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时跟踪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时跟踪训练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82.0KB
资源类型 素材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5-12 11:3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历史高一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闭关自守”
C.“人家”和我们都错了
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D
解析:材料是邓小平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对外政策方面经验教训的总结,特别是强调“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其实质是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点评: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实质。
2.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其中的“血路”是指( )
A.率先建立经济特区
B.率先实行改革开放
C.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D.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血路”是指率先建立经济特区。对内改革率先在安徽实行,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
点评: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时间、地点、人物等限定词,在本题中主要根据时间来判断 ,可能发生的事件。
3.“它们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充分引进了投资项目和外资;它们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它们是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 这一评价是针对(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经济特区
C.乡镇企业 D.沿海经济开发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据“排头兵”“试验田”“突破口”等信息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A、C两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排头兵 ”“突破口”不符,D项则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产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关键词“试验田” “突破口”。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广东( )
①毗邻港澳,有对外开放的地利优势 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③历来是对外开放的门户 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D
解析:1979年根据广东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的有利条件,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此设置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①②正确;广东不具备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④错误。正确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范围包括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
5.1980年,我国在福建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
A.深圳 B. 珠海 C. 汕头 D. 厦门
答案:D
解析:我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有三个是在广东省,只有厦门在福建省。这不但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再认识能力,还考查了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6.在一座城市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是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答案:A
解析:抓住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标志性雕像拓荒牛,二是“一夜崛起之城”,可知这个城市是深圳。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之一的深圳,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7.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临港澳 B.政策扶植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答案:B
解析:珠海是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经济迅速发展主要由于被划定为“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B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特区之一的珠海,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8.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以经济特区的“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而不是实行独立的管理体制,①③④都属于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范畴。故C项正确。
点评:需要学生对一些知识要有一定深度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这些基础知识。
9.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一“行动”是指( )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改革开放。由“开放整个海岸”可知D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是对沿海开放城市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10.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以邓小平的谈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起步。当时我国处于改革的探索时期,缺乏经验,国人的思想不够开放,故正确答案为D项。中国经济改革国内阻力大,而非国际阻力大,故②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故③错误。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时代背景和上海的自身特点回答问题。
11.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
A.开放港口城市 B.开辟经济开放区
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C
解析: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开放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开辟经济开放区、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1985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
点评: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时间、地点、人物等限定词,在本题中主要根据时间来、地理位置进行判断 。
12.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主要背景是( )
A.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C.中共十四大召开,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
答案:B
解析:浦东开发开放是在1990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是在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是在2001年;经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是在1989年。
点评:本题属于基础知识题,主要考查浦东开发开放的背景,涉及到背景问题,一般从时间上来判断属于那一个时代。
13.我国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目的是( )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文化中心之一 ③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④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浦东的开发开放的目的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对中国、上海和长江流域的影响,它的目的之一是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之一 ,而不是文化中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浦东开发开放的目的和影响。
14.2013年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结合下图所示可知,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目标是( )
上海自贸区范围
A.成为全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B.成为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C.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
D.成为深化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
答案:D
解析:本解答应观察图,首先应明确《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通过的时间为2013年,是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开放水平的时期,故选D项。A、B两项“排头兵”和“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为经济特区的作用,与材料不符,故排除;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为1992年开放的浦东新区,排除C项。
点评: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求能够熟练的运用综合知识。
15.下图为“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图”,对此图的理解正确的有( )
①率先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 ②逐步开放到东部沿海地带 ③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 ④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该图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由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逐步深入到内陆,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点评: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把握图片显示的信息,能够概括基本的史实。
16.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主要“新”在( )
A.开放领域扩大
B.把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新阶段
C.开放程度提高
D.由探索试验到区域推进阶段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就必须遵守世界贸易组织统一制定的世界贸易规则和争端解决机制,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推进到一个制度性开放新阶段。
点评:主要考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的历史意义,做对本题还需要学生对世界贸易组织有一定的认识。
17.以下对中国加入WTO的比喻意义最为恰当的是( )
A.引狼入室,有百害而无一利 B.掉进金窝,有百利而无一害
C.隔靴搔痒,不用管他 D.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如何应对
答案:D
解析:加入WTO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总体上符合中国经济的长远利益。但是,机遇是和挑战并存的,人世如同一把双刃剑,关键看你是否积极地应对。
点评:本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够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18.从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的意义主要在于( )
A.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
D.给中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压力
答案:C
解析:A、B、D三项都是从中国的角度进行论述,不符合“全球化的角度”的限定,应予以排除。
点评: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是要求从哪一个角度来回答问题。本题要求从“全球化”方面回答。
19.江泽民同志曾说,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且也为国际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和技术;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这表明( )
①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中国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③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正在增强
④中国会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①③结论从材料中较易得出,从“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等信息判断,④也是正确的。②结论虽然是正确的,但与题干材料无关。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正确把握信息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理解材料所给的信息。
20.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人的资讯、观念与国际潮流形成互动,“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这一现象不能反映出( )
A.“入世”后中国社会遭受西方文化严重冲击
B.世界经济一体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C.中国加速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D.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答案:A
解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故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掌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后产生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21.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存在着各种观念和主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傅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23
材料二 中华国民军……对于友邦各国益孰睦谊……对外之行动,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如数摊还。
五、所有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各国权利及与各国所借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宣言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孙中山《同盟会成立方略》(1906年)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伍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4.78页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答案:中国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中国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拉大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2)材料二反映了同盟会在对待国际条约和外债方面的立场,它为什么会采取这种立场?
