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共9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9.《说“木叶”》课件(共9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20:2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6张PPT)
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胜利
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好的
猜猜以下图片中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想一想
诗歌中有没有暗示性呢?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公开课课件)
《说木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下册(公开课课件)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郁达夫
那么,一片“木叶”里
又蕴含着什么样的禅机和联想呢?
说木叶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线索,弄清议论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岀结论”的结构特征。
2.链接新高考论述类阅读的训练,能够学会筛选信息能力.
3.体会文章的严谨缜密,抓住作者的理性美。
意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欲知怅别心易苦,向暮春风杨柳丝。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题:说“木叶”
“说……”适合文体是:
→议论文
如2005年北京高考作文《说“安”》
“木叶”:文章论题
《说“木叶”》属于文艺评论,
那么,林庚又由“木叶”这一现象发现了什么文艺上的规律呢?
“说木叶”: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2.词语认读
袅袅
灼灼
涔阳
窸窣


言筌
(niǎo)
(zhuó)
(cén)
(xī sū)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tiáo)
(pǔ)
(gāo)
(dìng)
(bāo)
(zhēn)
(quán)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砧,捣衣石。
亭皋——水边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窸窣——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冉冉——形容枝条柔弱下垂的样子。
3.词语理解
01
作者简介
“他气定神闲从民国走来,跨过一个喧嚣纷杂的时代。”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古代文学学者。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
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被学界广为接受。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
林庚
“皎如白雪,煦若阳春。”
——吴组缃
早年曾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
晚年与吴祖缃、王瑶、季镇淮并称为“北大中文四老”。
弟子们送给他十六个字:
建安风骨,盛唐气象;
少年精神,布衣情怀。
文人风骨
诗与人
人走路要昂着头,我生都是昂着头的。—林庚
凡是见过林庚先生的人,都说他仙风道骨,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他的确是远离尘嚣。他的超然似乎是因为无须介入世俗的纷争……尽管本世纪不乏兼备诗才和学力的通人,但像林先生这样诗性和理性交互渗透在创作和学问之中,并形成鲜明特色的大家却很罕见。 —葛晓音
梳理文本,划分层次。
如何快速阅读
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快速阅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删去例子
!划记观点
!整理脉络
初读课文,作业反馈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
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初读课文,作业反馈
说明从屈原开始,“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后又发展到用“落木”。
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说明为什么会有这个特征。(有暗示性)
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概括各段内容
1~3
提出问题
4~6
分析问题
7
得出结论
一、(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二、(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三、(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通读文章,理清结构
再读,浏览:
本文1-3段涉及了哪些诗句?这些诗句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整体感知
聪明的你,请将1~3自然段所引诗句标出。你最喜欢哪一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①“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说“木叶”
林庚
文本细读
“木叶”为诗人钟爱
第(一)自然段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②“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
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这些诗句有何作用?
①指出“木叶”为诗人钟爱。
②指出“木叶”一用再用,且发展出“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
诵读诗句,比较“木”与“树”的不同。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树叶下。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后皇嘉木,橘徕服兮。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叶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二)自然段
“树”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
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拟古》
为什么古代诗歌中很少看见“树叶”呢?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落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哀江南赋》
③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聪明的你,区别“树叶”“木叶”“落木”的关键在哪里?

1组: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2组: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阅读第二自然段
枝繁叶茂,浓阴饱满。“树”或“叶”都给大家一种繁茂浓密,翠绿欲滴饱满的形象,而这种形象正是“树叶”所包含的,诗词中常用“树”或“叶”代替“树叶”。
“木叶”与秋季相联,也就是“落叶”的意思。而“落叶”则是枯黄,残败的形象,暗含萧瑟、凄凉的感觉,这不再是“树叶”所能包含的了。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空阔!
饱满!
落木千山
枝繁叶茂
繁茂、浓阴之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01
02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枯黄干燥、潦倒悲怆之感
木叶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01
02
落木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第(三)自然段
诗歌语言的精妙
树叶、落叶:概括准确,符合逻辑,但无助于形象的创造
木叶、落木:概念上违背逻辑,但却有助于形象的塑造
“树叶”“落叶”无人过问,“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
关键在于“木”
1-3段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合作探究
重点阅读4、5、6三段(全文中心)
体味“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第(四)自然段
①“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②速读这段内容,找出引用的诗句,仔细体会其内涵。
(方法:找文中关键词句来谈)
④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分析第4段,思考“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叶多且饱满)
(落叶且空阔)
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枯桑知天风”
“木”为何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呢?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⑤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原因


满树的叶子
浓荫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板.木料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⑥“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这是木叶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阅读第5、6段,思考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①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 “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②“木” 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叶,饱含水分,繁密
黄叶,微黄但不干燥,无飘零之感
落木,无绵密之意,疏朗
木 叶
落叶微黄与干燥之感
疏朗的清秋气息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湘夫人》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
⑦“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境 联想(情感)
(落叶) (木叶)
(树叶) (落叶)
秋风叶落
春夏之交
脱尽叶子
枝繁叶茂
枯黄
(叶)绿
(干)褐绿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
疏朗
饱满
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生机活力
填写下表,区别“(落)木(叶)”与“树(叶)、落叶”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木叶
落叶
微黄
干燥
暗示性
联想
想象
叹息
漂泊
清秋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暗示性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暗示
生活常识暗示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学习活动三
本文所谈诗歌的“暗示性”对我们欣赏诗歌有什么启示?
本文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上可以查到的词语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言内义,而且要玩味概念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古 诗人 钟爱“木叶”
“木叶”的 艺术特征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现 象
原 因
理 论
现象——本质
木 叶
树 叶
疏朗空阔
绵密饱满
相去无几
一字千里

