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模拟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09:0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册期中模拟卷(统编版)
语文
考试时间:100分钟 分值: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20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奔丧(sàng) 迂(yū)腐 取缔(dì) 诘(jié)问
B.蹒(pán)跚 颓(tuí)唐 凹凼(dàng) 尴(gān)尬
C.交卸(xiè) 惧惮(dān) 惶(huáng)急 愧怍(zuò)
D.滞(zhì)笨 晶莹(yíng) 焦灼(suó) 伎(jì)俩
2.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捷报(jié) 垦切(kěn) 执着(zhuó) 和颜悦色(hé)
B.潇洒(sǎ) 细腻(nì) 踊跃(yǒng) 彬彬有礼(bīn)
C.轻拂(fú) 恬静(tián) 安详(xiáng) 一张一弛(chí)
D.蔚蓝(wèi)花蕊(ruǐ) 晶莹(yéng) 前仆后继(pū)
3.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   (汲取 吸收 学习)知识,使自己   (学识 学问 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2)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   (材料 素材 材质)。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   (创造性 创造力 创意感)。
4.名篇名句默写。
君子当自强不息,面对逆境不屈不挠。逆风翻盘,要有“   ,   ”(李白《行路难》)的期待和坚持;九死不悔,要有“   ,   ”(李商隐《无题》)的执着和奉献;新旧交替,要充满“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乐观情怀;乐观旷达,要涵养“   ,   ”(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胸襟。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舞台广阔、前景光明。②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的时代。③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④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图盛景,既属于国家和民族,更属于当今青年一代,是青年成长进步、建功立业的 ,更是青年传承历史、开拓未来的 。
5.提取第②句的主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6.第③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7.请将下列语句分别填在第④段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A.神圣责任…… B.大好际遇
名著阅读
8.打开《儒林外史》,我们发现匡超人的变化与他结交的朋友有关。请你从下图匡超人的朋友圈中选择一人,结合相关情节,说说此人对他的影响。
我选: ▲(填字母)。影响: ▲。
9.有学者用一个字评价中国古典名著,比如以“忠”评价《三国演义》,以“义”评价《水浒传》,以“情”评价《红楼梦》。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用一个字评价《西游记》,并阐述理由。
二、综合性学习(7分)
10.请你参加三秦中学以“我心目中的英雄”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将这次活动的标语,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在横线上里。
崇敬英雄 弘扬正气
   
(2)学校拟邀请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英雄王金瑞同志,于本月30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请你以三秦中学德育处的名义,写一份邀请函。
(3)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学校对学生进行了“我最崇拜的人物”问卷调查。下图是开展活动前后的问卷调查统计图表,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表所表示的内容。
三秦中学“我最崇拜的人物”调查统计图表
三、阅读理解(共15小题,计43分)
阅读说明文《漫画围棋》,完成各题
漫话围棋
①围棋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明。会下的人不多,不知道它的人却很少。
②围棋的历,史到底有多久,谁也说不清。史书里记载围棋发明于四千多年前尧的时代。到了东周,围棋已经非常发达。孔子曾经谈到围棋,《论语》中有一句话非常有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孟子在《弈秋》中用围棋比喻一个人要学本事,就一定要用心,这里孟子就没把围棋当作一种玩乐,而是当作一种本事或一种艺术来对待。
③围棋是怎么发明的呢?有人认为,古代的星象图是围棋的前身。吴清源先生说,围棋最早是占卜工具。也有人认为,围棋"棋有白黑,阴阳分也”,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文化。可以肯定的是,围棋是古代人们对自然、对社会的一种理解模式。
④围棋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真是太多了。
⑤围棋的棋子、棋盘含有“天圆地方”的思想。棋子是圆的,所谓“天圆而动”;棋盘是方的,所谓“地方而静”。
⑥围棋别名很多。根据围棋形态,人们叫它“方圆”。根据棋子颜色,它又被叫黑白、鹭乌。鹭鸯是白色的鸟,马档是黑色的鸟。这样的名字很文雅。围棋也叫坐隐,这是特别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名字——住在深山老林作隐士,寄居棋局之中。
⑦围棋的胜负也体现了中国式审美。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杀绝,把“老将”杀死,把“帝王”抓走才算胜。但围棋赢一目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甚至能和平共处,这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
⑧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和文化内涵,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中国的。⑨棋子一黑一白,没有任何文字,是宇宙中最基本的色彩;棋盘横竖各十几道线,像地球的经纬线,朴素简洁。下棋规则也最简单,比赛中裁判不用解决什么技术纠纷。围棋又最能体现自由和平等。每个子都是平等的,只有放下去时才一指千钧,妙手臭棋立显。不论外形或者内涵,围棋都很容易被任何国家和任何民族接受,所以围棋又是世界的。
11.文章依次从历史、   、   、世界性四个方面来介绍围棋。
12.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说明方法)
①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杀绝,把“老将”杀死,把“帝王”抓走,才算胜。但围棋赢一目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 (  )
②棋盘横竖各十几道线,像地球的经纬线,朴素简洁。(  )
13.第②段中,画线处的两个例子可否颠倒?为什么?