答案:同盟会对帝国主义的妥协性。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或“争取列强承认革命军政府”亦可);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及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立足点。
答案:原因:闭关自守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内容:吸收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立足点:对外开放须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
解析:第一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初年的统治者昧于世界发展的局势,虚骄自大,采取了闭关守国、自我封闭的政策,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局面。第二段材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妥协的态度。第三段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建立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对外开放的国策。本题要求在分析材料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有关知识回答问题。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正确把握信息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找到最根本的东西。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单位:亿元)
1978年 1989年 1991年 1996年 1997年 2000年
出口 98 525 719 1510 1827 2272
进口 109 591 638 1388 1428 2037
材料二 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中美双方经过14年的谈判,于2000年10月10日以克林顿总统签署美参众两院通过的议案成为美国法律,从而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在这次谈判过程中,中美双方本着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精神,努力工作,最终取得了双方满意的结果。有评论说:中美达成“中国入世”的协议,双方都是“赢家”。
材料三 2000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正式批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申请。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
请回答:
(1)世贸组织的前身是什么 有什么积极作用 是由哪个国家首先倡议建立的
答案:前身:关贸总协定。作用: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美国。
(2)据材料一,说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答案: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迅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且贸易顺差越来越大。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 为什么说中美双方都是“赢家”
答案:①加入WTO,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加入WTO是中国融人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②中美达成“中国入世”协议,对美国的出口和就业有利,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有利,对世界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有利,所以说中美双方都是“赢家”。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即可答出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作用及其首先倡议的国家;(2)通过观察图表中数字的变化,即可得出对外贸易的趋势;(3)结合所学知识,答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对中国和世界的积极影响,然后从美国经济的角度,答出对美国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的运用基础知识。
23.读图题
请回答:
(1)据图指出我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并说明在这些地区设置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
答案: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有利条件:靠近港澳,华侨众多,易于引进外资;对外交往便利;有内陆支持,市场广大。
(2)图中所示经济开放区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对我国经济布局有什么影响?
答案:经济开放区都在东部沿海,加剧了我国经济格局东西不平衡的状况。
(3)据图,我国对外格局呈现出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案: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它不仅促进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带动了内地开发,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解析: (1)(3)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片信息,答出四个经济特区,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及其影响即可;(2)从图片中可以看出经济开放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区,那么对于中国经济布局就是从地理角度来思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点评:本题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熟练的运用基础知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列事件是我国两次开放的起点: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80年,我国政府正式确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材料二 下列内容是我国关税的两次调整:1843年,中英双方在香港议定新税则,新税则将中国关税税率定得很低,中国土货出口税率高于洋货的进口税率;经国务院批准,从2001年1月1日起,我国再次降低关税总水平,从16.4%调到15.3%。
材料三 下列历史事件标志着两次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895年,中日双方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2001年11月11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签字仪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通商口岸和经济特区在地域分布上有何相似之处?经济特区设置在上述四个地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相似之处:通商口岸和经济特区都集中于东南沿海。原因:这四个地方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海运港口,离香港、澳门比较近,是着名的侨乡,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2)材料二中,两次关税调整的目的各是什么?
答案:前者主要是以低关税打开中国大门,便利了英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后者降低关税是为了与世界经济接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评述材料三中所反映的两件事在我国开放史上的地位。
答案:《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经济上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后者反映的事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世界大市场对中国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对外开放的本质及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答案:中国近代史上的开放实质上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是在列强控制下的被迫开放,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当代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我国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主动作出的战略决策,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而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解析: (1)结合图片和根据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即可答出通商口岸和经济特区的位置相似之处,根据所学知识找出这个区域的有哪些对外开放的优势即可;(2)依据时代背景找出两次关税调整的目的;(3)从时代背景和两个事件的意义出发,回答两事件在我国开放史上的地位;(4)答题思路为:两次开放中,前一次是被迫的,那么对中国的影响是消极的,应该从消极方面找答案,后一次是主动地,对中国的影响应该是积极的,从积极方面思考。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正确把握信息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回答相应的内容。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 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 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作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 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
答案: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答案: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材料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答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等能力。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夷货非……所急”,“绝之则内外……无由生”可看出对外政策及理由,材料二主要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角度提出中国可以有条件的引进资本以促进经济发展;第(2)问,“本质”要从经济性质角度回答;第(3)问要求叙述对外开放的历程,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
点评: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信息,正确把握信息的能力,回答问题时,注意语言要精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