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甲午战争之前20多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包括采矿企业)不到八十家,其资本总额
约为七百三十万元。甲午战争后6年间,私人资本办的工厂(不包括采矿企业)共为七十九个,
其资本总额为一千七百多万元。导致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 )
A.小农经济彻底破产
B.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清政府废除了重农抑商政策
D.洋务企业丧失了垄断地位
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理解能力。根据所学史实近代小农经济一直处于瓦解状态,A项错误;B项应该是在一战期间故错误;C项表述错误。故选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2.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影响变化因素除一战外,还有( )
年份 1912 1913 1914 1915
工厂数(家) 46 46 12 2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 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答案:C
解析:分析:表中数据表明外资在华创办工厂的数量在1914年和1915年迅速减少。其原因除一战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辛亥革命以后,提倡国货运动,对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
抵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1912~1915年时间不符,故可排除。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因素,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3.下图为外国在华纱厂拥有纱锭数示意图,相关数据表明 ( )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民族工业濒于破产
C.列强资本输出卷土重来 D.列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片反映外国在华纱厂数量不断增多,投资设厂反映的是资本输出,故C项正确。在近代中国,自然经济仍占主要地位,故A项不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外国在华纱厂情况,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故B项不正确;纱厂属于轻工业,不能体现列强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点评:试题从图片获取信息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4.1900~1920年,中国农业、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近代工业只占14%。1920
年,中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中,新式产业只占7.84%,传统产业占92.16%。这反映出当时 ( )
A.传统经济形势仍占绝对优势
B.近代工业发展缓慢
C.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
D.中国资本主义缺乏发展空间
答案:A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看,20世纪初,尽管中国新式工业有所发展,但农业、手工业产值仍占较大比重,即传统经济形式仍占绝对优势,故A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5.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下图是其发展示意图,F1是它
发展的动力, F2是它发展的阻力。下列哪一史实客观减少了F2( )
A.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官僚资本主义的形成
答案:B
解析:分析: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时期阻力没有减轻,故A项错误;一战期间,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民族工业的压迫,给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故B项正确;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日本侵华战争,民族工业萎缩,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制民族工业的因素之一,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6.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项目 1912年 1936年
轻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54.7% 14.3%
出口比例 10.9% 25.2%
重化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13.7% 47%
出口比例 3.6% 6.9%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答案:C
解析:分析:经济结构依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A项错误;表格中反映了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的情况,这些不一定是列强的投资,不能说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轻工业的出口比例提高较快,而重化工业的出口比例也有所提高,说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整体上提高了,故C项正确;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说明了1935年开始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一定的成效,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7.1927年全国华商纱厂拥有纱锭数为209.90万枚,1936年达到274.60万枚;华商纱厂
布机由1927年的1.35万台增加到1936年的2.55万台。从1931年到1936年,华商电厂
发电量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3%以上。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 )
A.南京国民政府的支持 B.国内官僚资本的萎缩
C.列强对华侵略的削弱 D.国内革命运动的推动
答案:A
解析:分析: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故A项正确;1927~1936年,官僚资本形成,而不是萎缩,故B项错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大举侵华,列强对华侵略不是削弱,故C项错误;当时国内革命运动主要表现为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而“全国华商纱厂”应分布在国统区城市,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因素,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8.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表中数据表明( )
年代 钢(吨) 生铁(吨) 煤(吨) 锰矿石(吨)
1935年 256565 787061 36091747 31400
1936年 414315 809996 39902985 43400
1937年 556347 958683 37230469 79187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D.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答案:A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1935~1937年钢、生铁、煤、锰矿石等产量增加趋势,这是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成效,故A项正确;1935~1937国共内战,没有实现统一,故B项错误;材料只反映钢、生铁、煤、锰矿石等产量增加趋势,不能说明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较快发展的原因,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9.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至
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
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分析: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C项错误;1927—1936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因此中兴公司得以发展,故B项正确;西方经济危机属于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结合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10.有学者认为:“1840—1919年的八十年间,可以说是中国社会震动最烈,经济变迁最显
著的非常历史时期。”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该阶段“经济变迁”的是( )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洋务企业的兴衰 D.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
答案:D
解析:分析:自然经济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兴衰都属于1840—1919年间,故A、B、C项不符合题目要求;而官僚资本主义兴起于1927年之后,不属于该时段,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阶段的特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1.右图为晚清漫画《实业家之比较》,造成这一局面最主要原因是( )
