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表2所示为唐代科学方面的代表性成就信息。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唐代
高三历史考试
表2
唐太宗次子魏王李泰组织学者编撰《括地志》550卷,《括地志》广泛征引六朝以来的地理
唐太宗时期
学成果,资料丰富,价值甚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唐高宗时期
唐政府命宰相长孙无忌、李勃等领衔组织人员修成《新修本草》54卷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唐玄宗时期
在僧一行的倡议下,唐政府在全国十三个地方派人实测子午线并获得成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A.疆域统一促进地理学的兴起
B.政府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C科技发展有连续性和进步性
D.官僚阶层蓄意进行知识垄断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1985年,在湖南省沅陵县发掘的一座元代墓葬中出土了印有文字的产品包装纸,文字内容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是:“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花、二朱、雌
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四方主顾请认清门首红字高牌为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记。”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元代
如
符合题目要求的。
A.商品宣传意识得到发展
B.民族交融促进生产进步
1.据统计,西周时期的世官在所有职官中的占比不到40%,其他都是非世官。非世官往往是通
C.手工业生产实现多样化
D.统治者加强了商业管理
过“选贤”来任命的。西周时期有些家族的第一、二代成员本为低贱阶层的人员,但是,他们依
5.明朝政府在广西各地建立的书院共有68所,其中修复前朝旧书院4所,明代政府创建64所。
靠自身的功勋被任命了官职,并获得了世袭权力。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这些书院广泛分布在南宁、桂林、梧州、柳州等地。在东北,政府也在各地创立书院。1493
年,巡按御史樊祉建辽左书院,“拔士之秀者群于其中,令相观摩,以成其德业”。明代在广西
A.社会阶层具有一定流动性
等地广建书院旨在
B.贵族逐渐丧失政治特权
A.完善地方教育体系
B.促进文化向外传播
C.官僚政治的锥形开始出现
C.推动基层治理发展
D.强化边疆文化认同
D.血缘政治色彩不断弱化
6.表3所示为1897年和1914年外国在华纱厂纱锭变化情况。这一变化可用来说明这一时期
2.“平贾”是一种官定的价格标准,涉及公私交易、司法鉴定、财政统计等诸多方面。表1所示是
表3
“平贾”在秦汉时期的演变历程。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纱锭数/锭
表1
国别
1897年
1914年
出处
内容
英国
80000
195056
“田律曰:吏归休,有县官吏乘马及县官乘马过县,欲贷刍桑、禾、粟、米
《岳麓书院藏秦简(肆)》
美国
40000
53200
及买菽者,县以朔日平贾(价)受钱”
德国
40000
50768
“有罚、赎、责(债),当入金,欲以平贤(价)入钱,及当受购、偿而毋金
日本
165952
汉《二年律令·金布律》
及当出金、钱县官而欲以除其罚、赎、责(债),及为人除者,皆许之。各
共计
160000
464976
以其二千石官治所县十月金平贾(价)予钱,为除”
A.传统经济中纺与织分离加速
B.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改善
“置平准(平贾)于京师,都受天下委输…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
《汉书·食货志》
C.外资企业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D.西方侵略刺激了中国的近代化
贵则卖之,贱则买之”
7.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曾强调:“明清小说里原有好的文学作品,而且又是国语运动以前的国
A.国家治理体系完善
B.政府放弃市场干预
语著作,特别觉得有价值,然而它们毕竟只是我们所需要的国语的资料,不能作为标准…荒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税收以货币税为主
谬的思想与晦涩的古文,几乎已融合为一,不能分离。”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学革命
【高三历史第1页(共6页)】
【高三历史第2页(共6页)】高三历史考试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西周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
问题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一些家族的第一、二代成员来自低贱
阶层,但他们凭借自身的功勋获得了官职,并且其子孙获得能够继承官职的世袭权力,这反映
出西周时期社会阶层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存在一定的流动性,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到贵族
失去了政治特权,反而是低阶层人员凭借功勋获得了政治地位,故排除B项;西周的政治结构
仍然以贵族制为主,官僚政治的维形尚未显现,故排除C项;尽管低阶层人员通过功勋获得
了官职,但血缘关系仍然在西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在贵族阶层,故排除D项。
2.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平贾”制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和史料实证的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平贾”权从秦的县到汉初的郡,再到中央,说明“平贾”
从地方逐渐收归到中央,这是中央集权加强的体现,故选C项:材料可以反映国家治理体系
的发展,但不能体现体系完善,故排除A项,“平贾”权实际上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表现,
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税收的方式,无法判断税收是以货币为主的还是以实物为主的,故排
除D项。
3.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科学发展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能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括地志》的编撰、《新修本草》的修成,以及僧一行主持
的子午线实测,均由政府组织或主导实施。这表明,唐代的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
主导并推动的,故选B项;“疆域统一促进地理学的兴起”虽与《括地志》的背景相关,但未涵盖
其他工程的性质,故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科技发展的连续性与进步性的信息,故排除C项;
D项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4.A【解析】本题考查元代商品宣传意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和历史解释的素养。据材料可知,出上的产品包装纸上详细描述了各种颜色油漆的特性,
并强调了购买者需要进行试验来验证颜色的独特性。这体现了商品宣传意识的增强,故选A
项:虽然元代的民族交融可能会对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但材料并未体现出民族交融对生产
进步的促进作用,故排除B项:材料提到的产品质量试验和颜色,并未实现多样化,故排除C
项:材料未特别强调统治者的管理措施,而是专注于产品的工艺和市场营销,故排除D项。
5.D【解析】本题考查明代边疆书院,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
唯物史观的素养。据材料可知,明代在广西和东北地区广泛建立书院,这些书院的建立对于
边疆地区的文化认同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有助于加强边疆对中央政权的认同和忠诚,强化了
地方的文化认同感,故选D项;边疆设立书院确实对地方教育体系完善有促进作用,但这不
是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故排除A项;书院的设立主要是在本地培养士人,促进了地方文化
的认同,而非直接推动文化向外传播,书院的设立主要是在本地培养士人,促进了地方文化的
认同,而非直接推动文化向外传播,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书院与基层治理的直接关系,
且材料信息与基层治理无关,故排除C项。
6.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的变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