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默写古诗文。
(1)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
(2) ,肯将衰朽惜残年。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4)余立侍左右,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请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补充完整。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西北望, 。
【答案】(1)拔剑四顾心茫然
(2)欲为圣明除弊事;云横秦岭家何在
(3)回首向来萧瑟处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拔、岭、瑟、援、聊”等字。
故答案为:(1)拔剑四顾心茫然
(2)欲为圣明除弊事;云横秦岭家何在
(3)回首向来萧瑟处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 本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国王的礼貌是kè shǒu 时间。
(2)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 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3)否则,鸠占鹊巢,lǐ dài táo jiānɡ ,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4)大丈夫抱jīnɡ shì qí cái ,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答案】(1)恪守
(2)拮据
(3)李代桃僵
(4)经世奇才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这属于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字词读音。学生注意掌握教材里每篇课文下面注音部分和“读读写写”部分。字形不写错,易错字有“恪、拮据、僵”。
故答案为: 恪守、拮据、李代桃僵、经世奇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3.(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尊严植根于绵亘千古人文精神的圣殿,它是人类不可亵渎的理性、正义与良知。
B.她希望人们能够掂量一下,看看她所撒下的谎言和她所作的贡献孰轻孰重。
C.这个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养成了寻章摘句的好习惯,所以他写出的文章清新流畅,富有诗意。
D.小宇对张老师的多次批评教育,都是置之不理,最后酿成今天的局面。
【答案】C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亵渎:冒犯,不恭敬。
掂量:①估计物品重量;②思考事情可行性、话语深意等。
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指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时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应在“随时”前加“市民”)
B.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旨在以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为目的。(删掉“以……为目的”)
C.《中国地名大会》这个节目不仅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而是展现人与地名间情感联系。(把“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和“展现人与地名间情感联系”互换位置)
D.我国科学家描绘出大豆最全基因图谱,此成果可以更好地提升分子育种实验。(在“实验”后加“的成功率”。)
【答案】C
【知识点】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BD.正确。
C.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而是”改为“而且”。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网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云购物”“云课堂”“云祭祀”“云传承”“云诊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云端”。为此,学校开展了以“我身边的‘云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补充设计两个恰当的环节。
环节一:开展“互联网新闻”展播会
环节二:
环节三:
(2)通过这次活动,你一定对“云生活”有了些了解,请你向爸爸或妈妈介绍下“云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益处。(至少说出两方面益处)
(3)语文老师正在通过“云课堂”讲授名著知识,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下列对《水浒传》有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B梁山义军受招安,落得损兵折将、不得善终的结果,作者借此揭露了当时社会奸臣当道,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
C作品善于在讲述故事中塑造人物,如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人物形象是在一个个的事件中丰满起来的。
D鲁达打死郑屠后几经辗转在少华山落草,后投奔梁山。最能表现“官逼民反”的主题。
②吴敬梓用饱蘸辛酸的笔触描绘了儒林众生相,他在书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可笑又可悲。请你结合相关事件,简析周进或匡超人的可笑可悲之处。
【答案】(1)举行“互联网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开展“拥抱网络,健康成长”手抄报比赛;举办“网络技术”讲座 ;……
(2)示例:妈妈(爸爸)“云生活”的好处有很多,比如云诊新,让我们在家里就能看病,节省了去医院排队挂号的时间;“云购物”,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避免了疫情期间聚集感染;“云祭祀”这种文明祭扫方式,不仅能完成远在异乡的人们祭扫的心愿,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①D
②【示例1】周进,六十多岁的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当那群商人答应替他捐监生,让他获得乡试资格时,他居然趴在地上向他们磕头,让人觉得可笑,这可笑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他的可悲,他终身匍匐在科举脚下,耗尽毕生精力,直到六十多岁,还没获得乡试资格,且执迷不悟,让人觉得可悲。
【示例2】匡超人进学之后,居然自命不凡,向别人吹嘘自己是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让人觉得可笑。这一可笑行为说明他踏进儒林之后就受到了腐蚀,丧失了淳朴善良的本性,人格沦丧,因而也是可悲的。
【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得体;语言简明;《水浒传》;《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1)活动常有:演讲比赛、讲座、手操报比赛、作文竞赛等。这里可以举行有关”云“的讲座、比赛等。
(2)向爸爸或妈妈介绍下“云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比如网购便利还实惠,网上预约节省时间等。
(3)①少华山落草,错误。原文是在二龙山落草。
②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路过的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匡超人是温州府乐清县人,他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自小上过几年学,因家贫无力读不成了,跟一个买柴的客人到省城帮忙记帐。不料客人折本倒闭,匡超人不得不靠给人拆字混日子,这时他才二十二岁。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却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考取教习后的自命不凡,吹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而贻笑大方。
故答案为:(1)举行“互联网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开展“拥抱网络,健康成长”手抄报比赛
(2)妈妈(爸爸)“云生活”的好处有很多,比如云诊新,让我们在家里就能看病,节省了去医院排队挂号的时间;“云购物”,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避免了疫情期间聚集感染;“云祭祀”这种文明祭扫方式,不仅能完成远在异乡的人们祭扫的心愿,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①D
②周进,六十多岁的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当那群商人答应替他捐监生,让他获得乡试资格时,他居然趴在地上向他们磕头,让人觉得可笑,这可笑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他的可悲,他终身匍匐在科举脚下,耗尽毕生精力,直到六十多岁,还没获得乡试资格,且执迷不悟,让人觉得可悲。