A.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B.民族资产阶级的地位不高
C.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弱 D.近代中国社会形态的制约
答案:D
解析:分析:近代中国国家并没有四分五裂,国内市场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漫画信息主要反映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如欧美和日本,B项是漫画反映的信息,但题干的要求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故B项错误;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由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从其产生时就面临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造成其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故D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2.开始于1914年的新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以下对这
次工业化浪潮出现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辛亥革命的影响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五四运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分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成立,实行鼓励民族工业的措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倡导使用国货,抵制洋货,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1914年”不符,故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背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3.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多数设在湖南,其余
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陆省份。电工器材厂,从原料和产品运销的角度来看
设在武汉为宜,但却将其设在湘潭。这些举措( )
A.从经济方面为抗日战争做了准备 B.缓解了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 D.打破了我国工业的合理布局
答案:A
解析: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1935年提出,在抗日战争发生之前,且大多数经济建设都设立在了内陆省份,保证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这些经济建设成果没有被日军占领,故A项正确;这些经济建设布局的改变并不能缓解经济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故B项错误;在当时开展此运动的具体目的是为了“自救救国”,对民生改善的作用有限,故C项错误;国民政府时期我国工业布局一直都处于不合理的状态,故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民族工业较快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4.下表是国民政府1946—1947年对外贸易数额表(单位:千美元)
年代 进口总值 出口总值 入超值
1946 650,890 178,687 472,203
1947 900,222 537,411 362,811
当时大量涌入中国的外国商品主要是( )
A.美国货 B.德国货 C.英国货 D.日本货
答案:A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使美国商品大量输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几乎垄断了中国的资本市场,故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德日法西斯,故B、D项错误;二战也极大地削弱了英国的力量,故C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5.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 758家工厂中,
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 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
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 )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只提供了中部、西部部分省份的工业企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全面反映此时整个中国的经济,故A、B两项错误。C项与材料没有直接关系,中部和西部地区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故选D。本题考生错选A、B项的原因是没有仔细甄别“国统区”“中国区”和“中部”“西部”这些区域概念,错选C项的原因是把一战期
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迁移了过来。
点评:本题考查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布局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
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
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 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 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趁合理
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措施,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民族工业发展,但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民族工业不能实现长期稳定发展,故A不正确;B、D说法不正确,由于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环境等特点决定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民族工业生产结构不可能平衡或合理。排除A、B、D,C表述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7.《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
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
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近代工业中,消费资料的生产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生产比重逐年下降
B.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使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地域分布不合理
D.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答案:D
解析:分析:从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30年代,我国工业总产值中,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有较大比重,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比重较小,这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中轻工业比重较大,而重工业比重较小,其实质是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D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8.下表是民国时期几类商品所占国内市场比重的变化情况。它说明当时中国 ( )
项目 1920年 1936年
机器制造品 12.9% 20.5%
手工制造品 32.2% 25.5%
农产品 45.4% 45.9%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C.近代工业化进程有所发展
D.民族工业产品在数量上超过了进口品
答案:C
解析:分析:采用排除法,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后,根据表中“1920~1936”排除A;根据表中手工制造品和农产品比例相加,可排除B;D选项表中没有体现,故选C。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工业的发展地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19.作家茅盾在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提到1948年流行着一个笑谈:“在中国唯一
仍然在全力开动的工业是印刷钞票。”对这句话的正确认识是 ( )
A.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通货膨胀
B.钞票印刷业技术革新,印刷速度快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显著
D.国统区经济繁荣,货币需求量大增
答案:A
解析:分析:关键信息:“1948”“唯一……印刷钞票”,结合民族资本主义在解放战争时期陷入困境的原因,即可得出答案A。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解放战时期的民族工业,考查知识迁移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20.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调查全国的资源和工业情况,在此基础上,1934
