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22课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同步练习
1.我国从50年代开始使用票证,一直到90年代初结束,票证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A.商品供应匮乏 B.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
C.实行计划供应 D.发展经济的需要
答案:A
解析:通过所学知识可知,票证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的商品少。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即可解答此题。
2.“语录粮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红海洋”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备战、备荒、为人民”、“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便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①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②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③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④中国已经实现小康社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票证制度在我国长期存在,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生产的商品少,当时中国不可能达到小康社会,中国的粮食产量也不可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所以排除②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认识能力,结合材料再联系所学知识即可解答此题。
3. 下面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
A.在中国,票证是城市居民的一种特权,农村人口是不能享受这一待遇的。
B. 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C.票证制度在新中国成立时开始实行。
D.票证分为很多种,在不同的地方它的种类和样式不同。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5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票证制度,所以C项不符合实际情况。
点评:本题属于情景题,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票证制度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和所学知来解答此题。
4.伴随着粮票的使用,各种与吃相关的票证接踵而来,有糕点票、饼干票、月饼票、豆制品票、糖票、肉票等出现,这种现象反映了( )
A.票证得多样性 B.票证的地区性 C.物品供应充足 D.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有糕点票、饼干票、月饼票、豆制品票、糖票、肉票等出现”可以看出材料反映了票证得多样性。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只要把握题干中心意思,抓住关键句即可解答。
5.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束缚的有:( )
①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②文革期间邓小平全面整顿
③邓小平南方谈话 ④中共十四大决策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年在中共十四大上确立了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②与时代不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提出的背景,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的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和内容。知道市场经济与票证制度的关系。
6.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此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这主要得益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国内商品资源完全实现市场配置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答案:D
解析: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障国家粮食供应的基础上又能有效的实现粮食的自由流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票证制度的理解,因为商品匮乏,为了保持稳定,国家实行票证制度,当物资供应充足后,就不必需要了。
7. 1954年3月1日,政务院(现在的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上述材料不能反映( )
A.在一五计划时期开始实行粮票
B.我国对粮食实行计划供应
C.票证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D.在50年代粮食供应充足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5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粮票,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粮食产量低,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票证制度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所学知来解答此题。
8.属于60年代的生活场景的是( )
A.有钱想买啥就买啥
B.大街上人们穿得的衣服五颜六色
C.有钱也不能买一些东西
D.农村和城市一样,也有各种票证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0年代,买东西除了用钱还需要各种票证,而票证只发给城市居民,所以C项符合。
点评:本题属于情景题,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票证制度,然后再联系时代背景即可解答。
9. 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南方谈话与中国共产党“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90年代初,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所以答案为A。
点评:本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根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即可解答本题。
10.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出现了( )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B.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票证退出历史舞台反映的是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故应选C。
点评:本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根据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即可解答本题。
11. 董辅蚋在其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 ②农民购买能力增强
③市场购销体制的建立 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商品短缺需要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需要发展市场经济,市场购销体制的建立,产品逐渐丰富,票证取消的根本原因在于产品供应充足造成的,并不是购买能力增强的结果,购买力越高产品会越短缺。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的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2. 粮票、布票、油票等票证能够被取消的直接原因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
B.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经济活跃
C. 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产品产量提高
D.经济体制的改革,产品极大的丰富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票证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改革开发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票证制度废除的原因。
13.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城镇居民近40年历程的粮票、油票等各种票证就此谢幕,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93年4月1日”可以判断,这个“新时代”是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点评:本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需要学生掌握建国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的新变化巩固练习
14.上图是作为研究历史的史料,关于它的说法全面的是( )
A.属于实物史料 B.属于第一手史料
C.属于第二手史料 D. 既属于实物史料又属于第一手史料
答案:D
解析: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史料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按史料价值,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
点评:历史讲究“论从史出”,要求学生对历史史料要有正确的认识。
15.信用卡在我国开始出现的时代背景( )
A.改革开放对外经济交流日益扩大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八字方针”的实行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信用卡出现的时间在改革开放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在21世纪初,当时信用卡已经普遍实行。所以A项符合要求。
点评:本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需要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基础知识。
16.信用卡在我国产生的条件( )
①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③ 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④ 金融领域的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信用卡产生的条件和时代背景即可解答。
点评:本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需要学生能够综合的运用所学知识。
17. 1986年,中国银行开始发行长城信用卡,1987年工商银行在广州发行红棉卡,1989年10月又在京、津、沪发行牡丹卡,1996年工商银行共有290个城市发行牡丹卡,发行信用卡887万张,近7万家特约商户;1991年农业银行在广东发行金穗卡,1996年,农业银行共有346个分支发行金穗卡。上述现象反映了( )
A.银行业务发展为减少现金流通做了贡献