匡超人进学之后,居然自命不凡,向别人吹嘘自己是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让人觉得可笑。这一可笑行为说明他踏进儒林之后就受到了腐蚀,丧失了淳朴善良的本性,人格沦丧,因而也是可悲的。
【点评】(1)本题考查设计活动环节。活动常有:演讲比赛、讲座、手操报比赛、作文竞赛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围绕”云生活“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注意理解名著作者文学常识、名著人物分析及相关事件理解等。
(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苏轼之乐
子瞻①迁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②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③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武昌九曲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③撷(xié):摘取。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子瞻迁于齐安 ②从子瞻游
9.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譬 之 饮 食 杂 陈 于 前 要 之 一 饱 而 同 委 于 臭 腐
1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乙】文的“子瞻之乐”和【甲】文中的“太守之乐”的“乐”有何异同吗?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6.茂盛的样子;居高而下;意趣/情趣
7.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8.贬谪;跟从
9.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10.相同:苏轼和欧阳修都遭遇贬谪,且都有寄情山水之乐。甲文“太守之乐”中蕴含着与民同乐,流露出作者想要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乙文的“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是一个人深入自然,纵情享受的快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醉翁亭记;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5)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之情感分析。在文中找到有关”乐“的句子,翻译后,结合作者生平,理解表达了作者具体情感。
【附参考译文】
【甲】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6.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临:居高而下。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意:这里指情趣。
故答案为:茂盛的样子;居高而下;意趣、情趣
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得、寓、芳、发、秀、繁阴”。得:领会。寓:寄托。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发:开放。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8.①子瞻迁于齐安:子瞻被贬到齐安。迁:贬谪
②从子瞻游: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从:跟从
故答案为:贬谪、跟从
9.例句翻译为: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除了结合翻译外,断句还需注意句子成分,即以”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或”这件事怎么样“的格式去划分。
故答案为: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10.【甲】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为: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这里其实是写欧阳修寄情山水的同时,更注意与民同乐。
【乙】而姑寓焉。翻译为: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里其实是写苏轼独自一人享山水之乐。
故答案为:相同:苏轼和欧阳修都遭遇贬谪,且都有寄情山水之乐。甲文“太守之乐”中蕴含着与民同乐,流露出作者想要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乙文的“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是一个人深入自然,纵情享受的快乐。
(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处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受过重的应试倾向影响,学生体质堪忧,近视、肥胖的现象比比皆是,且随着年级上升,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伴随而来的是意志品质低下,心理健康水平亟待提高。
②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四年级体育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比44.3%,这意味着一半左右的学校没有在四年级按照国家课程上体育课。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被挤占,在我国已成常态和惯例。现实中,不少学校为了迎战高考,取消了高三的体育课,以至于大一新生的体质普遍较差。一些学校为了应对督导检查,做起了“阴阳”课表;课程内容乏善可陈,不少学校从初一开始就只上中考体育的内容。
(节选自李小伟《体育若“卑微”何谈强健下一代》,有删改)
材料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表示,这两个文件都明确界定了体育和美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价值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教学改革要求。从体育来讲,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官网)
材料三:
①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深圳的吴女士说自己举双手支持,但是说到未来体育中考的分数会增加,甚至高考都有可能增加体育测试,吴女士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②吴女士说自己的孩子缺乏运动天赋,但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平时安排孩子参加的运动并不少,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应该没有问题。但体育中考分数的增加,对于体育不够优秀的孩子非常不利,运动水平差异造成的分数差距又只能通过文化课成绩追分,无形之中,孩子的学业压力就会加大。吴女士说,体育中考增加分值的目的是让学校、家长、孩子更加重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并不是选拔运动员。那么,体育中考的评价指标是否也可以更多地体现在孩子的健康水平、运动习惯、运动素质发展方面,尽量让孩子与自己比,而不是与其他孩子比。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0月27日,有删改)
材料四:
①运动员出身的人,一定具备特殊的心理素质。
②首先,运动员是懂得如何去竞争的一群人,这也是由体育游戏的竞争属性决定的。其次,运动员要懂得团队合作。即使是单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田径项目等,也同样需要团队配合,因为一个团队里有教练、营养师、陪练等,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优异,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③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竞争和合作就是永恒的主题。不论是人与人,还是国与国,单靠一项是无法取胜的。而运动员身上是两者兼备,他们所具有的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往往会使其在社会中脱颖而出。
④一个团队不可避免有过失望、恐惧、质疑、懊恼……在竞赛落后的情况下,运动员必须摒弃杂念,千万不能懊恼,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步,才能把握住赢回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才能抓住这种机会。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⑤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终身受益。
(节选自李稻葵《为什么应该培养孩子在体育上的一技之长》,有删改)
