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张孝祥】
(1132年-1170年)
张孝祥,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书法家。他自幼资质过人,被视为神童。
绍兴二十四年(1154)廷试,高宗(赵构)亲擢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镇东军节度判官。
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当时权相
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
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
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年仅三十八岁病卒。
作者简介
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公元1160年,时年三十五岁的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
蒙冤罢官,因长途跋涉而风尘满面的张孝祥遇上清澈通透的洞庭湖,是何其的幸运啊!但这对洞庭湖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美好的相遇总是让人羡慕的。
写作背景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qióng)田三万顷(qǐng),着(zhuó)我扁(piān)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chéng)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yì)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xiá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 ·过洞庭
词牌名。得名于唐代天宝年间的一个名叫念奴的歌伎
洞庭湖。古代文人游学、就任、流放、贬谪、漂泊多经过或逗留于此,留下许多诗词文赋,为洞庭湖积淀了深层的文化内涵
题目解读
围绕题目“过洞庭”,结合课下注释和诗歌下面的解说词展开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谁过? 何时过? 如何过?(交通) 为什么过?
作者以何样貌? 看到什么? 想到什么? 做了什么?
于湖居士张孝祥
近中秋(夜间)
着我扁舟一叶
罢官北归
途径洞庭
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澈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
短发萧骚襟袖冷
洞庭青草①,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品景
①指青草湖,属于南洞庭湖。
交代了什么信息?
地点:洞庭青草,照应题目《过洞庭》
时间/天气:临近中秋,秋天天高气爽,湖面上风平浪静
营造了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的环境氛围。
玉鉴琼田②三万顷,着③我扁舟一叶。
②鉴:镜子;琼:美玉。形容洞庭湖面在月光下像玉镜和玉田一样。 ③着:承载
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
2.夸张:
1.比喻:
湖水明净光洁、清澈透明之美。
三万顷,极写洞庭湖水域广大,望不到边际。
3.对比:
洞庭湖广阔无边与扁舟一叶形成对比。
明净光洁湖面辽阔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品景
【思考】“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堪称千古名句,请分析这几句在表达上的妙处。
炼句类答题规范
①用自己的话把句子重新表达。(写景句子遵循意象—意境—图景
②分析手法+手法效果;
③表达了诗人…情感
①作者运用了“素月”“明河”“倒影”等意象描绘了“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下全都清亮明洁。”的澄澈明净的洞庭秋夜图。
②作者借景抒情并巧妙地应用双关手法:既是写秋月秋水相映成趣,上下澄澈的美景,又暗寓词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的品质。
③不仅是写景,更是在写人,表现了词人的高洁坦荡的情怀。
主旨句
悠然心会③,妙处难与君说。
品景
③内心悠然自在,与景物相和
①洞庭湖的月光湖色之妙。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映。这般犹如仙境,超凡物外的绝色之境是不能用言语完全形容出来的。
②此时自然之美与心灵之净融为一体,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体验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只有这种美妙的体验才是难以诉诸言语的。
小结上阕
词的上片,作者描绘了一幅动中有静的澄澈的洞庭秋色图。又并非只立意于歌颂自然,而是借此自比品格,烘托自己的心绪,为下片蓄势。
析情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海” 指五岭之外,古来便是迁谪之地,这里指广西桂林。
①孤光自照:一方面指月亮在天空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在岭外一年左右的为官生涯中,自己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高洁的情怀,不被人所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
双关
②肝肺皆冰雪:词人胸襟像冰雪一样晶莹。(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尽管自己被免职,但仍光明磊落、内心澄澈、心无纤尘、胸怀坦荡的形象。
比喻
析情
短发萧骚襟袖冷①,稳②泛沧浪空阔。
短发:头发稀少。
萧骚:稀疏。
襟袖:借代手法,以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
①“冷”字意为清冷、寒凉。一语双关,“冷”字既是词人对秋夜气候的客观表述,月夜清冷,词人衣衫单薄,凉意顿生,也是因官场人情冷暖,内心有萧条冷落之感。
②“稳”字意为安稳、稳当。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安稳地泛舟于浩渺的洞庭之上,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被免职的萧条冷落的情境下依然内心安稳。
展现出诗人沉稳洒脱、心胸开阔、失意但不失志的形象。
析情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长江
万物
夸张
比喻
想象
①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
②“尽挹”为夸张,“细斟北斗”为比喻,“万象为宾客”为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了作者包举万物的阔大胸怀、纵情自然的潇洒精神与“天人合一”的浪漫主义理想。
析情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我尽情地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地放声高歌啊,哪里还记得此时是何年!
