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阳谷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
1.(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选择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雾霭(ǎi) 纠正(jiū) 缄默(xián) 迁徙(xǐ)
B.赌注(dǔ) 撤回(chè) 沼泽(zhǎo) 符合(fǔ)
C.黑鹂(lí) 预料(yù) 蹼鹬(yù) 弥漫(mí)
D.喧闹(xuān)稀疏(shū)频繁(bīn) 偶尔(ěr)
【答案】C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大雁归来
【解析】【分析】A中“缄”字音为“jiān”,B中“符”字音为“fú”,D中“频”字音为“pín”。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特别主要形近字和同音字、多音字的字音。
2.(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场秋雨过后,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的叶子纷纷掉落,真是落英缤纷啊!
B.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梦琪顿时豁然开朗,心中所有的困惑都消失了。
C.天气渐渐冷了,商店里的雪糕无人问津,寂寞地躺在柜台里。
D.夏天来了,南湖公园莲花盛开,风儿吹过,送来阵阵清香,令人怡然自乐。
【答案】A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有误,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的散在地上。与语境不符。
B豁然开朗: 比喻顿时通达领悟 。使用正确。
C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使用正确。
D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3.(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包括《大学》《庄子》《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回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诗人是贺敬之,这首诗选自《贺敬之诗选》。
【答案】A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文化典籍;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故:“四书”包括《大学》《庄子》《论语》《孟子》四部作品,表述错误;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要记牢,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文学素养、 科学原理、 数学能力、 政治与公民意识、 艺术欣赏、 外语学习、 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4.(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近,市政府为塑造济南市良好的城市形象,大力推行文明用语,此举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B.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现在,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的问题了。
C.失业不能失志,只要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D.为了使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答案】A
【知识点】大雁归来;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B.主宾搭配不当。“任务”不能是“问题”,可将“任务”或“的问题”删掉。C.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聪明”与“手”搭配不当,可将“聪明”改为“灵巧”。D.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读句子理解语意,凭借语感体会表达是否通顺。还有了解常见的病句的类型和修改方法。
(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5.微君之故, ?(《诗经·邶风·式微》)
6.青青子衿, 。(《诗经·郑风》)
7.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诗经·子衿》)
8.《子衿》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诗中用夸张手法写出女子对恋人思慕之情的诗句是: , !
9.初唐四杰中的王勃一改离别之伤,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豪迈地说出“ , ”的千古名句,表现了豁达的心胸。
10.《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是: , 。
【答案】5.胡为乎中露
6.悠悠我心
7.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8.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该题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漏、添字的情况;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
5.填下句,“胡”不要写成“呼”或“湖”;“露”不要写成“路”。
故答案为:胡为乎中露
6.填下句,“悠悠”不要写成“幽幽”。
故答案为:悠悠我心
7.填连续两句,“兮”不要写成“分”或“西”。
故答案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8.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诗中用夸张手法写出女子对恋人思慕之情的诗句 ,“兮”不要写成“分”或“西”。
故答案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9.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表现了豁达的心胸 ,“己”不要写成“已”;“涯”不要写成“崖”;“比邻”不要写成“比临”。
故答案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 ,“蒸”不要写成“丞”;“泽”不要写成“择”;“撼”不要写成“憾”。
故答案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1.(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根据要求填空。
(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 》 、《尚书》、《 》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2)《经典常谈》通过《说文解字》给我们介绍了古人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即"六书”。“六书”是指象形、 、指事、假借、 、转注等。
【答案】(1)《史记》;《战国策》
(2)会意;形声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史记、尚书、战国策等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
(2)“六书”指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可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1)《史记》;《战国策》
(2)会意;形声
【点评】此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解答本题依据对名著作品的了解和识记的常识知识作答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32分)
(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
1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
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13.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其中往来种作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家之中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需停顿一次)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6.[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答案】12.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全,都;正,正在;遗憾
