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1 20:2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词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古事、古迹,多用典故、对比等手法,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林语堂: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
著名学家余世存: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
③表现手法:
用典、对比、衬托、借古讽今、吊古伤今、虚实结合等。
①结构内容:
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
②鉴赏步骤:
弄清史实——揣摩意图——体悟情感——分析技巧
怀人伤己
对比失落:《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同病相怜:《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类型
怀古伤今
昔盛今衰——《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物是人非——《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理性思考
《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主题情感
对古人:仰慕先贤之敬意;先贤失意之痛惜。
对自己(积极或消极):建功立业之渴望;壮志未酬之怅惘;怀才不遇之感伤。
对国家对时代:(忧国伤时)昔盛今衰之感慨;国运衰微之担忧;骄奢淫逸之抨击;人民疾苦之同情。
对自然(物是人非、世事变迁、自然永恒):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 自然永恒之慨叹。
知人论世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革。神宗即位,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杰出文学家。
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
金陵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
六朝古都 十朝都会
金陵旧称——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头城、建业、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宁、集庆、应天、天京等, “南京”名称始於明代。
写作背景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出任江宁知府,这首词是他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当时,宋王朝表面上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其实在繁华的背后却是隐藏着种种的危机。在金陵胜地,登高望远,便兴起了满怀愁绪:“日月之迁流, 仕途之坎壈,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涌于笔端,写成了名篇佳作。通过对金陵(即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对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自己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金陵怀古,诸公寄调《桂枝香》者三十余家,唯王介甫为绝唱。子瞻叹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杨堤《古今词话》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cù)。归帆/去棹(zhào)/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chù)。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màn jiē)/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写景
议论、抒情
诵读诗歌
我登上城楼放眼远望,故都金陵正是深秋,天气已变得飒爽清凉。千里澄江宛如一条白练,青翠山峰像箭簇耸立前方。帆船在夕阳往来穿梭,西风起处,斜插的酒旗在小街飘扬。画船如同在淡云中浮游,白鹭好像在银河里飞舞,丹青妙笔也难描画这壮美风光。
遥想当年,故都金陵何等繁盛堂皇。可叹在朱雀门外结绮阁楼,六朝君主一个个地相继败亡。自古多少人在此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六朝旧事已随流水消逝,剩下的只有寒烟惨淡、绿草衰黄。时至今日,商女们时时地还把《后庭花》遗曲吟唱。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1、“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①“登临送目”,凭栏远眺,视野高远,领起上片写景;
②点明地点:“故国”(朝代更替,为下片的怀古伏笔),时间为“晚秋”,天气为“初肃”(肃杀的气氛为写景抒怀奠定哀情的基调)。
赏析上阙
五结合
色彩
景物描写方法
时空
修辞
上下、远近、高低、里外、俯仰、早晚、四季
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
明丽斑斓、低沉暗淡
动静
虚实
点面
正侧
感官
比喻、拟人、夸张、用典等
白描、工笔、列锦等
知识链接:写景特点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2、上片在写景上有何特点?
把长江比作一匹素白的绸缎,把苍翠的群峰比作箭头,写出了长江的明净、群峰的峭拔。贴切、形象、逼真、明丽。
用典
远眺静景
近观动景
色彩对比鲜明
比喻
远眺动景
白描
彩绘
想象
俯仰结合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
帆、棹:借代,代指船
3、上片写诗人登高远眺,选取了什么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澄江 翠峰
帆棹 残阳
西风 酒旗
彩舟 淡云
星河 白鹭
旷远开阔
气象恢宏
奇伟壮丽
热爱
赞美
隐约有冷落、萧条之感
意象
意境
情感
借景抒情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色彩鲜明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俯仰结合
比喻用典
借代
手法
1、“念”何?“叹”何?
“念”,引发作者对于六朝竞相追逐繁华奢靡的感慨;
“叹”,表达作者对于统治者荒淫误国的讽刺和批判;
“悲恨相续”直接抒发各个王朝因奢靡和荒淫而接连覆灭的痛恨与无奈。
用典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隋朝大将韩擒虎已带兵攻到金陵城下,而陈后主还在跟他的妃子张丽华在楼头寻欢作乐。
用典:1、形式上简洁有力;2、借古讽今,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赏析下阙
2、后人所持态度?
千古以来文人骚客面对金陵山川,只慨叹朝代的兴亡、未能跳出荣辱的小圈子,站不到应有的高度去也就很难从六朝的相继覆灭中汲取历史教训。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3、这种“悲恨相续”的亡国悲剧连续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繁华竞逐 (国无明君,朝无贤臣)
漫嗟荣辱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4、如何理解“寒烟衰草凝绿”这一景物描写?
借景抒情,写词人对故国的怀念,朝代的更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已渐渐地模糊,如今物是人非,抒发悲叹之情。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6、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至今”和“时时”这两个时间副词?”
“至今”和“时时”两个词说明了到现在为止,这种竞逐繁华的生活依然没有改变,统治者仍旧沉浸在表面的歌舞升平中而不去警惕繁华背后的危机。让统治者吸取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用典
王翁之怒不在女,在乎荒淫之朝廷。
5、商女以卖唱为生,然而她唱什么有主宰权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下阙抒发的这种悲愤的情感与上阙的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深入探讨
上片的秋景凄凉萧瑟为为下片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
上片秋景中流露出作者对金陵江山的热爱之情,属于乐景,不忍心这样的美景有朝一日像六朝那样繁华流尽,属于哀情,所以景和情之间构成了反衬,是乐景衬哀情。
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①借景抒情,借眼前壮美景色抒发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②借古讽今,借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希望当权者引以为戒。
③用典自然贴切,笔力刚劲。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之作。作者用托古喻今的艺术手法,隐曲地指出北宋王朝潜伏着的现实危机。然而,面对这一现实,统治集团却仍在寻欢逐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词人为此深深地忧虑。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关怀,以及作为一个进步的政治家所应保持的那种清醒的头脑。这与词人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精神是相一致的。
主旨分析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王安石青少年时代,党项、交趾、契丹、西夏就先后多次袭扰北宋边城,王安石入仕及当政期间,契丹、西夏、羌人、交趾更加频繁地屠城掠地,给北宋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而北宋的冗官冗兵非但抵御不了少数民族的袭扰,反而加重了国家财政危机。政府的妥协退让,又使官僚、豪强、大商人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造成了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以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北宋江山的风雨飘摇已见端倪,统治阶级却还被表面的繁华强盛欺骗,整日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王安石怎能不忧心如焚
他们之所以成为伟大的人物,正因为他们主持和完成了某种伟大的东西;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幻想、一种单纯的意象,而是对症下药适应了时代需要的东西。
——黑格尔《历史哲学》导言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主旨:借古讽今
借六朝事,讽当朝人。
登临送目
澄江
翠峰
征帆
酒旗
彩舟
白鹭
画图难足
远静
近动
远动
念往昔
繁华竞逐
漫嗟荣辱
门外楼头(古)
(今)悲恨相继
旧事流水(古)
(今)商女唱曲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