扣舷写动作,独啸写声音。
不知今夕何夕:极度赞叹此夜之美好。用典,化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照应开头的“近中秋”。
面对这纯洁的自然美景,词人的情感达到高潮,精神超脱世俗进入了“超然物外”的“忘我”的境界,俗世的功名富贵、宠辱得失全都抛却忘掉了,邀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今夕何夕”,又有什么可计较的呢 词人已忘情于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与大自然交融之中。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抒发了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
下片写什么?
【思考】通过诗句我们能读出诗人怎样的性格?
1.肝肺皆冰雪——胸襟坦荡,光明磊落
2.稳泛沧浪空阔——失意不失志,沉稳洒脱
3.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潇洒、浪漫、豪迈、自信
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对洞庭湖景色的喜爱;
②为官高洁却被谗言落职的怨愤;
③超然物外、不恋官场的旷达。
总结全词
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有独到之处,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上阕主要写景,景中寓情。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
下阕着重抒情,意转激昂。抒发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同时隐隐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
【思考】此词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写到洞庭湖,诗人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作 业
不一样
杜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
张词通过“悠然”“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胸怀和豪迈气概,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旷达的气度。
(1)“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
(2)“__________ , 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
(3)《念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更无一点风色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理解性默写作业
(5)“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回顾岭海一年。
(6)《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三句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
(7)“__________”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
(8)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之语,张孝祥则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尽挹西江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情景交融
抒情与写景交互共生、相映成趣。
触景生情
从景入手,借写景来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最后点明作者的思想。
融情于景
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
借景抒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以景结情
1.所写景物须为实景,如是虚景则为想象。
2.情景一致时才叫“借景抒情”,否则叫反衬。
注意:
借景抒情
结构关系
内在关系
哀景写乐情
乐景写哀情
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
融情于景
以景结情
诗歌中景与情的几种关系:
正衬
反衬
触景生情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以景结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自主探究
1.请你阅读以下诗句,判断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将正确的答案连线。
哀景写乐情
乐景写哀情
乐景写乐情
哀景写哀情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
2.请你阅读以下诗句,判断诗中景与情的关系,将正确的答案连线。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游园》。
步 骤 术 语
1
2
3
4
点明手法
描绘画面
分析氛围
明确情感
运用了……的手法
通过……的意象,描绘了……的画面
营造了……的氛围
表达了……的情感
小组讨论要求
时间:4分钟
组长组织,秩序井然。
人人发言,贡献智慧。
善于倾听,做好记录。
优化答案,积极展示。
合作探究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颔联以乐景写哀情,将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阔景象描画得生动形象,营造出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作者于洞庭湖的礼赞中,蕴含了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叹,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旅夜抒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以乐景写哀情
颔联声宏势阔,气象雄伟,与下联诗人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更能反衬出诗人如今境况的孤寂落寞、渺小无助。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词人融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描写广阔清静、上下澄明的月色湖光美景,表现了作者光明磊落,胸无点尘的高尚人格。这既是写月夜洞庭的景色,也是词人心迹的写照。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作者以乐景衬哀情,通过雕梁画栋、碧瓦亭台、蒙蒙细雨、和煦春风、烟波画船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姹紫嫣红、灿烂绚丽、富有诗情画意的春景图。
而万紫千红唯与破井断墙相伴,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无人欣赏,这使杜丽娘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她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愿望不能实现的郁闷心情。也表达了她渴望冲破封建牢笼,敢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和个性解放愿望。
诗歌 景与情的关系 表达情感
以乐景衬哀情
以乐景衬哀情
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个人身世之悲
国家命运之忧
高洁忠贞之志
光明磊落之心
反抗封建礼教
追求个性解放
《登岳阳楼》
《念奴娇·过洞庭》
《游园》
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于绝迹,振响于无声也,夫情景有异同,模写有难易,诗有二要,莫切于斯者。观则同于外,感则异于内,当自用其力,使内外如一,出入此心而无间也。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明·谢榛《四溟诗话》
作业布置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桂枝香·金陵怀古》。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词人触景生情,在上阕中描写登临金陵故都所见肃爽壮丽、色彩绚丽、气势恢宏之美景,既表达了对金陵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又引发下阕对六朝竞逐奢靡繁华而相继灭亡历史的感叹,以怀古讽今,传达出作者对北宋当局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