13.A
14.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15.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16.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然”“之”“其”“为”的理解分析。然的用法: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如:怡然自乐;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如:若听茶声然;然而;但是,如:然往来视之;这样;那样,如:然后能改;是的;对的,如:吴广以为然。“之”的用法有: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不译,助词,凑音节作用不译,动词,去往,代词,代人、事、物;其: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表加强语气;表选择;表反问语气;代词,代第三人称;代第一人称;指示代词,这;为的用法:动词,担任、担当;动词,表判断,是;动词,认为、以为;动词,成为,变成、作为;介词,表目的,为了;介词,对、向,介词,被;介词,给、替。平时学习注意归纳整理。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附乙文的译文】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声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12.第1空,句意: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第2空,句意:全都像桃花源外面的人,悉:全、都;
第3空,句意:那女人的丈夫正担粪浇灌菜园,方:正、正在;
第4空,句意:自己遗憾不如这家人很远呢,恨:遗憾。
故答案为: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全、都;正、正在;遗憾
13.A:前,句意:房屋整整齐齐的,然:......的样子;后,句意:看见田野了禾苗绿油油的,然:......的样子,意义用法相同;
B:前,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之:的;后,句意:我愈加羡慕他们,之:代词,他们,意义用法不相同;
C:前,句意:这中间来来往往种田劳作,其:这、那;后,句意:她的丈夫正担粪浇灌菜园,其,代她的;意义用法不相同;
D:卡,句意: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为:对、向;后,句意:认为这家之中,为:认为,意义用法不相同。
故答案为:A
14.第1句意思:这中间来来往往种田劳作;
第2句意思:她的丈夫正担粪浇灌菜园。
故答案为: ①其中/往来种作 ;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15.第1句,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并:都、一起;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
第2句,俱:一起、都;耘:耕耘;于:在;“与田间”状语后置,翻译时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故答案为: 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16.甲文,由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可知,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环境美好,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们生活富足;
乙文,由句子“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 儿女啼笑,鸡鸣犬吠 ”可知:这里的人们男男女女都劳作,没有战乱,生活幸福。
故答案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泉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上。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儵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日光下澈 澈: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其长可十许步 可:
④睨若无穷 若: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19.【甲】文开头写“心乐之”,后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20.【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不同。请结合两文的内容简要赏析。
【答案】17.穿透;凄清;大约;好像
18.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②风吹着山顶, 悦耳动听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19.不矛盾。小石潭环境清幽,潭水清澈,游鱼自在,给作者带来了欢乐。而环境的“悄怆”深入内心, 触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凄苦孤寂的心情, 因此形成了作者感情从“乐”到“忧”的转变。
20.【甲】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水“清”的特点。作者先直接用“水尤清冽”写出水的清澈;再通过对潭中游鱼及其影子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纯净。
【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用“有泉幽幽然”“又折西行”“清深多鯈鱼”等句子直接描写“水”的声音、流向、深度等。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本题考查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与掌握。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侧面描写是指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作用:使人物或事物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侧面描写经常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多侧面地、立体地表现对象。
【附乙文的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渠上修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的地方不足一尺,有的地方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17.第1空,句意:阳光照到水底,澈:穿透;
第2空,句意: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
第3空,句意:石渠的长大约有十多步,可:大约;
第4空,句意: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若:好像
故答案为:穿透;凄清;大约;好像
18.第1句,其:代指小石潭;岸势:两岸的地势;犬牙:像狗牙齿那样;差互:相互交错;可:可以;其:它的;源:源头;
第2句,摇:摇动;其:代指山;巅:山顶;韵动:动听的声音;崖谷:山崖山谷。
故答案为: 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②风吹着山顶, 悦耳动听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19.《小石潭记》文章写“乐”,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但好景不长,观鱼后坐潭上很快便感到这些“青树翠蔓”的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所以,不矛盾。
故答案为:不矛盾。小石潭环境清幽,潭水清澈,游鱼自在,给作者带来了欢乐。而环境的“悄怆”深入内心, 触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凄苦孤寂的心情, 因此形成了作者感情从“乐”到“忧”的转变。
20.甲文写水清,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直接写出水的清澈;再 通过对潭中游鱼及其影子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纯净;乙文,写水的句子有:有泉幽幽然”“又折西行”“清深多鯈鱼”等句子直接描写“水”的声音、流向、深度等。没有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甲】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水“清”的特点。作者先直接用“水尤清冽”写出水的清澈;再通过对潭中游鱼及其影子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纯净。【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用“有泉幽幽然”“又折西行”“清深多鯈鱼”等句子直接描写“水”的声音、流向、深度等。
