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7课新航路的开辟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1565年,西班牙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
A.中国政府的开放政策 B.迪亚士的远航
C.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麦哲伦的远航
答案:D
解析:本题需要借助地理知识解答,提取材料信息“1565年“、“西班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从地图上可见,这条路为环球航行。中国政府在17世纪闭关锁国,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迪亚士的远航最远到达非洲南海角,故B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初形成于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麦哲伦远航正是环球航行,故D项正确。
2.16世纪,莫尔在《乌托邦》中描述了一位虚构的航海家在乌托邦的见闻,文中记载有美洲等地土人的生活,并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从该材料推导不出来的结论是( )
A.莫尔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B.该书受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C.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D.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莫尔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文中记载有美洲等地土人的生活”,反映了发现美洲对作者影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航海家”“乌托邦的见闻”“揭露罪恶”,体现了新航路开辟过程中人们鼓励冒险精神、追求自由幸福、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人文思潮的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提及宗教改革,从材料推导不出来,故D项错误,符合意。
3.“几千年来,东西半球与大洋洲的物种都是独立地沿着各自的轨迹进化的。欧洲的航海探险……引发了物种的交流以及世界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永久性变化。”这种变化约开始于( )
A.14世纪 B.16世纪 C.18世纪 D.20世纪
答案:B
解析: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的新航路开辟使各洲物种交流频繁,人类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联系加强,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4.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最早期的殖民者从美洲掠夺来大量黄金白银财富。这些黄金白银财富主要流入西班牙,这直接导致该国( )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对华贸易占据出超有利位置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答案:D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故D项正确;但西班牙是封建国家,掠夺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引发本国工业革命,而是流入工业相对发达的英国等国,国力衰落,故A、B项错误;在当时的东西方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C项错误。
5.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最大价值是( )
A.使人类首次进入美洲大陆 B.打破了美洲与世界隔绝的状态
C.发现了美洲独有的农作物 D.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答案:B
解析:
抓住关键词“世界发展的角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最大价值当属打破美洲与世界隔绝状态,使人类日益形成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故正确答案选B;A、C、D虽然都是发现美洲的价值之一,但与设问项关系无关,排除此三个选项。
6.“在一个世纪里,西班牙的物价上升了约四倍……(在这场运动中)获利最大的是商品生产的经营者,即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还有缴纳定额货币地租的富裕佃农。”材料所述的这场运动( )
A.引发了圈地运动,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B.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宗教改革
C.促进了阶级关系的变动
D.加剧了殖民扩张,导致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物价上升四倍”、“获利最大的是手工工场主、资本主义农场主、新贵族和佃农”可知该运动是“价格革命”,价格革命使从事商品生产的新兴资产阶级获利,使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衰落,从而促进阶级关系的变动,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三项与“价格革命”没有关联,故A、B、D项错误。
7.观察下表,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此现象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影响是( )
1521~1544年间每年平均 1545~1560年间每年平均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黄金 2900公斤 5500公斤
西班牙、葡萄牙从美洲掠夺白银 30700公斤 246000公斤
A.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C.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题干反映西班牙和葡萄牙从美洲掠夺大量的黄金与白银的历史现象,带来价格革命,冲击了封建生产关系,符合题干的近代化要求,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近代化”要求,故排除;C、D项说法错误,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早期殖民扩张并没有带来的这些影响,故排除。
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B.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D.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答案:A
解析:
据“向外”即可排除B项与C项,“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说的是背景,不是作用,故D项不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
9.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下表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形成表中价格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475 1521 1555 1558 1559 1595 1597
价格指数 100 167 270 370 407 515 685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改变了英国的经济结构
答案:C
解析:
表格数据反映出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物价持续上涨,这是由于新航路开辟以及英国殖民扩张以来,大量金银输入,导致金银价格下跌而物价上涨,选择C项。此时英国资本主义兴起,生产迅速发展 ,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掠夺的财富基本上都转化为急需的资本原始积累,排除AB项;英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不会影响物价,故排除D项。
10.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向西航行的航海家是哥伦布和麦哲伦,故A、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迄今尚无人走过”可知,麦哲伦在哥伦布之后,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1.下列插画出自欧洲不同时期出版的《马可 波罗游记》,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第一幅插画中的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第二幅画中中国人的形象更符合实际,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影响了绘画的风格 B.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形成
C.东西方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 D.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
答案:D
解析:
14—16世纪的二幅插画的风格都受到人文主义影响,不是变化的原因,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只是使世界市场出现雏形,而不是形成,另外,插画的服饰是不同的地区风貌,不能体现世界市场的形成,故B项错误;丝绸之路、马可波罗等就反映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是16世纪才开始,故C项错误;从中国人物都穿着中世纪欧洲的服饰的误解到穿对了衣服,说明了世界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故D项正确。
12.1500—1800年的近代早期时代,人类史无前例地进入了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商业贸易、生物学以及文化交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新全球史》)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促使生物多元化 B.商业贸易使世界各地差距缩小
