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现代版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
庄子
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学派”。
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
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关于《庄子》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所以,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原有52篇,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来说明道理。
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全面阐述了庄子的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道德论和政治论;
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观点阐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
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寓言
寓言是以假托的故事或拟人的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进行劝喻、讽刺的文学作品。
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流传下来。
《孟子》
《吕氏春秋》
《庄子》
庄子的思想
人生观。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意思是说,你无法对抗命运,你只能顺应自然顺应命运。我们要安时顺命,超然物外,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和逍遥。
齐物论。这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基础。庄子认为,这世界上的一切,其实从更高远的境界来观察的话,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是一样的。什么喜怒哀乐,什么荣华富贵,甚至连生与死,最终都是一样,他们之间没有差别。
辨证法——相对主义。庄子继承了老子思想,认为事物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的矛盾对立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庄子在《德充符》中列举了很多对矛盾对立的现象:“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这些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题 解
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分解、分割;
解牛:分解牛的肢体
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
古汉语中的一种人物称谓法
师襄:就是名叫襄的乐师。
弈秋:就是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优孟:就是名叫孟的优伶。
匠石:就是名叫石的匠人。
医和:就是名叫和的医生。
春秋战国时代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以“职业+名”的方式。
诵读正音
踦yǐ(支撑,接触) 騞huō(象声词)
砉xū(象声词) 謋huò(象声词)
卻xì(同隙,空隙) 軱gū(大骨)
硎xíng(磨刀石) 窾kuǎn(空)
怵chù(害怕,恐惧) 间jiàn(间隙)
向 xiǎng 通“响” 盖 hé 通“盍”
文本细读
庖丁为( )文惠君解( )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砉然向(
)然,奏( )刀騞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 )中《经首》之会( )。
替,给
剖开,分割
踩
抵住,指宰牛之时用膝盖抵住牛
同
“响”
又
合乎音律
进
节奏
翻译: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抵住的地方,砉砉作响,进刀时发出“騞”的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所”字结构
“所”+动词=名词性结构
我们现实生活中解剖牛是谋求生计,是艰巨的、血腥的工作,但是在庄子的笔下,却如艺术一般优雅,有音乐的节奏、舞蹈的形态。艰巨、血腥、劳累和愉悦、优雅、艺术的矛盾存在是因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解牛的目的不同。
解牛之礼
《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
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xiǎng等祭祀活动中。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
文本细读
翻译: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 )至此乎?”
同“盍”,何、怎么
文惠君所问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① 从内容上看,赞叹厨师解牛技艺之高超,属于侧面描写。
② 从结构上看,具有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庖丁解牛场景的描绘,又引出下文关于解牛之道的阐述。
庖丁释( )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 )也,进( )乎技( )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 )而不以目视,官知(
)止而神欲( )行。依乎天理( ),批( )大郤( ),导( )大窾( ),因( )其固然,技( )经( )肯( )綮( )之未尝,而况大 ( )乎!
放下
天道,自然的规律
超过
具体的操作技术
接触
感觉器官的作用
精神活动
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击
同“隙”,空隙
引导,这里指引刀进入
空隙
依照
应是“枝”字,指支脉
指经脉
附在骨上的肉
筋骨结合处
大骨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几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
⑵“三年之后”
⑶“方今之时”
“游刃有余”
1、庖丁解牛从“技”到“道”经历了怎样的阶段?刀的更换频率如何?
“所见无非全牛也”
“未尝见全牛也”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得“道”的过程
目有全牛
(不懂规律)
目无全牛
(认识规律)
游刃有余
(运用规律)
没有厚度。这里形容刀口薄
宽绰的样子
良庖岁更( )刀,割也;族庖( )月更刀,折( )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 )于硎( )。彼节者有间( ),而刀刃者无厚(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更换
一般的厨师
断,指用刀砍断骨头
出
磨刀石
空隙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从“族庖”到“良庖”再到“庖丁”,这种追求恰如《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的哲思,将解牛从生存技能转化为探索宇宙规律的媒介,暗合道家"技进乎道”的终极追求。
对比论证
虽然,每至于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
( )为戒,视( )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謋
( )然已解,如土委( )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 ),善( )刀而藏之。”
(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戒惧的样子
眼睛,目光
轻
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这里形容骨与肉分开的声音
散落,卸落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揩拭
即使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1)不仅停留在学习具体的操作技术,热衷于追求道/自然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始解牛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所解数千牛矣
(3)顺应自然结构、事物本质。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4)谨慎专注,尊重规律。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5)藏锋守拙,不张扬、不炫耀,保持谦逊。
提刀而立 善刀而藏之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何为“养生”
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开篇有一段可视为总纲: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梁惠王获得的养生之道是保护、存养人的精神。
刀、刃、牛分别有什么寄寓?
“刀”和“刃”
肉体与精神
社会
“牛”
人
“刀”和“牛”
人与社会
比喻论证
怎么避开烦扰?
庖丁解牛要点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怵然为戒 善刀而藏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顺应自然,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
当一个人、事或物已经影响到你的心理健康时,不要再如同“族庖”一样“折也”了,而是“批大郤导大窥”,“技经肯繁之未尝”,尽快离开,另寻达到快乐的途径。
人生控制图传达出的人生态度和庄子的养生之道是有相似之处的,那就是有些东西注定无法改变。所以我们应该像庖丁解牛一样,遵照规律,避开无法控制的“硬骨”,选择有发挥余地的“我能控制的事”,这样才是科学且有效的人生之道。
庄子的局限性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局限性:庄子只看到社会对个体的束缚,因而只想到通过个体的智慧为保全自身锋芒而与社会周旋抗争。却没有看到社会发展与个体精神自由也有利益一致之处,对社会的改造建构同样可以拓展个体在社会中游走的空间。因此斗争性有余,而建构性不足。
儒家热衷于重建社会秩序,企图以道德礼制重整人心,克制当时人们泛滥的私欲。所以孔子不断教人去追求仁义,成为君子,目的皆是希望重现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
儒家
道家所关心的,却是人处于乱世之下如何立身处世而自保。道家主张既然万事万物皆摆脱不了自然规律而变化。道家的终极关怀是于乱世中找寻个人的自我救赎,自保全生的方法,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道家
儒家所重的是群体社会。 道家所关怀的是个人。
儒道对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知识点总结
1.通假字
砉然向然
技盖至此乎
善刀而藏之
同“响”
同“盍”,何、怎么
同“缮”,揩拭
2.古今异义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④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牛体的自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古义:动作因此。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3.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
族庖月更刀
而刀刃者无厚
名词作状语,每年
名词作状语,每月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
4.一词多义
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士大夫之族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视为止,行为迟
形容词,众
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名词,类 同义:侪(chái),辈
动词,看
名词,目光,眼睛
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而况大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疑问
介词,相当于“于”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感叹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特殊句式
判断句
臣之所好者道也
良庖岁更刀,割也
状语后置句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也”表判断
“……,……也”表判断
“于硎”是“新发”的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