三、现代文阅读(16分)
(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孔佳零
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竟然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
②青冈栎又叫青冈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它的树叶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色,是名副其实的“气象树”。晴天,它的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过天晴,树叶又恢复成原来的颜色。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预测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树叶中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等,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合成占了优势,所以叶片呈绿色。而青冈栎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当久旱将要下雨前,干旱、闷热的天气使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花青素的合成占了优势,因而叶片变红;当雨后转晴,叶绿素的合成又占了优势,所以树叶又变成了绿色。于是,青冈栎树叶的颜色变化,就成了预报天气的“晴雨表”。
④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这个名字完全可以证明它在预报天气上的地位。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风雨花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所以,当人们看到红花葱兰开花的时候,就会知道不久后将有大雨。这种神奇植物的老家在墨西哥、古巴等地,但红花葱兰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也有种植。
⑤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它其实也是预告天气的一把好手。在它的叶片闭合与张开的过程中,就已经向人们预报了天气:如果叶片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明天天气晴朗;反过来,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⑥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一种花,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气温草”。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气温在 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气温降到 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当气温降至 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气温回升,叶片又恢复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推断出气温的高低。
(选自《科学探秘》2020 年第 4 期,有删改)
2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采用了 顺序,依次介绍了青冈树、 、 、 预报天气的奇特功能。
2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2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2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21.能预报天气的植物;逻辑;红花葱兰(或:风雨花);含羞草;三色堇
22.结构上,这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由上文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能预测天气,引出下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解释。
23.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表明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这种现象预示着有下雨的可能,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4.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三色堇的叶片比作温度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色堇的叶片对气温的反应极为敏感的特征。
25.植物叶片的变化、花开花落,是在向人们预报天气。
【知识点】生动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同时,段落的作用要关注段落的位置,开头一般是总领全文,照应标题,开篇点题,引读者,内容上,概括具体内容;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内容上表达情感,点明中心;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成都、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动,生动形象是指语言比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本题考查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格式: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形象。表述时不要说成修辞手法或论证方法。
(5)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1.第1空,本文的题目直接点明了说明对象: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第2空,读文可知,本文首段引出说明对象:能预报天气的植物;然后依次介绍了四种能预报天气的植物,并分别其中的原因。故这是逻辑顺序;
第3、4、5空,根据第4段中的“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第5段中的“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第6段中的“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一种花,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气温草”。”
可知:依次为:红花葱兰(或:风雨花)、含羞草、三色堇。
故答案为: 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逻辑; 红花葱兰(或:风雨花) ;含羞草;三色堇
22.第3段画线句中的“这”指的是前段中的“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预测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画线句是一个问句,引出后文对于青冈栎能预报天气原因的分析,起到了启下的作用。故画线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答案为: 结构上,这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由上文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能预测天气,引出下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解释。
23.“可能”表示推测与估计,在句中表示的是明天会下雨只是估计中的一种情况,如果去年,就变成了明天一定会下雨,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符。“可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所以不能去掉。
故答案为: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表明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这种现象预示着有下雨的可能,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4.画线句把它的叶片比作温度计,这是打比方。由它后句“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可知,此处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色堇的叶片对气温的反应极为敏感的特征。
