结果与此有一定的差距,请你帮助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A.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
B.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
C.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
【答案】 质量 篮球内 1.4×10-3g/cm3 AB
【详解】(4)①[1]本实验重复收集10次气体,每次气体的体积即为量杯的最大测量值,但是每次测量的质量存在误差,因此多次集气是为了降低质量的测量误差。
②[2]本实验将皮球内的气体收集到量杯中,然后由差值法求出皮球中引出的质量,因此测量的是篮球内的气体密度。
③[3]图丙中篮球放气后的质量为
每次量杯内空气的平均质量
量杯的体积为
所测空气的密度是
④[4]AB.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气体泄漏,或者气体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都会导致剩余的足球质量偏小,因此引出气体的质量偏大,密度偏大。故AB符合题意;
C.丙图测量的是剩余足球的质量,沾水会导致剩余质量偏大,则用总质量减去剩余质量时,所测引出气体的质量会偏小,密度偏小,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六、影响弹簧弹力大小的因素
10.(23-24八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中)某学生在探究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时,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和数个重0.5N的钩码做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弹簧所受的力F/N 0 0.5 1 1.5 2 2.5 3
指针的位置x/cm 2 3 4 5 6 7 7.5
弹簧伸长/cm 0 1 2 3 4 5 5.5
(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 (填测量工具)。
(2)分析数据,可得出的结论: 。
(3)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
【答案】(1)弹簧测力计
(2)一定范围内,弹簧伸长与拉力成正比
(3)0-2.5N
【详解】(1)根据表中数据(除掉最后一组数据)知,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接力成正比,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弹簧测力计。
(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一定范围内,弹簧伸长与拉力成正比。
(3)除最后一组数据外,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接力成正比,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0-2.5N。
11.(23-24八年级下·江苏盐城·期中)为探究“影响弹簧受力伸长大小的因素”,兴趣小组作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弹簧伸长的长度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弹簧伸长的长度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弹簧伸长的长度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了甲、乙、丙3根弹簧作为研究对象。已知弹簧甲和丙是同种金属丝,弹簧乙是另一种金属丝,甲和乙原长均为,丙原长为,其他条件均相同。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拉,如图所示。表一是实验数据记录。
弹簧受到的拉力 0 1 2 3 4 5 6 7
甲 弹簧的长度/cm 6.0 6.6 7.2 7.8 8.4 9.0 9.7 10.8
乙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丙 9.0 9.9 10.8 11.7 12.6 13.5 14.4 15.9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 (填“大于”或“小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
(2)要证实猜想一,需比较 两组弹簧的数据;
(3)请根据上表中弹簧甲的数据,将下表填写完整。
表二
弹簧受到的拉力 0 1 2 3 4 5 6 7
弹簧甲的伸长 0 0.6 1.2 1.8 3.0 3.7
(4)分析数据可知: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成 比;
(5)进一步综合分析数据还可得出:弹簧的伸长不仅跟拉力大小有关,还跟弹簧的 和 有关;
(6)若用这三根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精确度较高的应是 (选填“甲”/“乙”/“丙”)。
【答案】(1)小于
(2)甲丙
(3) 2.4 4.8
(4)正
(5) 长度 材料
(6)乙
【详解】(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如拉力都为2N时,甲弹簧伸长1.2cm,乙弹簧伸长2.0cm,则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小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
(2)要想猜想弹簧伸长的长度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由控制变量法可知,应只改变弹簧的长度,而控制其他影响因素相同,故比较甲和丙两组弹簧的数据。
(3)[1][2]由表一可知,弹簧甲在拉力为4N时,弹簧伸长量为
弹簧甲在拉力为7N时,弹簧伸长量为
(4)分析数据可知,在误差范围内,拉力每增加1N,弹簧就伸长0.6cm,因此可以得到,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5)[1][2]综上分析可知,甲乙弹簧的长度相同,材料不同,拉力相同时伸长量不同,甲丙弹簧的材料相同,长度不同,拉力相同时伸长量不同。所以弹簧的伸长量还与弹簧材料和长度有关系。
(6)由表中数据可知,拉力相同时,乙弹簧的伸长量最大,最灵敏,所以若用这三根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精确度较高的应是乙。
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12.(23-24八年级下·江苏宿迁·期中)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①,②,③,④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1=F3=F4>F2
(1)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2)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3)①③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 有关;
(4)实验中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观察 来得知,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
【答案】(1)①、②
(2)①、④
(3)方向
(4) 钢条的形变程度 转换法
【详解】(1)要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需要选择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力的大小不同的实验方案,故①、②两图符合题意。
(2)要探究要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根据控制变量法,即需要选择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力的作用点不同的实验方案,故①、④两图符合题意。
(3)①、③两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4)[1][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实验中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钢条的形变程度来体现力的作用效果,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
13.(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中)如图甲(a)所示,将一根原长为的弹簧一端固定在墙面上,分别用大小或方向不同的力作用在弹簧的另一端,实验现象如图(b)、(c)、(d)、(e)所示。
(1)分析比较图甲 (填字母编号)可知,当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时,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分析比较图甲(b)和(c)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分析比较图甲(c)和(d)可知是为了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
(4)如图乙是某足球运动员踢出的“香蕉球”,从力学角度分析,无法通过改变力的 (大小/方向/作用点)达成这一效果。
【答案】(1)(c)、(e)
(2)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相同时,力越大
(3)力的作用点
(4)大小
【详解】(1)要比较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需要控制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力的方向不同,通过分析可知图(c)和图(e),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时,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由图(b)和(c)可知,力的大小不同,力的作用点和方向相同,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当力作用点和力的方向相同时,力的大小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由图(c)和(d)可知,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力的作用点不同,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所以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4)如图乙是某足球运动员踢出的“香蕉球”,是通过合适的踢球位置和踢球方向实现的,从力学角度分析,无法通过改变力的大小达成这一效果。
八、重力的计算与估算
14.(23-24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中)如图甲,小华利用完全相同的小桶分别盛满三种液体,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液体和小桶的总重力,记录的数据在下表中。
液体种类 酒精 水 盐水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2.6 2.8 3.0
(1)通过分析比较此表,小华推测弹簧测力计示数与液体密度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在如图所示的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一规律的图像是_________;