1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半左右的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课程上体育课,学校体育课被挤占,在我国已成常态和惯例。
B.教育部相关人员表示,学校的体育中考最终要逐年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
C.有家长认为,体育中考分数的增加不利于体育不够好的孩子,无形中加大孩子的学业压力。
D.李稻葵认为,培养孩子在体育上的特长,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终身受益。
12.请根据上述四则材料,说说为什么要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13.新《课程标准》于2022年9月开始实施,结合上述材料,你是否赞同体育中考分值的增加,请说说理由。
【答案】11.A
12.①学校体育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②政府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价值以及教学改革要求;
③体育中考的分值将逐年增加,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会使中考分数差距放大;
④体育比赛好处众多,可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心智禀赋,使其终身受益。(意思对即可)
13.【示例1】赞同。因为增加体育中考分数,可以引起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会促进学生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心智禀赋,终身受益。
【示例2】不赞同。因为增加分值,对于体育不够优秀的孩子非常不利,运动水平差异造成的分数差距又只能通过文化课成绩追分,孩子的学业压力就会加大,也容易使体育课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训练,并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人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个事情怎么样”的格式,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及个人看法。要求读懂材料,掌握主题。先表明态度,接着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理由,语言简洁明了即可。
11.A:错误在于内容扩大。【材料一】原话是:一半左右的学校没有在四年级按照国家课程上体育课,不是全年级。
故答案为:A
12.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材料一】①:受过重的应试倾向影响,学生体质堪忧,近视、肥胖的现象比比皆是,且随着年级上升,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伴随而来的是意志品质低下,心理健康水平亟待提高。
【材料二】:明确界定了体育和美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价值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教学改革要求。
【材料三】②:但体育中考分数的增加,对于体育不够优秀的孩子非常不利,运动水平差异造成的分数差距又只能通过文化课成绩追分,无形之中,孩子的学业压力就会加大。
【材料四】⑤: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终身受益。
故答案为:①学校体育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②政府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价值以及教学改革要求;
③体育中考的分值将逐年增加,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会使中考分数差距放大;
④体育比赛好处众多,可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心智禀赋,使其终身受益。
13.赞同可以从体育锻炼身体,让学生劳逸结合,放松心情入手。不赞同可以从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应试教育的体育对学生身体并无大益入手。语言简洁明了即可。
故答案为: 赞同。因为增加体育中考分数,可以引起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会促进学生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心智禀赋,终身受益。
不赞同。因为增加分值,对于体育不够优秀的孩子非常不利,运动水平差异造成的分数差距又只能通过文化课成绩追分,孩子的学业压力就会加大,也容易使体育课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训练,并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锄
李锐
①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②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③“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④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⑤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⑥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⑦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用锄头间苗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⑧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⑨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⑩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4.下列说法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写了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的故事。
B.六安爷固执地去百亩园锄地,因为他对这块土地有很深的感情。
C.西湾村人最终放弃了这块世代养育他们的百亩园。
D.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告诉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5.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仔细揣摩文中第⑥段画横线句子中的数字,说说它的妙处。
②小谢和小李读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在朗读的重音上出现了分歧。小谢认为重音应落在“一次又一次”,小李认为重音应落在“稳稳地”。你更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我认为重音应落在“ ▲ ”,因为 ▲ 。
16.“我不是锄地,我在过瘾。”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17.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理解小说标题“锄”的含义。
【链接材料一】
著名作家李锐小说集《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共收入短篇小说十六篇,每篇小说的题目都是一件农具,比如镢、锨、锄、镰、斧、扁担等,这些农具草蛇灰线般地出现在小说中,并以其为线索展开叙述。有趣的是,小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融合在一起,李锐称之为自己独创的“超文体拼贴”,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
(选自2006年10月23日第23版《京华时报》)
【链接材料二】
在山西吕梁山长达6年的知青生活,让我深深感到农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当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李锐自述)
【答案】14.D
15.①句中的数字既写出了西湾村人世世代代在百亩园勤勤恳恳地劳作,也写出了百亩园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是西湾村人赖以生存且无法离开的家园。
②【示例1】一次又一次。强调六安爷把锄头探进苗垅里的次数之多,锄地时的耐心与执着,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之情。【示例2】稳稳地。强调六安爷锄地时的认真细致,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之情。
