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十课《那树》同步训练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虬须(qiú) 陷阱(jǐnɡ) 引颈受戮(jìnɡ)
B.模样(mú) 漩涡(xuàn) 难以置信(zhì)
C.紊乱(wěn) 嚼碎(jiáo) 周道如砥(dǐ)
D.焦躁(zào) 踝骨(huái) 星临万户(lén)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中的“颈”应读jǐnɡ;B项中的“漩”应读xuán;D项中的“临”应读lín。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下列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泥泞nìng 佝偻lǚ B开旷kuàng 刽子手guì
C紊乱wěn 旋涡xuàn D焦燥zào 默契qì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偻“应读作“lóu”,C项应是“xuán”涡,而D项“焦燥”应写为“焦躁”,只有B项音、形完全正确。
点评:解答本题,需做到音形兼顾。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3.阅读下列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qì___________,不在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 )言。与树为邻的一位老太太偏说她听见老树叹息,一声又一声,像严重的哮chuǎn___________病。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huò______________然开旷,像tuò______宽了几尺。
答案:契|喘|豁|拓
解析:分析: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字。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是“契”和“豁”。
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4.根据拼音写汉字。
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 )qiú_____________须的大头颅,ɡuì___________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jǐnɡ_________,切断所有的动mài____________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
答案:虬|刽|阱|脉
解析:分析: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字。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是“阱”和“虬”。
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5.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稀稀落落难以致信老态龙钟_____________
b引径受戮徒劳无用绿叶成荫_____________
答案:置|阴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书写能力,要结合词义字义来理解。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6.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屹立不动沉默寡言周道如砥____________
b星临万户天相庄严豁然开旷_____________
答案:象|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书写能力,要结合词义字义来理解。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7.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佝偻:___________屹立:___________默契:______________
答案:脊背向前弯曲。|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秘密的条约或口头约定。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根据词在文章当中的语境含义来解释。
点评: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
8.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伸长脖子接受杀戮。______________
形容开阔或通达。_____________
为捉野兽或敌人而挖的坑。____________
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______________
答案:引颈受戮|豁然|陷阱|周道如砥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词的解释来判断词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
点评: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应在对词语含义掌握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哪一个词语,都是出自文章当中的,比较简单。
9.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祥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B.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
C.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D.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能力。A项中“端祥”应为“详”,故选A项。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阅读短文,注意汉字这个特点,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10.选出加点的词语感彩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B.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C.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
D.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中加点的词是褒义词,其他三项中加点的词是贬义词,故选D项。
点评: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11.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a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____________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坚固牢固)
b只有那树____________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挺立屹立矗立)
答案:坚固|屹立
解析: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来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要区分这两组近义词细微的差别及各自的用法,还应认真阅读文章,注意典型词语在文中的运用。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根据人物的性格和事迹,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12.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任凭头上已十万朵云,地上廿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礼,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A.掩覆叠过栖息飘过B.叠过飘过栖息掩覆
C.飘过栖息叠过掩覆D.飘过叠过栖息掩覆
答案:D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本题要求填的都是动词,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13.下面这段文字中划线的两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任选一句修改。
为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的交通乱象,(1)福州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2)交警通过增设护栏等措施来解决行人横穿道路,保障非机动车、行人出行安全。
我选句,修改后的句子:
答案:(1)福州警方将全面排查并整治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2)交警通过增设护栏等措施来解决行人横穿道路的问题。
解析:分析:第(1)句中错误很明显,属于语序问题,“排查”与“整治”是有先后顺序的,调整即可;第(2)句的错误属于成分残缺,“解决”这一词很明显缺少宾语,补上“问题”即可。
点评:做此类题首先要确定错误类型,然后结合具体方法进行修改即可。
14.依据语段内容,对画线病句的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广播孔子学院由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与中国孔子学院总部携手创建,以广播孔子课堂、无线广播、在线广播等为载体,①用38种外语面向世界各地的学员传播中华文化,教授汉语,②数以万计的海外受众通过它享受学习汉语服务,成为各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
A.修改:①用38种外语面向世界各地的学员宣讲中华文化,教授汉语
②为数以万计的海外受众学习汉语提供服务
B.修改:①用38种外语面向世界各地的学员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
②通过它数以万计的海外受众享受学习汉语服务
C.修改:①用38种外语面向世界各地的学员宣讲中华文化,教授汉语
②通过它数以万计的海外受众享受学习汉语服务
D.修改:①用38种外语面向世界各地的学员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
②为数以万计的海外受众学习汉语提供服务
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句①中“传播中华文化”和“教授汉语”明显存在先后关系,属于语序错误,二者互换即可;句②的主语和主句的主语不一致,所以需要调整使句②的主语变为“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广播孔子学院”;很明显D项的修改意见是正确的。