A. B. C. D.
(2)如图甲,已知秤钩下容器的容积为100mL,则小桶的重力为 N,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kg/m3;
(3)小华又利用该弹簧测力计及小桶,将该弹簧测力计改装成可以直接读取液体密度的弹簧“密度秤”,该弹簧“密度秤”能测到液体密度的最大值为 g/cm3,利用该弹簧测力计上现有的刻度线作为该“密度秤”的刻度线,则该“密度秤”的分度值是 g/cm3;
(4)小华想增大该“密度秤”的量程,在不更换弹簧测力计的前提下,你的办法是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C
(2) 1.8 1.2
(3) 3.2 0.2
(4)减小桶的自重
【详解】(1)当小桶中所装液体为0时,液体密度为0,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小桶的重力,因此,当图像横坐标示数为零时纵坐标不为零;根据可知,当液体盛满相同的小桶时,液体的体积相同,则液体的密度越大,弹簧测力计示数越大,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1]设小桶的容积为V,则根据可得
将表格中相关数据代入以上两式得
解得。
[2]盐水的重力为
盐水的密度为
(3)[1]由图可知,该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为5N,则所盛液体的最大重力为
则该弹簧密度计能测到液体密度的最大值为
[2]由图知,弹簧测力计每一小格为0.2N,小桶中不加液体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1.8N,则从1.8N到5N的刻度格数为
则密度的分度值为
(4)由可知,小桶的容积变小,则液体密度将变大,故想增大该“密度秤”的量程可减小桶的容积。
15.(23-24八年级下·江苏南京·期中)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F的关系,记录了实验数据,并根据数据得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图像(L为弹簧长度)。
(1)分析甲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
(2)小华利用完全相同的小桶分别盛满三种液体,用该弹簧制成的测力计称出液体和小桶的总重力,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液体种类 酒精 水 酱油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2.6 2.8 3.0
①通过分析此表,小华发现了液体密度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间的关系.在图乙所示的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关系的是 (选填字母);
②试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出酱油的密度为 ,小桶的重为 N;
(3)小华又利用该弹簧测力计及小桶,将弹簧测力计改装成可以直接读取液体密度的弹簧密度计(相邻刻度线的间隔为1mm),每次小桶装满液体.该弹簧密度计能测液体密度的最大值为 ;其分度值为 。
【答案】(1)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拉力成正比
(2) C 1.2 1.8
(3) 3.2 0.1
【详解】(1)分析图甲可知,从所给数据看:弹簧原长2cm,到7cm,在物体的重力在5N以前,钩码拉力增加弹簧的伸长量也增加,且成正比,故得结论: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所受拉力成正比。
(2)[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液体的密度越大,测得液体和小桶的总重力越大,且不装入液体时,测力计的示数不为0(此时测力计测空桶的重);结合图乙中的图像可知,只有C图像符合题意。
故选C。
[2][3]由表格中数据知,称出水和小桶的总重力为2.8N,则

……①
称出酒精和小桶的总重力为2.6N,且可酒精的密度为0.8g/cm3,则

……②
①-②解得
若小桶中盛满酱油时
则酱油密度为
(3)[1]当桶内不加液体时,即相当于液体密度为0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桶的重力1.8N,将弹簧测力计上1.8N刻度线延长,并标记为0g/cm3;弹簧测力计的最大示数为5N,代入关系式

解得最大刻度处所对应的液体密度
将弹簧测力计上5N刻度线延长,并标记为3.2g/cm3。
[2]由图可知:根据图像每1N伸长1cm,1.8N~5.0N之间有3.2cm,相邻刻度线的间隔为1mm,共有32格,1N对应1cm,故该“密度秤”的分度值是
九、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6.(23-24八年级下·江苏宿迁·期中)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和“判断重力方向”实验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实验序号 质量 重力
1 0.1 1
2 0.2 2
3 0.3 3
(1)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使用的实验器材除了钩码,还需要 ;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该组同学在探究重力方向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操作如下:
①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后,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会观察到悬线的方向 (变化/不变);剪断悬线,小球 (竖直/垂直)下落。
②从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 。
(3)生活中常用重锤线来判断墙壁是否竖直,如图2所示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则该桌面的高低情况是 (选填“左边高”、“右边高”或“左右相平”)。
【答案】(1) 弹簧测力计 物体的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 不变 竖直 竖直向下
(3)右边高
【详解】(1)[1]实验目的是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因此需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使用的实验器材除了钩码,还需要弹簧测力计。
[2]由表中数据可见: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相应的增大几倍,但是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不变的,比值的大小是一定值。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的重力和质量成正比。
(2)①[1][2]因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α,会观察到悬线OA由于受重力的作用方向保持竖直方向不变;剪断悬线OA,小球受到重力的作用会竖直下落。
②[3]无论角度如何改变,方向保持竖直向下不变,从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图中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因为重锤线的方向一定是竖直向下的,所以可得出桌面的右边高。
17.(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中)小明在学习重力知识时,分别探究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如图甲是探究重力方向的实验装置,将小球用细线悬挂在支架上,并让其自由下垂。如图乙,为进一步研究重力的方向,小明缓慢改变支架与桌面的夹角,观察到悬线的方向 (改变/不变)如图丙,为判断悬线的方向,需要创设一个水平面,小明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水,将小球浸入水中,待水面静止,缓慢改变支架与桌面的夹角,用量角器可测出悬线与水面的夹角始终为 °,由此可判定悬线的方向;
(2)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体质量m/kg 0.05 0.1 0.15 0.2 0.25
所受重力G/N 0.5 1 1.5 2 2.5
分析数据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在同一地方, ,得到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是 ;