16.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作者借这句话来表达了六安爷对百亩园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以及知道百亩园将不复存在时内心的隐痛;随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17.①“锄”也是一种劳作行为,六安爷锄地贯穿全文,体现着农人扎根土地的执着,小说正是通过“锄”展现六安爷在锄地过程中得到了精神满足和有所寄托,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土地质朴的热爱与眷恋。②“锄”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农具,将农民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世世代代生长,生活、劳作在土地上,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锄”浓缩了人与土地的关系。③“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意味着“锄”正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而逐渐淡出劳作者的生命,展现了农人与土地告别时的无奈和悲伤。④小说借“锄”反映了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冲突,表现作者由此产生的思考
【知识点】重音;数词;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①本题考查数字的作用。数字多次出现,就要联系数字形容的主语去分析,看数字是否体现主语的某种属性,如强调人多,强调次数多,强调作用大等等,联系句子分析即可。
②本题考查朗读重音。朗读时句子里的关键字会重读表示强调,这个关键字一般是叠词、颜色词、情感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
(3)本题考查语句多次出现的作用。阅读中如果一句话或者一个词多次出现,可能的作用是:反复强调;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读懂文章大意及主题,结合链接材料的主题去分析。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答出主旨情感。
14.D. “作者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告诉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错误。本文讲述了一个年迈的农夫六安爷坚持每天去百亩园锄地的故事。 六安爷虽然年老且视力不佳,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拄着锄把前往百亩园锄地,他的行为被村民们误解为是为了“过瘾”。实际上,六安爷锄过的地里庄稼都长得很好,引发了人们对保护耕地的思考。
故答案为:D
15.①耕种几千年几百代,洒下几千斤几万斤汗水,收获几百万几千万粮食,这些粮食养活世世代代人。这些数字,写出了西湾村人一直在努力耕种的情形,写了百亩园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是西湾村人赖以生存的福地。
②一次又一次。强调六安爷锄地的次数之多,突出六安爷的耐心与执着,表现他对土地的喜爱和不舍。稳稳地,强调六安爷锄地时仔细认真的态度。两个词都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都可以重读。
故答案为:①句中的数字既写出了西湾村人世世代代在百亩园勤勤恳恳地劳作,也写出了百亩园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是西湾村人赖以生存且无法离开的家园。
②【示例1】一次又一次。强调六安爷把锄头探进苗垅里的次数之多,锄地时的耐心与执着,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之情。【示例2】稳稳地。强调六安爷锄地时的认真细致,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之情。
16.①“我不是锄地,我在过瘾。”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文章围绕这句话展开,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
②六安爷说自己不是在锄地,是在过瘾,写了六安爷对百亩园的眷恋。其实是作者借六安爷之口表达了对百亩园的眷念。根据第六段“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可知,土地被卖了,作者对百亩园即将消失很痛心。
③根据第八段“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可知,如今时代在发展,但是农村文明和农业文化却在冲击下快消失了。六安爷也只能锄地过过瘾了,引发读者深思。
故答案为: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作者借这句话来表达了六安爷对百亩园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以及知道百亩园将不复存在时内心的隐痛;随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17.①六安爷虽然年老且视力不佳,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拄着锄把前往百亩园锄地,锄地表现他对土地的热爱。
②根据第六段“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可知,锄地也是农民的动作,锄地给农民提供了食物。
根据【链接材料一】“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可知,“锄”让人们和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③根据【链接材料二】“当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写了农业生产在淡出人们的生活,农业文明在消失,作者为此痛心。
④根据第六段“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文明和农业文化却在冲击下快消失了,引发读者对农业文明出路的深思。
故答案为:①“锄”也是一种劳作行为,六安爷锄地贯穿全文,体现着农人扎根土地的执着,小说正是通过“锄”展现六安爷在锄地过程中得到了精神满足和有所寄托,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土地质朴的热爱与眷恋。
②“锄”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农具,将农民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世世代代生长,生活、劳作在土地上,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锄”浓缩了人与土地的关系。
③“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意味着“锄”正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而逐渐淡出劳作者的生命,展现了农人与土地告别时的无奈和悲伤。
④小说借“锄”反映了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冲突,表现作者由此产生的思考。
18.(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别,即分开、分离、告别之意。生活中,我们不断告别,也不断成长。海子曾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字数不少于600;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第一,审题:“告别"这个话题,非常贴近生活实际,能让我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丰富的提示语,能为我们迅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写作的素材。告别的对象,非常广泛。"告别某个人”,如与老师告别、亲人告别、与朋友告别等;“告别某个地方"”,如告别母校、告别游乐园等;“告别一段时光”,如告别童年生活、暑假生活、初中生活等;“告别一种心情",如告别自己的烦恼、忧伤、苦闷;“告别一种习惯”,如告别自身的一些懒惰、马虎、沉迷于网吧等坏习惯......
第二,文体选择:本题适合写记叙抒情类的文章。在告别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告别引发我们美好的祝福。我们可以定格一次难忘的告别场景,可以聚焦几个典型的告别镜头,可以回忆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发生的动人的故事等,来表达自己对告别的思考。关于告别的话题很多,拣那些激荡你内心的、最有震撼力的材料,用诗意的文笔将它再现出来,你会获得一次作文成功的体验。
第三,立意和选材:
立意: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仍然记得小时候我与哥哥一起钓虾的情景,一个个皮肤晒得黑黑的,冒着骄阳,扛着工具,抄熟悉的小路,到池塘边钓虾。每当我被虾钳到时,总会哇哇大叫,使劲地甩着,就是无法挣脱那只大龙虾的“魔爪”,哥哥总是一边笑着,一边给我取下龙虾,给我揉揉手指,于是我便破涕为笑了。哦!别了,那熟悉的留着我们深深足迹的池塘。立意:告别,一首美丽的歌谣。纵观历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告别是悲壮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告别是凄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告别是豪迈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告别是难舍的。立意:告别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重新出发。选材:花蕊告别花芎,初绽花信,收获一瞬的惊艳与芳华;雏鸟告别心底的畏惧,振翅高飞,翱翔于九天之上;少年告别苍老的父母,独自漂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而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叶的告别,感受到生命的不息,感受到重新开始前进的力量!