点评: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联欢会上,少儿合唱团首当其冲,为大家演唱了几首欢快动听的歌曲。
B.有的人对昆曲一知半解,却在昆曲名家面前妄加评论,简直是贻笑大方。
C.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一个人只有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
D.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石林的特有风情造就了生活在这里的哈尼人山一般沉稳坚毅的性格。
答案:A
解析:分析:A项中“首当其冲”的意思为“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结合句意可知此词语用在这里不合适。
点评: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熟悉所考查成语的意思与用法,同时要结合句意判断所用成语是否恰当。成语是汉语言的精华,平时学习要好好掌握,阅读文章多记忆成语,尤其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成语,要辨识成语的意义、写法、适用对象、情感色彩,注重积累,写作时多多使用成语。
16.《那树》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籍贯)当代___________家,主要散文作品有___________。
答案:王鼎均|台湾|作|《人生三书》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作者余秋雨的相关常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作品,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识记他的相关知识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7.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②把芬芳献给他人③以苦心孕育未来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②①④③B.①④③②C.③②④①D.②④③①
答案:D
解析:分析:莲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水生植物,它浑身都是宝,解答本题时要紧扣荷的各个部分的特点,使其前后衔接连贯,吻合、一致。
点评:做好此题的关键是整体感知整段文字,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意思,同时要联系上下文来判断应选择的短语。
18.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a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_____________
b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夸张|拟人
解析:分析:第一句中由“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可以看出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第二句由“咬”“嚼碎”“呻吟”等词可以看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点评:此类题关键在于比较近义词的区别,如果能熟读课文,凭借印象完全能选择正确。
19.对下面文段中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花逢盛时,固然惹人喜爱,但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
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
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
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
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
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时,花仍在那里。
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时,花还在那里。
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人生就是如此呵!酸甜苦辣皆是花,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
A.选段中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真正的看花人时刻都可以赏花。
B.选段中运用“当……在那里”的排比句式,强调了在生命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有花的存在。
C.选段中用“探头”“舒手舒脚”分别赋予绿芽和枝条以人的行为,生动地写出了花在绿芽和枝条萌发时的情态。
D.选段结尾把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比作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同样都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体验。
答案:C
解析:分析:做此题时要注意题干中“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这一提示,很明显C项中的分析不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
20.名著阅读
《孟子》一书,是① 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和活动。我们学过的② 一文,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鱼我所欲也》则阐明了③ 的观点。
答案:儒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舍生取义
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孟子》相关的文学常识,只要在学习课内文言文时用心记忆,此题不难做出。
点评:此类题主要考查了对名著的记忆,所以在学习名著时要用心记忆基础知识,在做题时才能灵活运用。
21.下面是人们就餐桌上讲排场的现象编的顺口溜,有人反其意,另写了一则反对餐桌浪费的顺口溜,请你把它补充完整。
奢华高档,才够诚意;多多点菜,才够热情;吃饱还剩,才算阔气。
经济实惠,就显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按需点菜|亦显热情|光盘净碗|尽显文明。
解析:分析:此题虽是顺口溜,但究其根源还是考查对联。对联的特点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所以做此题时要注意以上几点,只要做到这几点就可以得分。
点评:对联的特点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平仄相对,所以做此题时要注意以上几点,只要做到这几点就可以得分。
22.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做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
B.“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漏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一句以诗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语言精练,形象逼真,节奏感强,而又蕴含丰富。
C.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全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答案:C
解析:分析:本文由“那树”的命运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C项的说法与本文的主旨不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结合主旨来理解即可选择出正确答案。
23.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错误的一项()
A.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B.“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 ”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
C.终于有妇女来给信客说悄悄话:“你给他说说,那些货色不能在上海存存?我一个女人家,来强盗来贼怎么办?”
D.他跪在坟头请老人原谅——从此不再做信客。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原文,B项应将分号改为句号,因为整个句由两个单独的句子组成。
点评: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2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②计程车像饥蝗拥来。“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树旁的公共汽车站搬了,树下的水果摊搬了,不远处的幼稚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子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③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它们的传统是引颈受戮,即使是神话作家也不曾说森林逃亡。连一片叶也不逃走,无论风力多大。任凭头上已飘过十万朵云,地上叠过廿万个脚印,任凭在那枝丫间跳跃的鸟族已换了五十代子孙,任凭鸟的子孙已栖息青山。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礼,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啊!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用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
④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60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再多言。
(1)理解下列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入夜,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
树是世袭的土著,是大地的效死者。
答案:本句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突出了作者语言的老练。
那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块土地。
(2)第①段中划线句子“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一排一排挨过来”运用了什么修辞?作者这样写意在表达什么?
