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5:34:13

文档简介

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目标导学】
1.通过相关史料,理解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认识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唐朝形成了较为和谐的民族环境(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观察《唐朝前期(后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知道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绘制唐朝疆域示意图。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文成公主入藏
思考:右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求婚使者的场景。与图片描绘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指出这一事件的意义。
1.事件: 。
2.意义:促进了吐蕃 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 关系。
思维指引 唐朝和吐蕃是两个并立的政权,不是隶属关系。唐蕃友好的史实还有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会盟。
历史解释
二、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1.思考:阅读右侧史料,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指出反映“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的史实。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 的民族政策。
(2)史实:西北各族尊奉唐太宗为“ ”。
2.思考:观察右侧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的表格,并完成唐朝疆域四至示意图,指出唐朝的地位。
(1)民族关系
项目 概况 关系 治理方式
突厥 隋朝时,突厥汗国以 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势力 击败东突厥汗国;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 ;744年,唐朝平定后突厥汗国 唐朝先后设置 和
回纥 唐玄宗时,首领 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 唐朝后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号
渤海 7世纪,粟末靺鞨基本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渤海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 ”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 ,以渤海为号
南诏 云南洱海的六诏由南诏统一 皮逻阁孙子朝见唐玄宗;派人去成都求学 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
(2)唐朝疆域
史料实证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时空观念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南省三亚市成功举办,增进了民族团结和谐。我国隋唐时期就十分重视民族交往。
【任务驱动1】送尊称
材料一 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摘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写出被称为“天可汗”的人物。(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被称为“天可汗”的原因。(1分)
【任务驱动2】理方式
材料二 唐朝与周边部族、政权关系
部族、政权 重要事件
突厥 唐初,突厥颉利、突利可汗举国南下,唐太宗亲征。贞观二年,突利可汗降,于幽州至灵州分突利故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
西域 贞观十三年,唐军入吐鲁番,高昌亡,次年唐于其地设西州,置安西都护府
吐蕃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建中四年,唐蕃清水会盟,盟文规定唐蕃界线
云南 738年,唐玄宗赐南诏首领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及其地理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在处理与周边部族、政权关系时所采取的主要方式。(3分)
【任务驱动3】看影响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3分)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跨学科·文学]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 )
A.文成公主 B.王昭君
C.张骞 D.杜如晦
2.[历史解释]自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赞干布去世共十年的时间内,吐蕃从未与唐发生冲突,唐蕃“数十年间,一方清净”。由此可知文成公主入藏 ( )
A.使新疆归属唐朝管辖
B.增进了唐蕃友好和平
C.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D.扩大唐文化的影响力
3.唐朝先后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的地区是 ( )
A.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B.内蒙古的阴山南北地区
C.京师的长城南北地区
D.陕西的大散关南北地区
4.唐朝时期,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其中,回纥首领被封为 ( )
A.天可汗 B.渤海郡王
C.云南王 D.怀仁可汗
5.《旧唐书》记载,先天二年(713年)唐朝派人册封“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大祚荣政权始以“渤海国”名号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这说明 ( )
A.唐太宗受到草原少数民族拥戴
B.唐朝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
C.唐朝统治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
D.西北少数民族接受了唐朝册封
6.“贞观十四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入藏;此后,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可推测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除割据势力
C.繁荣商品贸易 D.边疆地区发展
7.唐朝疆域极其辽阔,王夫之说:“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唐朝的疆域西北到 ( )
A.贝加尔湖         B.外兴安岭
C.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D.咸海
【B 思维进阶】
8.[跨学科·艺术](2024·惠州模拟)下面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这反映出,当时 ( )
名称 插梳 乌蛮髻 回鹘髻
图示
A.社会等级决定女性装扮
B.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C.民族交融影响社会审美
D.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9.[历史解释]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各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 )
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其他各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其他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10.唐朝时出现了多民族共存、交流、交融的盛况。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及方式。(4分)
材料二
①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
②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唐·元稹
(2)根据材料二诗句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提炼一个主题,(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2分)第5课 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目标导学】
1.通过相关史料,理解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认识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唐朝形成了较为和谐的民族环境(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2.观察《唐朝前期(后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知道唐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绘制唐朝疆域示意图。认识唐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文成公主入藏