年9月到1935年4月制定了《重工业建设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四川水力
建设计划》、《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这表明当时国民政府
( )
A.加紧动员全国物力围剿工农红军 B.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着手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来袭 D.积极因应日本帝国主义步步侵逼
答案:D
解析:分析: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加剧对华侵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题干反映国民政府采取的非常时期的战时统制政策正是这一背景的体现,故D项正确;30年代国民政府是在围剿工农红军,但与题干的主题不符;自主强力推进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但题干反映的是国民政府对重工业以及重要战略物资的统制政策,B项排除;1929——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中国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从时间上看,C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但显然与国内背景是不符的。
点评:解答本题关健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题干历史现象的出现,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时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从题干材料中分析出历史信息。
二、材料解析题
21.(12分)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请回答:
(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1)政治: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2分)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2分)思想: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4分)
答案:(2)政治: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阶级基础。(2分)
思想: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思想基础。(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2分)
答案:(3)是一种先进的经济成分;(1分) 遭受双重压迫,不能独立、正常发展。(1分)
解析:分析:第一问材料一反映的是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结合19世纪末的阶段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材料二反映的是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可以从工人队伍壮大,马克思主义传播等角度分析。第三问从民族资本主义进步性以及民族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的角度回答。
点评:试题综合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概况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深入的理解,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22.随着中国大门被迫打开,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方式使中国人眼界顿开,先进的中国人引
进进了西方先进的科技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化从此开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
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
是……“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
路……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
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材料二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
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
——《汉冶萍公司》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0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 13000 75 1625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归纳材料一中当时中国工业化的特点。(4分)
答案:(1)标志:洋务运动。(1分)
特点:在外国侵略下起步;侧重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外国;主导阶层来自于
封建统治集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任答3点,3分)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3分)
答案:(2)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对发展近代工业认识不一;存在抵触心理。(3分)
(3)材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哪一时段发展最为显著?指出影响该时段发展的外部
因素。(2分)
答案:(3)时段:1912—1919年。(1分)
外部因素: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1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3分)
答案:(4)因素:列强侵略、思想观念、国内政局、世界形势等。(任答3点,3分)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教材可知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是洋务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可以得出在外国侵略下起步,结合材料“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可以得出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另外结合教材可知洋务运动侧重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外国,主导阶层来自于封建统治集团等。(2)结合材料二中的“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可以得出地区发展不平衡,结合材料二中的“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可以得出对发展近代工业认识不一,存在抵触心理。(3)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中表格数字的对比可以看到时段是1912—1919年;第二小问结合这一阶段国外和国内的背景,可以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等。(4)结合本题(1)、(3)的答案,可以得出影响中国工业近代化的主要因素为列强侵略、思想观念、国内政局、世界形势等。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23.(14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1)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列强入侵;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3分)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2分)
答案:(2)成效:在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
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分)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答案:(3)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3分)
最主要原因:战争。(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2分)
答案:(4)顺应潮流;保持民族独立。(2分)
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内容进行归纳,由“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可分析第一个原因为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由“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可分析第二个原因为列强的入侵;由“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可分析第三个原因为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内容可知“自强”运动指的是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效是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二小问中的“革命”之后指的是辛亥革命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也就是1911年之后,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因素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辛亥革命。(3)根据材料三中“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可分析其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实业救国;由材料“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可分析其因素为技术设备先进;最后结合30年代时代背景,分析其因素为当时国民政府正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4)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趋势作答。
