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音乐之声》同步训练
1.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流连忘返的玛丽亚在山坡草地上远眺() ( http: / / www.21cnjy.com / )群山,她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
答案:tiào|yuè|fǔ|yī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文章中的重点词语,主要注意“跃”和“漪”等字的读音。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翅膀 峥嵘 变化漠测 老成持重
B.砰然 嬷嬷 小心翼翼 毫无声息
C.洋溢 窟窿 漫山遍野 众说纷云
D.肃穆 伫立 固执己见 陷入暇思
答案:B
解析:分析:ACD项读音没错误。注意A项“漠”应为“莫”;C项“云”应为“纭”;D项“暇”应为“遐”。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3.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涟漪( ) 峥嵘( ) 伫( )立 鳞次栉( )比 山麓( ) 忏( )悔
答案:yī|rónɡ|zhù|lù|chàn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嫉妒”读“jí”而不是四声,“伎俩(jì)”而不是“zhī”。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4.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鳞次(zhì)____比 顶礼(mó)____拜 小心(yìyì)________
通(xiāo)____达旦 (wēi'é)____ 山(lù)____
答案:栉|膜|翼翼|宵|巍峨|麓
解析:分析: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字。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是“栉”和“麓”。
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5.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小心翼翼众说纷云变幼莫测心直口快()
B.忍俊不禁晕头转向按拿不住老成持重()
答案:幻|捺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的书写能力。要结合词义字义来理解,如“按捺不住”都与动作有关,因此用“捺”。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6.下列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
B.接着一阵急促而响亮的脚步声打断了修女们的争论。
C.看到大家都以严厉的眼光看着她,便摇了摇头,无奈地走了。
D.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样温暖。
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要结合句义来理解,D项中“温暖”应为“暖和”。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7.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顶礼膜拜:_____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_____
涟漪: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高峻,突出。|细小的波纹。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根据词在文章当中的语境含义来解释。
点评: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
8.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从天黑到天亮,整夜。( )
经历多,做事谨慎稳重。( )
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 )
忍不住笑。( )
答案:通宵达旦|老成持重|固执己见|忍俊不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根据词的解释来判断词语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
点评:根据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应在对词语含义掌握的基础上来判断是哪一个词语,都是出自文章当中的,比较简单。
9.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B.院长见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C.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D.一阵急切而响亮的脚步声打断了修女们的争论。
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能力。D项中“急切”应为“促”,故选D项。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阅读短文,注意汉字这个特点,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
10.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月初,微风还带着寒意。西湖边的垂柳却迎风招展,满枝嫩叶、翩翩起舞,仿佛在迎候来自各方的早春游人。
B.“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在轰轰闹闹的现代生活中,厌烦了城市嚣音后,人们自然格外向往富春江那千金难买的宁静。
C.红船从嘉兴南湖出发已经航行了九十年。其间,有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有时“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但始终坚定不移,顺乎潮流。
D.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 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伟大的社会改革之中呢
答案:B
解析:分析:A项中“满枝嫩叶”后面不需要使用标点符号;c项中分号应改为逗号;D项中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
点评: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
11.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她发觉众修女___________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连忙___________砰然作响的脚步。立定之后,她小心翼翼地___________身旁的修女们,看到大家都以___________的眼光看着她,便摇了摇头,___________地走了。
备选词语:
a.无奈b.严厉c.严肃d.放慢e.窥视
答案:c|d|e|b|a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根据人物的性格和事迹,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12.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
玛丽亚像一阵风似的跑进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腾出两只手来,飞快地两下抽水机的手柄,又用双手赶紧住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胡乱地往脸上了一把,再捡起衣服,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院长的面前。
A.按 扔 接 抹 B.扔 接 按 抹
C.接 扔 按 抹 D.扔 按 接 抹