故答案为: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三色堇的叶片比作温度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色堇的叶片对气温的反应极为敏感的特征。
2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能预报天气的植物,青冈树的树叶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色; 红花葱兰 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 , 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 ;含羞草用它叶片闭合与张开向人们预报天气;人们可以根据三色堇叶片伸展方向便可推断出气温的高低,总结一下就是:植物叶片的变化、花开花落,是在向人们预报天气,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故答案为: 植物叶片的变化、花开花落,是在向人们预报天气。
四、作文(50分)
26.(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
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要有真情实感;
⑵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 500 字;
⑷不得抄袭、套作;
⑸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 再也没有
人生就是一辆缓缓前行的列车,没有后退,只有前行。窗外的风景在眼中渐渐后退,留下的只有回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风轻柔的指尖触碰枝头,花儿便从睡梦中苏醒过来,绽放出自己小巧可爱的花苞。努力地仰着头,接受阳光的照射与风雨的洗礼。经过风雨的洗礼,那小巧的花苞变得鲜翠欲滴。风给花儿伴舞,花儿顺着枝条旋转着飘落,洒满一地,落在那芬芳的泥土中,那沁人心脾的芳香包围了整个校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粉嫩的花朵,变得枯黄,花瓣没了水分,像老奶奶干瘪的皮肤,毫无光泽。那充满生气的花儿再也没有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绿茵场,好像给绿茵场镶上了一圈金色的光环。阳光下,有几个活泼的影子在跳跃着。他们背着书包肆意地在绿茵场上奔跑着,迎着猛烈的风,向着灿烂的阳光,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即使摔倒,也会拍拍膝盖上的泥土,站起来继续跑。跑累了,他们躺在柔软的草坪上,伸开双手,透过五指看阳光,时不时朝着广阔的天空喊着,稚嫩的嗓音回荡在这个校园中。如今,依旧是阳光满地,但那阳光下活泼的身影再也没有了……
课桌上,有着高高的书堆,也有着炽热求知的目光。那渴望的眼睛认真地注视着黑板,静静地在本子上解题。有时也会为了一个难题争得激烈起来,课上的气氛也因此活跃起来。那毫不忍让的神情,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真理的求证。即使经过激烈的争执,课下依旧在一起谈笑吵闹。一个人独自走在空旷的楼道里,朝教室里望。那一列列整齐的桌子依旧静静地待着那里,但那充满热情的少年们再也没有了……
再也没有了,我的青涩时代随着花儿的凋落,随着活泼身影在操场消失,随着教室熟悉的背影的离开,也就静静结束了。但那一抹美好的时光始终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的。我怀念我的校园,我的朋友,怀念那再也没有的青涩时代。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
引言第一段表达的是名家们对于童年不再、时光易逝的感伤与感怀。引言第二段是引导我们思考自己的生命生活,我们生命中也有很多已经错过或者失去的东西,有的可能已经释怀,而有的可能至今无法忘记。再回首时,那些逝去的往事涌上心头,当年的情景已然再也没有,只能去追忆中缅怀了。
题目“再也没有”,说明过去拥有现在不复存在的一个回忆,因此,首先要明白:是什么再也没有了,在文章中一定要交代清楚,是什么人、什么事让“我”记忆如此深刻,能让“我”有为此作文的冲动。立意可以是:现在没有了,以后可能还会有,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或是不浅不深的怀念;也可以是:以前有过而今没有了,以后也没有了,增加了感伤的味道;或者是:往事流逝,而自己当初忽视了,此时捡起来倍感伤怀,顿觉往事美好至极,今后应当珍惜人生的感悟。当然,三种立意是逐渐递层的,最好选择第三种。
选材构思:
要选择贴近生活的细微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能以小见大,可以运用对比手法,注意详略。
比如可以写与童年的好朋友之间有过珍贵的时光;也可以写与曾经悉心教导过自己的老师发生的事情,还可以写幼年被爷爷奶奶带在身边发生的生活趣事等等,素材非常多,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是过去的回忆“只能怀念”,我们除了写怀念过去之外还可以深化情感,进一步说明这些回忆对于我们有什么影响,让我们对未来有什么期许。比如:好友离去使我更珍惜现作的朋友,过去的老师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和爷爷奶奶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大相径庭,使我明白了环境的差异等等,才能使主题得以进一步深化。
比如:第一段:现在每当我听到《小小少年》这首歌,我都会怀念我幼稚而充满童真的欢乐童年。可是,无论如何怀恋,童年再也没有了。
第二段:童年,如花,似草,像春景一样美妙
第三段:童年,橘子,嘴馋,就像猪八戒一样贪吃
第四段:可是,寒来暑往,花开花落,童年时光宛若昙花一现,离我们远去
第五段: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张沾满灰尘的照片,是那次果园的合影,我把它擦净,捂在怀里,哦,我的童年,只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第六段:童年,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如一朵美丽的昙花,虽然永远不会再有,但永远会被我珍藏、怀念!
【点评】文章开头用“人生就是一辆缓缓前行的列车”来比喻人生的不可逆,接着通过“花儿”“绿茵场”“教室”三个意象串联回忆,以细腻的笔触追忆青春,整体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动人,语言优美且富有画面感,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1 / 1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阳谷三校联考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试卷
一、知识积累与运用(22分)
1.(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选择下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雾霭(ǎi) 纠正(jiū) 缄默(xián) 迁徙(xǐ)
B.赌注(dǔ) 撤回(chè) 沼泽(zhǎo) 符合(fǔ)
C.黑鹂(lí) 预料(yù) 蹼鹬(yù) 弥漫(mí)
D.喧闹(xuān)稀疏(shū)频繁(bīn) 偶尔(ěr)
2.(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场秋雨过后,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的叶子纷纷掉落,真是落英缤纷啊!
B.经过老师的耐心指导,梦琪顿时豁然开朗,心中所有的困惑都消失了。
C.天气渐渐冷了,商店里的雪糕无人问津,寂寞地躺在柜台里。
D.夏天来了,南湖公园莲花盛开,风儿吹过,送来阵阵清香,令人怡然自乐。
3.(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四书”包括《大学》《庄子》《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柳宗元被贬之后。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D.《回延安》这首诗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诗人是贺敬之,这首诗选自《贺敬之诗选》。
4.(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最近,市政府为塑造济南市良好的城市形象,大力推行文明用语,此举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B.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现在,摆在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如何提高翻译质量的问题了。
C.失业不能失志,只要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
D.为了使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
(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古诗文默写。
5.微君之故, ?(《诗经·邶风·式微》)
6.青青子衿, 。(《诗经·郑风》)
7.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 !(《诗经·子衿》)
8.《子衿》是一首古老的恋歌,诗中用夸张手法写出女子对恋人思慕之情的诗句是: , !