B.国内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蓬勃发展
C.银行改革的开始
D.票证制度的结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迅速发展,ACD项与材料不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正确的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
18.下面关于我国银行信用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的发展
B.是银行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进行的改革
C.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提高,地区经济交流及异地采购的活跃产生的
D.票证结束后,它才出现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银行卡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而我国票证制度的结束在90年代初,所以D项符合题干要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信用卡产生的背景,根据基础知识即可解答。
19.下列哪项不符合21世纪人们的生活( )
A.出国旅游成为一种普通的方式
B.拿卡就可以在商场自由消费
C.“绿色环保”成为一种口号
D.衣服的颜色开始变得五颜六色
答案:D
解析: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巨变,而“衣服的颜色开始变得五颜六色”开始出现应该在80年代。
点评:本题属于情景题,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21世纪初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所学知来解答此题。
20.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巨变的根本原因是( )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对外经济交流
C.人民的勤奋工作 D.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是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变迁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所以答案为A。
点评: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21.粮票等票据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经济因素:当时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生产力水平低,落后; 制度因素:当时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资料公有制,平均分配制度;中国长期战乱,生产遭到极度破坏,社会供应不足,需国家统一分配。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5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票证制度,从50年代的背景和时代特点,以及实行票证制度的目的方面进行解答即可。
点评:本题属于情景题,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票证制度的时代背景,根据时代背景所学知来解答此题。
22. 指出票证制优缺点?
答案:优点:在经济发展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初期,票证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广大居民在低水平上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是一种保障城市居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基本平均分配短缺资源的方式。
缺点:票证配给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通常不能满足人们需要,导致有钱也买不到想买的商品;票证给人们交易、生活带来许多不便;票证限制人们的选择;票证配给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压抑供给,恶化短缺状况。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即可解答。
点评:本题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理解掌握票证制度的优点和缺点。
2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答案:1952年增加的原因: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引导农民互助合作;兴修水利。 19 60年下降的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及"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自然灾害。
材料二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 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答案:原因:文革对经济的破坏难以在短期内恢复;人民公社、计划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积极性;党中央领导人坚持"左"的错误,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
材料三 读上图: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3)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答案: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提高;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解析:(1)根据图片中的时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即可解答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2)根据图片中的时间,结合当时的文革时期特征即可解答。(3)答出票证制度结束的原因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识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一九五三年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若干种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现象。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在小麦遭受冻灾的地区,粮食的供求状况很紧张,下半年,食油、肉类在许多地方也供不应求,不少城镇中都要排队购买。适应当时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植物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粮食、油料、棉花、棉布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无疑是一种重大的措施,它关系到全国人民生活中最重要的吃饭和穿衣的问题,也关系到我国城乡经济生活的许多方面。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我们国家目前的情况来说,是很必要的。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保证我国人民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才能制止投机活动,保证市场物价的稳定,才能使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得以顺利地进行。
——陈云:《关于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1954年9月23日)
材料二: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快步伐。物价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去,物价都由国家规定。例如粮食,还有各种副食品,收购价格长期定得很低,这些年提高了几次,还是比较低,而城市销售价格又不能高了,购销价格倒挂,由国家补贴。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了一个很大的包袱,每年用于物价补贴的开支达几百亿元。这样,国家财政收入真正投入经济建设的就不多了,用来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就更少了。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最近我们决定放开肉、蛋、菜、糖四种副食品价格,先走一步。
——邓小平:《理顺物价、加速改革》(1988年5月19日)
材料三: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到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产量超过1100万吨,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肉类产量超过1300万吨,比1978年增加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发展到41184个。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董辅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制定"统购统销"政策的历史背景。
答案:"一五"计划,国家工业化建设;城市人口和就业人数剧增;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粮棉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特点:从农副产品到粮棉,从农村到城市,范围逐步缩小直到取消,呈现出阶段性。
原因: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工农业产品极大丰富,消费品市场供求明显改善;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的历史作用
答案:"统购统销"具有历史的必要性:保证了人民正常生活的需,遏止了商业投机活动,稳定了物价,保障了社会生活秩序;保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进行,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引导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从长远来看,它忽略拉了拉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解析:(1)根据材料所出处可知,属于一五计划时期,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总结概括即可解答。(2)根据材料答出1978年后"统购统销"变化的特点,然后结合改革开放后的时代背景即可找出变化的原因。(3)根据前两问,可知“统购统销”应该发生在特定的时期,它的实行有一定的必然性,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因存在的弊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后我国的经济政策,需要学生能够认真分析概括材料,能够准确的把握材料的要点。
25.信用卡给消费者带来什么好处以及对经济所起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方便人们生活,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减少票证带来的紧张心理,刺激经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答出信用卡的优点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识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