14.围棋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哪些文化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渐行渐远的村庄
黄辉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温暖的胸膛吗?
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和月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象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忽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满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颜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15.结合原文,理解“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一句的含义。
16.文章的第三、四、五段写到鸽子、老马、乌鸦、虫子、猫头鹰等生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17.画线句子“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中的“这样的村庄”指怎样的村庄呢?
18.文章中作者一再提到“月亮”这一意象,有何作用?
19.阅读全文,体会“渐行渐远的村庄”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蒱①齿名。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于余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与周玘等起兵讨之,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晋书 郭璞 葛洪》节选)
【注释】①樗蒲(chū 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20.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致   ②趋   ③俟   
21.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2.下列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日以还/遂以儒学知名 B.或遇其叱咄/安陵君其许寡人
C.益慕圣贤之道/不知棋局几道 D.手自笔录/躬自伐薪以贸纸笔
2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
24.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宋濂和葛洪两位大家的性格和经历有什么共同之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25.请赏析“强欲登高去”里的“强”字。
2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首句化用了重阳登高和王弘在重阳节给陶渊明送酒的典故。
B.在长安被安史叛军占领的特定情境下,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
C.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D.“应傍战场开”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味深长,耐人咀嚼。
四、作文(5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介绍自己的成功起点:1天做1个俯卧撑,1天读1页书,1天写50个字。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这就是小到几乎不可能失败的小起点的魔力,毕竟,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都有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自然会收获一个让人满意的硕果。
请记住:没有一夜长高的树,没有一步登天的路!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结合你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选好角度,题目自拟;(2)除诗歌外,文体自选;(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或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解析部分
1.B
此题重在考查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和拼写规则。A项中“奔丧”的“丧”读sāng;C项中“惧惮”的“惮”读dàn;D项中“焦灼”的“灼”读zhuó。
故答案为:B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B
A. 垦切——恳切
B.正确。
C.正确。
D. 晶莹(yéng) ——(yíng)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
3.(1)汲取;学识
(2)素材;创造力
(1)第1空,汲取:意思是吸取、吸收。
吸收: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如海绵吸收水,木炭吸收气体等;特指机体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到组织内部,如肠黏膜吸收养分,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等。
学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
“吸收”对象多是具体的事物,此处与“知识”搭配,故不恰当;“汲取”与“学习”相比,更能突出获取知识时的积极态度和过程的艰辛,句中与“孜孜不倦”搭配,故选“汲取”;
第2空,学识: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
学问:①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②知识;学识。
才学:才能和学问。
此处与“渊博”搭配,而“才学”包括才能和学问,不能说“才能渊博”,故“才学”不恰当; “学问”更侧重于专业领域内的深入研究和学术成就,而“学识”则更侧重于个人的广泛知识和文化素养;句中强调知识的渊博,故选“学识”;
故答案为:汲取;学识。
(2)第1空,材料:①可以直接造成成品的东西,如建筑用的砖瓦、纺织用的棉纱等。②提供著作内容的事物。
素材: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就是未经总括和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材质:①木材的质地。②材料的质地;质料。
