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同步练习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同步练习题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2 10:5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新课标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
1.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
——安格斯 麦迪逊《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答案:A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封建经济的世界地位的理解能力。表格看,中国1820-1830年间无论是GDP还是制造业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故选A。
点评:考查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
2.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酿酒 B.唐朝前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C. 明代引进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 D.清政府鼓励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
答案:C
解析:
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能够用曲酿酒;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
点评: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3.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点评:考查重农抑商的观念
4.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而浙江秀水县佃农“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对材料现象解释最准确的是( )
A.农村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村租佃经营成为主流
C.农民所交地租有所下降 D.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应当是雇佣关系的出现,而题干只表现出农民将农产品带到市场区销售的现象,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租佃方式在当时全国的规模如何,不能体现出租佃经营是否是主流,故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提到农民所交地租数额的变化,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夕贸市廛”“上米贸银”等关键词可知,这一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
点评:考查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5.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从材料中的“地多烟草、木棉”和“五谷之利不及其半”可知②正确,从材料中的“转卖四方”可知③正确,①和④材料中没有反映,故选B项。
点评:考查近代前夜经济的发展
6.明清时期佛山剪纸有专门行业大量生产,甚至远销南洋各国。佛山剪纸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支持开辟海外市场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航海技术的进步
答案:C
解析:
分析:注意时间“明清”。联系所学知识,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排除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生产关系出现,排除B;航海技术的进步,不是主要原因
点评: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
7.中餐在演变过程中,吸收了大量外来的饮食材料和做法,比如川菜、湘菜都以辣为名,据考证,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据此推断川菜、湘菜等菜系的出现应不早于( )
A.唐朝 B.南宋 C.明朝 D.清朝
答案:C
解析:
分析:辣椒的原产地是墨西哥,16世纪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扩张,他们将辣椒带回欧洲,同时随着他们在亚洲的殖民活动,又将辣椒带到中国,逐渐成为川菜、湘菜等菜系的主要食材,依据时间16世纪前后可知,川菜、湘菜等新菜系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明朝时期,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点评:考查近代前夜中外交流
8.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成取给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元朝 D.明朝
答案: D
解析:
分析: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白银的广泛使用是在明朝。
点评:考查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9.下图是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税收状况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小农经济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为图表数据型选择题。首先解读关键信息:税收总额增长;农业税下降;工商杂税大增。然后分析选项,排除干扰项:A、B两项与农业税下降不符;材料未体现雇佣剥削关系,D项错误。
点评:考查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租佃制经营方式开始推广,土地制度发生变化
B.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苏州出现“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的现象
D.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C
解析:
分析:经济的角度,明清处于“近代的前夜”指的是明清时期在经济上已经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选择C项。
点评:考查近代前夜中国社会状况
11.《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 )
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 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
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
【解析】
【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可知此为明朝江南丝织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即选择A项。
点评:考查资本主义萌芽。
12. “(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夜作晓罢,即丁夫不能日操杵。坊须数十人,间日而作。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二十家合之八百余人。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材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古代官办手工作坊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古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答案:B
解析:
分析:材料关键信息是:“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石门镇油坊为了满足劳动力的需求,雇佣了旁邑八百余人,采取计件工资的方式,每日付给酬劳。他们之间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项应该是民营手工业,CD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答案为B项。
点评:考查资本主义萌芽
13.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最有可能是( )
职业 自耕农和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明代苏杭地区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对“居民职业结构表”(本表中数据有误,工场主人数占30%,应为工场工人人数占30%)的分析,“工场工人”的人口比例大提高,竟占30%,居民中已经出现了相当的工场主和工场工人,这种现象最早开始于明代中后期的江南苏杭地区。联系所学,明代私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部分,中叶以后更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从业人口大量增加。同时,私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也在变化: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本题选D项。
点评:考查资本主义萌芽
14.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
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为主 B.自然经济已退居次要地位
C.商品化趋势明显 D.市镇是进行农贸商品交换的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题中材料:江南市镇、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等,可知农村商品化趋势明显。
点评:考查明清时期市镇的发展
15.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答案:C
解析:
分析:西方“选择了海洋”是指西方国家在地理大发现过程中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明清中国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点评:闭关锁国政策
16.航母副总设计师吴晓光指出,“我国传统文化对海洋观念比较淡薄。”究其原因有( )
①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 ②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③闭关锁国政策的制定 ④指南针的发明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再现的能力。根据材料中“我国传统文化”“淡薄”,分析原因方法多从从经济、思想、科技三个角度,结合所学是知识,故选D。
点评:考查古代中国海洋观念
17.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 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
C.海禁加剧了寇患 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
答案:C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关键信息“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即是说禁商越严寇就越多,结合明朝对外商业政策,故选C。
点评:考查海禁政策
18.清政府“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将边海居人尽移内地”。其影响是( )
A.杜绝倭寇对沿海的掠夺 B.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
C.加快了统一台湾的进程 D.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概括材料可知,说的是海禁政策。因而选D项。A项从表述上分析,是说的目的,不是影响。另外还错在清代的海禁是针对郑成功的。B项错,将边海居民移入内地,实际上使当地农业生产受破坏。C项错,此措施是为了孤立郑成功,但不能因此使郑氏投降,最终还是靠武力解决。
点评:考查“海禁”政策