(3)另一个小组成员小华在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由于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0.2N刻度处,则小华描绘的图线应该是图丁中的图线 (填序号);
(4)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时,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物体的重力 B.物体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C.物体对弹簧的拉力 D.弹簧对物体的拉力
【答案】(1) 不变 90
(2) 重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重力与质量比值为定值
(3)③
(4)C
【详解】(1)[1]如图甲是探究重力方向的实验装置,将小球用细线悬挂在支架上,并让其自由下垂,此时通过悬线的方向来确定的方向,其原理是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因此改变支架与桌面的夹角,悬线的方向不变。
[2]由于水面始终是水平的,而悬线的方向始终与重力的方向相同,是竖直向下,因此将小球浸入水中,待水面静止,缓慢改变支架与桌面的夹角,用量角器可测出悬线与水面的夹角始终为90°。
(2)[1][2]由表中数据可知,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相应的增大几倍,但是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不变的,比值的大小是一定值。因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依据是物体所受重力跟质量的比值是一定值。
(3)由于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0.2N刻度处,当质量为0时,G不为零,根据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成正比,则该小组描绘的图线应该是图乙中的图线③。
(4)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物体对弹簧有向下的拉力,使得弹簧伸长,因此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物体对弹簧的拉力。
故选C。
十、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18.(23-24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小组用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长木板和毛巾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应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 运动,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N;
(2)对比甲、乙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的关系。在图甲中,若拉着木块以比原来更大的速度运动,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多次改变钩码质量,重复实验,记录数据,作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与木块和长木板间压力F的关系图像(如图中①),在长木板上铺上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则f和F的关系图像可能为图中的 (选填“①”、“②”或“③”)。
【答案】(1) 匀速直线 4.2
(2) 压力 不变
(3)②
【详解】(1)[1][2]实验过程中,应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分度值为0.2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4.2N,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4.2N。
(2)[1][2]对比甲、乙两次实验,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而压力大小不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在图甲中,若拉着木块以比原来更大的速度运动,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故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将不变。
(3)在长木板上铺上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因接触面最粗糙,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滑动摩擦力最大,如下图所示,故在长木板上铺上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则f和F的关系图像可能为图中的②。
19.(23-24八年级下·江苏南通·期中)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小赵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其中长木板B的表面比A的表面更粗糙,物块C各表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将C放在水平放置的A或B上,再把砝码放在C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块,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表:
序号 C的放置 接触面 C上砝码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 平放 A-C 100g
2 平放 B-C 100g 2.2
3 平放 B-C 200g 2.4
4 侧放 B-C 100g
(1)第1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示数是 N;
(2)由1、2两次实验可知: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就越 ;由2、3两次实验可知:增加C上砝码质量,从而增大 (选填“砝码对物块”、“砝码对长木板”或“物块对长木板”)的压力,这样就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
(3)第4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也是2.2N,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无关;小赵在探究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总是不稳定,可能的原因是 ;
(4)另一组的小马采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D,木块下面是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D所受摩擦力大小,长木板运动的过程中,木块D相对地面是静止的,木块D受到的是 (选填“静”或“滑动”)摩擦力,方向 ,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答案】(1)1.8
(2) 大 物块对长木板
(3) 接触面积大小 见解析
(4) 滑动 水平向左 不变
【详解】(1)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此时读数为1.8N。
(2)[1]1、2两次实验中,压力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实验结果显示,接触面越粗糙,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就越大。
[2]2、3两次实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压力不同。是通过增加C上砝码的质量来增大压力的。由于物块放在长木板上,并且物块上放置了砝码,因此增加C上砝码的质量实际上是增大了物块对长木板的压力。
(3)[1]第4次实验中,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说明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
[2]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有可能是拉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没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均匀。