“材料”强调的是构成物品的物质本身,“素材”强调的是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基础元素,而“材质”则侧重于描述物体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句中强调知识是形成创意的最基本的元素,突出“知识”在形成创意过程中的重要性,故选“素材”;
第2空,创造性:指人们的思维或实践活动具有的创新特性。
创造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意感:产生创造性想法、构思的直觉能力。
“创造性”侧重创造的特性,“创造力”侧重创造的能力,“创意感”侧重创新的思维状态。句中强调光凭知识并不能拥有创造的能力,故选“创造力”;
故答案为:素材;创造力。
(1)(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李白《行路难》中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表达了诗人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茫茫大海,实现理想,体现了面对逆境时的期待和坚持。
(2)李商隐《无题》里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象征对爱情或理想等的执着和无私奉献,符合九死不悔的情境。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千帆过、万木春则展现出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体现了诗人面对困境的乐观情怀。
(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体现了一种乐观旷达的胸襟。
故答案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5.新时代
6.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7.B|A
(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成分的能力。解答这样的题,要掌握句子成分及各个句子成分的特征。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主语,是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状态或特征;宾语是谓语动词支配或陈述的对象;定语是用来修饰名词的句子成分;状语是用于说明地点、时间、原因、目的、结果、条件、方向、程度、方式和伴随状况等的一种句子成分;补语用来说明宾语或主语所处的状态或正在进行的动作。划分句子成分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先找主语、谓语、宾语,再找定语、状语、补语。
(2)本题考查使用标点符号。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3)本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此题答题的关键是理解句意和词义,通过辨析这几个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我们就很容易做出选择。
5.这句话的主语是:新时代。
谓语是:是。
宾语是:时代。
“追梦者;广大青少年成就梦想”都是定语。据此答题即可。故答案为: 新时代
6.“同向同行”“共同前进”是短语之间的并列,这两个短语都做定语,中间应该用顿号。故答案为: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
7.“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图盛景”和“大好机遇”相联系,“传承历史、开拓未来”和“神圣责任”相搭配。故答案为:B
A
8.示例一:A;马二先生送给穷困潦倒的匡超人钱财衣物,让他能回乡看望重病的父亲,还一再劝说匡超人要努力进学,光宗耀祖。在马二先生的影响下,匡超人踏上了科考之路
示例二:B;景兰江带匡超人参加西湖诗会,匡超人听到西湖名士们谈论名利,才知道读书人除了做官,做个名士也是很风光的。这让他对名利心生羡慕
示例三:C;潘三带匡超人看别人赌钱,让他伪造文书、替人考试。在潘三的引诱下,匡超人一步步丢掉了做人的底线
9.示例一:“诚”。唐僧师徒几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不改初心,用诚心求取真经,最终功德圆满。
示例二:“勇”。师徒四人敢做常人之不敢做之事,勇敢面对妖魔鬼怪,具有大无畏精神。
(1)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重要情节及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注意人物在作品中重要的故事情节。
(2)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8.本题主要考查对《儒林外史》中人物关系和情节的熟悉程度,以及对人物性格转变原因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对图中出现的匡超人朋友圈人物(如马二先生、景兰江、潘三 等)有清晰认知,熟悉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行事风格。然后从记忆中提取与所选人物和匡超人相关的具体情节,这些情节需能够充分体现人物间的互动和影响。最后根据情节,有条理地分析出该人物是如何影响匡超人的,例如在价值观、行为方式、人生选择等方面带来的改变。
故答案为: 示例一:A;马二先生送给穷困潦倒的匡超人钱财衣物,让他能回乡看望重病的父亲,还一再劝说匡超人要努力进学,光宗耀祖。在马二先生的影响下,匡超人踏上了科考之路
示例二:B;景兰江带匡超人参加西湖诗会,匡超人听到西湖名士们谈论名利,才知道读书人除了做官,做个名士也是很风光的。这让他对名利心生羡慕
示例三:C;潘三带匡超人看别人赌钱,让他伪造文书、替人考试。在潘三的引诱下,匡超人一步步丢掉了做人的底线
9.本题着重考查对《西游记》的深度阅读与理解。首先,考生要对《西游记》的整体内容、主要人物、关键情节有全面且深入的记忆与理解。然后,从众多元素中提炼出一个最能体现作品精神内核的字,这个字可以从人物品质、故事主旨、情感基调等角度思考。最后,围绕所选的字,从原著中选取典型情节进行详细阐述,说明该字与作品的紧密联系,使理由具有说服力。
故答案为:示例一:“诚”。唐僧师徒几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始终不改初心,用诚心求取真经,最终功德圆满。
示例二:“勇”。师徒四人敢做常人之不敢做之事,勇敢面对妖魔鬼怪,具有大无畏精神。
10.(1)崇敬英雄 弘扬正气
(2)示例:
邀请函
尊敬的王金瑞同志:
为了走近英雄人物,弘扬英雄精神,我校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特邀请您于本月30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
期待您的到来!
