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二单元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分)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答案:A
解析:分析: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的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因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两项的依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铁路发展的背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2.茅盾的小说《春蚕》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洋鬼子怎样就骗了钱去,老通宝不很明白。但他很相信老陈老爷的话一定不错。并且他自己也明明看到自从镇上有了洋纱.洋布.洋油——这一类洋货,而且河里更有了小火轮船以后,他自己田里生出来的东西就一天一天不值钱,而镇上的东西却一天一天贵起来。”以下对这段描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小农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B.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
C.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D.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答案:D
解析:分析:从材料我们可以结合所学看出小农经济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受到沉重打击;这个经济侵略就是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也就是说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所以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答案ABC都是正确的,而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3.2013年8月15日,中国辽宁号航母在日本投降日出海实弹训练引起媒体关注,众所周
知,辽宁号是从前苏联未完工的瓦良格号航母改装而来的。其实,早在近代中国就有人提出
“借不如雇,雇不如买,买不如自造”。中国近代新式航运业诞生于 ( )
A.轮船招商局 B.安庆内军械所
C.江南制造总局 D.海军飞机工程处
答案:A
解析:分析:注意关键词近代新式航运业,采用排除法,B、C、D三项是军事工业,故答案为A。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轮船运输在中国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4.在1896年至1911年间,中国新建铁路9002余公
里,其资本构成见右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中国交通运输完成近代化
②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事业
③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输出加剧
④政府禁止民间资本参与铁路修筑
A.①③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铁路建设的情况,无法看出整个交通运输业完成近代化,故①错误;从图片中清政府借款修筑和独立筹资官办的比重可知②正确;由外国资本直接投资所占比重可以看出③正确;从图片中官商合办所占比重可以得出民间资本参与了铁路修筑,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铁路发展的资本构成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5.美国学者雷麦曾经说过:“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
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建国以前中国的铁路建设举步维艰,但也取得
了一定的成就。下列情形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
A.1860年,在吴淞口的外国商人乘坐火车到上海洽谈生意
B.1885年,李鸿章创办的开平煤矿通过铁路把煤矿石运送到胥各庄
C.1915年,西南的护国军在四川铁路沿线与北洋军展开激战
D.1925年,孙中山乘坐国产蒸汽机车来到北京
答案:B
解析:分析:上海吴淞铁路建成是在1876年,故A项不正确。护国运动在云南,故C项地点在四川不正确。近代没有出现国产蒸汽机,故D项不正确,只有B项符合史实。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铁路事业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信息。
6.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反
正是个到,何必急?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或说: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
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这岂不爽快而有味?
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答案:D
解析:分析: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 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的说法最准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古今交通工具的优缺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信息。
7.为了避免各家竞相降价揽载的“自杀性竞争”,1878~1884年,刚刚成立不久的轮船
招商局与英国的太古、怡和公司三次达成协议——《齐价合同》,中外公司在各条航路上共
同议定统一的价格,确定水脚收入和货源分配方案。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洋务派的争“利”思想一开始就是不现实的
B.招商局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外商的认可
C.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从根本上驱逐外国侵略势力
D.李鸿章与外商相互勾结,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答案:B
解析:分析: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在上海成立的最大的民族企业,它的成立打破了外国企业对中国远洋运输业的垄断地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作为当时的中国企业 ,能和外商签订平等的协议,本身就是一种认可。说明外商不得不通过协商的方式来与其谈判。证明了招商局的实力。A的说法是说招商局全面失败的意思。而协议说明了某种成功。C招商局仅仅是个经济上的企业,根本谈不上从根本三个字,D招商局的存在就是一种对抗外商的表现,而不是损害国家利益。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轮船招商局,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8.右图为《点石斋画报》描绘的某仕宦家庭春游的场景。对该图片的解
读正确的是( )
1 节日休假已成法定 ② 等级身份差别依然存在
③ 新旧交通工具并行 ④ 城市亮化悄然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C
解析:分析:从图中无法判断仕宦家庭否定在法定节日春游,故①错误;主人坐车,仆人步行跟随,主仆等级身份差别依然存在,故②正确;图中有旧交通工具马车、也有新交通工具汽车,故③正确;图中虽有亮化灯具,但无法判断仕宦家庭春游地点,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信息。
9.上海世博会曾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人士利用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参观。然而在19世纪70年
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最有可能乘坐的下列交通工具是( )
A.江南制造总局的汽车 B.洋人发明的火车
C.轮船招商局的轮船 D.福州船政局的军舰
答案:C
解析:分析:在19世纪70年代,江苏沿江居民到上海可乘船走水路,故排除A、B两项。D项福州船政局位于福建,且军舰不能用于商业,故排除。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C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工具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10.1880年4月25日的上海《申报》发表了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
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通讯工具的发展,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
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11.徐珂《清稗类钞》载:“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以长可里许(即约0.5公里)之小铁路一条,敷于京师永宁门外之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如飞,京人诧为妖物。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群疑姑息。”根据材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①中国汽车是洋务派从西方引进 ②中国出现火车至迟在同治年间
