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2 10:4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以下对我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初税亩 ②井田制 ③均田制 ④屯田制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初税亩是在春秋末期鲁国所实行的制度;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在北魏和隋唐时期实行;曹魏曾实行屯田制。
点评:考查古代土地制度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代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所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自唐代开始实行
答案:B
解析:
分析:井田制下土地不属于全体国民所有,而属于周王,排除A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排除C; 均田制开始于北魏,排除D。
点评:考查井田制
3.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及右图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应该出现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朝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中反映的经济制度应为井田制;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被废止(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承认了私有制的合法性。)
点评:考查井田制
4.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主要意图是
A、实行土地国有制 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
C、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周实行井田制的目的。A、D都是井田制的表现形式,可排除。B项则表明了周政治经济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体现出这项措施的真正意图,只有C选项体现了井田制实施的真正目的:在井田制下,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各级贵族接受分封就有为周王拱卫疆土的义务。
点评:考查井田制
5.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C.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 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
分析:国家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不占主导,只是魏晋隋唐时期较为突出,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由于土地兼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故B项正确;君主直接占有的土地在整个土地中所占比重较小,故不是最主要的,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不断减少,故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不是最主要的土地占有形式,故D项错误。点评:考查我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
6.春秋战国时期,导致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 B.“废井田,开阡陌”
C.“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答案:D
解析:
分析: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是指作为祭祀的牛成为耕地之牛,牛耕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
点评:考查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
7.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以下最能反映这个特征的是
A.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 B.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D.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分析:社会制度的更替,主要体现在土地制度的变化上,而ABC仅仅是体现了生产力的进步,而没有反映社会性质的变化。
点评: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
8.《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答问》有这样一段记载:某甲的马因为管理疏忽,跑到别人的田里吃了庄稼,因而引起纠纷,“(马)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论当及赏(偿)稼”。这说明
A.当时已用法律手段保护土地私有 B.当时的法律已经健全完备.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 D.自耕农拥有小块土地和牲畜
答案:A
解析: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历史材料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从读材料中可以直接排除B、C,而D是看出的历史现象,而不能说明此材料的中心意思,故选A。
点评:考查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9.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D.贵族争夺土地的斗争
答案:B
解析:
分析: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公田之外开垦大量荒地,逐步导致“公田不治”,井田制逐步瓦解。
点评:考查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10.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所反映出来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国君承认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 D、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西周时井田制下土地不得买卖,战国各国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土地可以买卖,井田制逐步瓦解,生产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点评: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1.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生产方式有了进步
B.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变化
C.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发展
D.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春秋时期,由于使用铁制农具,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私田的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交纳给国君。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照田地的实有数目收税。这实际上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它的实行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正确答案为C项。
点评:考查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变革
12.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分封制的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说土地由周王所有,“废井田,开阡陌”就是说,土地实行私有,因此,直接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点评:考查古代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13.战国以后,我国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A.屯田制 B.井田制 C.均田制 D.土地私有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B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A、C、D都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最本质的角度来看,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的应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答案为D。
点评:考查我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4.下列不属于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的是( )
A. 君主土地私有制 B .地主土地所有制
C.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D .租佃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租佃制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是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奴役农民的制度,因此不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
点评:考查战国以来土堆私有制的形式
15.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 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答案:B
解析:
分析:A项是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的措施;B是农民耕种地主土地所缴纳的地租比例。C是宋代时期的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之一;D反映的是农产品的商品化问题。故选B。
点评:考查租佃关系
16.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
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田庄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是理解题干中材料,从材料可以看出,是说有田的人将自己的田地租给别人耕种,然后将收获物的一半自己所拥有,另一半给耕种者,由此可以判断这是租佃制的经营方式。
点评:考查租佃关系
1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租佃经营方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产生和发展的条件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B.战国时期租佃经营就已产生
C.汉代“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伍”的租佃经营方式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D.宋代租佃经营已开始超过自耕农经济,成为古代农业经济中最重要的经营方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随着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地主占有的土地越来越集中,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只好向地主租种土地。宋代的时候租佃关系成了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重要经营方式。故选D。
点评:考查租佃关系
18.汉唐制定的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缓解
C.自耕农逐渐衰退 D.土地兼并得以缓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故C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A项错误;土地兼并加剧导致流民问题更加严重,故B项错误;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宋代的土地制度
19.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上述言论
A.指出了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旨在考查阅读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可看出,在唐时,均田制被破坏。均田制被破坏,正是封建经济发展与繁荣的表现,封建经济发展与繁荣,是建立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基础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是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答案B
点评:考查均田制
20.下表列出了清代人均占有耕地的状况,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年号 公元/年 每人平均亩数/亩
清康熙二十年 1673 27.92
清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清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A.人地矛盾日渐突出 B.人口总量增加迅猛
C.土地兼并相当严重 D. 农业生产大体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仔细阅读材料,材料表明清代乾隆年间,尽管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大体稳定,但中国农民平均占有的土地数量却越来越少,这与清代人口大量增加密切相关,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材料不能体现土地兼并问题,故选C。
点评:考查土地兼并
二、材料解析题
21.土地制度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贵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多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的80%。
材料三 (今)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辱吏之俦,赢十百金,即奠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据材料一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答案:形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天灾、苛政、高利贷盘剥。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方式:租佃经营方式。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的提高。
解析:
分析:(1)本题关键是对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可从材料一中读取“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可知反映的是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从材料二中“佃农交地租”,可知反映的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原因可从材料中读取“水旱之灾,急政暴赋、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进行归纳。(2)从材料二中“佃农交地租”,判断土地经营方式是租佃经营方式。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兼并、商品经济、农民身份变化等方面归纳原因。
点评:考查古代土地制度及经营方式
2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案: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
答案: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分析:(1)从材料中的“井、公田”等信息中可以得出是井田制。其特点可以从《诗经.小雅》的言语中得出答案。(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其土地措施及其作用可根据课本知识回答。
点评:考查井田制的演变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 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 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 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答案:制度:井田制。特点: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答案:变化: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发生和发展:到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答案: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案: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答案: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
解析:
分析: 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王”“王土”“王臣”三大关键信息。第(2)问抓住材料二中“遂及我私”等信息。第(3)、(4)、(5)问提取材料中的有关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综合回答。
点评: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曹操)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解。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自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
(2)根据材料二,指出曹操屯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主要目的是解决军粮不足的问题。通过屯田解决了军粮问题,为曹操统一北方创造了条件;在曹魏形成了屯田制度。
(3)材料三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观念:热衷于买田置地。主要原因:古代以土地为根本的经济思想的影响;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经营可以获取较高稳定的收益。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1)结合材料“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判断是土地兼并,然后分析其原因。(2)从“积谷”可回答曹操屯田的目的,从“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可归纳其作用。(3)从“莫不志在良田”可知古代中国人的观念;原因还要从中国古代的经济特点分析。
点评:考查古代土地兼并;屯田制等
2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种土地制度?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制度的内容。
答案:土地制度:井田制。内容:井田之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贵族占有,村社成员集体耕作,收获物缴纳给贵族;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村社成员必须先耕作公田再耕作私田。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制度变化?这一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变化:井田制正式废除,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确立。影响:私有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是土地兼并造成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影响了国家收入,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难,社会动荡不安等。
解析:
分析:第(1)问要求概括材料内容,注意概括的全面性和结合所学知识;第(2)问分析影响时要注意从两个方面,除了材料中涉及的消极影响外,还要考虑到私有制确立的积极意义。
点评:考查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演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