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5:52:28

文档简介

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目标导学】
1.认识元朝建立、统一、发展的过程,理解元朝的统一对中华民族交融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知道行省制的措施与影响,了解元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因地制宜的管辖方式,认识到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感悟成吉思汗、忽必烈所拥有的坚强意志和远大抱负,学习陆秀夫、文天祥的崇高气节(家国情怀)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元朝的建立
1.思考:右侧史料中的蒙古草原的战乱情景是怎样被改变的
改变:1206年, (成吉思汗)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2.政权壮大:
(1)蒙古1227年灭 ,1234年灭 ,此后与南宋长期对峙。
(2)1260年, 继承汗位。他接受汉人儒臣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 。
3.元朝建立: 年,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 。
历史解释
有星的天,旋转着。
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转着。
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
——摘自《中国历史》
七下P58
二、元朝的统一
1.统一过程: 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南宋灭亡后,大臣陆秀夫、 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2.元朝疆域:是我国历史上 的朝代。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 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家国情怀
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元世祖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都严词拒绝。文天祥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
——摘编自《中国历史》
七下P60人物扫描
三、元朝的统治(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思考:结合右侧图示,归纳元朝的统治措施。
中 央 行政 设 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分六部
军政 设 负责全国军政事务,调度全国军队
监察 设 负责监察事务
宗教 设 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地 方 行省 制度 内容: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影响:提高了 ;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 的开端
边 疆 地 区 东南 在澎湖设置 ,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
西北 设置 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西藏 设立 ,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历史解释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1.主要表现:形成新的民族—— (我国回族的前身)。
2.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 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元中都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以单一朝代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以“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为主题,展示了螭首、团龙方砖等珍贵文物,对研究元中都历史、蒙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任务驱动1】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一 忽必烈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他大力推行“汉法”,革故鼎新,采取了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博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1260年,即汗位后,他仿效中原王朝,以中统为年号。1271年,依中原传统,改大蒙古国之号为“大元”。
——摘编自《一统天下第一皇——忽必烈》
(1)根据材料一,写出表明忽必烈受到了汉族文化的重要影响的措施。(3分)
【任务驱动2】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征敛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2分)并分析行省制的历史作用。(3分)
【任务驱动3】民族的交融与发展
材料三 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交融,大批外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刘杰《试析元朝时期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3分)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2024 潍坊期末)1234年,蒙古军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金末帝自杀,金灭。此后( )
A.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终结
B.南宋与蒙古对峙局面形成
C.北宋取得郾城大捷的胜利
D.南宋与蒙古结盟夹击西夏
2.(2024·佛山期末)忽必烈禁止军队滥杀戮,废止辽金以来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脸上刺字)的粗蛮办法;还下令禁止商家操纵价格,也曾将赋税降低。材料反映了忽必烈 ( )
A.行仁政 B.行汉法
C.广开言路 D.整顿吏治
3.[家国情怀](2024·泉州期中)如表为小历同学为讲述历史人物故事收集的资料。由此推知,他讲述的是 ( )
21岁,进士第一,成为状元。
39岁,组织南宋余部顽强抗击元军。
42岁,兵败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7岁,从容就义。
A.文天 祥 B.铁木真
C.陆秀夫 D.岳飞
4.(2024·茂名期末)忽必烈封他的儿子奥鲁赤为西平王,将吐蕃地方委付给他。奥鲁赤的子孙驻地在吐蕃,世袭封地,有权会同宣政院一起处理当地的军政事宜。这一做法说明( )
A.民族平等政策已实施
B.强化了对西藏的管辖
C.消除了割据势力威胁
D.行省制度在全国推广
5.[历史解释]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地方官员丧失行政权
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
