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9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蒸汽机的推广也包含瓦特专利权的使用,瓦特因此而成为很有钱的名人。从1630年到1809年,英国总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这表明( )
A.珍妮纺纱机的使用推动了发明不断涌现
B.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涌现出许多科学家
C.英国政府保障私有财产以鼓励发明创造
D.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开始有了专利保护法
答案:C
解析: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不符合材料中“从1630年”,故A项错误;当
时涌现出许多熟练工匠进行发明创造,但不是“科学家”,故B项错误;依据“蒸汽机的推
广也包含瓦特专利权的使用,瓦特因此而成为很有钱的名人”、“英国总共批准了3241项专
利”,故C项正确;据材料“从1630年”表明“开始有”说法不对,故D项错误。
2.欧洲人口从1750年的14000万急剧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万、1850年的26600万,
这一增长率比世界其他地区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民主制度的完善
C.殖民扩张的进行 D.自然环境的改善
答案:A
解析:
18世纪60年代随着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这些因素都推动了欧洲人口数量的显著增加,故A项正确;欧洲民主制度的完善与人口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欧洲国家早期殖民扩张在1750年之前已经出现,与人口的增加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自然环境的破坏,故D项错误。
3.1869年,万国邮政联盟建立,邮政事业实现全球系统化。这主要是因为( )
A.交通工具的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C.电气时代的到来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答案:A
解析:
从时间来看,当时尚处于蒸汽时代,各地直接联系的发展与交通工具的发展联系紧密,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的时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B项错误;电气时代到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故C项错误;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时间是20世纪40—50年代,故D项错误。
4.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
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所以”
之间,至少要增加下面哪项叙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起来(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
C.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 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
答案:C
解析:
工人运动的兴起属于工业革命在政治方面的影响,与人口向城市集中这种经济现象没有联
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都不属于精密仪器,
故B项错误;“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新型工厂制度
产生”——“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符合史实和逻辑,故
C项正确;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是工业革命时期的经济指导思想,但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D
项错误。
5.史学家在查阅19世纪中期的一些文献,发现热气、臭气、烟气、毒气等字眼都是描写城
市环境最为常见的词汇。该城市最有可能是( )
A.伦敦 B.北京 C.莫斯科 D.东京
答案:A
解析:
联系19世纪中期的阶段特征,可知材料所指为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选项中此时完成工业革命的城市只有伦敦,故A项正确;北京、莫斯科、东京此时均未完成工业革命,故B、C、D项错误。
6.“19世纪中期,英国凭借其先进的科技、股份制公司制度、遍布全球的殖民地,以及强
大的海军,建立了一个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这实际上说明了英国( )
A.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B.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大力地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D.最先完成了科技革命
答案:A
解析:
注意关键词:“19世纪中期”、“英国”、“先进的科技”、以英伦三岛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这几个词从不同角度综合反映了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故A项最准确。
7.有学者说,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近代化应该从18世纪中期以后开始,其主要依据是( )
A.人类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B.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开始形成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英国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出现
答案:D
解析:
16世纪新航路开辟之后,人类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17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开始在英国形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18世纪中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实力,随着他们在全球的进一步扩张,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近代化开始,故D项正确。
8.19世纪中叶,当英国人在印度修筑铁路时,有人断言:“(火车)一小时48公里的速度
将会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这反映了( )
A.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文化控制 B.工业文明冲击了殖民地思想文化
C.宗教改革推动殖民地的信仰自由 D.天主教会在殖民地倡导神本主义
答案:B
解析:
火车是工业革命的成果之一,“对异教徒落后的神灵带来深刻的打击”,理解神灵指的是他们的信仰思想,这说的是对思想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控制”,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发生于16世纪,故时间不对,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神本主义,故D项错误。
9.英国在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年均仅长
1.039%,大城市人口增遮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速更快的主要原因
是( )
A.黑奴贸易带来大量劳动力 B.纺织业等制造业的发展