【点评】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往往要求比较宽泛,但是我们写作者必须善于化大为小,从小切口、小角度来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1 / 1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1.(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默写古诗文。
(1)停杯投箸不能食, 。(李白《行路难》)
(2) ,肯将衰朽惜残年。 ?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
(4)余立侍左右, ,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请把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补充完整。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西北望, 。
2.(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国王的礼貌是kè shǒu 时间。
(2)我母亲对我们的jié jū 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3)否则,鸠占鹊巢,lǐ dài táo jiānɡ ,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4)大丈夫抱jīnɡ shì qí cái ,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3.(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尊严植根于绵亘千古人文精神的圣殿,它是人类不可亵渎的理性、正义与良知。
B.她希望人们能够掂量一下,看看她所撒下的谎言和她所作的贡献孰轻孰重。
C.这个学生在平时的阅读中养成了寻章摘句的好习惯,所以他写出的文章清新流畅,富有诗意。
D.小宇对张老师的多次批评教育,都是置之不理,最后酿成今天的局面。
4.(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生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受到了大家的高度关注,随时留心对此的新闻报道。(应在“随时”前加“市民”)
B.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旨在以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为目的。(删掉“以……为目的”)
C.《中国地名大会》这个节目不仅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而是展现人与地名间情感联系。(把“挖掘地名背后的故事”和“展现人与地名间情感联系”互换位置)
D.我国科学家描绘出大豆最全基因图谱,此成果可以更好地提升分子育种实验。(在“实验”后加“的成功率”。)
5.(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网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云购物”“云课堂”“云祭祀”“云传承”“云诊断”……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云端”。为此,学校开展了以“我身边的‘云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补充设计两个恰当的环节。
环节一:开展“互联网新闻”展播会
环节二:
环节三:
(2)通过这次活动,你一定对“云生活”有了些了解,请你向爸爸或妈妈介绍下“云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益处。(至少说出两方面益处)
(3)语文老师正在通过“云课堂”讲授名著知识,请你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下列对《水浒传》有关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
B梁山义军受招安,落得损兵折将、不得善终的结果,作者借此揭露了当时社会奸臣当道,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黑暗现实。
C作品善于在讲述故事中塑造人物,如武松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人物形象是在一个个的事件中丰满起来的。
D鲁达打死郑屠后几经辗转在少华山落草,后投奔梁山。最能表现“官逼民反”的主题。
②吴敬梓用饱蘸辛酸的笔触描绘了儒林众生相,他在书中塑造的一些人物可笑又可悲。请你结合相关事件,简析周进或匡超人的可笑可悲之处。
(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苏轼之乐
子瞻①迁于齐安,庐于江上。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②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③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节选自《武昌九曲亭记》,有删改)
【注释】①子瞻:苏轼的字。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③撷(xié):摘取。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子瞻迁于齐安 ②从子瞻游
9.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譬 之 饮 食 杂 陈 于 前 要 之 一 饱 而 同 委 于 臭 腐
10.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乙】文的“子瞻之乐”和【甲】文中的“太守之乐”的“乐”有何异同吗?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处于纸上谈兵的尴尬境地。受过重的应试倾向影响,学生体质堪忧,近视、肥胖的现象比比皆是,且随着年级上升,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伴随而来的是意志品质低下,心理健康水平亟待提高。
②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显示,四年级体育周课时数少于3节的学校占比44.3%,这意味着一半左右的学校没有在四年级按照国家课程上体育课。由此可以看出,体育课被挤占,在我国已成常态和惯例。现实中,不少学校为了迎战高考,取消了高三的体育课,以至于大一新生的体质普遍较差。一些学校为了应对督导检查,做起了“阴阳”课表;课程内容乏善可陈,不少学校从初一开始就只上中考体育的内容。
(节选自李小伟《体育若“卑微”何谈强健下一代》,有删改)
材料二: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发布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表示,这两个文件都明确界定了体育和美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价值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教学改革要求。从体育来讲,学校的体育中考要不断总结经验,逐年增加分值,要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官网)
材料三:
①对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深圳的吴女士说自己举双手支持,但是说到未来体育中考的分数会增加,甚至高考都有可能增加体育测试,吴女士感到有些难以接受。
②吴女士说自己的孩子缺乏运动天赋,但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平时安排孩子参加的运动并不少,孩子的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应该没有问题。但体育中考分数的增加,对于体育不够优秀的孩子非常不利,运动水平差异造成的分数差距又只能通过文化课成绩追分,无形之中,孩子的学业压力就会加大。吴女士说,体育中考增加分值的目的是让学校、家长、孩子更加重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并不是选拔运动员。那么,体育中考的评价指标是否也可以更多地体现在孩子的健康水平、运动习惯、运动素质发展方面,尽量让孩子与自己比,而不是与其他孩子比。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10月27日,有删改)
材料四:
①运动员出身的人,一定具备特殊的心理素质。
②首先,运动员是懂得如何去竞争的一群人,这也是由体育游戏的竞争属性决定的。其次,运动员要懂得团队合作。即使是单人项目,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田径项目等,也同样需要团队配合,因为一个团队里有教练、营养师、陪练等,只有每个环节都做到优异,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③只要人类社会存在,竞争和合作就是永恒的主题。不论是人与人,还是国与国,单靠一项是无法取胜的。而运动员身上是两者兼备,他们所具有的难以击垮的信心和号召力,往往会使其在社会中脱颖而出。
④一个团队不可避免有过失望、恐惧、质疑、懊恼……在竞赛落后的情况下,运动员必须摒弃杂念,千万不能懊恼,也不能急功近利,而是集中精力想好下一步,才能把握住赢回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才能抓住这种机会。这恰恰是一个成功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⑤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终身受益。
(节选自李稻葵《为什么应该培养孩子在体育上的一技之长》,有删改)
11.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半左右的学校没有按照国家课程上体育课,学校体育课被挤占,在我国已成常态和惯例。