③清政府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④封建迷信阻碍近代交通发展
A.①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表明汽车是英人杜兰德引进到中国,而不是洋务派,排除①;②由题干中“英人杜兰德于同治乙丑七月”可以推断出;天朝上国是指以中国为中心,认为别国都是蛮夷之国,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排除③;“京人诧为妖物。旋经步军统领饬令拆卸”推出近代交通发展受到迷信思想的影响,故本题选D项。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在中国的曲折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
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12.反对建立电话电报事业的理由之一是“中国人架设电线就是不孝,不孝必然不忠,架设
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罪莫大焉!”持此观点的应是( )
A.洋务人士 B.顽固势力 C.维新人士 D.革命党人
答案:B
解析: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中国人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可知这应为地主阶级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外的观点,故B项正确;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均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与题目中的信息“中国人架设电线……必然导致不忠不孝”不符,故A、C、D项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交通工具在中国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信息。
13.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
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 )
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 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
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分析:结合材料提及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看到,汽车作为出行工具只是个别现象,“主要出行工具”的说法不符合事实,故A项错误;上海交通是否日益便利发达,应该通过与以前的对比看出来,材料信息单一,无法说明问题,故B项错误;“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的说法没有提供比较例证,难以说明问题,故C项错误;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到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出现对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汽车在中国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14.李鸿章说:“近年华商殷实狡黠者多附洋商名下,如旗昌、金利源等行,华人股份居大
半……暗受洋人盘折之亏,官司不能过问。”成立轮船招商局,可吸引华商入股, “不至
变为洋商,实足尊国体而弭隐患”。这表明( )
①轮船招商局欲效仿西方的股份制
②清政府欢迎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建厂
③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41 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由“可吸引华商入股”反映轮船招商局欲效仿西方的股份制;由“不至变为洋商,实足尊国体而弭隐患”、“暗受洋人盘折之亏,官司不能过问”可反映成立轮船招商局是为了
抵制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②中的“欢迎”无法从题干中反映;③中“为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说法错误。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对轮船招商局的认识,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信息。
15.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此时间
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报刊杂志的创办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史实题目中强调精确的时间观念,A、C与时间关系较远,所以可以排除。B、D虽然都与时间有关,但是办刊发行时间的精准程度显然要低于交通通讯工具,所以选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本题考查学生对的理解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
时间。
16.据近代中国某文献记载”窃闻泰西各国……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
掌,则尤以电报为之枢也。中国择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西方军事上的优势主要靠的足无线电的便利
B.中国的传递方式是飞鸽传书、人马相传
C.在信息传递方式上,中西方存在巨大差别
D.在现代信息发展方面,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A、B、C三项说法都是正确的;虽然中西方在通讯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并不能说明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中国邮政事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
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17.1890 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
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
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主要反映出(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交通发达,故B项错误;“轮船”的使用不属于“西方工业品的输入”,故C项错误;材料中小地主感受到轮船的快速,转变观点要求儿子不再考科举,而是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故D项正确。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18.2012年9月25日上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正式交接入列,对提高中国海军
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人们迅速获知这一消息的途径
主要是( )
①报刊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C
解析:分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迅速”等,由此可判断通过的主要途径是电视新闻报道和互联网,故答案选C项。报刊杂志有滞后性,排除①;电影一般是娱乐功能突出,更具有滞后性,排除②。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时间。
19.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
火车等交通工具传人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2 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④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分析:火车和铁路线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①②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④表述不当。故选D。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工具发展对中国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0.1876年,《申报》报道:“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
及小孩竟居其半……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
A.火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火车持散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全体中国人已普遍接受了工业文明
答案:C
解析:分析:注意时间1876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火车仅仅出现在个别大城市,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出行方式;从材料“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说明B项表述错误;当时国人由于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绝大部分对火车等西方先进事物持抵制态度,只有少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先进事物,故D表述错误。
点评:考查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78年,河北开滦煤矿开掘了第一口竖井。为了运输煤炭,清政府同意在唐山到胥各庄之间修建一条长10千米的铁路。这条铁路于1880年兴建,1881年通车。铁路建成后,守旧人士认为机器会震动皇陵,破坏风水,因而加以反对,不得不把机器动力改成用驴马来拖车。