C.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经济体系确立 D.文化交流促使各地价值观趋同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商业贸易、生物学以及文化交流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社会发展”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后,动植物品种的交流促使生物多元化,故A项正确;商业贸易使世界各地差距拉大不是缩小,故B项错误;世界经济体系确立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文化交流促使各地价值观不是趋同,而是多元化,故D项错误。
1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材料主要反映了新航路开辟( )
A.引起了商业革命 B.引起了价格革命
C.开始了殖民扩张 D.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从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展“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以及商品种类的增加“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引起了商业革命,选择A项符合题意。
14.“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中“新阶段”最主要的含义是( )
A.交往扩大,使欧洲市场扩大为世界市场 B.引起早期殖民扩张
C.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信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可以看出其含义为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故A项正确;结合材料可见,殖民扩张是新阶段到来的主要途径,故B项错误;材料侧重强调的是对整个世界带来的影响,而不是针对欧洲,故C错误;推动历史进步的说法过于笼统,需要指明达到什么程度,故D项错误。
15.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
A.“商业革命”的影响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战争”的失利 D.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长期以来,意大利商人把东方商品通过地中海转运到西欧,获得了丰厚的利润。新航路开辟后引发“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故A项正确;“价格革命”的表现是金银贬值,物价上涨,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商业战争”的失利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16世纪英国尚未发生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16.“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
A.克服商业危机 B.扩大海外市场
C.对外倾销商品 D.追逐商业利益
答案:D
解析:
“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未体现商业危机,故A项错误;“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不是扩大海外市场,故B项错误;“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不是对外倾销商品,故C错误;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以分享这笔厚利”,故D项正确。
17.据《邮史趣闻》一文记载: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船只,带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件,准备前往中国,但到的是美洲新大陆,因担心回不到欧洲,便把装有地图和信件的瓶子掷入大西洋。1815年,一位船长在直布罗陀海峡拾到这个邮瓶,这就是世界有名的第一次“瓶邮传书”。对此记载,我们应持的态度是( )
A.证据确凿,真实可信 B.孤证不立,没有价值
C.野史信息,虚假传言 D.存疑,寻找更多佐证
答案:D
解析:
只是根据材料一家之言,并不能判定题中趣闻是真实的,故A项错误;虽然题中趣闻只是孤证,但并不能说明是假的或者没有价值,故B项错误;野史信息并不一定虚假,有时恰好是官方史学的补充,故C项错误;对于题中的趣闻要批判的来看待,存疑,然后多找其它资料进行印证,故D项正确。
18.黄邦和在《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一书中这样描述:“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评论不符合材料意图的是( )
A.在资本主义为主体的体系下,人类各个文明逐渐被纳入了统一的整体
B.新航路的开辟给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C.新航路开辟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的灾难是作者要强调的主旨
D.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
答案:C
解析:
由“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可知A项符合材料意思。由“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可知B项符合材料意思。由“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可知D项符合材料意思。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主要强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并未涉及对亚非拉地区的灾难,故C项不符合材料意思,符合题意。
19.“如果朕把特许状赐给想循向西航的路线到朕所指定的地方以便探寻这些海中间的海峡的人……你们从事上述的探险,不得在葡萄牙国王陛下的分界线和境界内进行,沿着我们的分界线,丝毫不得使他受到损害”。这是一份16世纪初某国王与某水手签订的一份协议。据你推测,这个水手最有可能是( )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D
解析:
考查信息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注意材料中的“向西航的路线”,依据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向西方向的只有哥伦布、麦哲伦,而迪亚士和达伽马是向东航行,排除A、B。哥伦布只要是15世纪,材料提到的是16世纪初,排除C。答案选D。
20.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精神财富”,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是( )
A.强调这二次航行都有美中不足 B.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
C.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 D.同时指出了两次航次的弊端
答案:A
解析:
BC两项容易判断为正确理解,从“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也可判断两次航行都不完美,都有弊端,排除D项。“美中不足”应该是以美为主,材料并未强调,故理解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
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罗马的铁制品、玻璃、金银由西向东,流入了汉朝。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就以澳门——果阿(印度城市)——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为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达36万两……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当时的欧洲商人们说,葡萄牙人从里斯本运往果阿的白银几乎全部经澳门进入了中国。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汉代丝绸贸易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6分)答案:状况:丝绸是重要的出口产品,远销欧洲。(2分)
意义:汉朝获得了“丝国”的称号,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4分)
(2)与材料一相比较,材料二中的东西方丝(绸)贸易的途径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的中外知识,分析出现这一不同的国际因素。(6分)
答案:不同:海路贸易。
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6分)
解析:第(1)问第一问根据材料“ 汉朝丝绸的出口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亚、西亚运到罗马帝国,成了罗马元老院议员和其他贵族的夫人的珍贵服饰”概括;第二问从汉朝获得“丝国”的称号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角度回答。第(2)问据材料一、二从国际因素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有关。[来
22.(25分)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它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当战争、欺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 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年月 法币发行量(亿元) 发行指数 上海批发指数 重庆批发指数
1937年 6月 14.1 l 1
1945年12月 10319 732 885 1405
1946年12月 37261 2642 5713 2688
1947年12月 331885 2353 83 40107
1948年 8月 6636946 470705 4927000
——摘自刘克祥、陈争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
材料三 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年份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物价指数 11.9% 7% 8.8% 20.7% 16.3%