(4)[1][2]改进滑动摩擦力的实验,长木板水平向左运动,木块相对木板水平向右运动,所以木块受到的是滑动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3]拉动长木板的速度变大,没有改变影响木板和木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因素,故拉力大小不变。
十一、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20.(23-24八年级下·江苏·期中)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强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探究实验。
(1)他先分别在左、右两个小盘内各放一个50g的砝码,发现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接着在右边小盘内又加入一个10g的小砝码,小木块仍然静止,其原因是还受到 的影响;
(2)后来小强对方案进行了改进,选择质量约5g的纸质小卡片为研究对象,如图乙。为使小卡片静止且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小强应选择两个规格为 (20g/100g)的钩码进行实验;
(3)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强通过转动卡片使其左右两端不等高,松手后小卡片 (能/不能)平衡,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4)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可进行的操作是 ;
(5)如果两侧滑轮不在同一高度, (能/不能)完成实验。
【答案】(1)摩擦力
(2)100g
(3) 不能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4)当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从中间剪断小卡片
(5)能
【详解】(1)在右边小盘内又加入一个 10g 的小砝码,右边对小木块的拉力变大,但发现小木块仍然静止,这是因为小木块与桌面之间存在摩擦,摩擦力对实验有影响。
(2)小卡片的质量为10g,所挂钩码的质量要远大于小卡片的质量时,才可以忽略小卡片的质量,因此要选两个规格为100g的钩码进行实验。
(3)[1][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直线上。转动卡片使其左右两端不等高,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因此松手后小卡片不能平衡。所以设计此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平衡。
(4)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可以用剪刀从中间剪断小卡片,并观察小卡片的运动状态。
(5)两侧滑轮不在同一高度,会使两个力的连线不在水平方向上,但只要作用在小卡片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连线在一条直线上,仍能使小卡片处于平衡状态,故能完成实验。
21.(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中)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1)某同学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左、右两个小盘内各放一个50g的砝码,木块保持静止;接着,他在右边小盘内又加入一个5g的小砝码,发现木块仍然静止,此时小木块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2)在乙图的装置中,将卡片旋转一定角度(如图丙),松手后,发现卡片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上,物体才能平衡。为了验证上述结论,有同学设计了“将卡片往下拉过一定距离(如图丁)”的操作方式,大家讨论后认为,该操作方式不可行,原因是丁图中的两个力 ;
(3)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 上;
(4)同学们采用如图戊所示的方法寻找形状不规则薄板的重心,这是运用了一对平衡力必须满足 条件。
【答案】(1)平衡
(2) 同一直线 方向不是相反的
(3)同一物体
(4)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详解】(1)在右边小盘内又加入一个5g的小砝码后,此时木块受到右边的拉力大于左边的拉力,此时木块相对于桌面有向右运动的趋势,因此桌面对木块产生了一个静摩擦力,这个摩擦力对实验造成了影响;木块处于静止状态,说明小木块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平衡。
(2)[1]在乙图的装置中,将卡片旋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卡片两端受到的拉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发现卡片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能平衡。
[2]将卡片往下拉过一定距离,此时两个力虽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同时两个力的方向不是相反的,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因此不能采用这种操作。
(3)当小卡片平衡时,用剪刀从中间剪断小卡片,由于二力不在同一物体上,所以两侧砝码落下,说明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是:两个力必须在同一物体上。
(4)同学们采用如图戊所示的方法是物体被单点静止悬挂, 由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绳对物体的拉力平衡, 即两个力小相等, 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所以重心在绳的延长线上, 找两个不同位置悬挂画出两条延长线, 交点即为重心, 所以图戊运用了一对平衡力必须满足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条件。
十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22.(23-24八年级下·江苏镇江·期中)“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高h处由静止释放,运动至水平面,通过改变小车释放时高度h、在小车中增加砝码和在木板上铺垫毛巾的方法,得到了图2的四个实验场景。
(1)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应选用场景①和 (选填“②”、“③”或“④”)进行实验,小车在水平面上停止的原因是受 (选填“重力”或“摩擦力”)的作用;
(2)在实验中,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 ,小车速度减小的越 若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 ;
(3)在场景①和④中,小车在水平面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和,则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1) ③ 摩擦力
(2) 远 慢 做匀速直线运动
(3)等于
【详解】(1)[1][2]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应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自由滑下,水平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图①和③符合题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小车在水平面上停止的原因是受摩擦力的作用。
(2)[1][2][3]由实验可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运动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推理:若不受阻力作用,小车的速度不变化,做匀速直线运动。
(3)在场景①和④中,同一小车从不同高度滑下来,由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不变,所以在水平面受到的摩擦力大小f1=f2。
23.(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如图甲所示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应将毛巾、棉布平整地铺在 (填“AB”或“BC”或“AC”)段;
