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三单元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的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
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
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苏联因为片面发展重工业,结果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故选D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文革”结束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措施都( )
A.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一定程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D.具有领先世界的特殊地位
答案:C
解析: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对集体农庄改革,主要是扩大农庄自主权,没有改变公有制地位;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坚持公有制不变,故A项不正确;两者改革都是针对当时存在弊端,并没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故B项不正确;具有领先世界的特殊地位说法错误,D项说法不正确。从效果上看,两者改革一定程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故选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中苏两国农村经济改革措施,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3.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的宣传画。当时的苏联( )
A.调整农业政策,促进农业市场化
B.调整农业政策,实现农业集体化
C.农业经济改革,增加粮食生产量
D.农业经济改革,支持工业化建设
答案:C
解析:分析: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图片反映了赫鲁晓夫推行“玉米运动”。赫鲁晓夫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政策,以提高粮食产量。故选C。A项中“农业市场化”不合史实,B项不正确,斯大林时代,已经实现农业集体化,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D项与斯大林时期的农业政策符合。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中的农业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4.赫鲁晓夫执政后实行经济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反映了其改革内容的是( )
A.“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
B.“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C.“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
D.“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加大了对农民的剥削。“提高集体农庄的物质利益”冲击了这一传统做法,故选C。A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规定。B是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5.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
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答案:D
解析: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重点,故B项错误;尽管A项表述正确,但本题介绍的是工业方面的成绩,与农业无关,所以不能选A;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不能选C;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故D项正确。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关知识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6.赫鲁晓夫是一位极具特色的领袖。一些史学家认为,他的墓碑(见右图)半白半黑,代表半功半过,恰好是赫鲁晓夫的真实写照。以下关于赫鲁晓夫改革“功过”表述正确的是( )
①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
②加强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赫鲁晓夫墓碑
③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④没有从根本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
A.①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分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经济发展并未停滞,排除②;③与赫鲁晓夫改革无关。D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7.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 )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
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答案:B
解析:分析:蛮干家是一个贬义词汇,指的是不顾客观实际情况,盲目决策,引发了一些不良后果。A、C、D选项都是赫鲁晓夫改革中正确的做法,体现不出蛮干,所以选B。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8.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D.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1971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张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和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9.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 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 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答案:C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C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了对旧体制的改革,但成效如何不得而知,故A项表述不当;B项中的“行政手段”表述不正确,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经济手段;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企业是否“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排除D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0.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这一措施( )
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
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答案:B
解析:分析:从时间“1973”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故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同样也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排除C项;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序幕的是赫鲁晓夫,排除D项。勃列日涅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虽没有冲破斯大林模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1.“80年代初,(苏联)计划经挤中的困难越来越多。以前,正是计划使国家实现了强有力的飞跃,得以集中力量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并使国家成为超级大国。但是渐渐地出现了不良趋向:高度集中、制订毫无进取心的计划、半截子工程、库存超标、计划僵硬等。”这说明( )
A.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严重弊端日益暴露
B.对“斯大林摸式”要辩证分析
C.资本主义应该借鉴苏联经济管理体制
D.苏联解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中“以前,正是计划使国家实现了强有力的飞跃,得以集中力量于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并使国家成为超级大国”说明苏联计划对苏联的实力增强有推动作用;“但是渐渐地出现了不良趋向”说明苏联计划也存在的问题。苏联计划是指斯大林模式,题干主要强调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发展的双向影响。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联的经济问题及弊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2.曾任《真理报》总编的阿法纳西耶夫说:“我头脑中有两个勃列日涅夫,一个是1976
年夏季以前的勃列日涅夫,另一个是那个夏季以后的勃列日涅夫。前一个勃列日涅夫是一个
精力充沛、活跃、有所作为的人……后一个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重病缠身、不爱活动、少言
寡语、不善思索,喜欢阿谀奉承、贪图荣誉、奖赏和礼品的人。”作者的观点应该是指勃列
日涅夫( )
A.任期时间太长,后期领导乏力
B.前期改革成就大,后期执政很僵化
