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古诗词专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古诗词专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0 22:3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古诗词专练
1.小文想在金陵折扇上题写诗句,你来帮忙补充完整。
(1)【隐逸之美】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
(2)【思亲之美】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3)【色彩之美】角声满天秋色里, 。(李贺《雁门太守行》)
(4)【伤感之美】 ,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
(5)【想象之美】 ,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2.古诗文默写。
我们的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在浩瀚的古诗文中得到共鸣。少年时,前往三峡,我们可以体验“ ① , 不以疾也”(《三峡》)的惊险刺激;青年时,意气风发,我们有着“ ② ,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的豪情壮志;年老时,物是人非,便有“无可奈何花落去, ③ ”(《浣溪沙》)的落寞。离乡远行,不免怜惜“ ④ ,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的依依深情;遭遇坎坷,不免庆幸,有知音陪我们欣赏“ ⑤ , ⑥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的美景;风浪过后,幸福便是“ ⑦ , ⑧ ”(《饮酒(其五)》)的悠然、恬适。
3.根据提示,补充古诗文。
眼入千般景,诗有万种情。春日里,西湖水轻荡漾,“① ,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是欧阳修乘舟游湖的惬意轻快;夕阳下,晏殊徘徊间吟诵“无可奈何花落去,② ”慨叹时光流转, 流年暗换;陶渊明远离官场,处田园望远山, “③ ,④ ”道尽隐士怡然自得的精神境界; 《春望》中“⑤ ,⑥ ”在花开鸟鸣间凝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雁门太守行》中 “黑云压城城欲摧,⑦ ” 渲染兵临城下的战事急迫气氛紧张;李清照南渡梦中也有景, “⑧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她不畏艰难抒发心中凌云壮志。
4.龙龙还整理了一些古诗文名句,请你帮他填写完整。
(1)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三章》)
(2)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其五)》)
(3)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4)我报路长嗟日暮, 。(李清照《渔家傲》)
(5) ,惊起沙禽掠岸飞。(欧阳修《采桑子》)
(6)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7)《赤壁》中蕴含着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 , 。
5.下面是小宜同学游览完宜兴国家森林公园后写的游园感受,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在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诗句。
宜兴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内山清水秀,风景怡人,一日之内,四季之间,奇趣天成。山上积雪刚消融,山下花儿已是①“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蜿蜒曲折的溪流经过一个冬天的积蓄,在春光里悄然汇聚,宛如江河,流出群山,流向广阔的平原,不由得让人吟诵起②“ ,③ ”(李白《渡荆门送别》);不觉暮春已至,让人不由得发出④“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的感慨;重阳登高,极目远眺,⑤“ ,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而夕阳下极目处迷蒙的太湖也给远离家乡的人带来了⑥“ ?⑦ ”(崔颢《黄鹤楼》)的思乡之情;但青春年少的我们终究不能活成⑧“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的隐逸者,正青春,当奋斗!
6.根据提示,完成默写。
青春荡漾激情与活力。热爱自然,激情永存:春爱“(1) ,浅草才能没马蹄”;夏思“(2) ,芳草萋萋鹦鹉洲”;秋咏“树树皆秋色,(3) ”;冬赞“亭亭山上松,(4) ”。壮志凌云,奋斗不息:“(5) ,壮心不已”是曹操的雄壮之心;“(6) , ”(《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报国之志;“富贵不能淫,(7) , ”是孟子的人生准则。
7.下面是主持组撰写的主持词,请你在横线上补充相关诗句。
主题一 乐山水之心
【小语】我们举办新年新诗会,不仅是要庆祝新年,正所谓“(1) ,去年天气旧亭台。”通过诗会朗诵,诗歌会更鲜活!