9.初唐四杰中的王勃一改离别之伤,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豪迈地说出“ , ”的千古名句,表现了豁达的心胸。
10.《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是: , 。
11.(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根据要求填空。
(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 》 、《尚书》、《 》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2)《经典常谈》通过《说文解字》给我们介绍了古人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即"六书”。“六书”是指象形、 、指事、假借、 、转注等。
二、文言文阅读(32分)
(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鸣犬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
1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①仿佛若有光
②悉如外人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13.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屋舍俨然 见四野禾油油然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余顾而慕之
C.其中往来种作 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为此家之中
14.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只需停顿一次)
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6.[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社会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泉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上。踰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儵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同“休”,休息。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日光下澈 澈: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其长可十许步 可:
④睨若无穷 若: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19.【甲】文开头写“心乐之”,后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乐一忧是否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20.【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水,但所使用的表现手法不同。请结合两文的内容简要赏析。
三、现代文阅读(16分)
(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孔佳零
①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中,有些植物竟然能像气象台那样预报天气。
②青冈栎又叫青冈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很广。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它的树叶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色,是名副其实的“气象树”。晴天,它的树叶呈深绿色;久旱将要下雨前,树叶变成红色;雨过天晴,树叶又恢复成原来的颜色。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预测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
③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树叶中含有叶绿素、叶黄素、花青素等,在正常情况下,叶绿素的合成占了优势,所以叶片呈绿色。而青冈栎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当久旱将要下雨前,干旱、闷热的天气使叶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花青素的合成占了优势,因而叶片变红;当雨后转晴,叶绿素的合成又占了优势,所以树叶又变成了绿色。于是,青冈栎树叶的颜色变化,就成了预报天气的“晴雨表”。
④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这个名字完全可以证明它在预报天气上的地位。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风雨花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所以,当人们看到红花葱兰开花的时候,就会知道不久后将有大雨。这种神奇植物的老家在墨西哥、古巴等地,但红花葱兰在我国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地区也有种植。
⑤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物,它其实也是预告天气的一把好手。在它的叶片闭合与张开的过程中,就已经向人们预报了天气:如果叶片闭合快,张开还原慢,预示着明天天气晴朗;反过来,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⑥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一种花,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气温草”。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当气温在 20℃以上时,叶片向斜上方伸出;若气温降到 15℃时,叶片慢慢向下运动,直到与地面平行;当气温降至 10℃时,叶片就向斜下方伸出;如果气温回升,叶片又恢复原状。人们根据它的叶片伸展方向便可推断出气温的高低。
(选自《科学探秘》2020 年第 4 期,有删改)
2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采用了 顺序,依次介绍了青冈树、 、 、 预报天气的奇特功能。
22.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2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如果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则说明明天可能会下雨。
24.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5.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
四、作文(50分)
26.(2025八下·阳谷开学考)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社戏》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家琦君在异乡面对自己酿就的春酒,也发出感慨: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正真的家醅呢?
时光流逝,事实变迁,让我们的生活里有太多的“再也没有”。“再也没有”也许是一份不再拥有的遗憾,也许更是一种成长中的美好。“再也没有”里,有对往事的追念,有对现实的感怀,有对未来的期盼……
请以“再也没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要有真情实感;
⑵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⑶不少于 500 字;
⑷不得抄袭、套作;
⑸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大雁归来
【解析】【分析】A中“缄”字音为“jiān”,B中“符”字音为“fú”,D中“频”字音为“pín”。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特别主要形近字和同音字、多音字的字音。
2.【答案】A
