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2 10:4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耜耕 D.耦犁
答案:A
解析:
分析:“春初砍山”以刀、“一夕灭之”以火 、“明日雨作”,则“苗盛倍收”。可见为刀耕火种,选A项。
点评:考查古代耕作方式
2.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答时应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同时结合题干可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反映的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点评:考查古代农业的特点
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
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答案:B
解析:
分析:以土地和农作物作为国家的代称,反映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体现出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点。
点评:考查农业的地位
4.《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通过该记载我们可以确信春秋时期( )
A.农民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
B.已经使用牛耕
C.各国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
D.社会秩序混乱
答案:B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这一段话的意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范氏、中行氏不体恤百姓的苦难,想在晋国擅政,如今他的子孙流落到齐国务农耕地,这就如同原本是祭祀宗庙的牛,现在却在田亩中辛勤耕作。”“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是打的一个比方,因此可知春秋时期牛耕已很常见。
点评:考查古代耕作技术的变革
5.《国语·齐语》载:“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鉏(锄)、夷、斤,试诸壤土”。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
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C.畜牧业发达 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答案:B
解析:
分析:商周时期,由于青铜比较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主要用来铸造剑戟;而用铁来铸造松土的农具,因此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信息与畜牧业无关,排除C项。也没有与之前农具的对比,无法判断农业耕作技术的变化,排除D项。
点评:考查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
6.“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从中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
A.商代已经出现牛耕 B.春秋末期,可能出现牛耕
C.春秋末期,可能出现马耕 D.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普遍使用
4.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对古代中国经济形态的主要影响是导致 ( )。
A.自然经济的产生 B.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C.商品经济的活跃 D.集体耕作方式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按照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成为可能,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自然经济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形态,它存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是一种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A项不如B项准确。
点评:考查铁犁牛耕技术产生的影响
7.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 D.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答案:A
解析:
分析:材料信息“深耕易耨”“多粪肥田”“取上种”等反映了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自原始时代后期以来中国以农立国,故C项不当;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点评:考查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
8.史书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 )。
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东地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一种耕犁。“箭”的作用主要是调节耕犁的深浅,这就是曲辕犁,最早出现在江东地区。
点评:考查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
9.四川不少地区过去都有举办“牛王会”的风俗。崇州农户要给牛喂汤圆,简阳农户要给牛披红戴花,雅安农户要给牛王菩萨祝寿……这反映了( )
A.四川地区农民生活富庶、安定 B.迷信思想借民间习俗广泛传播
C.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D.川西地区小农经济的生产特点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中反映了对牛的自然崇拜,这反映出牛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选择C项。
点评:考查古代耕作技术的进步
10.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干图片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反映了古代中国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播种方式与土地制度,故A、B项错误;D项并不能全局性归纳,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古代生产工具的变革
11.《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
A.男耕女织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答案:B
解析:
分析:“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指的是增加产量,这体现了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可排除。
点评:考查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
12.《论衡》中提到:“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直接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可以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的肥力。传统农业土壤培肥技术的使用,目的是提高“一亩之收”,即单位面积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A项是荀子改造自然的思想,B项说明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C项是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出来,故A、B、C三项错误。
点评:考查古代农业的特点
13.《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被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图为康熙帝命令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材料提供的信息说明( )
A.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一直很先进
B.传统农耕技术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C.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
D.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
答案:B
解析:
分析:材料体现了从南宋到清康熙年间农业耕作方式仍为铁犁牛耕,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点评:考查古代耕作技术
14.《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
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十千维耦”,意思即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C为正确选项。B项铁犁牛耕技术与个体耕作方式相匹配,D项也是以一家一户的个体耕作对应,排除BD。土地兼并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才出现,并且与材料信息无关联,故排除A。
点评:考查古代耕作方式
15.《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答案:C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可以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这种生产能力决定他们“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故C项正确。A、B、D不是决定因素。
点评:考查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
16.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手工业纺织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答案:A
解析:
分析: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点评: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17.《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 )