三秦中学德育处
XX年X月X日
(3)活动前,对艺体明星的崇拜比率高于革命英雄;活动后,对革命英雄的崇拜比率高于艺体明星。对其他人物的崇拜比率变化不大。
(1)抄写题按照要求用楷体书写,字体工整,规范即可。
(2)以三秦中学德育处的名义,本月30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举行专题报告。写邀请函注意①标题,写在第一行中间,字体较正文稍大。②称谓,顶格写清被邀请对象,其后加冒号。这里是作家丁捷,可以称呼丁老师。③正文,另起行,前空两格,写明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及其他应知事项。④敬语,一般以“敬请(恭请)光临”“此致敬礼”等作结。“此致”另起行,前空两格,再另起行,写“敬礼”等词,需顶格。⑤落款和日期,写明邀请单位或个人姓名。下边写日期。这两部分内容居右。
(3) 我最崇拜的人物有三种,分别是革命英雄、艺体明星和其他人物,活动前最喜爱的是艺体明星,活动后是革命英雄,其他人物来去不大。
故答案为:(1) 崇敬英雄 弘扬正气
(2)
邀请函
尊敬的王金瑞同志:
为了走近英雄人物,弘扬英雄精神,我校开展“我心目中的英雄”主题活动。特邀请您于本月30日下午三点在学校礼堂,为全体师生作“讲英雄事,树英雄志”的专题报告。
期待您的到来!
三秦中学德育处
XX年X月X日
(3)活动前,对艺体明星的崇拜比率高于革命英雄;活动后,对革命英雄的崇拜比率高于艺体明星。对其他人物的崇拜比率变化不大。
(1)本题考查书写能力。按照要求用楷体书写,字体工整,规范即可。
(2)本题考查邀请函。①标题,写在第一行中间,字体较正文稍大。②称谓,顶格写清被邀请对象,其后加冒号。这里是作家丁捷,可以称呼丁老师。③正文,另起行,前空两格,写明活动的内容、时间、地点及其他应知事项。④敬语,一般以“敬请(恭请)光临”“此致敬礼”等作结。“此致”另起行,前空两格,再另起行,写“敬礼”等词,需顶格。⑤落款和日期,写明邀请单位或个人姓名。下边写日期。这两部分内容居右。
(3)本题考查图表信息概括能力。找到图表中信息,如文字、数字等,组织下语言概括即可。
11.发明(起源;来源);文化内涵
12.作比较;打比方
13.不能。此两例说明随着时间的进程人们对围棋的认识是由浅入深不断完善的。(或:介绍对围棋的认识不断成熟的过程,从把围棋当作游戏到当作一种本事或者艺术来对待)
14.天圆地方;避世隐居;和谐中庸。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结构脉络的梳理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循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和概括,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说明方法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要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比如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诠释、分类别等等,注意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例子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议论文所举的例子,主要是与作者的观点态度有关,与表达的逻辑层次有关,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相应的语段去分析和概括即可。
11.细读文本第三段“围棋是怎么发明的呢?有人认为,古代的星象图是围棋的前身”,可概括出“发明”或“来源”;从第四段“围棋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真是太多了”等等可以概括出“文化内涵”等等要点。
故答案为:发明(起源;来源);文化内涵。
12.①从“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杀绝”“但围棋赢一目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可以看出是作比较。
②从“棋盘横竖各十几道线,像地球的经纬线,朴素简洁”中的“像”字可看出是“打比方”。
故答案为:作比较;打比方。
13.题干要求回答第②段中,画线处的两个例子可否颠倒?为什么?第二段一共谈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孔子的名言“不为有博弈这乎?”第二个例子是孟子在《弈秋》一文中用围棋比喻一个人要学本事,比喻用心的道理。两个例子,孔子出生早于孟子,这是时间顺序,其次,孔子对围棋认为就是一场博弈的游戏,而孟子由此生发出一种道理,是学以致用,是拓展延伸。故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
故答案为:不能。此两例说明随着时间的进程人们对围棋的认识是由浅入深不断完善的。(或:介绍对围棋的认识不断成熟的过程,从把围棋当作游戏到当作一种本事或者艺术来对待)
14.题干要求回答围棋包含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哪些文化内涵?首先找到关于文化内涵的段落,主要是第4~7段。从“天圆地方”“地方而静”到“鹭鸯是白色的鸟,马档是黑色的鸟。这样的名字很文雅。围棋也叫坐隐,这是特别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名字——住在深山老林作隐士,寄居棋局之中”“围棋的胜负也体现了中国式审美。其他棋类的胜负都是斩尽杀绝,把……抓走才算胜。但围棋赢一目是赢,赢半目也是赢,不是斩尽杀绝,甚至能和平共处,这体现了一种和谐、中庸的思想”等语句可以概括出相应的观点。
故答案为:天圆地方;避世隐居;和谐中庸。
15.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人),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问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16.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更形象深入地写出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
17.充满心灵的诗意;有鸣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
18.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③表达作者对纯洁、美好的村庄式的生活的向往。
19.“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1)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要扣住句子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2)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兼考归纳和概括能力。注意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理解文中特定形象,作答时注意涉及技巧要明确概念,联系内容要中心辐射。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做此类题,一般要结合文章内容,到这句话的前边的内容去总结概括。