【小文】是的,“芳草长堤,(2) 。”让我们用朗读迎接春天的来临,请欣赏诗歌朗诵《采桑子》。
主题二 思赤城之心
【小语】古诗中闪耀着诗人的一片赤诚之心。《雁门太守行》中“(3) ,(4) ”借黄金台的典故,展现了精忠报国义无反顾之心;“(5) ,悠然见南山”是摆脱世俗恬淡自适之心,《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6) ”一句借《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典故,含蓄表达了词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之心。
【小文】穿过历史的烟云,有多少诗人在荆楚大地吟唱一首首动人心弦的诗文。在长江之滨望荆门,和李自一起欣赏“山随平野尽,(7) ”的雄浑景象:在黄冈泛舟游赤口,和杜牧一起发出“东风不与周郎便,(8) ”的无限感慨。
8.用课文原句填空。
有一种美,能给生命带来温暖,那是和谐之美。它美在自然。是“几处早莺争暖树,① ”的早春之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是“芳草长堤,② ”的梦幻之景(欧阳修《采桑子》),是“大漠孤烟直,③ ”的雄奇之景(王维《使至塞上》)。它美在人文。是“报君黄金台上意,④ ”的决心(李贺《雁门太守行》),是“⑤ ,望峰息心;⑥ ,窥谷忘反”的淡泊(吴均《与朱元思书》),是“风休住,⑦ ”的豪情(李清照《渔家傲》),是“⑧ ,志在千里;⑨ ,壮心不已”的雄心(曹操《龟虽寿》)。
9.根据你这学期的积累,请完成下面的诗文内容。
品读诗文,我们赏四时之景: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① ”的春天的花鸟景象让人遐思;盛夏来临,郦道元“② ,不以疾也”的湍急之水令人震撼;金秋悄至,王绩“树树皆秋色,③ ”的夕阳之美令人感慨;严冬来袭,刘祯笔下“④ ?松柏有本性”的坚韧之品令人敬佩。
品读诗文,我们悟家国之思:战火纷飞,杜甫慨叹“⑤ ,家书抵万金”的艰难之情令人怅然;面对强敌,将士“报君黄金台上意,⑥ ”的报国之志让人动容;“东风不与周郎便,⑦ ”,表达了杜牧对国家运势的反向思考;“⑧ ,出则无敌国外患”,孟子认为这种情况不利于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10.用课文原句填空。
家是心灵的港湾,这里有“采菊东篱下,(1) ”的恬淡(陶渊明《饮酒(其五)》), 有“争渡,争渡,(2) ”的意趣(李清照《如梦令》)。家是游子永远的牵系,是李白念念不忘的故乡水,“仍怜故乡水,(3) (《渡荆门送别》);是崔颢望不穿的烟波江,“(4) ?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是身处战乱的杜甫对妻儿音信的期盼,“(5) , ” (《春望》);是漂泊中的刘桢对堂弟坚定志向的殷殷期望,“(6) ”(《赠从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还是朱敦儒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7) ” (《相见欢》)。
11.用课文原句填空。
南通长江风光,风情无限。遥望狼山,夕照秋林,“树树皆秋色,① ”(王绩《野望》)。江边远眺,亦有“晴川历历汉阳树,② ”(崔颢《黄鹤楼》)的明丽之景,“微动涟漪,③ ”(欧阳修《采桑子》),异于④“ , ”(王维《使至塞上》)的塞外开阔之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通从不缺“报君黄金台上意,⑤ ”(李贺《雁门太守行》)的仁人志士,他们抱负远大,即使暮年也雄心不止——“⑥ , ”(曹操《龟虽寿》),他们如白杨正直、朴质,“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⑦ ”(茅盾《白杨礼赞》)。
12.小组分类梳理了诗词意象,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意象 鸟】“山气日夕佳,(1)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鸟”流露出诗人归隐的闲适,“感时花溅泪,(2) ”(杜甫《春望》)中的“鸟”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悲叹,“(3) ”(李清照《渔家傲》)中的鸟寄寓着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意象 日】“黑云压城城欲摧,(4)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日”突显出守军的气势,“(5) ”(晏殊《浣溪沙》)中的“日”传达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的伤感,“(6) ”(朱敦儒《相见欢》)中的“日”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悲慨。
参考答案
1.欲辨已忘言 烽火连三月 塞上燕脂凝夜紫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天接云涛连晓雾
2.虽乘奔御风 报君黄金台上意 似曾相识燕归来 仍怜故乡水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3.无风水面琉璃滑 似曾相识燕归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甲光向日金鳞开 九万里风鹏正举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欲辨已忘言 烽火连三月 学诗谩有惊人句 微动涟漪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乱花渐欲迷人眼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无可奈何花落去 树树皆秋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采菊东篱下
6.乱花渐欲迷人眼 晴川历历汉阳树 山山唯落晖 瑟瑟谷中风 烈士暮年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7.一曲新词酒一杯 隐隐笙歌处处随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采菊东篱下 九万里风鹏正举 江入大荒流 铜雀春深锁二乔
8. 谁家新燕啄春泥 隐隐笙歌处处随 长河落日圆 提携玉龙为君死 鸢飞戾天者 经纶世务者 蓬舟吹取三山去 老骥伏枥 烈士暮年
9.似曾相识燕归来 虽乘奔御风 山山唯落晖 岂不罹凝寒 烽火连三月 提携玉龙为君死 铜雀春深锁二乔 入则无法家拂士
10.悠然见南山 惊起一滩鸥鹭 万里送行舟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1.山山唯落晖 芳草萋萋鹦鹉洲 惊起沙禽掠岸飞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提携玉龙为君死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12.飞鸟相与还 恨别鸟惊心 九万里风鹏正举 甲光向日金鳞开 夕阳西下几时回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