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素养 提升赋能(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历史下册素养 提升赋能(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6:12:46

文档简介

素养提升赋能
【核心素养一】唯物史观
【解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解法】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考法】
1.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 )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2.宋代科举考试中,各省考试录取的名额均有限定。为了维持南北地区之间取士人数的均衡,北宋熙宁年间,政府特许北方五路地区推荐学生免考“发解试”(考中即为举人)而直接参加省考。此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加强 B.北方人口南迁
C.科举考试录取公平 D.户籍制度的管理混乱
3.如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 )
A.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
【核心素养二】时空观念
【解读】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解法】时空观念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考查角度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明确史事的进程。
【考法】
4.隋炀帝出征辽东,“兴百余万众,馈运(运送粮食)者倍之”。观察下图,若从大运河中心向涿郡(今北京)运粮运兵,需经过大运河的 ( )
A.邗沟 B.通济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5.如图是唐宋进士出身对比图(%),这反映出科举制 ( )
A.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蕴含了崇文抑武的思想 D.杜绝了徇私舞弊的现象
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核心素养三】史料实证
【解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解法】
(1)命题角度主要依托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等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2)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考法】
7.右图是三彩男装女立俑,女着男装是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这印证了唐朝 ( )
A.社会风气开放
B.绘画名家辈出
C.都市商业繁荣
D.对外贸易发达
8.《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春正月辛巳……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 ( )
A.促进了清朝的对外交流 B.加强了清朝的民族交融
C.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D.扩展了清朝的疆域面积
【核心素养四】历史解释
【解读】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解法】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考查角度:
(1)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2)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
【考法】
9.材料解析
材料一 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
材料二 中国历代(部分)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时期 北方耕地面积(亿市亩) 南方耕地面积(亿市亩)
魏晋南北朝 1.925 1.925
隋唐 3.21 3.21
辽宋夏金元 2.59 4.61
明 4.39 6.31
清 4.31 16.19
(一市亩约等于666.67平方米)
材料三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 890 307石,北方5 224 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摘编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一个主题,并据材料加以说明。(6分)
【核心素养五】 家国情怀
【解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解法】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要求:
(1)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3)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考法】
10.如图为1965年考古学家在中亚古城撒马尔罕发掘的壁画《武则天乘龙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和众女所乘的龙舟、所梳的双环望仙髻、乐伎所用云和琴,是典型的中原地区的唐代器物,都是中亚原本所无,画工如果没见过实物,断然不可能画得这样惟妙惟肖。这表明 ( )
A.武则天曾在中亚撒马尔罕泛舟 B.中亚地区为大唐的疆域
C.撒马尔罕人有端午节泛舟的习俗 D.盛唐文化对中亚地区影响深远
11.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 ( )
A.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 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
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 D.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素养提升赋能
【核心素养一】唯物史观
【解读】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解法】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唯物史观: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考法】
1.在评价唐太宗时,《旧唐书》主要肯定了他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新唐书》主要肯定了他在平隋建唐和国家治理方面的贡献,同时也提到了他好大喜功等不足。由此可以看出 (D)
A.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 B.两部史书对唐太宗的评价完全一致
C.《新唐书》的史学价值高于《旧唐书》 D.历史评价带有主观性,需多方考证
2.宋代科举考试中,各省考试录取的名额均有限定。为了维持南北地区之间取士人数的均衡,北宋熙宁年间,政府特许北方五路地区推荐学生免考“发解试”(考中即为举人)而直接参加省考。此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A.经济重心南移的加强 B.北方人口南迁
C.科举考试录取公平 D.户籍制度的管理混乱
3.如图所示,北京城虽历经元朝、明朝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种建筑风格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 (C)
A.城市的建筑技术遥遥领先 B.注重城市规划科学合理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念 D.北京城是国际性大都市
【核心素养二】时空观念
【解读】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解法】时空观念包括时间与空间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考查角度侧重于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明确史事的进程。
【考法】
4.隋炀帝出征辽东,“兴百余万众,馈运(运送粮食)者倍之”。观察下图,若从大运河中心向涿郡(今北京)运粮运兵,需经过大运河的 (C)
A.邗沟 B.通济渠 C.永济渠 D.江南河
5.如图是唐宋进士出身对比图(%),这反映出科举制 (B)
A.推动了门阀政治的发展 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蕴含了崇文抑武的思想 D.杜绝了徇私舞弊的现象
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C)
【核心素养三】史料实证
【解读】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解法】
(1)命题角度主要依托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等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
(2)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考法】
7.右图是三彩男装女立俑,女着男装是唐代女子服饰的一大特点。这印证了唐朝 (A)
A.社会风气开放
B.绘画名家辈出
C.都市商业繁荣
D.对外贸易发达
8.《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甲子春正月辛巳……罗刹踞雅克萨、尼布楚二城,饬断其贸易,萨布素以兵临之”。该事件 (C)
A.促进了清朝的对外交流 B.加强了清朝的民族交融
C.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D.扩展了清朝的疆域面积
【核心素养四】历史解释
【解读】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
【解法】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考查角度:
(1)客观论述历史问题,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2)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
【考法】
9.材料解析
材料一 西汉至南宋南北方户数变化
材料二 中国历代(部分)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时期 北方耕地面积(亿市亩) 南方耕地面积(亿市亩)
魏晋南北朝 1.925 1.925
隋唐 3.21 3.21
辽宋夏金元 2.59 4.61
明 4.39 6.31
清 4.31 16.19
(一市亩约等于666.67平方米)
材料三 天下岁入粮数,南方6 890 307石,北方5 224 393石。江浙行省、江西行省占全国比重尤高,各约占37%和10%。
——摘编自[明]宋濂等《元史·食货志》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一个主题,并据材料加以说明。(6分)
答:主题: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说明:从西汉到南宋,南北方户数总体上呈南增北降趋势;宋朝时,南方户数超过北方;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朝,南方耕地面积增加较多,尤其是南宋以后,南方耕地面积远超北方;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政府鼓励南方的开发,南宋以后,南方岁入粮数超过北方。
【核心素养五】 家国情怀
【解读】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解法】要注意以下几种基本的要求:
(1)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3)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考法】
10.如图为1965年考古学家在中亚古城撒马尔罕发掘的壁画《武则天乘龙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和众女所乘的龙舟、所梳的双环望仙髻、乐伎所用云和琴,是典型的中原地区的唐代器物,都是中亚原本所无,画工如果没见过实物,断然不可能画得这样惟妙惟肖。这表明 (D)
A.武则天曾在中亚撒马尔罕泛舟 B.中亚地区为大唐的疆域
C.撒马尔罕人有端午节泛舟的习俗 D.盛唐文化对中亚地区影响深远
11.唐诗中有大量描写自然山川的诗作。从地域上看,神奇秀丽的江南、文化底蕴丰厚的中原、奇峭险峻的巴蜀、壮美奇异的边地山水风光尽收其中。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这些诗作 (D)
A.丰富了古代诗歌的体裁 B.体现出对藩镇割据无比痛恨
C.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 D.有利于加强国家认同的观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