(2)每次实验都要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是为了使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面时的 相同;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 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大小;
(3)第二次实验,小车在棉布表面运动,刚好滑到了木板的最右端,接下来改在木板上实验,最合理的操作方法是_____;
A.减轻小车的质量 B.降低小车释放的高度 C.增加木板的长度 D.增加木板的宽度
(4)通过上面的探究,你认为图乙中的篮球,飞到空中A点时,若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篮球的运动轨迹是 (选填图中数字);
(5)一架在空中水平向右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上,自由落下了一颗炸弹,下列给出了几种炸弹落地前与飞机位置关系的情形,如图丙所示,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 图。
【答案】(1)BC
(2) 速度 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
(3)C
(4)2
(5)a
【详解】(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过程中,需要改变水平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改变实验对象受到的阻力大小,实验应将毛巾、棉布平整地铺在BC。
(2)[1]实验过程中,除了改变小车在水平受到的阻力大小外,其他变量需要控制一定,为了使小车每次到达水平面的速度相同,每次实验都要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
[2]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大小,运动距离越小,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大,用到的方法为转换法。
(3)实验需要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改变水平面粗糙程度;当小车在棉布表面运动,刚好滑到了木板的最右端,说明木板不够长,只能增加木板的长度,小车质量和小车释放的高度不能改变,而增加木板的宽度不能完成实验。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当篮球飞到空中A点时,若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篮球将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即沿2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5)不计空气对炸弹的阻力,从飞机上自由落下的炸弹,由于惯性,在水平方向上,炸弹与飞机的速度相等,它们相对静止,由图示可知,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b图;若考虑空气阻力的存在,在水平方向上炸弹由于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速度小于飞机速度,由图示可知,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a图。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期中复习 (物质的物理属性、力、力与运动)实验题23题(江苏专用)
考点01使用托盘天平的错误操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2小题)
考点02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2小题)
考点03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2小题)
考点04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2小题)
考点05通过推导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1小题)
考点06认识物质的物理属性(2小题)
考点07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2小题)
考点08重力的计算与估算(2小题)
考点09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2小题)
考点10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2小题)
考点11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2小题)
考点1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2小题)
一、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1.(23-24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中)小明同学发现家中塑料瓶中装有透明无味的未知液体,为了鉴别该液体是何种物质,进行以下实验。
(1)测量物体质量前,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若此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移,使横梁平衡;
(2)如图是实验的三个步骤,实验的正确顺序是 (填序号);
(3)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该液体的密度是 g/cm3,从测量结果判断该液体 (选填“是”或“不是”)纯净水;
(4)实验结束后发现天平左边托盘下一直沾着一点小污垢,则液体密度测量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2.(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小张发现外婆家的盐蛋咸味适中恰到好处,他和小华共同测量外婆家用来腌制盐蛋的盐水密度。

(1)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观察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侧(图甲),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使天平平衡;
(2)调节天平平衡后,进行以下实验操作:
①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0,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位置如图乙,m0= g;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为55.0g,然后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图丙),读出体积V= mL;
③算出盐水的密度ρ= g/cm3;
(3)小华指出:以上测量过程中,烧杯中会残留部分盐水导致测得盐水的密度偏 。
二、测量固体密度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
3.(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小明测量一枚鹅卵石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天平平衡后,如图甲所示,鹅卵石的质量为 g。
(2)将鹅卵石放入盛有50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乙所示,则鹅卵石的密度是 kg/m3。实验结束时小明发现乙图中用的细线太粗了,这样测得密度 。(偏大,偏小或不影响)
(3)小明修正细线后重新实验根据所测数据,在图丙上描出一个对应的点A,接着他又换另一石块重复了上述实验,将所测数据在图上又描出了另一个对应的点B,若ρA、ρB分别代表鹅卵石和另一石块的密度,则ρA ρB(选填“>”、“=”或“<”)。
4.(23-24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中)小明想鉴定家里的一个金属块是什么材料,于是他找来了天平、量筒等器材,进行了如图示实验:
(1)使用托盘天平进行测量时,应将托盘天平放置在 台面上,先将标尺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再调节 ,使天平平衡;