答案:D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本题要求填的都是动词,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1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C.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这名山区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和其他师生一起共享天伦之乐。
D.中国8位维和警察在海地大地震中不幸遇难,获知此消息,很多网友不能自已,纷纷在网上发帖表示悼念。
答案:C
解析:分析:天伦之乐专用于家庭内部骨肉亲情的乐趣,师生并非亲生骨肉,不能适用。
点评:成语是汉语言的精华,平时学习要好好掌握,阅读文章多记忆成语,尤其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成语,要辨识成语的意义、写法、适用对象、情感色彩,注重积累,写作时多多使用成语。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使用并研制了禽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在实验室检测中,免疫有效率可达100%。
B.经过阿富汗和伊拉克两次战争,美国得出无须依靠大型军事基地也可以打赢一场战争。
C.今年以来,随着国产儿童动画图书《哪吒传奇》的全套上市,《哈利 波特》这部风靡全球的少儿读物在中国少儿图书界的霸主地位被打。
D.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日前发出通知,大幅度降低24种常用药最高零售价,平均降价幅度为30%,降价金额约35亿元左右。
答案:C
解析:分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使用”和“研制”交换位置。B项“得出”后缺少了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上“的结论”。D项“约”和“左右”语意重复。
点评:判断病句,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所以,平时多阅读培养语感是很重要的。
15.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如今市政府办公大楼干部加班工作的特别多,许多房间都灯火通明,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
B.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置身于如此桃花源般的美景之中,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C.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亿妈祖信众魂牵梦萦、顶礼膜拜的圣地。
D.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意。
答案:D
解析:分析:“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应该为“不以为然”。
点评:成语是汉语言的精华,平时学习要好好掌握,阅读文章多记忆成语,尤其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成语,要辨识成语的意义、写法、适用对象、情感色彩,注重积累,写作时多多使用成语。
16.《音乐之声》是影视剧本,它是介于剧本和___________之间的一种文学体裁。本剧作者是_________国剧_________作家。
答案:小说|美|勒曼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作者影视剧本及勒曼的相关常识,要要求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17.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热爱歌唱、心灵纯洁、活泼自由、快乐奔放的少女玛丽亚的形象。
B.玛丽亚歌唱的《音乐之声》着重展示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C.文中的院长老成持重,贝尔塔却固执己见。
D.从众修女的唱词中可以看出玛丽亚是一个令人讨厌、顽皮、不守修道院规矩的少女。
答案:D
解析:分析:D项错误,因为剧本中众修女并不讨厌玛丽亚,所以D项中说“令人讨厌”是不对的。
点评:本题有难度,要用心阅读课文并对主要内容充分把握。
18.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我的心想要像小天使随风飘出教堂,深深地叹息;像在石头上翻滚的溪水一样欢笑;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_________
边上的玛格丽塔不以为然地:“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样暖和。” _________
答案:比喻|比喻
解析:分析:这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都是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点评:此类题关键在于比较近义词的区别,如果能熟读课文,凭借印象完全能选择正确。
19.指出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我的心想要像鸟儿从湖上飞回森林,它的翅膀不停地扑腾。_________
像在石头上翻滚的溪水一样欢笑;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_________
答案:比喻|比喻
解析:分析:这两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都是比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点评:此类题关键在于比较近义词的区别,如果能熟读课文,凭借印象完全能选择正确。
20.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玛丽亚伫立良久,隐隐听到修道院传来的钟声,她陷入遐思。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_________
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_________
答案: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是指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点评: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只要把握描写方法的类型,此题是非常简单的。
21.下列语句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B.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C.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D.大家都讲究卫生,我们的健康就有保障了。
答案:D
解析:分析:A句成分残缺,缺主语。“从……里”构成了介宾关系短语,不能作主语。B句谓宾不能搭配,顾此失彼。“节省”“开支和浪费”,可以去掉“浪费”,改为“节省开支”;或者将两个宾语分开来说,改为“……不必要的开支,杜绝浪费。”C句判断自相矛盾。“团结一致”才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应在原句中去掉“否”字。
点评: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只要把握描写方法的类型,此题是非常简单的。
22.仿照下面例句,另写一组句子。
例句:群山洋溢着音乐之声,群山唱着古老的歌儿,群山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房。
_________
答案:示例:小溪充满着音乐之声,小溪唱着哗哗的歌儿,小溪把音乐之声充满我心间。
解析:分析:首先明确整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同时还要运用拟人的修辞。
点评:注意要按照例句的结构(三个分句)和写作手法的特点仿写,句子要连贯。
23.下面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亲爱的宝贝已在腹中8个月了,是个美丽的姑娘呢?还是个漂亮的小伙?