【知识点】特定含义与使用范围的成语;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解析】【分析】A:有误,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的散在地上。与语境不符。
B豁然开朗: 比喻顿时通达领悟 。使用正确。
C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使用正确。
D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3.【答案】A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文化典籍;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故:“四书”包括《大学》《庄子》《论语》《孟子》四部作品,表述错误;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积累。所学课文重要的作家作品一般课文下面的注释都比较详细(少部分除外,平时学习时需要补充笔记),特别是文言诗文,记住作家、作品、朝代、作家身份、重要(主要)贡献、代表作品、与人物相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标题含义要记牢,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 文学素养、 科学原理、 数学能力、 政治与公民意识、 艺术欣赏、 外语学习、 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平时要多阅读进行有意识的积累。
4.【答案】A
【知识点】大雁归来;搭配不当
【解析】【分析】B.主宾搭配不当。“任务”不能是“问题”,可将“任务”或“的问题”删掉。C.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聪明”与“手”搭配不当,可将“聪明”改为“灵巧”。D.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慎重”等。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读句子理解语意,凭借语感体会表达是否通顺。还有了解常见的病句的类型和修改方法。
【答案】5.胡为乎中露
6.悠悠我心
7.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8.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能力。该题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循序渐进积累所学的应背诵并默写的内容,不要太急于求成。首先不要混淆了所背的内容;其次是在默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漏、添字的情况;理解性默写要注意抓住关键的提示语,从提示语入手写出对应的诗句。
5.填下句,“胡”不要写成“呼”或“湖”;“露”不要写成“路”。
故答案为:胡为乎中露
6.填下句,“悠悠”不要写成“幽幽”。
故答案为:悠悠我心
7.填连续两句,“兮”不要写成“分”或“西”。
故答案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8.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诗中用夸张手法写出女子对恋人思慕之情的诗句 ,“兮”不要写成“分”或“西”。
故答案为: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9.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表现了豁达的心胸 ,“己”不要写成“已”;“涯”不要写成“崖”;“比邻”不要写成“比临”。
故答案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理解性默写,提示语: 描绘洞庭湖雄伟景象的名句 ,“蒸”不要写成“丞”;“泽”不要写成“择”;“撼”不要写成“憾”。
故答案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1.【答案】(1)《史记》;《战国策》
(2)会意;形声
【知识点】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史记、尚书、战国策等经典著作,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熟悉,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
(2)“六书”指见于《周礼》,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可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1)《史记》;《战国策》
(2)会意;形声
【点评】此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解答本题依据对名著作品的了解和识记的常识知识作答即可。
【答案】12.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全,都;正,正在;遗憾
13.A
14.①其中/往来种作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15.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16.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然”“之”“其”“为”的理解分析。然的用法:用在形容或副词后,表状态,可译为“……的样子”、“地”,也可不译,如:怡然自乐;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与前面的动词“如”、“若”、“犹”等呼应,表示“(像)……一样”,如:若听茶声然;然而;但是,如:然往来视之;这样;那样,如:然后能改;是的;对的,如:吴广以为然。“之”的用法有:结构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定语后置标志不译,助词,凑音节作用不译,动词,去往,代词,代人、事、物;其: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或许”;表加强语气;表选择;表反问语气;代词,代第三人称;代第一人称;指示代词,这;为的用法:动词,担任、担当;动词,表判断,是;动词,认为、以为;动词,成为,变成、作为;介词,表目的,为了;介词,对、向,介词,被;介词,给、替。平时学习注意归纳整理。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对于单句:句首关联词和语气词(如:夫、盖、若、而等)之后要作停顿;几个特殊的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也”用在句中时表停顿语气,朗读时应作停顿;省略句中句内省略的地方一般要作停顿;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如果是几个句子的组合,则要在句与句间要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看需要断几处。
(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附乙文的译文】
第二天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颗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狗声相闻。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己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12.第1空,句意: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第2空,句意:全都像桃花源外面的人,悉:全、都;
第3空,句意:那女人的丈夫正担粪浇灌菜园,方:正、正在;
第4空,句意:自己遗憾不如这家人很远呢,恨:遗憾。
故答案为: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全、都;正、正在;遗憾
13.A:前,句意:房屋整整齐齐的,然:......的样子;后,句意:看见田野了禾苗绿油油的,然:......的样子,意义用法相同;
B:前,句意: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之:的;后,句意:我愈加羡慕他们,之:代词,他们,意义用法不相同;
C:前,句意:这中间来来往往种田劳作,其:这、那;后,句意:她的丈夫正担粪浇灌菜园,其,代她的;意义用法不相同;
D:卡,句意: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为:对、向;后,句意:认为这家之中,为:认为,意义用法不相同。
故答案为:A
14.第1句意思:这中间来来往往种田劳作;
第2句意思:她的丈夫正担粪浇灌菜园。