C.世界市场形成,外来移民的涌入 D.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升
答案:B
解析:
从时间上来看,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题目所问是“导致英国大城市人口增速更快的主
要原因”,显然选项B符合,因为纺织业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产业,并采用工厂制组织
生产,促进了城市化,人口集中到城市;而A项的“黑奴贸易”是从非洲运到美洲,而不是
运到欧洲;C项中“世界市场的形成”,说法过于笼统,因为此时,只能说是初步形成,当
时人口并不能自由流动,故排除;材料突出是城乡差别,而如果是“英国人口出生率迅猛上
升”,则应是城乡相差不大的,所以D项不正确。
10.《欧洲家庭史》记载,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
群。但是当各自走出家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
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这反映了
( )
A.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变化 B.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日益增多
C.海外殖民活动加剧人口流动 D.西欧封建生产方式逐步解体
答案:A
解析:
家庭从有生产职能到没有生产职能,反映了生产的社会化,正是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的建立引起的,故选A。结合时间“19世纪”,工厂制度已经建立,故B不选 。这一时期,西欧封建生产方式已经解体完成,故D不选 。海外殖民可解释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但不能解释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故C项不对。
11.数据表明,1851年至1871年的英国女性在商业、公共管理、医药和教育领域受雇用的
人数从95,000人增加到138,400人,增长率达44.9%。1851年至1911年女性职员从2,
000人增加到166,000人,占职员的比例从2%增加到20%。这种变化最能说明( )
A.对外殖民扩张,男性远离故乡 B.民主政治进步,女权意识增强
C.科学技术发展,妇女思想解放 D.工业革命完成,妇女角色改变
答案:D
解析:
本题以英国女性就业人数的变化来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此题为最佳型选择题,解答关键是
把时代特征与英国女性就业人数增加的趋势相结合分析,选择最恰当的一个选项。ABCD项
都是女性就业人数和女性职业比重增加的原因,但题干仅是涉及1851至1871年英国女性在
某些领域雇用人数的增加和1851至1911年女性职员比例上升的现象,最能说明工业革命后
妇女由仅负责家务管理到可参与劳动,故排除ABC项,D项正确。
1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
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
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 )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C.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 D.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答案:D
解析:
关键信息:1776、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题干反映工业革命后工
厂制度下流水线生产现象,是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提高劳动效率,D项正确。A项说法
正确,但题干未涉及;流水线生产可以降低工人个体技术要求,提高工作效率,B项说法正
确;C项“手工工场“、“复杂化和低效率”说法都是错误的。
13.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其主要特征是( )
年份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工人总数(人) 78,000 272,000
产量(吨) 3,200,000 29,500,000
投资额(美元) 121,000,000 590,000,000
A.工业革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高度集中
C.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 D.美国已经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从表格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比较的能力。由表格可见,1870—1900年间美国钢铁业企业总是减少,而工人总数、产量、投资都增加,且增加幅度较大,由此得出,一部分企业集中了钢铁的资本和生产,而这种垄断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故B项正确;世界范围未体现,故A项错误;该表格未见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世界,故C项错误;美国内部钢铁业的发展也不能体现美国霸权,故D项错误。
14.“……以后的三十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
非工业国家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
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上述情况的出现是在哪一事件发生后( )
A.新航路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答案:C
解析:
“以后的三十年间”是从1870年开始制20世纪初期,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
初,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时间是19世纪40年代,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材料中“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品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信息中强调的
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的社会分工,故C项正确;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17世纪,时
间不符,故D项错误。
15.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
严重的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
导致1918—1919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
延。……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这表明( )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C为正确选项。A
项观点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材料已明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年流
感的直接原因”,故B项为误解。D项问题在于材料没有明确表示世界市场与疾病传播的关
系,而且此时应该为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故排除ABD。
16.19世纪末,德国政府积极鼓励“技术接受”。从1886年到1890年,德国六家公司购买了948项英国专利,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标准,成功地从英国手中夺得了世界市场上合成工业的垄断权。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垄断组织的产生