点评:试题主要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24.(15分)近代以来的企业家们在中国企业史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具
有独特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张謇任农商总长,先后主持颁布了《公司条例》《公司保息条例》《公司注册规则》等一系列经济法规。他提出:“为今之计,唯有确定中央银行,以为金融基础,又立地方银行,以为之辅;厉行银行条例,保持民业银行、钱庄、票号之信用;改定币制。增加通货。” 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倍感人才的匮乏,发出“临事需人而悔储才之迟”的感叹,所以他提出“父教育而母实业”,“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今日最亟之教育,即救亡图强之教育也”。
——雷巧玲、任培秦、韦林珍著《中国经济现代化史论》
材料二 (永利铔厂)厂址选在南京长江北岸的卸甲甸。当时,这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滩。永利铔厂在1934年7月破土动工。1937年2月生产出了中国第一批硫酸铵,日产硫酸铵150吨、硝酸40吨,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永利铔厂建立后,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镇。……日军进攻南京,永利铔厂沦陷。范旭东摆脱了敌人的威逼和利诱,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永利铔厂的一些主要设备被日军拆运到日本。
——陈安吉主编《名人与南京》
材料三 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认为:“如果你想做企业家,想把企业做大,那就该去解决社会问题。”“事实上我觉得每一次的成功,都要感谢这个时代,感谢中国经济的发展”。阿里巴巴的发展吻合了新商业文明的特征…… 2010年3月,淘宝网对外宣布,向全球开放淘宝数据,让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与之共享其海量原始数据。
——习美、李绍钻编著《马云教你创业赚大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有关经济方面的主张。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5分)
答案:(1)主张:经济立法;完善国家的金融体制;通过教育培养经济人才;兴办实业(经营国民计生)。(4分)
特征: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或出现短暂春天。(1分)
(2)据材料二指出永利铔厂的历史贡献。结合所学分析该厂创办时期的有利条件。(4分)
答案:(2)贡献: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促进了城市化;为国家保存了技术人员。(3分)
条件:国民政府鼓励经济发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1分)
(3)据材料三,概括“新商业文明”的特征。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国内经济因素。(5分)
答案:(3)特征:网络经济或知识经济;开放透明、分享。(2分)。
因素: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加入世贸组织;信息化。(任答1点给1分,共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以来的企业家践行的共同核心价值观。(1分)
答案:(4)价值观: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民族振兴)。(1分)
解析:分析:第(1)问中“主张”的概括,需要依据材料一中“先后主持颁布了……等一系列经济法规”、“ 以为金融基础”、“ 张謇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 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这些
关键语句提炼出经济立法、金融体制、兴办实业和教育救国的答案。“特征”的作答,紧扣
材料一中的时间“1913”年,联系教材知识不难得出短暂春天的特征。第(2)问中“历史
贡献”的回答,回扣材料二中“填补了我国基础化学工业的空白”、“卸甲甸一带被称为大厂
镇”、“范旭东……毅然率领全部技术人员西迁入川”的语句即可概括出贡献。然后结合材料
中的“1934年”这个时间点指出国民政府的鼓励这个有利条件。第(3)问“特征”的回答,
考生可结合阿里巴巴集团发展依托的互联网载体指出网络经济的特点,然后联系材料三中
“开放和共享淘宝数据”点出开放透明的特点。“因素”的作答,注意题干限定词“国内经
济”,考生联系所学,可从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角度来组织答案。第(4)问价值观的作答,考生可从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来思考。
点评:本题依托张謇、范旭东和马云三个著名的民族企业家的经济活动来考查近代以来民族实业家的爱国情怀。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25.(14分)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鸦片战争以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便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于中国的协定关税……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比较成功地通过与列强各国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在1927年以前,外国货物在中国的实际进口率只有4%,1931年则提高了10%,1933年提高了20%,1934年更是达到了25%。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摘编)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
——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
材料三 众所周知,中国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所日渐发展起来的新式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各省,而东北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沿海地区,仅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就集中了全国新式工厂的70%,1937年以后,这些地方均遭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材料中运用数字对历史进行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有何优势?(6分)
答案:(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2分)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3分)
优势:使历史研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说明力。(1分)
(2)结合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形势,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6分)
答案:(2)原因:抵御外来侵略的需要;世界性经济危机下,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的影响。(2分)
利弊: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2分)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制度约束。(2分)
(3)据材料三,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与民族独立关系的认识。(2分)
答案:(3)影响: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1分)
认识: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1分)
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析:分析: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提示说明基础工业发展迅速;原因直接归纳外交、经济发展规划、经济管理部门完善;优势可以从科学、具有说服力加以分析。第二问可根据原因可以从当时的时代特征:政治:抵御日本外来侵略;经济上:应对经济危机考虑;利可以结合物质保障,制度建设分析;弊可以结合缺少市场调节;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分析即可。第三问影响可以从材料三“到了侵华日军的野蛮掠夺和破坏,使中国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概括:日军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破坏打断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进程。认识可以从中国近代的政治任务: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才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发展历程的理解能力,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