B.教育部相关人员表示,学校的体育中考最终要逐年增加分值,达到跟语数外同分值的水平。
C.有家长认为,体育中考分数的增加不利于体育不够好的孩子,无形中加大孩子的学业压力。
D.李稻葵认为,培养孩子在体育上的特长,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终身受益。
12.请根据上述四则材料,说说为什么要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13.新《课程标准》于2022年9月开始实施,结合上述材料,你是否赞同体育中考分值的增加,请说说理由。
(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锄
李锐
①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②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③“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④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⑤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⑥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⑦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用锄头间苗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⑧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⑨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⑩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4.下列说法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写了六安爷去百亩园锄地的故事。
B.六安爷固执地去百亩园锄地,因为他对这块土地有很深的感情。
C.西湾村人最终放弃了这块世代养育他们的百亩园。
D.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告诉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5.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请仔细揣摩文中第⑥段画横线句子中的数字,说说它的妙处。
②小谢和小李读到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时,在朗读的重音上出现了分歧。小谢认为重音应落在“一次又一次”,小李认为重音应落在“稳稳地”。你更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我认为重音应落在“ ▲ ”,因为 ▲ 。
16.“我不是锄地,我在过瘾。”这句话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你认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17.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理解小说标题“锄”的含义。
【链接材料一】
著名作家李锐小说集《太平风物——农具系列小说展览》共收入短篇小说十六篇,每篇小说的题目都是一件农具,比如镢、锨、锄、镰、斧、扁担等,这些农具草蛇灰线般地出现在小说中,并以其为线索展开叙述。有趣的是,小说将图片和文字、文言和白话、史料和虚构、历史的诗意和现实的困境融合在一起,李锐称之为自己独创的“超文体拼贴”,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
(选自2006年10月23日第23版《京华时报》)
【链接材料二】
在山西吕梁山长达6年的知青生活,让我深深感到农具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当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
(李锐自述)
18.(2023九下·汕头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别,即分开、分离、告别之意。生活中,我们不断告别,也不断成长。海子曾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字数不少于600;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拔剑四顾心茫然
(2)欲为圣明除弊事;云横秦岭家何在
(3)回首向来萧瑟处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
【解析】【分析】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拔、岭、瑟、援、聊”等字。
故答案为:(1)拔剑四顾心茫然
(2)欲为圣明除弊事;云横秦岭家何在
(3)回首向来萧瑟处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5)老夫聊发少年狂;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射天狼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 本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答案】(1)恪守
(2)拮据
(3)李代桃僵
(4)经世奇才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这属于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字词读音。学生注意掌握教材里每篇课文下面注音部分和“读读写写”部分。字形不写错,易错字有“恪、拮据、僵”。
故答案为: 恪守、拮据、李代桃僵、经世奇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3.【答案】C
【知识点】望文生义
【解析】【分析】亵渎:冒犯,不恭敬。
掂量:①估计物品重量;②思考事情可行性、话语深意等。
寻章摘句:(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指读书时只摘记一些漂亮词句,不深入研究;也指写作时只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不予理睬,形容对某人某事十分冷淡。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4.【答案】C
【知识点】关联词使用不当
【解析】【分析】ABD.正确。
C.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而是”改为“而且”。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5.【答案】(1)举行“互联网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开展“拥抱网络,健康成长”手抄报比赛;举办“网络技术”讲座 ;……
(2)示例:妈妈(爸爸)“云生活”的好处有很多,比如云诊新,让我们在家里就能看病,节省了去医院排队挂号的时间;“云购物”,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避免了疫情期间聚集感染;“云祭祀”这种文明祭扫方式,不仅能完成远在异乡的人们祭扫的心愿,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①D
②【示例1】周进,六十多岁的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当那群商人答应替他捐监生,让他获得乡试资格时,他居然趴在地上向他们磕头,让人觉得可笑,这可笑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他的可悲,他终身匍匐在科举脚下,耗尽毕生精力,直到六十多岁,还没获得乡试资格,且执迷不悟,让人觉得可悲。
【示例2】匡超人进学之后,居然自命不凡,向别人吹嘘自己是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让人觉得可笑。这一可笑行为说明他踏进儒林之后就受到了腐蚀,丧失了淳朴善良的本性,人格沦丧,因而也是可悲的。
【知识点】活动设计;语言得体;语言简明;《水浒传》;《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1)活动常有:演讲比赛、讲座、手操报比赛、作文竞赛等。这里可以举行有关”云“的讲座、比赛等。
(2)向爸爸或妈妈介绍下“云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益处,比如网购便利还实惠,网上预约节省时间等。
(3)①少华山落草,错误。原文是在二龙山落草。
②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路过的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他捐了个监生。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匡超人是温州府乐清县人,他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自小上过几年学,因家贫无力读不成了,跟一个买柴的客人到省城帮忙记帐。不料客人折本倒闭,匡超人不得不靠给人拆字混日子,这时他才二十二岁。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却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考取教习后的自命不凡,吹自己为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而贻笑大方。
故答案为:(1)举行“互联网网络安全知识”讲座;开展“拥抱网络,健康成长”手抄报比赛
