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5:55:55

文档简介

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目标导学】
1.通过契丹和西夏文字、货币等史料,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建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知道北宋、辽、西夏间和战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宋夏议和,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家国情怀)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思考:识读右侧史料,完善“契丹”“党项”相关政权建立与统治的信息。
1.辽的建立
(1)建立:916年,契丹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上京,后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2)统治措施: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 ,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的建立
(1)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 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2)统治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 、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 ,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历史解释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思考:右侧史料反映了哪一盟约的内容 研读教材,分析这一盟约签订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影响。
1.盟约: 。
2.背景: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东京,宰相 力劝皇帝亲征, 率兵来到澶州城,打退辽军。
3.概况: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 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 ”。
4.影响:使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 。
史料实证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宋军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
2.议和: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 ,宋给西夏“ ”。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思维指引 ①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②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时空观念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錾花银靴(现为内蒙古博物院藏)用厚0.05厘米的薄银片仿照靴的实物做成,靴两侧各錾两只飞凤,凤首有“翠毛”,尾长下垂,卷云纹作陪,线条自然流畅,银靴錾花纹为鎏金,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间的交融。
【任务驱动1】史料实证篇
材料一
(1)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据此判断材料一所示货币的史料类型,(1分)并归纳三幅图片中货币的相似之处。(3分)
【任务驱动2】唯物史观篇
材料二 宋辽澶渊之盟规定:(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摘编自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澶渊之盟内容的特点。(2分)有人说,盟约是不平等的,是屈辱的,谈谈你的评价。(3分)
【任务驱动3】历史解释篇
材料三 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2分)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诗句反映契丹人的生活方式以 ( )
A.农耕为主 B.游牧为主
C.打渔为主 D.流浪为主
2.[史料实证](2024·湛江期末)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宋辽关系的第一手史料是 ( )
A.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
B.《资治通鉴》译注本
C.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D.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
3.[时空观念](2024·淄博模拟)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特征。如图漫画再现了辽、西夏、北宋时期的政权格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D.早期国家的发展
4.1004年,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兵锋直指都城东京,宋廷朝野震动,欲迁都南逃。这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 ( )
A.司马光 B.房玄龄 C.王安石 D.寇准
5.(2024·南阳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等
B.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并向他们俯首称臣
C.“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D.“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及贸易往来
6.(2024 大理期末)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而且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说明各政权之间 ( )
A.经济互补性强 B.军事斗争不断
C.习俗无法融合 D.矛盾已经消除
【B 思维进阶】
7.[历史解释](2024 中山期末)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立即下令更改河北沿边有“戎”“虏”字样的地名,“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宁边曰永定,定远曰永静,定羌曰保德,平虏城曰肃宁”。宋真宗这一做法意在 ( )
A.消除民族隔阂 B.解决利益分歧
C.缓和民族矛盾 D.扭转战争局势
8.(2024·张家口期末)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9.宋朝的民族关系复杂多变,和战交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南下,双方签订协议,北宋北部边防基本安定。后来,北宋与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①(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②澶渊之盟……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③神宗初即位……一日语及辽事,曰:“……盖辽人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数十万,且事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图:河北辽墓壁画《备茶图》(约公元1093年),描绘了备茶煮茶的场景,图中炉子左侧的契丹少女在推茶碾,右侧吹火的少年头顶的发式是典型契丹人的发式。
(1)根据材料一,概述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2分)分析与北宋“屡战屡败”有关的治国方针。(1分)
(2)材料二中的三则史料分别表达了对澶渊之盟的不同观点。请将与观点对应正确的史料填写在横线上。(填写序号即可,3分)
支持“和议是统治者的耻辱”的史料是 。
支持“和议不利于军事发展”的史料是 。
支持“和议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史料是 。
(3)指出材料三中图片所反映的契丹人的生活习俗。(1分)根据材料三的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2分)第9课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目标导学】
1.通过契丹和西夏文字、货币等史料,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建立(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知道北宋、辽、西夏间和战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及宋夏议和,思考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认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友好交往始终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家国情怀)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辽与西夏的建立
思考:识读右侧史料,完善“契丹”“党项”相关政权建立与统治的信息。
1.辽的建立