(4)本题考查对文中意象的理解。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题,应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对标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多方位地领悟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和作者在文中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答案要围绕标题的含义和作者的感情这两点来答。
15.“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我"比作“孤独的鸟”,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间的“我”,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故答案为:作者以“孤独的鸟”比喻远离村庄的“我”(人),以鸟“找不到归程和穴巢”比喻居住在高楼问的“我”,(人们)找不到自己心中的“村庄”,表达自己对村庄的迷失之感。
16.结合文中对这些生物进行描写的语句:“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撅着小嘴来喝”,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这个村庄里生活的静谧、安详和幸福,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表达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
故答案为: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更形象深入地写出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
17.通读文章内容,我们可知“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这句是过渡句,内容上也丰富蕴藉。结合上文1、2、3段内容,从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根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和月亮"这些语句中进行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充满心灵的诗意;有鸣叫、欢宴、归巢,没有迷失和孤独;充满静谧和安详,有着水晶般的月亮。
18.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本文中,作者借“月亮"主要是表达思乡之情,表达作者对纯洁、美好的村庄式的生活的向往;同时,文中多次对月亮进行描写,所以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故答案为: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表达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③表达作者对纯洁、美好的村庄式的生活的向往。
19.本文题目“渐行渐远的村庄"表层含义指的是作者离开家乡,渐渐的离村庄越来越远,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层含义指作者的失落的灵魂离“村庄"越来越远,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故答案为:“渐行渐远的村庄”不仅写出作者离开村庄,渐远村庄,表达作者对村庄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而且更写出对“村庄”这一灵魂和根的精神远离,表达了作者对纯洁、美好,具有精神依托的村庄生活的渴望和呼唤。
20.得到;快步走;等待
21.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②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22.D
23.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
24.性格相同处:勤奋好学(求知若渴)、自强不息(目标坚定、不畏艰辛)。经历相同处:幼时家贫,好读书却家中无钱买书,专心攻读;热爱学习,为了求知出远门找老师讨教。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
(5)①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故事情节中来分析,学会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最后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②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参考译文】
葛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葛洪自幼好学,家中贫寒,便亲自砍柴卖了钱换纸笔,夜间读书学习,渐渐地成为知名的儒士。他生性清心寡欲,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甚至不知道棋盘上有纵横几道,摴蒲(古代博戏)是何物。他性情木讷,不追名逐利,常常闭门自修,不与人交往。在余杭的山里见到了何幼道、郭文举,只是看到而已,各自都不说话。经常寻求书籍,探问义理,不远数千里路崎岖跋涉,要求一定得到(真知)。博览群书,尤其喜好神仙导养之法。太安年间,石冰叛乱,吴兴太守与周玘等人起兵讨伐,秘密传书葛洪为将兵都尉,派葛洪攻打石冰的策应部队。击败敌军后,葛洪被擢升为伏波将军,叛乱平定后,葛洪不求论功行赏,来到洛阳,一心只想搜寻奇书,广博学识。
20.①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②曾快步走到百里之外。趋:快步走。
③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俟:等待。故答案为:得到;快步走;等待
21.关键词:①以是:因此。假余:借给我。②先达:前辈。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学生。色:脸色。
故答案为: ①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
②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22.A来;凭借。B代词;表示加强语气。C学说;量词。D自己。
故答案为:D
23.句意是:他性情木讷,不追名逐利,常常闭门自修,不与人交往。根据句意可知划线句断句为: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
故答案为: 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