B.“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了。”
C.在这横跨中国南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东方不得不经常风餐露宿。
D.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答案:B
解析:分析:A句第一个问号应改为逗号,C句中的“等”和省略号不能同时使用,应删去其中的一个;D句“然后收获”后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点评: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2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院长和两位大嬷嬷边走边接着谈论这件事。
贝尔塔按捺不住了:“哦,院长嬷嬷,这下你对玛丽亚完全不适合当修女不会再有什么怀疑了吧。”
老成持重的院长不动声色地:“我的困惑,主会指点我的,贝尔塔嬷嬷。”
边上的玛格丽塔不以为然地:“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样暖和。”
贝尔塔固执己见地:“我们现在不是在谈什么黑羊白羊的,玛格丽塔嬷嬷。在所有见习修女当中,我看玛丽亚是最没希望的。”
她们三人来到一个小院子,院长一面喊着:“孩子们!孩子们!”止住了两位大嬷嬷的争执;一面对迎上来的众修女:“我们正在议论某些人申请当修女的资格问题,负责管理见习修女的大嬷嬷们为了帮助我决定……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嬷嬷,你觉得玛丽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嬷嬷?”
阿格塔:“玛丽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娅嬷嬷,你说呢?”
索菲娅:“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丽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娅(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娅(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丽亚不适合做修女。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你说吧,玛格丽塔嬷嬷。”
玛格丽塔(唱):玛丽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齐放声地笑了。
院长见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院长(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玛格丽塔(唱):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
索菲娅(唱):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院长(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贝尔塔(唱):可她就是坐不住,听不进你的话。
院长(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玛格丽塔(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院长(唱):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索菲娅(唱):只要跟她在一块,我就晕头转向,分不出东西南北。
阿格塔(唱):像变化莫测的天气。
卡塔林(唱):飘啊飘的羽毛。
玛格丽塔(唱):她真可爱。
贝尔塔(唱):她真可怕。
玛格丽塔(唱):她像绵羊。
索菲娅(唱):她比祸害还祸害,赶得黄蜂没处藏。
阿格塔(唱):她比异教徒还异教徒。
玛格丽塔(唱):时而温柔,时而野。
卡塔林(唱):像个孩子,像个谜。
贝尔塔(唱):叫人头痛。
玛格丽塔(唱):叫人爱。
院长(唱):像个小姑娘。
众说纷纭的修女们只好一齐双手合十,仰脸向天齐唱:
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突然“砰!”的一声门开了,接着一阵急促而响亮的脚步声打断了修女们的争论。
玛丽亚像一阵风似的跑进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腾出两只手来,飞快地按两下抽水机的手柄,又用双手赶紧接住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胡乱地往脸上抹了一把,再捡起衣服,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院长的面前。
突然,她发觉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连忙放慢砰然作响的脚步。立定之后,她小心翼翼地窥视身旁的修女们,看到大家都以严厉的眼光看着她,便摇了摇头,无奈地走了。
表情各异的修女们(合唱):
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大家就这样散了。
(1)选文结尾部分对女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请你说说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正面侧面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答案: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片的特色。