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 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小农经济是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的,人们勉强维持温饱,谈不上生活富裕,故排除②即可。
点评: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18.《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於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
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整理史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解读的能力。自给自足是自然经济的基本的特征。而ACD选项不符合题意,A精耕细作是指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而CD选项则是在自然经济中无法体现。
点评: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19.“昼出耘天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里所反映的经济形式是( )
刀耕火种 B.集体协作 C.小农经济 D.庄园经济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理解能力。从这首诗反映的信息看,主要反映了古代耕织的情景。故选C。
点评: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20.《淮南子》记载:“故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这句话强调了( )
A.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B.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古代农业的落后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判断能力。材料意思是男耕女织可以免受饥寒,所以男耕女织以为天下先,所以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重要性。
点评: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二、综合题
21.阅读下列图片:
图1: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
图2: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郞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请回答:
(1)材料中两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答案: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
(3)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
答案: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住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小农经济。第(1)(2)问在充分阅读理解图片的基础上运用材料信息和教材中有关小农经济的知识回答;第(3)问要注意此处的“和谐社会”即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点评:考查小农经济及其特点
22.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1) 依据材料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长期在我国古代存在的主要政治制度。
答案:特点: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制度:中央集权制
(2) 结合所学知识,请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答案:理解:言之成理即可。(提示: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的稳定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国家政权,因此是中国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根本保障;小农经济下,中华民族养成了一种安土重迁、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民族性格,儒家思想一方面与此高度契合,另一方面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成为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思想)
解析: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春夏夫出于南亩,秋科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归纳好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特点及发散性思维,特别要充分理解“小农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才能有效准确的回答。回答时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点评: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及作用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城田桑土舍宇,便赐逐户充为永业。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屋三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于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于籍而公“官府”役之。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摘自《救荒活民书》
请回答:
(1)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2)分析古代社会有利于和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生存的诸因素。
答案:有利因素:封建王朝初期往往采取奖励垦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不利因素:封建国家家在自耕农身上的沉重的徭役负担;自耕农难以抵制自然灾害、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3)通过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答案: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但是封建政府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破坏自耕农经济,形成封建社会一对深刻的矛盾。
解析:
分析:(1)对第一小问要综合材料与题干进行全面的分析。题干中强调要分析自耕农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我们通过所学可知,在封建社会中分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在农民阶级中又存在佃农与自耕农两类农民。佃农收到地主的直接控制,自耕农受到国家的直接控制。所以由此可知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等等。(2)本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迁移的能力,本题实质上就是考察学生对小农经济下的利于农民耕作和不利于农民耕作的因素。材料一、二主要分析自耕农的情况,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往往采取一些保护自耕农利益的政策,但最终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3)本题主要考查在封建社会下两种土地经营方式即自耕农经济和租佃经济,这两种经营方式成为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从而体现了封建制生产关系下农民的地位和生活状况,我们刚刚分析了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这里我们不在赘述,而材料三、四则主要分析佃农情况,佃农所受的剥削更深,这些应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找出关键词句来解决相应的问题。
点评:考查自耕农经济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中国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带笑颜
七仙女: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董永:夫妻双双把家还。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活方式?你能说说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吗?
答案: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特点:①自给自足。②以家庭为单位。③封闭性。④分散性。
(2)以上两则材料哪个更能反映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答案:材料二。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第(1)问,结合教材进行分析即可;第(2)问,要充分认识到小农经济是建立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
点评:考查小农经济的特点
25.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太湖地区农业史》
(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
答案:变化: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答案:表现: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直接影响: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其他经济因素的成长。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根据东汉“二牛抬杠”到唐代曲辕犁的演变,回答农业的发展概况,可以联想到犁耕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2)需要紧扣材料,根据对材料的理解说明耕作变化的表现和原因。要对材料二中每句话进行分析、判断,“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一问要结合“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综合分析,需要思路开阔。
点评:考查古代耕作技术的变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6 页 (共 1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