(2)妈妈(爸爸)“云生活”的好处有很多,比如云诊新,让我们在家里就能看病,节省了去医院排队挂号的时间;“云购物”,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选购自己喜欢的商品,避免了疫情期间聚集感染;“云祭祀”这种文明祭扫方式,不仅能完成远在异乡的人们祭扫的心愿,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3)①D
②周进,六十多岁的周进在贡院撞号板痛哭,当那群商人答应替他捐监生,让他获得乡试资格时,他居然趴在地上向他们磕头,让人觉得可笑,这可笑行为的背后蕴含着他的可悲,他终身匍匐在科举脚下,耗尽毕生精力,直到六十多岁,还没获得乡试资格,且执迷不悟,让人觉得可悲。
匡超人进学之后,居然自命不凡,向别人吹嘘自己是读书人所供奉的“先儒”,让人觉得可笑。这一可笑行为说明他踏进儒林之后就受到了腐蚀,丧失了淳朴善良的本性,人格沦丧,因而也是可悲的。
【点评】(1)本题考查设计活动环节。活动常有:演讲比赛、讲座、手操报比赛、作文竞赛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围绕”云生活“展开描写,语言简洁明了,有逻辑,突出重点即可。
(3)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 注意理解名著作者文学常识、名著人物分析及相关事件理解等。
【答案】6.茂盛的样子;居高而下;意趣/情趣
7.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8.贬谪;跟从
9.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10.相同:苏轼和欧阳修都遭遇贬谪,且都有寄情山水之乐。甲文“太守之乐”中蕴含着与民同乐,流露出作者想要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乙文的“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是一个人深入自然,纵情享受的快乐。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醉翁亭记;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5)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阅读之情感分析。在文中找到有关”乐“的句子,翻译后,结合作者生平,理解表达了作者具体情感。
【附参考译文】
【甲】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乙】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6.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临:居高而下。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意:这里指情趣。
故答案为:茂盛的样子;居高而下;意趣、情趣
7.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得、寓、芳、发、秀、繁阴”。得:领会。寓:寄托。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发:开放。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②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8.①子瞻迁于齐安:子瞻被贬到齐安。迁:贬谪
②从子瞻游: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从:跟从
故答案为:贬谪、跟从
9.例句翻译为: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除了结合翻译外,断句还需注意句子成分,即以”人做了何事,结果如何“或”这件事怎么样“的格式去划分。
故答案为: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
10.【甲】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翻译为: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这里其实是写欧阳修寄情山水的同时,更注意与民同乐。
【乙】而姑寓焉。翻译为: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里其实是写苏轼独自一人享山水之乐。
故答案为:相同:苏轼和欧阳修都遭遇贬谪,且都有寄情山水之乐。甲文“太守之乐”中蕴含着与民同乐,流露出作者想要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乙文的“子瞻之乐”是自得其乐,是一个人深入自然,纵情享受的快乐。
【答案】11.A
12.①学校体育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②政府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价值以及教学改革要求;
③体育中考的分值将逐年增加,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会使中考分数差距放大;
④体育比赛好处众多,可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心智禀赋,使其终身受益。(意思对即可)
13.【示例1】赞同。因为增加体育中考分数,可以引起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会促进学生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心智禀赋,终身受益。
【示例2】不赞同。因为增加分值,对于体育不够优秀的孩子非常不利,运动水平差异造成的分数差距又只能通过文化课成绩追分,孩子的学业压力就会加大,也容易使体育课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训练,并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知识点】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根据“人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这个事情怎么样”的格式,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3)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及个人看法。要求读懂材料,掌握主题。先表明态度,接着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理由,语言简洁明了即可。
11.A:错误在于内容扩大。【材料一】原话是:一半左右的学校没有在四年级按照国家课程上体育课,不是全年级。
故答案为:A
12.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材料一】①:受过重的应试倾向影响,学生体质堪忧,近视、肥胖的现象比比皆是,且随着年级上升,学生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伴随而来的是意志品质低下,心理健康水平亟待提高。
【材料二】:明确界定了体育和美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和价值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教学改革要求。
【材料三】②:但体育中考分数的增加,对于体育不够优秀的孩子非常不利,运动水平差异造成的分数差距又只能通过文化课成绩追分,无形之中,孩子的学业压力就会加大。
【材料四】⑤:如果在孩子成绩过得去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一点符合身体特长的技能,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他们的心智禀赋,终身受益。
故答案为:①学校体育并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
②政府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价值以及教学改革要求;
③体育中考的分值将逐年增加,不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会使中考分数差距放大;
④体育比赛好处众多,可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的心智禀赋,使其终身受益。
13.赞同可以从体育锻炼身体,让学生劳逸结合,放松心情入手。不赞同可以从增加学生学习压力,应试教育的体育对学生身体并无大益入手。语言简洁明了即可。
故答案为: 赞同。因为增加体育中考分数,可以引起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会促进学生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适当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这将能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心智禀赋,终身受益。
不赞同。因为增加分值,对于体育不够优秀的孩子非常不利,运动水平差异造成的分数差距又只能通过文化课成绩追分,孩子的学业压力就会加大,也容易使体育课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训练,并不能真正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答案】14.D
15.①句中的数字既写出了西湾村人世世代代在百亩园勤勤恳恳地劳作,也写出了百亩园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是西湾村人赖以生存且无法离开的家园。
②【示例1】一次又一次。强调六安爷把锄头探进苗垅里的次数之多,锄地时的耐心与执着,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之情。【示例2】稳稳地。强调六安爷锄地时的认真细致,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之情。