6.(2024·岳阳期中)“元朝建立后所营建的上都城,在保留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基础上融合汉族建筑的特点。”“元朝时期,边疆各族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各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这表明当时 ( )
A.积极进行交通设施建设
B.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各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全国大一统局面形成
【B 思维进阶】
7.[史料实证](2024·临沂期末)历史研究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就是只有一条证据的史料不足为信。下面为不同史籍关于蒙古的相关记述,二者能够共同印证的是 ( )
《金史》 大军(蒙古军)入……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辽金简史》 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杀
A.南宋与金的议和 B.宋与金联合灭辽
C.宋金之战的惨烈 D.蒙古军最终灭金
8.[家国情怀](2024 广州模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一直没有年号。忽必烈即位后,新设了“中统”年号。“中统”二字,出自儒家经典《春秋》和《易经》,意在强调政权属“中华之正统”。这一举措 ( )
A.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B.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
D.体现了“无为而治”
9.元朝在以往历代王朝的基础上,呈现出了许多崭新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封建(分封制)变为郡县(郡县制),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强盛),然幅员之广,咸(都)不逮(及)元……(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西夏人对蒙古军队的顽强抵抗,仍使蒙古统治者记忆犹新……于是便采取措施,把西夏遗民迁出故土,或徙居内地与汉民族杂居耕种,从事手工业;或远发边地屯垦,或遣其充军,使之不能聚集一地,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又把大批汉人、蒙古人、回鹘人等迁入西夏故地。一方面是为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冲淡西夏遗民的成分,造成各民族间居杂处的局面,相互牵制。
——孟楠
《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1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对西夏的管理措施。(2分)并分别从政治和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其影响。(2分)第11课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目标导学】
1.认识元朝建立、统一、发展的过程,理解元朝的统一对中华民族交融的重要意义(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知道行省制的措施与影响,了解元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因地制宜的管辖方式,认识到西藏、台湾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领土(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感悟成吉思汗、忽必烈所拥有的坚强意志和远大抱负,学习陆秀夫、文天祥的崇高气节(家国情怀)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元朝的建立
1.思考:右侧史料中的蒙古草原的战乱情景是怎样被改变的
改变: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
2.政权壮大:
(1)蒙古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此后与南宋长期对峙。
(2)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他接受汉人儒臣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3.元朝建立: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历史解释
有星的天,旋转着。
众百姓反了,不进自己的卧内,互相抢掠财物。
有草皮的地,翻转着。
全部百姓反了,不卧自己被儿里,互相攻打。
——摘自《中国历史》
七下P58
二、元朝的统一
1.统一过程: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南宋灭亡→南宋灭亡后,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残部,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2.元朝疆域: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今天的西北、西南、东北广大地区和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
家国情怀
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后,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元世祖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他都严词拒绝。文天祥被押到刑场后,面南而拜,从容就义。
——摘编自《中国历史》
七下P60人物扫描
三、元朝的统治(逐步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思考:结合右侧图示,归纳元朝的统治措施。
中 央 行政 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分六部
军政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军政事务,调度全国军队
监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宗教 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
地 方 行省 制度 内容:除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等地直属中书省管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边 疆 地 区 东南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西北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西藏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历史解释
四、元朝的民族交融
1.主要表现:形成新的民族——回回(我国回族的前身)。