C.国家统一的完成 D.社会观念的转变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时间信息以及“德国六家公司购买了948项英国专利”可判断此六家公司的规模庞大,
这就是垄断组织的出现。
17.托拉斯在美国刚刚出现时,“全国视为怪物,视为妖魔。政府务所以摧抑扫除之,……至千九百年以后,举国舆论,幡然一变。于是遏禁之政策,一变为补救之政策。”它表明当时( )
A.政府放弃了自由竞争政策 B.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C.托拉斯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政府成为“总资本家”
答案:C
解析:
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托拉斯的发展,对生产和市场的控制,会影响国计民生;但
托拉斯也会采取市场调查,改进技术管理等措施,从而减少生产的无计划性。这也是人们对
它态度变化的原因。ABD项与题目无关。
1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领域进行了多方面调整。如英国1909
年颁布的一项法案授权成立工资管理处,负责确定在 “流汗行业”工人的最低工资;另一
项法案授权成立一个行业管理局,为失业者提供就业信息;1911年提出国家保险法法案,
对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险。德国也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
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保障工人的权益。这些措施对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主要影
响是( )
A.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发展社会经济
B.工人的权益得到了较大的保障
C.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法律保障
D.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贫富差距
进一步拉大,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因此,工资管理处、行业管理、保险法法案的通过和“疾
病保险法”、“意外工伤保险法法案”、“老年及残疾保险法”都是资本主义对生产关系的
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因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保障了工
人的生活和权益,有利于缓和矛盾,促使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B项题干
中涉及到了,但不符合“主要影响”的要求;C项是片面错误对题干相关法案的意义,题干
法案等相关措施调整的主要是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C项排除;D项“优越性、人民支持”
说法错误。
19.“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样
快,……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
犁自动开沟,而我们仍象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这是19世纪晚期一位克罗地亚农民发出
的感叹,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 B.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
C.生产工具的重大革新 D.社会矛盾的基本缓和
答案:D
解析:
结合题干中“富丽堂皇的船只无帆无风也能航行得象箭一样快,……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能在一瞬间传遍世界”分析,这项发明指的是轮船、电话和电报,这反映了交通和通讯事业的进步,故A、B两项正确;依据“镰刀自动收割,纺车自行转动,铁犁自动开沟”得出生产工具已经革新,故选C项;“而我们仍象过去一样渴望得到面包”的信息,说明了下层人民仍然生活在贫困之中,这会加剧社会矛盾,故D项不符合题意。
20.今天人们常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来命名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和演进的
历史阶段,这是因为蒸汽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
A.改变了当时工人的经济地位 B.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劳动 D.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答案:D
解析:
蒸汽和电气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并未改变工人的经济地位,故A项错误;业
革命密切世界各地的联系只是其对社会生活影响的一个方面,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极的
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劳动,是其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不能涵盖整体影响,故C项错误结
合上述结论,可以看出蒸汽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均产生重要影响,故D正
确。
二、材料解析题
21.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
发展和横向发展。其中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
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为整体的过程。阅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材料二 图中的四幅图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图中白色部分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材料三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美洲、非洲、西亚、南亚、西南太平洋诸岛、大洋洲先后沦为殖民地……其它地区,包括很多欧洲国家,都不得不在西欧工业巨大优势的影响和压力下,先后不一地作出反应。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因。
答案:物质生产的发展(或生产力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说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变化:打破了相对分散、隔绝状态,了解范围逐渐扩大,地域性历史融合为世界历史。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加剧;新的交通工具及通讯手段的发明。
(3)根据材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后各地所作出的反应及影响。
答案:反应:第一,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手段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第二,实现工业化。
第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民族解放运动。
第四,掀起社会主义运动。
影响:密切了国际交流;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联系逐渐加强并成为一个整体。