(2)利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得物体的质量,如图甲所示,为 g;小明用细线拴住物体并将它浸没在盛水的量筒中,量筒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该物体的密度为 ;(忽略细线对实验的影响)
(3)小明根据已知的质量,又想到一种方法测量密度,操作如图丙所示,步骤如下:
①用电子秤测出大碗的质量,读数为;
②将装满水的小碗放入大碗中,轻轻放入金属块使之完全浸没;
③取出小碗与金属块,且无水溢出,用电子秤测出此时大碗的质量,读数为,计算得出金属块的密度 ;(用、、与表示)
④利用此方法测得金属块的密度 (选填“偏大”、“准确”或“偏小”)理由是: 。
三、使用托盘天平的错误操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如图所示,小明想用天平称取50g冷水。选取器材有:托盘天平(砝码有100g、50g、10g、5g各一个,20g两个)、水、烧杯等,实验步骤如下:
(1)正确调节天平平衡后,将烧杯放在天平左盘,在右盘中放入20g和5g砝码时,指针如图乙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平衡。测得空烧杯质量;
(2)接着在右盘中加入50g砝码,向左侧烧杯中加水,某时刻指针位置也如图乙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是 ,直至天平再次平衡。测量结束后,小明发现由于冷水的加入,有部分水蒸气液化附着在烧杯外壁,则称取的烧杯中冷水质量 (选填“>”、“=”或“<”)50g。
6.(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小亮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
(1)将托盘天平放在 台面上,将游码移至零刻线处,发现指针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应向 (左/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
(2)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多次增减砝码,当加入最小的5g砝码后,指针静止时,发现指针位置也如图乙所示,此时应 使横梁恢复平衡;
(3)实验后,小亮对天平的使用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①他发现所用托盘天平配套的砝码盒中有5g、10g、50g、100g的砝码各一个以及20g的砝码两个,于是小亮用它测量为178g的物体质量。测量时,下列四种加减砝码的顺序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表示向右盘中加入砝码,“-”表示取出砝码) ;
A.+100g+50g+20g+5g+游码
B.+100g+20g+20g+10g+游码
C.+100g+50g+20g+游码
D.+100g+50g+20g+20g-20g+10g-10g+5g+游码
②小亮又想:一枚回形针很小,如何知道一枚回形针的质量有多大呢?于是他想了个好办法,用托盘天平进行了测量,他想到的好办法是 ;
A.把一枚回形针放在天平托盘中仔细认真地测量
B.把一枚回形针放在天平托盘中反复多次测量,再求平均值
C.先测出100枚回形针的质量,再除以100求得
D.先测出一枚回形针和一块铁块的总质量,再减去铁块的质量
(4)小明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天平右盘有一个缺口,因此会导致测量质量时结果 。(偏大/偏小/仍然准确)
四、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
7.(23-24八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中)为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同学测得的四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物体 质量m/g 体积V/ 质量/体积()
① 铝块1 27 10
② 铝块2 54 20
③ 木块1 27 54
④ 木块2 10 20
(1)比较第①、②两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同一种物质(铝),它的质量跟体积成 。
(2)比较第①、③两次实验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铝块和木块,它们的体积 。
(3)比较第②、④两次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
(4)计算“质量/体积”这一列四个数据,比较可以得出: 。
(5)如图所示是根据数据画出的铝块和木块质量体积图像,根据图像可判断甲是 (选填“铝块”或“木块”)。
8.(23-24八年级下·江苏镇江·期中)同学们找来大小不同的蜡块和干松木,分别测量它们的体积和质量,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
序号 蜡块 干松木
质量 体积 质量 体积
① 9 10 5 10
② 18 20 10 20
③ 27 30 15 30
④ 36 40 20 40
(1)在如图1所示的方格纸中,用图线分别把蜡块和干松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情况表示出来,并标注蜡块、干松木。
(2)蜡块和干松木的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像是两条过原点的直线,表明: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选填“相同”或“不同”);两条过原点的直线不重合,表明: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 (选填“相同”或“不同”),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 (选填“物质”或“物体”)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密度。用“比值法”来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请再列举出一个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 。
(3)小军改用水进行探究,描绘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如图2中a所示。他分析后发现,由于误将烧杯和水的总质量当作了水的质量,导致图线未经过坐标原点,由此推断:水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线应是 。
五、通过推导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
9.(23-24八年级下·江苏苏州·期中)科学实验课上完成了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后,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想挑战下空气密度的测量,经小组合作,实验如下:
【设计实验方案】
(1)用气筒将皮球打足气,用天平称出此时皮球的质量为81.8g;
(2)将如图甲所示的量杯装满水后,倒扣在水槽中,用气针和乳胶管将皮球内的空气引入量杯内;
(3)如图乙所示,当量杯内空气达到量杯的最大测量值时,用夹子夹紧乳胶管暂停放气。再将量杯装满水后重新集气,如此反复共收集了10次;
(4)如图丙所示,用天平称出放气后皮球的质量。
①在实验步骤四中重复集气多次的目的:为了降低 (质量/体积)的测量误差;
②本实验中测量的是 (篮球内/瓶内/周围大气)的气体密度;
③【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数据,计算得到所测空气的密度是 ;
④【评价与交流】该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空气的密度是1.29kg/m3,而测得的结果与此有一定的差距,请你帮助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A.排开量杯内的水时有气体泄漏
B.排开量杯内的水时超过量杯最大刻度值
C.丙图中测量皮球质量时皮球沾有少量水
六、影响弹簧弹力大小的因素
10.(23-24八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中)某学生在探究弹簧的伸长与外力的关系时,利用如图所示的器材和数个重0.5N的钩码做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弹簧所受的力F/N 0 0.5 1 1.5 2 2.5 3
指针的位置x/cm 2 3 4 5 6 7 7.5
弹簧伸长/cm 0 1 2 3 4 5 5.5
(1)这项研究在实际中的应用: (填测量工具)。
(2)分析数据,可得出的结论: 。
(3)该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是 。