故答案为: ①其中/往来种作 ; ②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15.第1句,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并:都、一起;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自乐:自得其乐;
第2句,俱:一起、都;耘:耕耘;于:在;“与田间”状语后置,翻译时放到动词谓语前面。
故答案为: 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
16.甲文,由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可知,桃花源中的人们生活环境美好,没有战乱,人人劳动,人们生活富足;
乙文,由句子“ 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 儿女啼笑,鸡鸣犬吠 ”可知:这里的人们男男女女都劳作,没有战乱,生活幸福。
故答案为:和谐安宁,自得其乐。(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生活富足安定”回答即可)
【答案】17.穿透;凄清;大约;好像
18.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②风吹着山顶, 悦耳动听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19.不矛盾。小石潭环境清幽,潭水清澈,游鱼自在,给作者带来了欢乐。而环境的“悄怆”深入内心, 触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凄苦孤寂的心情, 因此形成了作者感情从“乐”到“忧”的转变。
20.【甲】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水“清”的特点。作者先直接用“水尤清冽”写出水的清澈;再通过对潭中游鱼及其影子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纯净。
【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用“有泉幽幽然”“又折西行”“清深多鯈鱼”等句子直接描写“水”的声音、流向、深度等。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迁移法类推,可以查字典词典,可以联系语境,可以由成语进行推断,不管是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求是“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当然也须关注古今异义,翻译句子时一定要用古义而不是今义。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4)本题考查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及作用的理解与掌握。正面描写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侧面描写是指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出描写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作用:使人物或事物更加突出,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侧面描写经常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多侧面地、立体地表现对象。
【附乙文的译文】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渠上修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的地方不足一尺,有的地方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17.第1空,句意:阳光照到水底,澈:穿透;
第2空,句意:因为这里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
第3空,句意:石渠的长大约有十多步,可:大约;
第4空,句意: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若:好像
故答案为:穿透;凄清;大约;好像
18.第1句,其:代指小石潭;岸势:两岸的地势;犬牙:像狗牙齿那样;差互:相互交错;可:可以;其:它的;源:源头;
第2句,摇:摇动;其:代指山;巅:山顶;韵动:动听的声音;崖谷:山崖山谷。
故答案为: ①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②风吹着山顶, 悦耳动听的声音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
19.《小石潭记》文章写“乐”,听到“如鸣佩环”的流水声就“心乐之”,看到“往来翕忽”的游鱼便以为“似与游者相乐”,折射了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悦的感情。但好景不长,观鱼后坐潭上很快便感到这些“青树翠蔓”的风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也是作者抑郁忧伤心情的反映。心里觉得“其境过清”,就匆匆离开了。这一乐一忧,耐人寻味,这是由于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此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流露出来。所以,不矛盾。
故答案为:不矛盾。小石潭环境清幽,潭水清澈,游鱼自在,给作者带来了欢乐。而环境的“悄怆”深入内心, 触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凄苦孤寂的心情, 因此形成了作者感情从“乐”到“忧”的转变。
20.甲文写水清,先正面描写:“水尤清冽”直接写出水的清澈;再 通过对潭中游鱼及其影子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纯净;乙文,写水的句子有:有泉幽幽然”“又折西行”“清深多鯈鱼”等句子直接描写“水”的声音、流向、深度等。没有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甲】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表现水“清”的特点。作者先直接用“水尤清冽”写出水的清澈;再通过对潭中游鱼及其影子的描写,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纯净。【乙】文主要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用“有泉幽幽然”“又折西行”“清深多鯈鱼”等句子直接描写“水”的声音、流向、深度等。
【答案】21.能预报天气的植物;逻辑;红花葱兰(或:风雨花);含羞草;三色堇
22.结构上,这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由上文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能预测天气,引出下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解释。
23.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表明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这种现象预示着有下雨的可能,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4.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三色堇的叶片比作温度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色堇的叶片对气温的反应极为敏感的特征。
25.植物叶片的变化、花开花落,是在向人们预报天气。