答案:排比。人类的建设活动,虽然速度很快,但也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这暗示了那树最终的命运。
解析:分析:第(1)题中⑴句很富诗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本句真可谓神来之笔。理解⑵句时,抓住重点词“土著”来理解,“土著”原意是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本文指树世世代代居住在此。第(2)题中句子气势一致,一气呵成,显然是采用了排比的修辞,以此表明了人类建设很快,同时对自然也进行着破坏,暗示了“那树”的命运。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做题要结合全文内容和中心思想来理解。
25.阅读理解
一棵进城的古树
曹春雷
①那天早晨,一棵百年古树正像往常一样,站在村外的原野上,沐浴阳光,呼吸清新的空气,与白云招手,与春风嬉戏。
②突然来了一群人和一些车。几个人围着它指指划划。还没等它明白是咋回事,挖掘机就轰隆隆开过来,围着它开始一铲一铲挖土。不一会儿,它四周就被挖空了,自己深扎在泥土里的根渐渐暴露出来。
③它害怕了,大喊着:“不要这样,不要这样!”但没人听见它的喊声。
④当它所有的根都被暴露出来时,挖掘机将巨大的铲子伸过来,插入它身下,将它连同它身下的部分泥土铲起来,恶狠狠地把它摔在了地面上。接着,又有人将它带着泥土,用塑料袋裹住根部,然后再用绳子将枝干绑起来。吊车呜呜开动,勾住它,颤悠悠地将它吊进一辆大车里。
⑤“你们要干什么?你们要干什么?你们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它大喊着,但始终没人听得到。
⑥它终于躺倒在车里,全身战栗着流下了伤心的泪,尽管这泪,没人看得到。
⑦汽车颠簸着,驶出了这片原野,驶出了它曾经站立了上百年的土地。
⑧它看见车驶上铺着黑油子的路,风驰电掣,驶向未知的远方——它离故土越来越远了。
⑨车驶进了高楼林立的城市,在一处宽阔的厂区广场上停了下来。等在那里的吊车伸出长长的手臂,鲁莽地将它从车里吊了出来,放进一个早已挖好的树坑里。
⑩从此,它在这个地方安下了家。脱离了原野故土的滋润,它水土不服,一直病恹恹的。几位穿绿色衣服的人天天围着它转,给它打上了吊瓶输液。后来,它知道,他们都是负责厂区绿化的工人。
渐渐地,它的枝叶开始复苏。
它开始打量这个叫作繁华都市的地方:座座的高楼、穿梭的轿车、五彩的灯光、络绎不绝的人流……真是一派热闹繁华的景象。但是,它始终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
它开始想念那片原野了,想念那里的草地,那里的野花,那些常栖息在它身上的鸟儿,还有那只经常奔跑过它身边的野兔。但,已经回不去了……从今以后它再也听不见林中的鸟鸣,再也闻不到原野的芬芳,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
每天,广场上都会来很多人,唱歌的,跳舞的,散步的,干什么的都有。有些人会围着它看,指着它苍劲的枝,幽绿的叶,称赞着什么。
一天又一天,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有时它也想过:一棵树,不论站在哪里,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或者是做家具,或者被当作柴烧,或者仅仅是为这个星球增添一些绿意。然而,它还是每天都在尽力地将目光越过层层高楼,深情地眺望着故土所在的方向。
有一天早晨,一个小女孩围着它拍照,看着镜头里的图像,小女孩兴奋地向身边的母亲嚷着:“妈妈,看啊,树叶上有露珠,多美啊!”
也许,小女孩永远都不会知道,那晶莹的露珠,一滴一滴,都是它思乡的泪。
(1)这篇文章以第①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人称的口吻,按②顺序,主要运用③、④这两种表达方式,介绍了一棵百年古树被⑤(填2至4字)这件事。
答案:三|时间|记叙|描写|移栽进城
(2)第 段中加点词“只得”,表现了这棵树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案:表现了它无奈、绝望、伤心(失望、苦闷、憋屈)的心情。(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3)第 段中画线句子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请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理解。
答案:这两句话以乐观积极的情绪鼓舞我们:抱怨改变不了命运,不论在哪里,都应该发光发热,因为最有意义的人生是履行职责、做出贡献的人生,所以我们要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在自己现有的位置上实现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演绎多彩人生。
解析:分析:第一题本题考查角度较多,包括人称、顺序、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文章以“它”的见闻感受叙述,属于第三人称。从那天早晨,百年古树被挖出装车到城里的历程,可看出运用了时间顺序,文章对古树进城过程的记叙,对古树故乡和繁华都市的描写,可看出使用了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事件的概括只要点出“谁怎么样”即可,题干中已给了“一棵百年古树”,接下来要填写的内容显然是事件了,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二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联系第 段中加点词所在的句子“只得默默地、孤独地将根扎在异乡的泥土里了”,结合上文,从这棵树被移栽到城里的无可奈何、伤心、失望等方面思考。第三题考查对哲理性语句的赏析能力。紧扣题干要求,从积极的人生态度出发,抓住“它对自己被强行移植的抱怨,渐渐少了些”“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从人要活得有价值、有意义等方面思考。
点评:此题考查范围比较广,既有人称、顺序、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又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还考查对哲理性语句的赏析能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