C.改革前十年敢于突破旧体制,后十年导致经济全面滑坡
D.与美国争霸由咄咄逼人到被动防守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没有体现前期勃列日涅夫的表现,排除;其改革并未突破旧体制,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体现了1976年前后勃氏截然不同的表现,B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3.读“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 )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
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
D.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提示苏联的工业化完成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工业化具有强烈的国防色彩,重工业发展特别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计划化故A项所给时间错误;赫鲁晓夫下台是在1964年,而且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的原因应该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故B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总统是在1985年,1978年苏联的总统是勃列日涅夫故应排除D项;此题正确选项是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对苏联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及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脉络的理解。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4.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萨哈罗夫等发表了一封《苏联科学家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其中谈到:“在社会政治范围内,阻碍我们经济的障碍物很多,凡是不能取出这些障碍物的措施都是无效的。”据此判断( )
A.萨哈罗夫不满赫鲁晓夫的改革
B.萨哈罗夫认为经济改革的前提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萨哈罗夫的这一观点成为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D.萨哈罗夫的观点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分析: 1970年苏联是勃烈日涅夫改革,从中可排除AC两项,萨哈罗夫的观点是政治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主张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从苏联后面的改革情况可知勃烈日涅夫并没有采纳其意见,故排除D项。选择B项。点评:考查苏联社会主义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5.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
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答案:A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
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
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
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
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本题选A
项,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果,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6.1985年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指出:“决定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方向的,不是市场,也不是自发力量,而首先应当是计划。同时,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这一提法 ( )
A.说明了苏联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将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
C.该领域的改革使苏联形势有一定的好转
D.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虽然否定了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决定作用,但从“应当对计划工作采取新的态度,积极采用经济杠杆,为发挥劳动集体的主动性提供广阔天地”的表述中,还是在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具有某种调节作用,故D项正确。AB项符合赫鲁晓夫改革;C项与史实不符。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7.1991年12月26日,一面带有斧头镰刀图案的红色旗帜永远落下了帷幕。回顾它所经历的八十多年的岁月,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斯大林继续沿用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C.赫鲁晓夫时期提出的“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脱离实际
D.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最终使美苏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坍塌
答案:B
解析:分析:该题目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苏联史内容的认识。B选项表述错误,应修改为斯大林废止了新经济政策,实施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使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及结果,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8.“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
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了这个词用以概括整
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道:“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
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 )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
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B
解析:分析: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自由的公民社会”实质上要以私有制取代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社会主义社会,改变了苏联的社会性质。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19.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 )
A.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答案:D
解析:分析: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都由于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没能够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0.下表反映了苏联国民生产的发展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有( )
年份 1981-1985年 1986-1988年 1989年 1990年
国民生产增长率 3.2% 2.8% 2.4% -4%
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继续阻碍发展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带来了巨大混乱
③长期争霸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全国政局不稳,社会出现了动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分析: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过程、影响分析,苏联在争霸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对科技的重视,为了争霸的需要在科技的投入是很大的,特别是军事方面。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二、材料解析题
21.(30分)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8分)
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4分)经济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4分)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4分)
答案:(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2分)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生态环境,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2分)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8分)