【知识点】生动性说明文;事物性说明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一般步骤是一审题,明确答题方向,二根据题干要求提示定位,锁定答题范围,三整理答案,列出序号,规范作答,最后还须根据题干赋分进行验证。概括时可以摘录文中的总起句或过渡句、重点句等,也可要素归纳,关注事件地点人物事件,还可段意合并或自行概括。如果是选择题,要将每一项选项都仔细与文本内容核对,找出正确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理解与分析。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看,同时,段落的作用要关注段落的位置,开头一般是总领全文,照应标题,开篇点题,引读者,内容上,概括具体内容;中间一般是承上启下,照应标题或前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内容上表达情感,点明中心;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内容上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说明文语言最基本的特点是准确,准确严密一般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成都、性质等的限制性词,在表述时准确无误;说明文的第二个特点是生动,生动形象是指语言比较轻松活泼,幽默风趣,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4)本题考查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格式:将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什么事物的什么特征,使说明更具体更形象。表述时不要说成修辞手法或论证方法。
(5)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1.第1空,本文的题目直接点明了说明对象: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第2空,读文可知,本文首段引出说明对象:能预报天气的植物;然后依次介绍了四种能预报天气的植物,并分别其中的原因。故这是逻辑顺序;
第3、4、5空,根据第4段中的“红花葱兰又名‘风雨花’”,第5段中的“含羞草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植”第6段中的“三色堇是欧洲常见的一种花,它的叶片非常有意思,竟能像温度计一样测量出温度的高低,因此它被人们称为“气温草”。”
可知:依次为:红花葱兰(或:风雨花)、含羞草、三色堇。
故答案为: 能预报天气的植物 ;逻辑; 红花葱兰(或:风雨花) ;含羞草;三色堇
22.第3段画线句中的“这”指的是前段中的“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人们便可以预测天气是晴天还是阴雨天”起到了承上的作用;画线句是一个问句,引出后文对于青冈栎能预报天气原因的分析,起到了启下的作用。故画线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故答案为: 结构上,这是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由上文根据青冈栎树叶颜色的变化能预测天气,引出下文对产生这种现象的解释。
23.“可能”表示推测与估计,在句中表示的是明天会下雨只是估计中的一种情况,如果去年,就变成了明天一定会下雨,语气过于肯定,与事实不符。“可能”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所以不能去掉。
故答案为:不能删去。“可能”表示推测,表明叶片闭合慢,张开还原快这种现象预示着有下雨的可能,但不是绝对的。如果删去,则与事实不符。“可能”一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4.画线句把它的叶片比作温度计,这是打比方。由它后句“它的叶片对气温反应极为敏感”可知,此处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色堇的叶片对气温的反应极为敏感的特征。
故答案为: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三色堇的叶片比作温度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三色堇的叶片对气温的反应极为敏感的特征。
25.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能预报天气的植物,青冈树的树叶会随天气的变化而变色; 红花葱兰 在暴风雨将要来临前的两三天 , 会迫不及待地开出千万朵小花 ;含羞草用它叶片闭合与张开向人们预报天气;人们可以根据三色堇叶片伸展方向便可推断出气温的高低,总结一下就是:植物叶片的变化、花开花落,是在向人们预报天气,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故答案为: 植物叶片的变化、花开花落,是在向人们预报天气。
26.【答案】 再也没有
人生就是一辆缓缓前行的列车,没有后退,只有前行。窗外的风景在眼中渐渐后退,留下的只有回忆。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风轻柔的指尖触碰枝头,花儿便从睡梦中苏醒过来,绽放出自己小巧可爱的花苞。努力地仰着头,接受阳光的照射与风雨的洗礼。经过风雨的洗礼,那小巧的花苞变得鲜翠欲滴。风给花儿伴舞,花儿顺着枝条旋转着飘落,洒满一地,落在那芬芳的泥土中,那沁人心脾的芳香包围了整个校园。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粉嫩的花朵,变得枯黄,花瓣没了水分,像老奶奶干瘪的皮肤,毫无光泽。那充满生气的花儿再也没有了……
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绿茵场,好像给绿茵场镶上了一圈金色的光环。阳光下,有几个活泼的影子在跳跃着。他们背着书包肆意地在绿茵场上奔跑着,迎着猛烈的风,向着灿烂的阳光,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即使摔倒,也会拍拍膝盖上的泥土,站起来继续跑。跑累了,他们躺在柔软的草坪上,伸开双手,透过五指看阳光,时不时朝着广阔的天空喊着,稚嫩的嗓音回荡在这个校园中。如今,依旧是阳光满地,但那阳光下活泼的身影再也没有了……
课桌上,有着高高的书堆,也有着炽热求知的目光。那渴望的眼睛认真地注视着黑板,静静地在本子上解题。有时也会为了一个难题争得激烈起来,课上的气氛也因此活跃起来。那毫不忍让的神情,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真理的求证。即使经过激烈的争执,课下依旧在一起谈笑吵闹。一个人独自走在空旷的楼道里,朝教室里望。那一列列整齐的桌子依旧静静地待着那里,但那充满热情的少年们再也没有了……
再也没有了,我的青涩时代随着花儿的凋落,随着活泼身影在操场消失,随着教室熟悉的背影的离开,也就静静结束了。但那一抹美好的时光始终是独一无二的,无可比拟的。我怀念我的校园,我的朋友,怀念那再也没有的青涩时代。
【知识点】全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
引言第一段表达的是名家们对于童年不再、时光易逝的感伤与感怀。引言第二段是引导我们思考自己的生命生活,我们生命中也有很多已经错过或者失去的东西,有的可能已经释怀,而有的可能至今无法忘记。再回首时,那些逝去的往事涌上心头,当年的情景已然再也没有,只能去追忆中缅怀了。
题目“再也没有”,说明过去拥有现在不复存在的一个回忆,因此,首先要明白:是什么再也没有了,在文章中一定要交代清楚,是什么人、什么事让“我”记忆如此深刻,能让“我”有为此作文的冲动。立意可以是:现在没有了,以后可能还会有,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或是不浅不深的怀念;也可以是:以前有过而今没有了,以后也没有了,增加了感伤的味道;或者是:往事流逝,而自己当初忽视了,此时捡起来倍感伤怀,顿觉往事美好至极,今后应当珍惜人生的感悟。当然,三种立意是逐渐递层的,最好选择第三种。
选材构思:
要选择贴近生活的细微的材料,表达真情实感,能以小见大,可以运用对比手法,注意详略。
比如可以写与童年的好朋友之间有过珍贵的时光;也可以写与曾经悉心教导过自己的老师发生的事情,还可以写幼年被爷爷奶奶带在身边发生的生活趣事等等,素材非常多,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是过去的回忆“只能怀念”,我们除了写怀念过去之外还可以深化情感,进一步说明这些回忆对于我们有什么影响,让我们对未来有什么期许。比如:好友离去使我更珍惜现作的朋友,过去的老师使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和爷爷奶奶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大相径庭,使我明白了环境的差异等等,才能使主题得以进一步深化。
比如:第一段:现在每当我听到《小小少年》这首歌,我都会怀念我幼稚而充满童真的欢乐童年。可是,无论如何怀恋,童年再也没有了。
第二段:童年,如花,似草,像春景一样美妙
第三段:童年,橘子,嘴馋,就像猪八戒一样贪吃
第四段:可是,寒来暑往,花开花落,童年时光宛若昙花一现,离我们远去
第五段: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张沾满灰尘的照片,是那次果园的合影,我把它擦净,捂在怀里,哦,我的童年,只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第六段:童年,人生最美好的时代,如一朵美丽的昙花,虽然永远不会再有,但永远会被我珍藏、怀念!
【点评】文章开头用“人生就是一辆缓缓前行的列车”来比喻人生的不可逆,接着通过“花儿”“绿茵场”“教室”三个意象串联回忆,以细腻的笔触追忆青春,整体结构清晰,情感真挚动人,语言优美且富有画面感,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