解析:分析:回答此阅读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要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点评:此题考查范围比较广,既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分析,也有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还有对描写方法的分析。
25.阅读理解
那些卑微的母亲
①晚上,和朋友一起去吃烧烤,我们刚坐下,就见一个老妇人提着一个竹篮挤过来。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她弓着身,表情谦卑地问:“五香花生要吗?”彼时,朋友正讲一个段子,几个人被逗得开怀大笑,没有人理会她的问询。她于是将身体弓得更低,脸上的谦卑又多了几分:“五香花生要吗?……”
②她一连问了几遍,却都被朋友的说笑声遮住。她只好尴尬地站在一旁,失望和忧愁爬满了脸庞。我问:“是新花生吗?怎么卖呀?”她急慌慌地拿出一包,又急慌慌地说“新花生,三块钱一包,五块钱两包……”我掏了五块钱,她迅速把两包花生放在桌子上,慢慢退回去,奔向下一桌。
③每一次去逛超市,都会看到那个做保洁的女人。有五十多岁了吧,头发灰白,晒得黑红的脸膛上布满细密的汗珠,有几缕头发湿湿地贴在脸上。她总是手脚不停地忙碌,在卫生间,在电梯口,在过道。她弯着腰用力檫着地,超市里人来人往,她刚檫过的地,马上就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弄得一塌糊涂。她马上回过头来,重新檫一遍。
④有一次,我上卫生间,正好碰到她。她的头垂得很低,看不到脸上的表情,只看见她的两只骨骼粗大的手,捏着衣角局促不安地绞来绞去。那双手是红色的,被水泡得起了皱,有些地方裂开了口子,透着血丝。她的对面站着一个年轻的男人,看样子是超市的主管,那人语气凛凛地训斥:“你就不能小心点?把脏水洒在人家衣服上,那大衣好几千块呢,你赔得起吗?这个月的工资先扣下……”她就急了,伸手拉住那人的衣袖,脸憋得通红,泪水瞬间涌得满脸都是。她语无伦次地说:“我儿子读高三,就等着我的工资呢,我下次一定小心……我慢慢还,行吗?可不能全扣了呀……”她几乎是在低声哀求了。
⑤逛街回来,遇上红灯。我们被交通协管员挡在警戒线外,等待车辆通过。这时,马路中间正在行驶的车上忽然有人扔出一只绿茶瓶子。瓶子里还有半瓶茶,在马路上骨碌碌转了几个圈,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辗上。忽然,就在我身旁一个女人猛地冲过去,几步跳到马路中间,探手捡起那个瓶子,迅速塞进身后的蛇皮袋里。她的身后,响起一大片汽车尖厉的刹车声,司机气急败坏地冲她嚷:“抢什么抢,不要命了!”
⑥她一边陪笑着往后退,一边扬起手中的瓶子冲着我们这边微笑。我回头,这才看到,我身后还有一个衣着破烂的男孩儿,也竖着两根手指在冲她笑。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我明白了,她是一个贫穷的母亲。那个瓶子,不过一两毛钱,可对她而言,可能是一包供孩子下饭的咸菜。
⑦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天不亮就满城跑的送报工,满面尘土的垃圾工,摇着拨浪鼓收破烂的师傅,被城管撵得到处跑的水果小贩……她们身份卑微,为了一份微薄的收入兢兢业业。她们又无比高尚,为了孩子,胸腔里藏着震惊世界的力量。
⑧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母亲!
(1)文章③④两段描绘了社会中一类卑微的母亲,她们是一群怎样的人?请概括。
答案:为了子女,谦卑而勤奋地工作,遭到不公正待遇却要忍气吞声、委屈求全。
(2)文章第①段“她头发枯黄,身材瘦小而单薄,衣衫暗淡,但十分干净”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形象?
答案:外貌描写,既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贫穷和低微,又表现了这位母亲的自尊与自爱。
(3)从修辞角度品析文中划线的句子“母子俩的笑容融在一起,像一个温暖的磁场,感染了所有的人。”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子俩淳朴善良的笑容带给大家的感动。
解析:分析:第一题主要考查了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做此题时要结合(3)(4)两段内容,进行全面概括。这两段中提到的保洁员只是这一类人物的代表,所以在概括时要注意语言的代表性,要从全面的角度来概括,不能局限于这一个人。第二题考查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做此题时首先细读句子,由“头发”“身材”“衣衫”等提示很容易可以判断出这是外貌描写,由外貌描写我们可以推断出人物的生活境况,由句中“枯黄”“瘦小而单薄”“暗淡”等词可推断出这个人物的收入低、地位低,又由“但为语句赏析题,“从修辞角度”这一提示已经明确了赏析的角度,所以不需再考虑其它角度,细读句子很容易判断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及文章中心分析其作用即可。
点评:此题考查范围比较广,既有主要内容的概括,又有故事情节的梳理,还有修辞手法的分析。要根据文章内容回答,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