16.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作者借这句话来表达了六安爷对百亩园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以及知道百亩园将不复存在时内心的隐痛;随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17.①“锄”也是一种劳作行为,六安爷锄地贯穿全文,体现着农人扎根土地的执着,小说正是通过“锄”展现六安爷在锄地过程中得到了精神满足和有所寄托,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土地质朴的热爱与眷恋。②“锄”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农具,将农民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世世代代生长,生活、劳作在土地上,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锄”浓缩了人与土地的关系。③“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意味着“锄”正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而逐渐淡出劳作者的生命,展现了农人与土地告别时的无奈和悲伤。④小说借“锄”反映了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冲突,表现作者由此产生的思考
【知识点】重音;数词;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①本题考查数字的作用。数字多次出现,就要联系数字形容的主语去分析,看数字是否体现主语的某种属性,如强调人多,强调次数多,强调作用大等等,联系句子分析即可。
②本题考查朗读重音。朗读时句子里的关键字会重读表示强调,这个关键字一般是叠词、颜色词、情感词、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语。
(3)本题考查语句多次出现的作用。阅读中如果一句话或者一个词多次出现,可能的作用是:反复强调;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作者何种情感。
(4)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结合文章内容和链接材料,读懂文章大意及主题,结合链接材料的主题去分析。含义包括本义和语境义,答题要答出主旨情感。
14.D. “作者对环保问题的思考,告诉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错误。本文讲述了一个年迈的农夫六安爷坚持每天去百亩园锄地的故事。 六安爷虽然年老且视力不佳,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拄着锄把前往百亩园锄地,他的行为被村民们误解为是为了“过瘾”。实际上,六安爷锄过的地里庄稼都长得很好,引发了人们对保护耕地的思考。
故答案为:D
15.①耕种几千年几百代,洒下几千斤几万斤汗水,收获几百万几千万粮食,这些粮食养活世世代代人。这些数字,写出了西湾村人一直在努力耕种的情形,写了百亩园历史悠久,土壤肥沃,是西湾村人赖以生存的福地。
②一次又一次。强调六安爷锄地的次数之多,突出六安爷的耐心与执着,表现他对土地的喜爱和不舍。稳稳地,强调六安爷锄地时仔细认真的态度。两个词都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都可以重读。
故答案为:①句中的数字既写出了西湾村人世世代代在百亩园勤勤恳恳地劳作,也写出了百亩园历史悠久、土地肥沃,是西湾村人赖以生存且无法离开的家园。
②【示例1】一次又一次。强调六安爷把锄头探进苗垅里的次数之多,锄地时的耐心与执着,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之情。【示例2】稳稳地。强调六安爷锄地时的认真细致,表现了他对百亩园的眷恋之情。
16.①“我不是锄地,我在过瘾。”在文章中反复出现,文章围绕这句话展开,这句话是文章的线索。
②六安爷说自己不是在锄地,是在过瘾,写了六安爷对百亩园的眷恋。其实是作者借六安爷之口表达了对百亩园的眷念。根据第六段“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可知,土地被卖了,作者对百亩园即将消失很痛心。
③根据第八段“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可知,如今时代在发展,但是农村文明和农业文化却在冲击下快消失了。六安爷也只能锄地过过瘾了,引发读者深思。
故答案为: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作者借这句话来表达了六安爷对百亩园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以及知道百亩园将不复存在时内心的隐痛;随着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17.①六安爷虽然年老且视力不佳,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拄着锄把前往百亩园锄地,锄地表现他对土地的热爱。
②根据第六段“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可知,锄地也是农民的动作,锄地给农民提供了食物。
根据【链接材料一】“试图以一件件农具串联起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地的农村故事”可知,“锄”让人们和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③根据【链接材料二】“当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时,我的心情十分复杂”写了农业生产在淡出人们的生活,农业文明在消失,作者为此痛心。
④根据第六段“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可知,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文明和农业文化却在冲击下快消失了,引发读者对农业文明出路的深思。
故答案为:①“锄”也是一种劳作行为,六安爷锄地贯穿全文,体现着农人扎根土地的执着,小说正是通过“锄”展现六安爷在锄地过程中得到了精神满足和有所寄托,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土地质朴的热爱与眷恋。
②“锄”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农具,将农民与土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世世代代生长,生活、劳作在土地上,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可以说“锄”浓缩了人与土地的关系。
③“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农具、风情开始在中国农村消失,甚至连土地也在消失”,意味着“锄”正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而逐渐淡出劳作者的生命,展现了农人与土地告别时的无奈和悲伤。
④小说借“锄”反映了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冲突,表现作者由此产生的思考。
18.【答案】略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题。
第一,审题:“告别"这个话题,非常贴近生活实际,能让我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丰富的提示语,能为我们迅速打开记忆的仓库,找到写作的素材。告别的对象,非常广泛。"告别某个人”,如与老师告别、亲人告别、与朋友告别等;“告别某个地方"”,如告别母校、告别游乐园等;“告别一段时光”,如告别童年生活、暑假生活、初中生活等;“告别一种心情",如告别自己的烦恼、忧伤、苦闷;“告别一种习惯”,如告别自身的一些懒惰、马虎、沉迷于网吧等坏习惯......
第二,文体选择:本题适合写记叙抒情类的文章。在告别中,我们不断长大,渐渐成熟。告别引发我们美好的祝福。我们可以定格一次难忘的告别场景,可以聚焦几个典型的告别镜头,可以回忆一起走过的日子里发生的动人的故事等,来表达自己对告别的思考。关于告别的话题很多,拣那些激荡你内心的、最有震撼力的材料,用诗意的文笔将它再现出来,你会获得一次作文成功的体验。
第三,立意和选材:
立意: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仍然记得小时候我与哥哥一起钓虾的情景,一个个皮肤晒得黑黑的,冒着骄阳,扛着工具,抄熟悉的小路,到池塘边钓虾。每当我被虾钳到时,总会哇哇大叫,使劲地甩着,就是无法挣脱那只大龙虾的“魔爪”,哥哥总是一边笑着,一边给我取下龙虾,给我揉揉手指,于是我便破涕为笑了。哦!别了,那熟悉的留着我们深深足迹的池塘。立意:告别,一首美丽的歌谣。纵观历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告别是悲壮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告别是凄婉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告别是豪迈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的告别是难舍的。立意:告别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重新出发。选材:花蕊告别花芎,初绽花信,收获一瞬的惊艳与芳华;雏鸟告别心底的畏惧,振翅高飞,翱翔于九天之上;少年告别苍老的父母,独自漂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而我,亲眼目睹了一场叶的告别,感受到生命的不息,感受到重新开始前进的力量!
【点评】考查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往往要求比较宽泛,但是我们写作者必须善于化大为小,从小切口、小角度来写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列好提纲,确定详略。除了审题、立意和选材外,我们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