材料二 火车伸向远方的双轨、风驰电掣般的速度、欢快的轰鸣,毕竟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19世纪90年代末,反对之议已波澜不兴。1890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这样感慨:“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显。”
材料三
2003年上海开通商业性磁悬浮列车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1)解决煤炭运输的问题。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铁路运输业在百般阻挠下仍能发展壮大的原因。
答案:(2)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动;先进的中国人为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作出的探索与努力;社会发展客观需求;铁路交通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从铁路运输业的发展历程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3)铁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历程是曲折的,但先进生产力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不可阻挡;
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加大自主创新。
解析:分析:材料一二三分别表明:中国铁路诞生,但由于守旧迷信思想导致其思想发展受挫;铁路具有优越性,在19世纪90年代末开始日益发展;现在高新技术铁路日益发达。第(1)问,根据材料总结即可,为了运输煤炭,满足洋务运动的发展需要。第(2)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铁路优越性等方面回答(如洋务派等开明人士推动,经济发展要求便捷的运输工具,列强对中国加强侵略、资本输出投资于铁路,民众爱国运动、要求收回路权自建铁路,近代科技思想传入等,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铁路由兴起、挫折到不断发展更新,说明新兴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也从反面说明落后观念阻碍科技发展。总之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以中国铁路发展来考察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交通的影响,要求学生具有分析
材料、概括总结以及灵活运用知识、全面分析的能力。
22.产生于19世纪的铁路交通在近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铁路交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人类交通运输的革新,而且在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 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引起对改进过的运输工具的需要,这种运输工具可以运送大宗的煤和矿石。……1830年以后,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铁路的挑战。……将蒸汽机安装在货车上,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矿工程师乔治·斯蒂芬森,他首先利用一辆机车把数辆煤车从矿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机车“火箭号”以平均每小时14哩的速度行驶31哩,将一列火车从利物浦牵引到曼彻斯特。短短数年内,铁路支配了长途运输,能够以比在公路或运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到1838年,英国已拥有500哩铁路;到1850年,拥有6 600哩铁路;到1870年,拥有15500哩铁路。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1880年1890年1900年 210372617760 105169224284 93175331402 8163460 25920 2819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铁路运输业在英国诞生的条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1830年到1870年,英国铁路运输业获得飞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条件:工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革新运输工具的要求;蒸汽动力的推广使铁路运输的出现成为可能。原因:铁路本身具有速度快、价格低廉的特点;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铁路运输的发展;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改革(代议制的完善)使政局稳定,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答案:(2)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欧美地区,特别是美洲地区发展最为迅速,亚、非、澳等地发展落后)。成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从而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3)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试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铁路获得发展的基本因素。
答案:(3)列强为扩大对华侵略,加紧对华资本输出;中国政府为巩固统治所作的改善交通运输的政策调整;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而作出的努力
解析:分析:第(1)问应区别条件和原因,前者侧重于客观上应具备的技术和动力;后者要结合英国政治、经济、社会和铁路自身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第(2)问要从表格中提炼相关信息,从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状况方面进行说明;回答成因要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或者世界一体化)的知识进行说明;第(3)问要联系辛亥革命前,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背景进行归纳,注意解题的角度。
点评:本题考查中英两国铁路发展的不同状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信息。
23.(16分)交通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重要侧面,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于1872年,是晚清洋务运动中官督商办企业之一。作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民族工商企业,招商局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在招商局的带动下,兴办股份制企业在中国迅速蔚成风气。1872年,股份制企业只有招商局一家,到1887年,在《申报》上公开登载股票价格的企业就达36家。招商局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开创作用,还表现在它以其先行一步积累起来的资金、人才、管理经验等,或直接创办、或参与投资、或派员管理,带动了一批新兴民族工商企业的兴起。
材料二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1811年,英国人利用这项发明也很快造出了自己的汽船。……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交通运输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材料三 1870——1900年的铁路网 单位:千公里
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 澳洲
1870年 210 105 93 8 2 2
1880年 372 169 175 16 5 8
1890年 617 224 331 34 9 19
1900年 760 284 402 60 20 24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京沪高速铁路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将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沟通交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产生重大积极影响。……京沪高铁是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科技创新造就多个世界纪录。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 摘编自新华网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轮船招商局在促进近代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在中国航运发展史上的地位。(4分)
答案:(1)作用: 促进了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抵制了外来的经济侵略。(2分)
地位:标志着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的诞生。(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交通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市场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2)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扩大;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