答案:(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2分)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6分,任答三点即可)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4分)
答案:(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2分)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2分)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6分)
答案:(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分析:第一问从表格看1918-1937年苏联农庄的数量迅速增长,基本实现集体化,由此概况其特点,目的从当时的背景分析;第二问从材料二赫鲁晓夫主张“第一个十年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超过美国”,第二个十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可以判断其错误所在,结合所学知识举例即可;第三问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不断下降,从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方面分析;第四问目的依据材料有效信息“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可以判断;最后一问从苏联改革过程中的教训谈启示。
点评:本试题考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为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秦国)用注填(门里面一个於)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顷,收皆亩一锺,于是关中为沃野”。(魏国改革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牛犁并举,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农业问题一直是苏联战后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他根据在苏联的乌克兰地区农民传统种植玉米和美国农场种植玉米成功的经验,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玉米种植。但玉米属于喜高温高湿的作物,而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他不顾苏联东西部气候差异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苏联的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下,玉米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1953年为550万公项,1956年达1640万公项,1962年增至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而这些被“排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由于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垦荒运动被迫停止。
——摘编自《赫普晓夫执政史》
材料三 浙江温州地区三个重要年代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指标
年份 农业总产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财政收入(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社会消费总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率
1956 2.95 24.5% 0.53 24.8% 1.85 10.3%
1979 7.78 14.12% 1.35 66.6% 6.30 42.5%
1993 44.53 8.7% 18.68 54.4% 92.51 36.3%
——《中共浙江省温州历史大事记(1949—1994年12月)》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分)
答案:(1)现象: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2分)
原因:水利工程的兴修;铁犁牛耕的推广;各国的变法运动,封建生产方式(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的种植玉米运动给苏联农业造成了什么影响?(3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答案:(2)影响:玉米挤占了大量耕地,导致小麦等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预期目标;破坏了农业生态。(3分)
原因:缺乏正确指导思想,对原有的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缺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2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表格中的三个重要年份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背景。(6分)并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
答案:(3)背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2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2分)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改革开放进人了一个新阶段。(2分)
因素:改进劳动工具以发展生产力,合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2分)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战国时期“关中为沃野”“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可见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第二小问依据新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确立,以及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赫鲁晓夫农业改革,使得更适合当地的农作物被“排挤”,而且“因生产条件不适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高,质量也很差”,更加严重的是“导致垦荒地区地力耗尽”,生态环境恶化;第二小问依据教材回答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性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时间,回答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二小问从生存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两个方面分析。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外农业发展问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3.(26分)近代以来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环顾当时的世界,法国正处在君主专制的鼎盛时期;……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但是英国,这个地处边缘的小国,却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即将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
——《大国崛起》之走向现代(英国)解说词
材料二 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系统的应用,使美国率先开启了电气时代,并由此率先进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竞争中,美国很快取代了英法的领先地位,以领头羊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在20世纪后半叶,又是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
——摘编自《大国崛起:美利坚后发制人称霸世界》
材料三 为增强自己的军事积累而由美国发动的技术革命已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的技术发展到了巅峰。……但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1991年的海湾战争表现了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
——(美)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结合材料一,用史实说明英国是怎样“率先到达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并且“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8分)
答案:(1)史实:①发动“光荣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2分,如果只答“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或君主立宪制,每点只给1分)
②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或:成为“世界工厂”)(2分)。
③积极进行殖民扩张,18世纪中期成为“日不落”帝国(或者:确立世界殖民霸权)(2分)④启蒙运动在英国的兴起。(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能后来居上的原因?(8分)
答案:(2)原因:经济上,美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2分)逐步取代英法成为世界霸主,二战后继续保持优势。(2分)
政治上,1787年宪法通过,美国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2分)完善的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的发展。(2分)(如学生提到二次世界大战产生的影响可以适当给分。)
补充答案:远离战场;大发战争财;大量的优秀移民,有人才的优势。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体制和科技等方面分析“苏联在竞争中被拉下的距离”的原因?(8分)