11.(23-24八年级下·江苏盐城·期中)为探究“影响弹簧受力伸长大小的因素”,兴趣小组作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弹簧伸长的长度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弹簧伸长的长度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弹簧伸长的长度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了甲、乙、丙3根弹簧作为研究对象。已知弹簧甲和丙是同种金属丝,弹簧乙是另一种金属丝,甲和乙原长均为,丙原长为,其他条件均相同。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拉,如图所示。表一是实验数据记录。
弹簧受到的拉力 0 1 2 3 4 5 6 7
甲 弹簧的长度/cm 6.0 6.6 7.2 7.8 8.4 9.0 9.7 10.8
乙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丙 9.0 9.9 10.8 11.7 12.6 13.5 14.4 15.9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 (填“大于”或“小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
(2)要证实猜想一,需比较 两组弹簧的数据;
(3)请根据上表中弹簧甲的数据,将下表填写完整。
表二
弹簧受到的拉力 0 1 2 3 4 5 6 7
弹簧甲的伸长 0 0.6 1.2 1.8 3.0 3.7
(4)分析数据可知: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成 比;
(5)进一步综合分析数据还可得出:弹簧的伸长不仅跟拉力大小有关,还跟弹簧的 和 有关;
(6)若用这三根弹簧制作弹簧测力计,精确度较高的应是 (选填“甲”/“乙”/“丙”)。
七、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12.(23-24八年级下·江苏宿迁·期中)如图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①,②,③,④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F1=F3=F4>F2
(1)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2) 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3)①③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 有关;
(4)实验中力的作用效果是通过观察 来得知,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 。
13.(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中)如图甲(a)所示,将一根原长为的弹簧一端固定在墙面上,分别用大小或方向不同的力作用在弹簧的另一端,实验现象如图(b)、(c)、(d)、(e)所示。
(1)分析比较图甲 (填字母编号)可知,当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相同时,力的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2)分析比较图甲(b)和(c)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分析比较图甲(c)和(d)可知是为了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 的关系。
(4)如图乙是某足球运动员踢出的“香蕉球”,从力学角度分析,无法通过改变力的 (大小/方向/作用点)达成这一效果。
八、重力的计算与估算
14.(23-24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中)如图甲,小华利用完全相同的小桶分别盛满三种液体,用弹簧测力计分别称出液体和小桶的总重力,记录的数据在下表中。
液体种类 酒精 水 盐水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2.6 2.8 3.0
(1)通过分析比较此表,小华推测弹簧测力计示数与液体密度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在如图所示的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一规律的图像是_________;
A. B. C. D.
(2)如图甲,已知秤钩下容器的容积为100mL,则小桶的重力为 N,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计算出盐水的密度为 kg/m3;
(3)小华又利用该弹簧测力计及小桶,将该弹簧测力计改装成可以直接读取液体密度的弹簧“密度秤”,该弹簧“密度秤”能测到液体密度的最大值为 g/cm3,利用该弹簧测力计上现有的刻度线作为该“密度秤”的刻度线,则该“密度秤”的分度值是 g/cm3;
(4)小华想增大该“密度秤”的量程,在不更换弹簧测力计的前提下,你的办法是 ;(写出一种即可)
15.(23-24八年级下·江苏南京·期中)小华在课外探究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F的关系,记录了实验数据,并根据数据得出了如图甲所示的图像(L为弹簧长度)。
(1)分析甲图,可得到的结论是: ;
(2)小华利用完全相同的小桶分别盛满三种液体,用该弹簧制成的测力计称出液体和小桶的总重力,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液体种类 酒精 水 酱油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 2.6 2.8 3.0
①通过分析此表,小华发现了液体密度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间的关系.在图乙所示的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一关系的是 (选填字母);
②试根据表中的数据计算出酱油的密度为 ,小桶的重为 N;
(3)小华又利用该弹簧测力计及小桶,将弹簧测力计改装成可以直接读取液体密度的弹簧密度计(相邻刻度线的间隔为1mm),每次小桶装满液体.该弹簧密度计能测液体密度的最大值为 ;其分度值为 。
九、实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16.(23-24八年级下·江苏宿迁·期中)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物体重力大小的因素”和“判断重力方向”实验中,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
实验序号 质量 重力
1 0.1 1
2 0.2 2
3 0.3 3
(1)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使用的实验器材除了钩码,还需要 ;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该组同学在探究重力方向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操作如下:
①将该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后,逐渐改变木板M与桌面的夹角,会观察到悬线的方向 (变化/不变);剪断悬线,小球 (竖直/垂直)下落。
②从以上实验现象分析得到:重力的方向总是 。
(3)生活中常用重锤线来判断墙壁是否竖直,如图2所示为水平仪放置于某桌面上时的情形,则该桌面的高低情况是 (选填“左边高”、“右边高”或“左右相平”)。
17.(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中)小明在学习重力知识时,分别探究了“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如图甲是探究重力方向的实验装置,将小球用细线悬挂在支架上,并让其自由下垂。如图乙,为进一步研究重力的方向,小明缓慢改变支架与桌面的夹角,观察到悬线的方向 (改变/不变)如图丙,为判断悬线的方向,需要创设一个水平面,小明在烧杯内倒入适量的水,将小球浸入水中,待水面静止,缓慢改变支架与桌面的夹角,用量角器可测出悬线与水面的夹角始终为 °,由此可判定悬线的方向;
(2)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序 1 2 3 4 5
物体质量m/kg 0.05 0.1 0.15 0.2 0.25
所受重力G/N 0.5 1 1.5 2 2.5
分析数据能够得到的结论是:在同一地方, ,得到这个结论的理论依据是 ;
(3)另一个小组成员小华在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时,由于弹簧测力计未调零(指针指在0.2N刻度处,则小华描绘的图线应该是图丁中的图线 (填序号);
