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15:5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鸿鹄(hú)     攘除(rǎnɡ)     猥自枉屈(wèi)
B.衣冠(ɡuān)    间进(jiàn)     陟罚臧否(zhì)
C.窥镜(kuī)     狗窦(dòu)     夙夜忧叹(sù)
D.恢弘(hónɡ)    锦衾(qīn)     以彰其咎(ji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玉帛  翰海  笑眯眯  裨补阙漏  门庭若市
B.驽钝  雉鸡  滑溜溜  引谕失义  一鼓作气
C.兜鍪  峰峦  乐兹兹  妄自菲薄  风弛电掣
D.舂谷  和睦  脏兮兮  陟罚臧否  暴风骤雨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今亡亦死(逃走)     旦日(第二天)
B.性行淑均(善良公正)    庶竭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C.既克(克服)     后值倾覆(倾倒)
D.以彰其咎(公布)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5.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B.望其旗靡     以彰其咎
C.皆以美于徐公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D.必以情     以数谏故
6.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B.吾妻之美我者
C.此皆良实 D.夙夜忧叹
7.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B.《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战国策》是一部纪传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
C.《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多以四字句行文。
D.“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我”和“你”分别是作品中的简·爱、罗切斯特两个人物。
8.默写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不合理的诗句是: , 。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 。 。
(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5)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 , 。
9.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离开桑菲尔德我感到痛苦,我爱桑菲尔德;——我爱它,因为我在那里过着丰富、愉快的生活,至少过了短短的一个时期。我没有受到践踏。我没有被弄得僵化……我没被排斥在同光明、活力、崇高的一切交往之外。我曾经面对面地同我所尊敬的人,同我所喜爱的人,——同一个独特、活跃、宽广的心灵交谈过。我已经认识了你……感到自己非从你这儿被永远拉走不可,真叫我害怕和痛苦。我看到非走不可这个必要性,就像看到非死不可这个必要性一样。”
……
“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天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有删改)
(1)上述文字选自长篇小说《 》,作者是英国作家_ _。
(2)“我”和“你”分别是作品中的哪两个人物?
(3)通过以上文字,你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10、九(1)班准备开展以“诗词之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过程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材料一 在中央电视台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中,杭州快递小哥雷海为凭借其丰厚的诗词积累及从容淡定的心态,勇夺冠军。某杂志社编辑、北大高材生彭敏因盲目抢答,频频出错,心态失衡,只能再次获得亚军,与冠军失之交臂。赛后,雷海为接受采访时表示,自己获胜并不是偶然的,在走街串巷送快递的闲暇之余,自己就把随身携带的鉴赏词典拿出来背诵一两首,迄今为止已积累了几千首诗词。
材料二 经典传唱人霍尊以一曲《山居秋暝》得到了评委们的激赏。霍尊在接到央视《经典咏流传》栏目组邀约后,为更好地感悟经典、获取灵感,曾外出采风近一年时间,驻足云山雾海,聆听春雨秋风。最后,他把自己空灵的歌声、曼妙的古典乐曲合奏音与青春活力的合唱成员以虚拳叩击自己身体发出的伴奏音融合在一起,赋予经典以新的生命力。
(1)根据材料一,补齐以下对联。(每行补充字数为5~11个)
海为有为!  。
彭敏不敏    。
(2)请综合两则材料,谈一谈今后你将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至少答出三点)
阅读理解
古诗词阅读,回答问题。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1.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十五从军征》用两个数字“十五”“八十”写出了主人公从军时间久,用一组问答表现了主人公由① 到 的心情,用四种事物“ ② ”“雉”“谷”“葵”描绘了主人公家中 ③ 的景象。
12.“泪”是诗歌中的常见意象,捕捉这个意象,有助于理解诗歌中的不同形象。请根据你对下面作品的理解,完成表格。
意象 作品 语句 形象
泪 《十五从军征》 泪落沾我衣 ①
《春望》 感时花溅泪 感时伤世的诗人
《渔家傲·秋思》 将军白发征夫泪 ② 的将士


(二)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各题。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窥镜:______ (2)旦日:______
14、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2)王之蔽甚矣。
1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粤中:今广东番禺市。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神格:神态与气质。
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厅事:指大堂。卒:军中伙夫。
16.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将军方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时为放风筝之戏 时人莫之许也 (《三顾茅庐》)
B.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 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
C.何难之有 何陋之有 (《 陋室铭》)
D.炮无烟火卒无粮 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 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2) 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

19.请你结合文章说说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庄有恭与一般小孩子不同 (请从三个方面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苏秦将为从①,北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②,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蔽③,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④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
燕王曰:“今主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
[注释]①从:合纵之事。②不犯寇被兵者:不遭受战争。③相蔽:互相削弱。④弥地踵道:满地足迹的道路,形容长途跋涉。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燕地方二千余里   地方:   
(2)足食于民矣 足:    
(3)秦再胜而赵三胜 再:    
2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战于千里之外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以赵之为蔽于南也 不以物喜(《岳阳楼记》)
C.虽得燕城 故虽有名马(《马说》)
D.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三处)
今 赵 之 攻 燕 也 发 兴 号 令 不 至 十 日 而 数 十 万 之 众 军 于 东 垣 矣。
2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以赵之为蔽于南也。
(2)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
24.结合选段和《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说苏秦和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
三、写作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蚕咬破蚕茧,方能化为蝴蝶,翩翩起舞;成长,也像一场破茧成蝶的蜕变。咬破依赖的蚕茧,你才能变得自立;咬破懒惰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勤奋;咬破自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大气;咬破浮躁的蚕茧,你才能变得沉稳……
请以“咬破的蚕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4)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答案
1.A 2. D 3.C 4.B 5.B 6.D 7.B 8.(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9.(1)《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 (2)简·爱、罗切斯特 (3)勇敢地追求爱情、幸福,追求自由和平等,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
10、(1)示例一:数载积淀始夺冠 示例二:岂因身卑弃初心 。
 示例一:一朝机巧再失魁 示例二:终由心焦失桂冠 
(2)①注重积累,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②修养身心,永葆一颗平常心;③理解沉淀,深刻领悟经典内涵;④注重创新元素,形式喜闻乐见;⑤赋予经典以时代内涵,服务当代文化。
11. ①示例:期望 失望 ②答案:兔 ③示例:荒凉破败
12. 示例:①悲伤痛苦的老兵 ②思乡忧国
13、(1)照镜子。(2)第二天。
14、(1)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2)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1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用原文表述完整)
16、将 军 方 与 客 对 弈 / 见 其 神 格 非 凡 / 遽 诘 之 曰
17.C
18.(1) 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2) 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19.胆略过人.风筝落于将军府地内,仍径直前往 未被将军家丁卫士所惧.口舌伶俐 ,头脑清晰 .若是一般孩童见了如此威严的将军问话 ,便是有话也答不出来.庄有恭却是对答如流,丝毫没有胆怯口吃之状.才思敏捷,即景便能生情 .将军以实景出对,庄有恭便能以实物对题,并且兵来将挡 ,不卑不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20.(1)土地方圆 (2)足够 (3)两次
21.A 
22.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
23.(1)燕国不遭受战争的原因,是有赵国在南面作屏障。
(2)不担心百里之内的祸患,而看重千里以外的战事。
24.①苏秦和邹忌都采取委婉含蓄、逐层深入的进谏方式;②齐王和燕王都是善于纳谏的君王。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