答案:(3)原因:①苏联没有抓住没能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经济发展;(2分)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斯大林模式;(2分)③苏联领导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失败。(2分)④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拖跨了苏联的经济(2分)(4)当前中国正在迅速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请您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提出建议?(2分)
答案:(4)言之有理,皆可给分。(2分)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一信息,从“大清王朝268年的江山才刚刚坐了44年”、“在下两个世纪里”,可以看出该问题应结合英国从1688年一直到19世纪的史实进行分析走向现代化和称霸世界的因素;具体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总结即可。(2)该问从材料二“正是在电气时代,美国经济后来居上”、“美国率先开创了信息革命,使美国得以再次走在前列,并保持其领先的优势”,可以看出美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其能后来居上的经济因素;联系所学,结合美国1787年宪法等相关史实,可以得出其后来居上的政治因素;另外还可以结合一战、二战,以及人才等方面因素分析。(3)注意该问的提示,从经济、体制和科技以及军备竞赛等角度进行分析。经济上可以结合苏联的改革结果,体制上可以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科技上可以结合材料三“对苏联来说,技术革命证明是一场噩梦,因为技术革命没有任何方面增强中央计划经济的实力”看出其没有能够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另外从材料三“为赶上美国而展开的竞争最终搞垮了苏联的士气和经济”可看出军备竞赛对苏联的负面影响。(4)该问结合以上材料以及问题提示进行回答。如从英国崛起可以得出抓住机遇、进行指导创新的结论;从美国崛起可以得出利用科技革命成果,后来居上;从苏联的失败里面可以得出进行体制改革、与时俱进,防止恶性军备竞争等结论。该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西方经济发展的问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4.(18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戊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网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摘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 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
——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41页
(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中苏关系对中苏两国和世界格局的影响。 (6分)
答案:(1)性质:军事政治同盟.(2分)
影响:维护了双方的国防安全;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后继者”曾推行过哪三次重要改革。请任选其中的一次改革作简要评价。 (6分)
答案:(2)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3分)
评价:(任选下列一次改革作答即可;学生若三次改革都答的,则选第一次判分)
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体制,改革最终失败。(3分)
勃列日涅夫改革: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推行“新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但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勃列日涅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陷入困境。(3分)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方面,提出“加速发展战略”,但各项措施难以奏效;政治改革方面,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致使改革逐步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3分)
(3)俄罗斯历史上有很多的文学艺术作品被中国人所熟知。请在文学、音乐、美术领域,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流派。(6分)
答案:(3)作品流派: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浪漫主义;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批判现实主义:高尔基《母亲》,无产阶级文学;(2分,写出1组即可)柴可夫斯基《天鹅湖》,民族乐派。(2分)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现实主义。(2分)(作品和流派各1分)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的信息从“军事政治同盟”的性质角度概括;第二小问影响从“维护了双方的国防安全;推动了两极格局的形成”的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斯大林之后苏联三位改革家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属于历史评价题, 人选其中一位改革家从改革的内容以及影响等角度进行评价。(3)本题属于史实列举题,俄国文学可以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角度思考;音乐可以从民族乐派思考回答;美术可以从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角度回答。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中苏关系问题和苏联的经济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5.(11分)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开始对旧的经济模式进行修正,同时探索建设社会主
义的新方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和艰巨的任务。正如苏联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的,放在当时赫鲁晓夫面前的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是:“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国家与外部各界的隔绝——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有新的政策和彻底的变革。”
——[苏]尤里·阿法纳西耶夫编《别无选择》
材料二 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
材料三 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史称“利别尔曼建议”。他认为,“如果只把按品种的产量计划和交货期限计划下达到企业,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企业根据所接到的产量和品种的任务应当自己编制充分完整的计划,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工作人员数、工资、产品成本、积累、投资和新技术各个方面。” 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采用这个办法的基本原则是:(1)“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2)“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陈之骅《苏联兴亡史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上台后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3分)
答案:(1)问题: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分)
根源:斯大林模式的弊端。(1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提高农民和农庄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答案:(2)措施: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别尔曼建议”与赫鲁晓夫改革的相同之处。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分析“利别尔曼建议”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5分)
答案:(3)相同:给企业部分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积极性。(2分)
影响: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或者勃列日涅夫改革。(3分)
解析:分析:(1)四个弱:轻工业农业、农民、地方和企业、人民生活,归根结底是“斯大林模式”造成的。(2)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3)“为了能让企业在编制计划时能主动、积极、充分地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利别尔曼提出的基本办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得出与赫鲁晓夫改革工业方面措施的相同点,给企业一定的权利、物质利益刺激积极性。注意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作答,应将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知识迁移到此处。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的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2 页 (共 2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