——据《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材料四 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
答案:因素:通过开辟新航路,欧洲殖民者从非洲和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导致欧洲贵金属大量增加。(3分)
影响:导致封建地主势力衰落,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或引起欧洲的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社会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或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每点2分)
答案: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导致军费激增;国民政府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或国民政府滥发纸币,实行通货膨胀)。(4分,每点2分)
影响:严重摧残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急剧膨胀;严重恶化了人民的生活;加速了国民政府统治的垮台。(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
(3)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物价变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8分)
答案:特点:物价上涨幅度大;物价波动幅度大;物价上涨持续时间长。(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影响:全国性抢购风潮的出现,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使经济体制改革遭遇困境;推动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4分)
解析:第一问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材料时间可以判断为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社会转型方面注意资产阶级的壮大和封建势力的衰弱,封建主义项资本主义过度即可。 第二问(表格数据有误?)考查国民政府后期经济形势,把握解放战争、国民政府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官僚资本的膨胀即可,其影响可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三角度分析。第三问考查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形势,从表格数据从物价上涨幅度、持续时间以及波动幅度等方面分析。材料四分别反映了通货膨胀使改革开放陷入困境以及党和政府的应对措施,结合90年代的南方谈话和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即可。
23.(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2年,正值哥伦布开辟新航路500周年之际,美国明尼达大学法律系对哥伦布进行了一次模拟审判。身着15世纪服饰的12人陪审团在进行了3个小时的审理后,一致裁定:被告哥伦布,现年541岁,意大利人,在500年前犯下了谋杀罪、刺削奴隶罪、专制、灭绝种族的屠杀及国际恐怖主义等7大罪行。有鉴于此,哥伦布被判处350年徒刑。
材料二 我国史学界关于哥伦布及其航行美洲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是对人类社会交往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物;也有人认为哥伦布是殖民主义强盗,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一种灾难;有更多的人倾向于以“进步与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
评论材料中关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观点。
(要求:能够依据题目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答案:评分标准:一等(12~10分)
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一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 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
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 ②未引用史实; 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说明:总论点有:灾难说;贡献说;灾难、贡献说;只要提出了总论点即可得3分。分论点要围绕总论点多角度展开,且要史论结合。语言表述要通顺流畅。适当进行小结)
解析:材料中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给人类带来了罪恶,一种则认为,哥伦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行为上的客观进步性。分析这些观点的合理性,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4.自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逐渐走向全球化。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伏尔泰说:“人们询问,所有正从秘鲁和墨西哥不断流入西班牙的黄金和白银的结果如何?它们落入法国人、英国人和荷兰人的口袋;他们在加的斯(引者注:西班牙南部海港)经商,并把自己的工业产品送到美洲。”
——摘自[英]A·赖克温《中国和欧洲:18世纪的文化、艺术交往》
材料三
1913年的西欧对外投资形势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大量贵重金属的涌入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2分)怎样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2分)
答案:影响:引发了“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2分)
含义:西、葡掠夺的贵重金属运到欧洲,但未在本国转化为资本,却为英、荷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资本原始积累。(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西欧经济扩张的方式分别是什么?(2分)材料三反映了西欧当时经济扩张呈现出哪些特点?(4分)
答案:方式: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2分)特点:以资本输出为主;英、法和德是主要资本输出国;资本流向整个世界,主要流向欧美国家;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分,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2点即可)
解析:
第(1)题第一问结合新航路开辟对西欧的影响“价格革命”回答;第二问思考为什么在西、葡没有转化为资本的原因;第(3)问注意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结合回答。
25.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玉米),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拓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一些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如烟草、可可、咖啡和茶叶等,开始进入欧洲市场,并且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 000吨之多。
材料三 伴随新航路开辟而来的是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多万千克,白银为1800万千克。发了财的西班牙国王和贵族从意大利、法国、荷兰、英国的市场上采购商品,大量的贵金属像涟漪似的扩散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玉米传入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指出玉米传入中国的主要外部因素。
答案:影响:改变了中国传统的食物结构;缓解了当时中国的粮食压力;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因素:新航路的开辟;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结合所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答案:内涵的体现: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和扩大,商品贸易种类的增多,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密切了欧洲与亚洲、美洲之间的经济联系。
影响: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东方国家日益贫困落后。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班牙的做法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影响:刺激了英国的海外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原始资本积累;加快了英国崛起的进程。
解析:
第(1)问,注意材料中的“玉米大面积种植”、“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注意时间信息以及外部因素即可。第(2)问,“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的贸易活动从早先的地中海地区,进而扩展到大西洋沿岸以至世界各地”、“从未在欧洲出现过的海外产品,开始进入欧洲市场”、“过去欧洲人较少食用的稻米、白糖等,销售量也连年增长”、“畅销于欧洲国家的东方香料,如胡椒的年平均进口量,由210吨增加到7000吨之多”,可得出体现欧洲商业革命的内涵。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第(3)问,从内外政策方面分析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6 页 (共 1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