(1)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都城在上京,后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
(2)统治措施:阿保机建立政权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2.西夏的建立
(1)建立: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2)统治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定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历史解释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思考:右侧史料反映了哪一盟约的内容 研读教材,分析这一盟约签订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影响。
1.盟约:澶渊之盟。
2.背景: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威胁都城东京,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率兵来到澶州城,打退辽军。
3.概况:1005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
4.影响:使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史料实证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宋军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
2.议和:1044年,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赐”。议和后,宋夏虽时有战事,但关系一直较为稳定。
思维指引 ①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和战交错,但“和”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②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但无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时空观念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錾花银靴(现为内蒙古博物院藏)用厚0.05厘米的薄银片仿照靴的实物做成,靴两侧各錾两只飞凤,凤首有“翠毛”,尾长下垂,卷云纹作陪,线条自然流畅,银靴錾花纹为鎏金,体现了契丹贵族的奢华生活,也反映了契丹文化与中原文化间的交融。
【任务驱动1】史料实证篇
材料一
(1)史料按表现形式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类型。据此判断材料一所示货币的史料类型,(1分)并归纳三幅图片中货币的相似之处。(3分)
答:类型:实物史料。相似之处:外形相似,都是圆形方孔;材质相似,都是金属货币;货币上的文字相似,契丹与西夏的文字是仿汉字而造;作用相似,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等。
【任务驱动2】唯物史观篇
材料二 宋辽澶渊之盟规定:(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摘编自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澶渊之盟内容的特点。(2分)有人说,盟约是不平等的,是屈辱的,谈谈你的评价。(3分)
答:特点:政治上,宋、辽相对平等,相互承认其正统性;经济上,宋赔偿“岁币”,妥协退让。评价:澶渊之盟是在北宋取胜的情况下签订的,因此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使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意思相近即可)
【任务驱动3】历史解释篇
材料三 宋朝在雄州等地开设了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辽国对宋朝的出口,有牲畜、矿物等特产。辽国从宋朝进口了大量物资,民众的吃穿用住等越来越依赖宋朝的供应,甚至辽国干脆放弃了铸币权,城内全部流通宋币。与此同时,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使其更接近中原汉族士民。
——摘编自唐博《千年雄安:宋辽时代的榷场边贸》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辽时代榷场边贸的积极影响。(2分)
答:影响: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化认同;丰富两地民众的物质生活;有利于边贸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宋辽相对紧张的关系(或有利于改善辽宋政治关系)。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诗句反映契丹人的生活方式以 (B)
A.农耕为主 B.游牧为主
C.打渔为主 D.流浪为主
2.[史料实证](2024·湛江期末)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宋辽关系的第一手史料是 (D)
A.陶晋生著《宋辽关系史研究》
B.《资治通鉴》译注本
C.出土的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D.宋辽边关古战道遗址
3.[时空观念](2024·淄博模拟)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其时代特征。如图漫画再现了辽、西夏、北宋时期的政权格局,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B)
A.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B.民族政权的并立
C.大一统国家的形成 D.早期国家的发展
4.1004年,辽萧太后和辽圣宗亲率大军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兵锋直指都城东京,宋廷朝野震动,欲迁都南逃。这时,力劝皇帝亲征的宰相是 (D)
A.司马光 B.房玄龄 C.王安石 D.寇准
5.(2024·南阳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宋朝皇帝每年要向游牧民(辽、西夏)‘送礼’……(‘送礼’)是宋朝一个致命的弱点,它使游牧民入侵十分容易。‘送礼’政策实行了一个半世纪。”对于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送礼”指的是北宋统治者缴纳的岁币等
B.宋朝皇帝向两个游牧民族(辽、西夏)“送礼”并向他们俯首称臣
C.“送礼”给宋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D.“送礼”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边境安定及贸易往来
6.(2024 大理期末)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而且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辽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这说明各政权之间 (A)
A.经济互补性强 B.军事斗争不断
C.习俗无法融合 D.矛盾已经消除
【B 思维进阶】
7.[历史解释](2024 中山期末)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立即下令更改河北沿边有“戎”“虏”字样的地名,“改威虏军曰广信,静戎曰安肃,破虏曰信安,平戎曰保定,宁边曰永定,定远曰永静,定羌曰保德,平虏城曰肃宁”。宋真宗这一做法意在 (C)
A.消除民族隔阂 B.解决利益分歧
C.缓和民族矛盾 D.扭转战争局势
8.(2024·张家口期末)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要以违约则罢和市”,后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C)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9.宋朝的民族关系复杂多变,和战交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北宋统一后,两次北伐均告惨败。后来辽军南下,双方签订协议,北宋北部边防基本安定。后来,北宋与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①(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②澶渊之盟……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③神宗初即位……一日语及辽事,曰:“……盖辽人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数十万,且事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 ”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图:河北辽墓壁画《备茶图》(约公元1093年),描绘了备茶煮茶的场景,图中炉子左侧的契丹少女在推茶碾,右侧吹火的少年头顶的发式是典型契丹人的发式。
(1)根据材料一,概述北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2分)分析与北宋“屡战屡败”有关的治国方针。(1分)
答: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有战有和。方针:崇文抑武。
(2)材料二中的三则史料分别表达了对澶渊之盟的不同观点。请将与观点对应正确的史料填写在横线上。(填写序号即可,3分)
支持“和议是统治者的耻辱”的史料是③。
支持“和议不利于军事发展”的史料是②。
支持“和议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史料是①。
(3)指出材料三中图片所反映的契丹人的生活习俗。(1分)根据材料三的图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2分)
答:饮茶;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间和平,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