(4)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时,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物体的重力 B.物体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C.物体对弹簧的拉力 D.弹簧对物体的拉力
十、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18.(23-24八年级下·江苏扬州·期中)如图所示,是某小组用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长木板和毛巾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应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 运动,测力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 N;
(2)对比甲、乙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的关系。在图甲中,若拉着木块以比原来更大的速度运动,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多次改变钩码质量,重复实验,记录数据,作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与木块和长木板间压力F的关系图像(如图中①),在长木板上铺上毛巾重复上述实验,则f和F的关系图像可能为图中的 (选填“①”、“②”或“③”)。
19.(23-24八年级下·江苏南通·期中)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小赵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其中长木板B的表面比A的表面更粗糙,物块C各表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将C放在水平放置的A或B上,再把砝码放在C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物块,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实验记录如表:
序号 C的放置 接触面 C上砝码 弹簧测力计示数/N
1 平放 A-C 100g
2 平放 B-C 100g 2.2
3 平放 B-C 200g 2.4
4 侧放 B-C 100g
(1)第1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示数是 N;
(2)由1、2两次实验可知: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物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就越 ;由2、3两次实验可知:增加C上砝码质量,从而增大 (选填“砝码对物块”、“砝码对长木板”或“物块对长木板”)的压力,这样就可以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的关系;
(3)第4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也是2.2N,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无关;小赵在探究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总是不稳定,可能的原因是 ;
(4)另一组的小马采用如图丙所示的装置,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D,木块下面是长木板。实验时拉着长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可测出木块D所受摩擦力大小,长木板运动的过程中,木块D相对地面是静止的,木块D受到的是 (选填“静”或“滑动”)摩擦力,方向 ,拉动速度变大时,弹簧测力计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十一、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20.(23-24八年级下·江苏·期中)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强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探究实验。
(1)他先分别在左、右两个小盘内各放一个50g的砝码,发现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接着在右边小盘内又加入一个10g的小砝码,小木块仍然静止,其原因是还受到 的影响;
(2)后来小强对方案进行了改进,选择质量约5g的纸质小卡片为研究对象,如图乙。为使小卡片静止且两个拉力方向相反,小强应选择两个规格为 (20g/100g)的钩码进行实验;
(3)当小卡片平衡时,小强通过转动卡片使其左右两端不等高,松手后小卡片 (能/不能)平衡,此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探究 ;
(4)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可进行的操作是 ;
(5)如果两侧滑轮不在同一高度, (能/不能)完成实验。
21.(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中)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活动中:
(1)某同学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左、右两个小盘内各放一个50g的砝码,木块保持静止;接着,他在右边小盘内又加入一个5g的小砝码,发现木块仍然静止,此时小木块水平方向上受到的力 (选填“平衡”或“不平衡”);
(2)在乙图的装置中,将卡片旋转一定角度(如图丙),松手后,发现卡片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 上,物体才能平衡。为了验证上述结论,有同学设计了“将卡片往下拉过一定距离(如图丁)”的操作方式,大家讨论后认为,该操作方式不可行,原因是丁图中的两个力 ;
(3)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 上;
(4)同学们采用如图戊所示的方法寻找形状不规则薄板的重心,这是运用了一对平衡力必须满足 条件。
十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
22.(23-24八年级下·江苏镇江·期中)“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将小车从斜面上高h处由静止释放,运动至水平面,通过改变小车释放时高度h、在小车中增加砝码和在木板上铺垫毛巾的方法,得到了图2的四个实验场景。
(1)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应选用场景①和 (选填“②”、“③”或“④”)进行实验,小车在水平面上停止的原因是受 (选填“重力”或“摩擦力”)的作用;
(2)在实验中,水平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距离越 ,小车速度减小的越 若不受阻力作用,小车将 ;
(3)在场景①和④中,小车在水平面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分别为和,则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3.(23-24八年级下·江苏无锡·期中)如图甲所示为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应将毛巾、棉布平整地铺在 (填“AB”或“BC”或“AC”)段;
(2)每次实验都要让同一小车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滑,是为了使小车每次进入水平面时的 相同;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 来判断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大小;
(3)第二次实验,小车在棉布表面运动,刚好滑到了木板的最右端,接下来改在木板上实验,最合理的操作方法是_____;
A.减轻小车的质量 B.降低小车释放的高度 C.增加木板的长度 D.增加木板的宽度
(4)通过上面的探究,你认为图乙中的篮球,飞到空中A点时,若它受到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则篮球的运动轨迹是 (选填图中数字);
(5)一架在空中水平向右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上,自由落下了一颗炸弹,下列给出了几种炸弹落地前与飞机位置关系的情形,如图丙所示,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 图。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