思考:右图描绘了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派来求婚使者的场景。与图片描绘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指出这一事件的意义。
1.事件:文成公主入藏。
2.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思维指引 唐朝和吐蕃是两个并立的政权,不是隶属关系。唐蕃友好的史实还有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会盟。
历史解释
二、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
1.思考:阅读右侧史料,反映了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指出反映“种落皆依朕如父母”的史实。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史实:西北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2.思考:观察右侧两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的表格,并完成唐朝疆域四至示意图,指出唐朝的地位。
(1)民族关系
项目 概况 关系 治理方式
突厥 隋朝时,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势力 唐太宗击败东突厥汗国;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744年,唐朝平定后突厥汗国 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回纥 唐玄宗时,首领骨力裴罗统一漠北,建立回纥汗国 唐朝后期,双方贸易往来频繁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号怀仁可汗
渤海 7世纪,粟末靺鞨基本统一各部,建立政权 渤海与唐朝经贸往来频繁,经济文化发展很快,被称为“海东盛国”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以渤海为号
南诏 云南洱海的六诏由南诏统一 皮逻阁孙子朝见唐玄宗;派人去成都求学 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2)唐朝疆域
史料实证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时空观念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4年11月22日至30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海南省三亚市成功举办,增进了民族团结和谐。我国隋唐时期就十分重视民族交往。
【任务驱动1】送尊称
材料一 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摘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写出被称为“天可汗”的人物。(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被称为“天可汗”的原因。(1分)
答: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原因: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深得西北各族的拥护与爱戴。
【任务驱动2】理方式
材料二 唐朝与周边部族、政权关系
部族、政权 重要事件
突厥 唐初,突厥颉利、突利可汗举国南下,唐太宗亲征。贞观二年,突利可汗降,于幽州至灵州分突利故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
西域 贞观十三年,唐军入吐鲁番,高昌亡,次年唐于其地设西州,置安西都护府
吐蕃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建中四年,唐蕃清水会盟,盟文规定唐蕃界线
云南 738年,唐玄宗赐南诏首领皮逻阁名为蒙归义,进爵为云南王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代疆域变化及其地理基础》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在处理与周边部族、政权关系时所采取的主要方式。(3分)
答:方式:武力征服;设立机构;政治和亲;会盟通好;册封首领。
【任务驱动3】看影响
材料三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3分)
答: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边疆地区得到开发,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各族地区的统辖,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往来,促进了民族交融;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跨学科·文学]唐朝时期,和亲成为民族交融的重要表现,颂扬这一历史佳话的诗句有:“西去和亲戈壁沙,香车泪洒故乡霞。边关大漠呈新月,雪域高原视旧家。”诗句中“西去和亲”的人是(A)
A.文成公主 B.王昭君
C.张骞 D.杜如晦
2.[历史解释]自文成公主入藏到松赞干布去世共十年的时间内,吐蕃从未与唐发生冲突,唐蕃“数十年间,一方清净”。由此可知文成公主入藏 (B)
A.使新疆归属唐朝管辖
B.增进了唐蕃友好和平
C.促进了西域经济发展
D.扩大唐文化的影响力
3.唐朝先后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的地区是 (A)
A.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
B.内蒙古的阴山南北地区
C.京师的长城南北地区
D.陕西的大散关南北地区
4.唐朝时期,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其中,回纥首领被封为 (D)
A.天可汗 B.渤海郡王
C.云南王 D.怀仁可汗
5.《旧唐书》记载,先天二年(713年)唐朝派人册封“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从此,大祚荣政权始以“渤海国”名号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这说明 (B)
A.唐太宗受到草原少数民族拥戴
B.唐朝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
C.唐朝统治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
D.西北少数民族接受了唐朝册封
6.“贞观十四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金城公主入藏;此后,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可推测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D)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除割据势力
C.繁荣商品贸易 D.边疆地区发展
7.唐朝疆域极其辽阔,王夫之说:“前有汉,后有宋,皆所不逮。”唐朝的疆域西北到 (C)
A.贝加尔湖         B.外兴安岭
C.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 D.咸海
【B 思维进阶】
8.[跨学科·艺术](2024·惠州模拟)下面是盛唐时期常见的女性发髻样式。这反映出,当时 (C)
名称 插梳 乌蛮髻 回鹘髻
图示
A.社会等级决定女性装扮
B.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C.民族交融影响社会审美
D.妇女地位得到提高
9.[历史解释]隋唐时,四方传入的各族音乐有十四种之多,唐代士大夫多醉心胡乐,以至王建有诗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这反映了 (A)
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B.其他各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
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D.四方其他民族仰慕中原文化
10.唐朝时出现了多民族共存、交流、交融的盛况。阅读下列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首领“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以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在形式上保留当地原有统治机构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摘编自孙懿《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原则及方式。(4分)
答:原则:“华夷无别”“华夷同重”。
方式:册封、和亲、以夷治夷。
材料二
①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唐·陈陶
②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唐·元稹
(2)根据材料二诗句所反映的共同历史现象,提炼一个主题,(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答:主题:唐朝民族交融(交往)。
说明:①反映的是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和亲后,西藏风俗习惯趋同大唐,体现民族交往及融合。②反映的是唐朝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不断交融。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2分)
答:因素:民族交融,各民族的交流、互相借鉴、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的支持与改革。(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