暗 示 性
全 文 总 结
本文是一篇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意象
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
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坚贞
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柳”这个语象,它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就有很强的暗示性。“柳”在送别诗中是最常见的语象。
1、它可以暗示情感有诗人的离愁别绪,传达诗人的离别之情。2、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感慨。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暗示性:浓浓的春意,而且年年复年年,总是绿意葱茏
联想:但是人事变迁,沧海桑田,无有定数
情感:所以“柳”又会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盛衰无常的感慨与伤痛
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暗示性:柳枝柔美绵长的形象特点
联想:因“柳”常种于檐前屋后,所以容易联想到故乡情深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
4.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李清照《声声慢》)

在很多传统诗歌中,酒是愁的象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月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的《哭晁卿衡》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暗示性:圆月,有变化,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
联想:团圆,人生悲欢离合,高贵的品质以及深情
常见意象
云:飘忽不定。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篱笆:山村所用。以“东篱”表现隐逸生活“采菊东篱下”或者表现词人闲雅的情致,如“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
鸿鹄:飞得高远。以“鸿浩”寄托高远志向,如“矫首看鸿浩,远举高飞”等。
鸿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鸿雁:指书信。相思之情。
暗示性:南飞习性 孤雁离群
联想:归乡 孤独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
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杨万里《杜鹃花》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李白《宣城见杜鹃花》
悲苦,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乡愁乡思。
杜鹃
暗示性:鸟嘴尖一抹红,叫声像啼哭时的哽咽
联想:劝诫、思恋(鹧鸪与此类似)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梧桐:悲秋,愁,凄苦之情。
梧桐
暗示性:笔直挺拔、可制古琴,叶宽而早落
联想:高洁品质,高雅生活、悲愁
标题拟为《说“木叶”》,有什么好处?
1、全文以“木叶”作为引论、立论和结论的依据,以“说木叶”为题,体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
2、标题为“说木叶”,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3、以“木叶”具有暗示性的独特角度,来阐释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有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引证法的作用
文中大量援引古代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从总体上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是作为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二是作为例证,使得分析说理有凭有据,深入浅出;
三是调节文气,读来赏心悦目,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课堂小结】
中国的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追求含蓄。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作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袁行霈)
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滋味。
迁移练笔
课文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值得我们借鉴。请你学习文中引用大量诗词名句的写法,以“菊花”为话题(或自选话题),恰当地使用一些引文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
迁移练笔
参考示例:苏轼赞誉菊花“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写出了菊花清雅浓艳的姿态;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则彻底将菊作为生命的汁液啜饮,写出了菊的极致气韵;李商隐的“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点染出菊的婀娜婉转、绰约柔姿;而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暧昧已是对菊由衷的青睐了。
作者通过问答排除了"古诗词不用'树'字"、"因为诗人追求文字简练"、"这或许只是诗人们一种无意识的选择,是偶然发生的现象"等其他对现象的解释,留下了"诗人钟爱'木叶'正是因为'木'字的奥妙"这一结论。
【提醒】让思维在原来的路径上转个弯,"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通过对其他解释的考量、分析、判断来确定探究的方向,让自己的思维更缜密。
抓住现象提出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不断追问可以推进思考,形成研究的支架;质疑反思让事理说明更清晰严谨。
学以致用
生活中,有人在高铁车厢里完全不顾及他人感受大声聊天,有人在大部分人都还在休息的时间大声播放音乐跳起广场舞。甚至有人公然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如烧烤店醉酒打人、地铁性骚扰等。对此,有些人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人尽管事已关己但因为有顾虑选择忍气吞声,也有一些人敢于发声并且果断亮剑,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着用"假设﹣求证﹣推翻﹣再假设"的思维来追问,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思路【仅供参考】
观点是“敢于发声,果断亮剑”
问1:“为什么要敢于发声,果断亮剑”
问2:“如果你身在“唐山醉酒打人事件”类似违法犯罪现场,你会敢于发声,果断亮剑吗?”
问3:“为什么你不敢于发声,果断亮剑了?”
问4:“如果身在违背公序良俗场合呢,你会敢于发声,果断亮剑吗?”
问5:“对观点,作怎么样的调整?”——敢于亮剑,理性发声
小结
1、写文章要从读者角度出发,考虑如何引人入胜。
2、读议论性的文章,一定要梳理出清晰的文脉。
①文章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
②弄清行文的顺序、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③文章运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观点;
④抓住体现文章论证思路的连接词。
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才能读出文章的逻辑之美。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看见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
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曲解文意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的问题。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曲解文意,文章并未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具体方法。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木”有“树”和“木头”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
绝对化
链接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
4、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5分)
【特别提醒】概括准确特别注意:①紧扣材料的论述对象和重点概括;②尽量摘取中间段落的关键句以及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整合层意,少用术语和空洞词语。
【参考】①文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层进式结构。
②首先通过“木叶”的一些诗句提出四个问题,其次分析“木”的两个特征及诗歌的暗示性;最后得出结论,在艺术领域,一字之差可以相隔千里。
链接高考
设计意图:用熟悉的教材内容来训练新高考的新题型,学生更容易掌握答题技巧,针对性更强。
阅读《说“木叶”》一文,完成下面练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4、请简要梳理全文的行文脉络。
5.林庚先生在文中提出“木”含有微黄、干燥的艺术特征,按照这个理论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换成“病木前头万树春”似乎更恰当,你认为如何?请说出理由。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丰富的意蕴往往寄诸言外。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蕴。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草”等。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我们来体味古诗中的“月”意象的艺术特点。
思考2: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