了条件。(3分)
(3)阅读材料三,归纳19世纪后半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6分)
答案:(3)特点: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2分)
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4分,每点1分)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3分)
答案:(4)影响:加速我国铁路现代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沿线工业化、城市化
进程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沿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分)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可从材料一“在招商局的带动下,兴办股份制企业在中国迅速蔚成风气”得出带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考虑时代特征,洋务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资经济的侵略;第二小问,结合教材原文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又把英国所需要的各种工业原料、生活用品运回……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归纳概括。 (3)第一小问从材料三表格中看出,铁路总里程增加,但各大洲发展不均衡;第二小问结合有效信息材料三“1870年到1900年”归纳时代特征。(4)从材料四中有效信息“对加快“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及沿线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沟通交流”和“对沿线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带动作用,也促进了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归纳,并从近代化史观思考铁路对中国的影响。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把握题干所给信息。
2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以便把他们的侵略势力从中国沿海伸向内地,并为此展开了种种活动,如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广为宣传,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拒绝。1876年,英国商人采取欺骗手段擅筑了一条吴淞铁路,但这条铁路经营一年多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五年后,在洋务派的主持下,于1881年开始修建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此后在台湾修筑了台北到基隆港和到新竹的铁路。
——摘编自中国铁路网《中国铁路发展历程》
材料二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变化图
新中国火车机军的发展历程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作用。(8分)
答案:(1)因素:近代爱国人士的宣传、推动;西方列强在华修建铁路的刺激、诱导;洋务派修建铁路的效应推动。(4分,任答两点即可)
作用:改善了交通落后状况;改变了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4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提炼材料二图表的信息,并综合以上材料分析近现代中国铁路交通业发展的主要特征。(8分)
答案:(2)信息:旧中国铁路交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火车机车制造从修复组装、技术改进、自主创新到世界领先。(4分)
特征:近代中国交通发展呈现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发展道路艰难曲折;现代中国铁路交通在国家独立、国力发展的前提下发展迅速,成效显著。(4分)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因素从“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知识”中可以判断中国的铁路发展受爱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谋求在中国修建铁路”和“在洋务派的主持下”可以归纳中国铁路业受西方和洋务派的影响;第二小问作用可以从交通便捷对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角度归纳。(2)第一小问信息可从图表和图片可以清晰看出,近代中国铁路业发展缓慢,新中国后铁路业飞速发展,技术不断革新,领先于世界;第二小问特征可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情和国际地位考虑。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铁路建设的发展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25.(15分)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现象,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秦半两钱汉五铢钱(株:重量单位)
材料一 元鼎四年,“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上林三官指中央统管铸钱的部门)。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摘自《史记·平准书》
交子,富民十六户主之,后富民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不息。转运使薛田、张若谷请置益州(今成都)交子务,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仁宗从其议。
——摘自《宋史·食货志》
材料二
文献中有关隋唐时期的新现象
《新唐书》 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唐会要》 (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扬州)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旧唐书》 田神功,冀州人也……至扬州(平定刘展叛乱),大掠百姓商人资产,郡内比屋发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
材料三 1861年北京海关总税务司署在上海、镇江两海关附设邮政部,上海有新式邮政的雏形自此开始。1867年总税务司(官名,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赫德(英国人,担任大清海关总税务司45年。)公布了邮件封发时刻表与邮资标准。1878年,赫德派华员吴焕在沪津等地筹办代理邮政机构“华洋书信馆”。在清廷的支持下,吴焕计划以上海为中心在全国各大城市普设邮政机构谋夺洋邮之利。赫德大惊,派洋员德璀琳在沪设邮局并推至全国,到1896年,全国24处海关普设邮局。1878年,清政府正式建立“大清邮政局”,划全国为35个邮区,下各设一分局,后由邮传部(1907年设,主管邮政、电讯、交通等事项)直辖。民国后改由交通部管辖。
——摘编自忻平著《从上海发现历史》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秦半两钱与汉五铢钱的相同点,并指出宋代货币出现了什么新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隋唐时期的经济新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条件。(5分)
答案:(2)现象:出现飞钱、外商云集。(2分)
条件:都市商业繁荣;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交通便利;对外交往频繁(或政府开放的对外政策);国家限制官吏经商的政策(防止官僚与民争利)。(3分)注:划线必答
(3)结合所学,从中国近代经济变迁的角度,对材料三进行解读。(6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3)解读:材料表明,中国现代邮政(邮政现代化)是从上海发端推广到全国的,最初,邮政控制在洋人手里(总税务司赫德,邮政控制于海关总税务司)。清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邮政,与洋人竞争(争利)。(3分)
以上内容表明,中国近代新式邮政的产生,体现了列强控制经济主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中国近代邮政的发展也使信息传递更快捷简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近代经济的发展。(3分)
解析:分析:(1)关键信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交子、私造者禁之。从外形、命名和产生等方面归纳第一小问的共同点;第二小问则须知交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及其产生和发行的历程。(2)关键信息:时商贾至京师、百货所集、商胡波斯被杀者数千人。第一小问从金融的发展、商业繁荣的程度来归纳;第二小问原因的分析应从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交通等方面归纳。(3)材料三反映的是近代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呈现近代化特征。第一小问解读主要归纳近代中国邮政事业发展特征,第二小问则从政治、经济分析邮政事业产生与发展,以及邮政事业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古今中国邮政事业的发展情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
能力。注意把握题干所给信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7 页 (共 1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