解析:(1)根据材料中“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可得答案。(2)根据材料可知西方人眼中的世界范围在不断扩大且地区间的地理联系增强。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认识的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如新航路的开辟、通过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通讯工具的革新促进对世界了解的加深。(3)工业国家在殖民扩张和掠夺中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及生产方式,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始通过改革或革命的手段发展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开启工业化生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下开始了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世界日益开始形成一个整体,世界殖民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并发展。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首次世界博览会时,维多利亚女王就通过外交途径邀请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参展,但清政府并无兴趣,而在上海英商洋行任买办的徐荣村得知此事,立刻行动,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包装船,紧急运往伦敦参展,并荣获优质奖牌。
——戴鞍钢《世博会与晚清江浙经济》
材料二 英国经济学家史丹莱·杰温斯描述英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时写道:北美和俄罗斯的平原是我们的粮田;芝加哥和敖得萨是我们的粮仓;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林木生产者;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放牧着我们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放牧着我们的牛群;秘鲁运给我们白银,黄金则从南美和澳大利亚流到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替我们种植茶叶,在东西印度扩大了我们的咖啡园、甘蔗和香料园;西班牙和法国是我们的葡萄园,地中海沿岸各国是我们的菜园主。我们的棉田,长期以来都是分布在美国南方,而现在差不多扩展到地球上各个热带地区去了。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我要求你们问问你们的父母,请他们描述一下他们记事里的国家是什么模样;他们会告诉你们那时的贫穷程度已超出了他们的想像;住的是茅屋,土地贫瘠……连人畜糊口都不能保证。
将这幅图画与我们国家现在的模样比较一下: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住的是舒适的新房;土地、道路和其他环境都有了令人满意的快速提高。这种令人愉悦的改变源于何时?缘于何故?你们首先得和我一样承认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业是这一大好变化的源头。人不分贵贱,通过大家长期持续的辛勤奋斗,我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建筑物、土地、道路,甚至居民的行为举止(个别不雅的例外),这一切都引起了以前未听说过我国的国家的注意和惊羡。
——[美]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
材料四 随着工业革命的起步,以乡村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解体,传统价值也开始被打破。无情的市场竞争和无穷的欲望,打破了悠闲和“社会照顾个人”的传统观念。到17、18世纪之交,经济繁荣所滋长的享乐主义,使无论国教或者清教都无法维持社会的伦理秩序,甚至宗教信仰本身也被怀疑。工人的处境最糟:工业革命中心曼彻斯特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纺织厂女工每天干活12—16小时,平均寿命17岁。……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里,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在不到100万人口的伦敦,有小偷1万,妓女5万,白天乞丐成群,晚上则明火执仗地抢劫。
——黄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英国在这次博览会上有可能极力展示的产品主要有哪
些?(至少举两例)若清政府也派团参展,提供的展品除丝织品外,还可能有哪些?(至少
举两例)说明当时中英两国在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上的巨大差异。
答案:蒸汽机、水压机、工作母机、铁路设备、纺织品等;茶叶、瓷器、家具等。
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仍然是封建专制国家;英国是工业经济,中国自然经济仍占
主导地位。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国际经济分工的特点,说明英国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答案: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提供工业品,广大亚、非、拉美殖民地提供原料和廉价劳动力。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最强大殖民帝国。
(3)对于工业化有人认为是福,有人认为是祸,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
业化(工业革命影响)的认识?
答案:认识: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巨大进步,但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社会进步: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制度建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世界各地联系密切。
负面影响:传统价值观消解和信仰危机;享乐主义盛行;环境污染严重;贫富极度悬殊,工人相对贫困;引发众多社会问题。
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提示1851年分析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结合所学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直接举例;结合中国自然经济的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回答清政府提供的展品;从政治制度和经济结构两方面找出中英两国的区别。第(2)问,从殖民者和殖民地在生产中的地位分析国际经济分工的特点;从经济基础和对外政策两方面回答英国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第(3)问,积极方面可从有利于社会进步、城市化、人民生活水平、世界联系等方面作答,消极作用可从阶级矛盾、环境污染、贫富悬殊等方面作答。
23.(11分)英国家庭的演变与近代社会转型和工业化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17世纪的英国社会,家庭生产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户主对家庭成员仍具有在经济生产和生活方面进行管理的职能。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业和手工作坊被排挤、吞并,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父亲不再具有劳动组织领导人的地位,由此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
——孟庆芒《试析16—18世纪英国家庭的演变》
材料二 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中产阶级妇女也逐渐走近变化中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各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孩子对父亲的经济依赖减弱,……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涅·托夫勒认为在核心家庭中,“爱情已从家庭关系的外沿变成它的首要的正当的核心”。 ……相对于前工业化时代因经济关系,或为生存而组成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前后英国家庭功能出现的变化,并指出影响这一变化的社会条件。(3分)