19.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大错”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B.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D.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答案:B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了海禁政策的主要影响,明清的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延缓了中国的发展,使中国以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世界。本题选B项。
点评:考查“海禁”政策
20.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 B.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C.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可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打开中国大门,没有大规模侵略,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手工工场,故B项错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小农经济、封建思想、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等制约,可知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阻碍,故C项正确;闭关锁国只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一个原因,与根本原因不符,故D项错误。
点评:考查资本主义萌芽
二、综合题
2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答案: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 续对抗 ;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原因:敌对势力消亡; 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 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解析:
分析:(1)本问要求根据教材知识从内外因素两个方面概括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2)本问需从政治形势的变化与政策的危害来分析,政策的调整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带来积极影响,依据“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等信息分析归纳。
点评:考查“海禁”政策
22.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答案: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答案: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答案: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从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来考查传统思想观念的沿袭与变革,以及这种沿袭与变革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第⑴和⑵问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提炼信息和概括知识的能力,属于容易题;第⑶问主要考查考生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从题干所提供的观点进行探讨和论证。
点评: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其影响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宋范成大的《缫丝行》
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
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
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卷3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卖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五 由于海疆屡生事端,清廷又封锁了海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决定取消其他贸易口岸,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
——《中华文明史》第4卷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歌描写了中国古代哪一种经济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经济模式的特点。
答案:模式: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规模小。
(2)依据材料二概况明代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出现的新现象。这些新现象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方式发生了什么本质变化?
答案:现象: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丝织业兴起;出现了早期资本家(机户)和早期雇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本质变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材料五,概况分析明清时期阻碍材料二反映的新生产方式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案: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政重税,影响商品的流通与商业资本的积累;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闭关”政策),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分析:(1)材料 “小麦”、“大麦”、“煮茧”、“缫车”、“织绢”、“卖丝”等信息体现了小农经济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规模小。(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概括即可,注意划分层次,要概括全面。“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说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丝织业兴起;“机户”“机房”“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说明出现了早期资本家(机户)和早期雇工;“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说明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第二小问,根据概括的现象分析本质,出现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表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根据材料直接概括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可以解读出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政重税,影响商品的流通与商业资本的积累;材料四“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卖田地”可以看出富商把钱财多用来买房置地,而不是用于生产上的扩大再生产;材料五“清政府决定取消其他贸易口岸,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说明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闭关”政策),造成中国长期与世隔绝,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点评:考查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24.阅读下面图片,完成下列问题。
图一 明中后期棉花图·收贩
图二 明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图
图三 清朝北京前门 图四 广州十三行
商业繁荣景象
(1)概括图一、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这些历史现象之间的主要联系。
答案:现象:图一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图二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东南沿海兴起了众多工商业城市;图三反映了清朝前期城市的繁华。联系: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促进了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图四所示机构设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海外贸易。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的封闭落后。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启示?
答案:启示:闭关锁国阻碍经济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农产品商品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由之路。
解析:
分析: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读图提取有效信息。如图一重在体会“收贩”二字的意义,即棉花已作为商品投放市场;图二要注意“分布”二字的意义,体现空间特征;图三要观察画面情景和图下注解“北京前门商业繁荣景象”;图四关键是了解广州十三行是怎样的机构。二是注意启示要扣住前面的材料和所思考的问题回答。
点评:考查明清商业的发展及闭关锁国政策
25.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 000万两白银,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答案:“重农抑商”政策。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答案:现象:明清的抑商政策,没有遏制住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拥有巨额资本的大商人。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发展又促进商业的繁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为商人的长途贩运提供了可能;发展对外贸易;人们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于商业发展的刺激作用;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
(3)评价“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评价: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有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商业资本的积累。消极作用: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解析:
分析:“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的政策,它在中国历史上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本题的立意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消极作用更应该看到它对商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第(3)题,要注意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客观评价。
点评:考查重农抑商政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5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