24.结合“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可看出这二人的性格相同处:勤奋好学(求知若渴)、自强不息(目标坚定、不畏艰辛)。经历相同处:幼时家贫,好读书却家中无钱买书,专心攻读;热爱学习,为了求知出远门找老师讨教。
故答案为: 性格相同处:勤奋好学(求知若渴)、自强不息(目标坚定、不畏艰辛)。经历相同处:幼时家贫,好读书却家中无钱买书,专心攻读;热爱学习,为了求知出远门找老师讨教。
25.劈头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传达出强烈的无可奈何之情。
26.C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中关键字词的赏析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准确理解诗句的整体意境,并深入挖掘关键字词在句中的具体作用。通过本题,我们可以看到“强”字在传达诗人情感状态、强化诗歌氛围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本题也提醒我们在欣赏诗歌时,要注重对关键字词的品味和赏析,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够准确理解诗歌的整体意境和情感表达,并逐一分析各个选项与诗歌原文的符合程度。通过本题,我们可以看到在分析诗歌时需要注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情感表达以及典故运用等方面。同时,本题也提醒我们在做选择题时,要仔细阅读选项内容,并与诗歌原文进行逐一比对,从而找出正确答案。此外,本题还可以拓展到对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上,通过多读多品诗歌作品,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
25.解题思路思考:首先,需要理解“强欲登高去”这句诗的整体意境。这句诗描绘的是诗人在重阳节时,尽管身处战乱之中,内心充满凄凉,但仍然勉强自己想要去登高的情景。其中,“强”字作为修饰词,起到了关键作用。接下来,需要分析“强”字在句中的具体作用,包括它如何传达出诗人的情感状态,以及这种情感状态与诗歌主题之间的关系。
解题过程:通过仔细品味诗句,“强”字首先给人一种勉强、不自愿的感觉。结合诗歌背景,诗人身处战乱时期,长安故园被安史叛军占领,自己远在他乡,无法与家人团聚,这种情境下的登高自然充满了无奈和凄凉。因此,“强”字不仅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在这种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也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悲凉氛围。同时,“强”字还隐含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即尽管身处逆境,诗人仍然试图通过登高这一传统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劈头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传达出强烈的无可奈何之情。
26.解题思路思考:首先,需要仔细阅读诗歌原文和各个选项,理解诗歌的整体意境和各个选项的具体内容。接着,逐一分析每个选项与诗歌原文的符合程度,找出其中不符合诗歌原意的选项。在分析过程中,要注意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情感表达以及典故运用等方面。
解题过程:通过仔细阅读诗歌原文和各个选项,可以发现A项正确地指出了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并解释了首句中化用的重阳登高和王弘送酒的典故;B项也符合诗歌情境,指出了诗人在长安被安史叛军占领时的复杂心情;D项对“应傍战场开”的叙述语言进行了准确评价,认为其朴实无华但寓巧于朴。然而,C项中的描述“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壁残垣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与诗歌原文不符。诗歌原文中并没有直接描写诗人看到长安城中的战火和残垣断壁,而是通过想象和推测来表达对长安故园的思念之情。因此,C项是不正确的选项。
故答案为:C
27.例文:
坚持的力量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人说是天赋,有人说是机遇,而我从斯蒂芬 盖斯的故事中领悟到,成功源于坚持,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开始。
斯蒂芬 盖斯每天仅仅做一个俯卧撑、读一页书、写50个字,这些微小的举动看似不值一提,但两年后,他却收获了令人惊叹的成果。这让我明白,伟大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积累而成。
坚持是一种无声的力量,它能让柔弱的水滴穿透坚硬的岩石。就像我们在学习中,每天背诵几个单词、做几道习题,也许在当下并不会感觉到有什么明显的进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小的积累就像拼图的碎片,逐渐拼凑出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知识画卷。
当我们回首时,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跨越了那么多的障碍,攀登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坚持的典范。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忍辱负重,坚持撰写《史记》,才为我们留下了这部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伟大著作;爱迪生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他始终坚持实验,最终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目标多么遥远,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实现。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渴望一步登天,渴望一夜成名。然而,没有一棵大树是一夜长高的,没有一条成功之路是一步登天的。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成功时的辉煌,却忽略了他们背后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作为初中生,我们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懂得坚持的意义。
无论是学习新知识、培养兴趣爱好,还是锻炼自己的能力,都需要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收获属于自己的满意硕果,向着自己的梦想不断迈进。
让我们用坚持书写自己的青春华章,用坚持铸就成功的未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