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09:4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新课导入
1978年后,随着邓小平复出,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时代,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先后在1981年和1984年两个“非常”年份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阅兵式,这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984年阅兵的群众游行队伍里,出现了这样一支有时代特色的方阵。农业队伍的最前列,是由五辆拖拉机牵引的彩车,上面竖立着《联产承包好》五个大字标语。这是怎么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核心素养:
1.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历史解释)
2.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唯物史观)
3.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家国情怀)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
思考:
改革为什么要先从农村开始?
材料一: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会稳定,社会也不会安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材料二:人民公社以生产队(自然村)为单位,集体吃饭,打钟上工,敲锣下工。一年四季,何时下种,种什么,何时收割,怎样收割,一切听从公社指挥。哪块地种什么都要按上边的命令做。行距、株距都规定的很细。种的不对,就要拔掉。
—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带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权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2.概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开始:
1987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2.概况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含义:
人民公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 公有制
经营方式 统一经营、集中劳动 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分配方式 统一分配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影响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停滞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比较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结果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材料四:改革后一年,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人均收入从22元增加到400元,生活有了改善。签下“生死状”的次年10月,粮食迎来了丰收,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4.推广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之初阻力重重。邓小平提到:凤阳县搞大包干,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值得研究。明确表态:只要能提高产量,包产到户就是正确的,致富不是罪过。
  小岗村的做法受到中央肯定和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意义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年秋天,小岗生产队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6 万多公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15年的粮食产量总和;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人均收入由22元升为400元。
——《中国文明网》:小岗村--农村土地包产到户的先行者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最好的年景每天9斤粮食,收入0.11元,最差的一年每人每天2.8斤粮食,收入0.04元。小岗村当时一共20户人家,115人,除了1户外,其他户每年都要外出讨饭。
——摘自赵海均《30年》
意义:①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5.意义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业)
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素养提升】
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事件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改革 (1950-1952)
农业合作社 (1953)
人民公社化 (1958)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私有制 —— 公有制
包产到户
自负盈亏。
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发展道路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挫伤积极性
调动积极性
农业大发展
土地公有
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1.背景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一: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第一面“商业红旗”,得到过很多荣誉称号,是当时著名的国营企业。后来,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商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那个时候的商场,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
材料二:80年代初,企业职工吃“大锅饭”,青岛冰箱厂(海尔前身)职工上班8点钟来,9点钟就走人,10点钟时随便在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该厂当年亏损147万元。
政企职责不分,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
分配上平均主义,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企业缺乏活力。
2.概况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概况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所有制结构 职权划分 分配方式
改革前
改革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府统领,政企职责不分
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平均主义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2.概况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增强企业活力
2016年年营业额突破千亿,是全球大型家电第一品牌。2016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海尔集团连续十三年蝉联家电行业第一品牌。
3.影响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三:1984年,上海飞乐电声总厂面对音响设备市场需求的增加,急需资金扩大生产。他们想通过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这一办法得到政府支持。11月,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向社会公众及职工发行股票,飞乐股票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股”。后来,股份制试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企业的经济利益、职工的经济收入与企业经营成果相联系,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的粮票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课堂小结
改革开放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改革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对内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