答案:变化:家庭的生产功能逐渐消失。(1分)
条件:英国工业革命发生,机器工业生产取代家庭手工生产。(2分)
(2)据材料一、二,归纳英国家庭关系的进步之处,分析英国妇女地位变化的政治经济影响。(6分)
答案:进步:父权制衰弱;妇女经济地位提高;家庭成员逐渐平等;家庭情感增强。(4分)
影响: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利于推进英国议会民主化进程。
(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的关系。(2分)
答案:关系:家庭演变是社会变迁的集中反映;社会变迁与家庭演变相互促进。(2分)
解析:(1)根据题目中“18世纪前后英国”,可结合工业革命的知识。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生产的主要环节是在工匠的一家一户的劳动单位中进行”、“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功能也就日益让位于工厂中组织的大规模工业”等家庭功能方面的信息来概括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材料一中“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大机器协作生产方式兴起,使……”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父亲失去了支撑他对于户内成员权威的强大的支柱”得出父权制衰弱,据材料二中“家庭内部妻子对丈夫的经济依赖减弱”得出妇女经济地位提高,据“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得出家庭成员逐渐平等,据“维系家庭的主要纽带不再是经济而是感情”得出家庭情感增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材料二中“工业革命纺织机的出现,为劳动妇女提供了走出家庭的机会”、“英国妇女在1928年也获得了与男子同样的选举权”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3)本题导语提示了“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问题(1)“影响这一变化”、问题(2)“妇女地位变化的政治经济影响”来概括作答,要注意全面表述相互关系。
24.(15分)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2分)“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分)
答案: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2分)
途径: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2分)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4分)
答案: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2分)节约了土地,提供劳动力。(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文化和社会”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4分)
答案: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等思想解放;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回答二点以上得满分4分)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2分)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1分)
答案: 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2分)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1分)
解析:
(1)分析“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的含义即可解答第一问。回忆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形成等知识回答第二问。(2)由材料信息可知,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便宜的生活资料,使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发挥更大的价值。据此回答即可。(3)回忆英国政治体制、思想进步、科学发展等知识回答。(4)材料一二从其他地区与欧洲的联系角度分析历史事件,这属于全球史观。这有利于从整体上和全面性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25.(1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0年前后,所有的工业都受到科学的影响。……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第一种方法是制造标准的、可互换的零件,然后以少量的手工劳动把这些零件装配成完整的单位……第二种方法出现于20世纪初,是设计出装配线……在美国,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与这些新机械同样重要的是高粮仓、罐头食品制造厂、冷藏车、船和迅速的运输工具,它们导致一个不仅提供工业成品、也提供农业成品的世界市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材料二 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
——刘金源等《全球化进程中的反全球化运动》
材料三 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晚期,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及流通方面有怎样的进步?(4分)答案:进步:工业生产的方法有重大改进;农业机械的发明有相当进展;发明了新交通工具;形成了世界市场。
(2)依据材料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促进世界市场发展方面有什么新进展?(2分)
答案:进展:资本输出规模,由此形成世界资本、金融体系。
(3)依据材料三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了怎样的国际分工?(2分)
答案:分工: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工业制成品市场,广大的亚非拉美落后国家成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供应地。
(4)综合上述材料,概要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2分)请据此为我国当前合理参与全球化竞争提两条有益的建议。(2分)
答案:积极:有利于世界经济的联系与科技进步;消极: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秩序。
建议:占据科学技术的制高点;积极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努力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任答2点得2分,源于材料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大量生产的两种主要方法”、“农业机械的发明也得到了促进”、“ 迅速的运输工具”、“导致一个世界市场”,从四方面概括进步。(2)根据材料信息“资本输出”、“形成世界性的金融资本体系”得出答案。(3)根据材料信息“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提炼概括。(4)第一问首先综合材料一、二分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科技进步、经济联系的积极影响,然后结合材料三分析其消极影响。第二问回答注意“据此”的提示,从科技、经济联系、国际经济秩序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1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