2.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加强了各族间的了解与联系,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元中都博物馆是全国第一个以单一朝代为主题的博物馆。该馆以“一座中都城,半部元朝史”为主题,展示了螭首、团龙方砖等珍贵文物,对研究元中都历史、蒙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任务驱动1】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一 忽必烈青年时代,便“思大有为于天下”……他大力推行“汉法”,革故鼎新,采取了禁止妄杀、屯田积粮、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措施,博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广泛支持……1260年,即汗位后,他仿效中原王朝,以中统为年号。1271年,依中原传统,改大蒙古国之号为“大元”。
——摘编自《一统天下第一皇——忽必烈》
(1)根据材料一,写出表明忽必烈受到了汉族文化的重要影响的措施。(3分)
答:推行“汉法”;按照中原传统王朝年号纪年;按照中原传统修改国号。
【任务驱动2】制度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 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的设置,以廪养或防范蒙古诸王为主要使命。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省的设置,则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征敛财赋为基本宗旨。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戍兵布置、调遣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2分)并分析行省制的历史作用。(3分)
答:特点:行省的主要使命各有侧重;行省权力受到中央制约。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等。
【任务驱动3】民族的交融与发展
材料三 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交融,大批外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因此来到中原定居,并与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渐形成一些统称为“回回”的穆斯林少数民族,使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获得了可靠而广泛的群众基础。
——摘编自刘杰《试析元朝时期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民族交融的特点。(3分)
答:特点:规模扩大;外来民族和中华民族交融;民族交融程度加深,形成新的民族“回回”;伴随着宗教信仰的传播。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2024 潍坊期末)1234年,蒙古军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金末帝自杀,金灭。此后(B)
A.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终结
B.南宋与蒙古对峙局面形成
C.北宋取得郾城大捷的胜利
D.南宋与蒙古结盟夹击西夏
2.(2024·佛山期末)忽必烈禁止军队滥杀戮,废止辽金以来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脸上刺字)的粗蛮办法;还下令禁止商家操纵价格,也曾将赋税降低。材料反映了忽必烈 (A)
A.行仁政 B.行汉法
C.广开言路 D.整顿吏治
3.[家国情怀](2024·泉州期中)如表为小历同学为讲述历史人物故事收集的资料。由此推知,他讲述的是 (A)
21岁,进士第一,成为状元。
39岁,组织南宋余部顽强抗击元军。
42岁,兵败被俘,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7岁,从容就义。
A.文天 祥 B.铁木真
C.陆秀夫 D.岳飞
4.(2024·茂名期末)忽必烈封他的儿子奥鲁赤为西平王,将吐蕃地方委付给他。奥鲁赤的子孙驻地在吐蕃,世袭封地,有权会同宣政院一起处理当地的军政事宜。这一做法说明(B)
A.民族平等政策已实施
B.强化了对西藏的管辖
C.消除了割据势力威胁
D.行省制度在全国推广
5.[历史解释]元朝规定,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这体现行省制度(A)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地方官员丧失行政权
C.对后世影响力非常大
D.不利于管辖辽阔的疆域
6.(2024·岳阳期中)“元朝建立后所营建的上都城,在保留蒙古族生活习俗的基础上融合汉族建筑的特点。”“元朝时期,边疆各族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各族杂居相处互通婚姻。”这表明当时 (C)
A.积极进行交通设施建设
B.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C.各民族交融的趋势加强
D.全国大一统局面形成
【B 思维进阶】
7.[史料实证](2024·临沂期末)历史研究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就是只有一条证据的史料不足为信。下面为不同史籍关于蒙古的相关记述,二者能够共同印证的是 (D)
《金史》 大军(蒙古军)入……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 《辽金简史》 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杀
A.南宋与金的议和 B.宋与金联合灭辽
C.宋金之战的惨烈 D.蒙古军最终灭金
8.[家国情怀](2024 广州模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一直没有年号。忽必烈即位后,新设了“中统”年号。“中统”二字,出自儒家经典《春秋》和《易经》,意在强调政权属“中华之正统”。这一举措 (C)
A.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B.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C.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
D.体现了“无为而治”
9.元朝在以往历代王朝的基础上,呈现出了许多崭新的面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封建(分封制)变为郡县(郡县制),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强盛),然幅员之广,咸(都)不逮(及)元……(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
材料二 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西夏人对蒙古军队的顽强抵抗,仍使蒙古统治者记忆犹新……于是便采取措施,把西夏遗民迁出故土,或徙居内地与汉民族杂居耕种,从事手工业;或远发边地屯垦,或遣其充军,使之不能聚集一地,以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与此同时,蒙古统治者又把大批汉人、蒙古人、回鹘人等迁入西夏故地。一方面是为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冲淡西夏遗民的成分,造成各民族间居杂处的局面,相互牵制。
——孟楠
《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你能获取的历史信息。(1分)
答:信息: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超越汉朝和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元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1分)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2分)
答:制度:行省制度。原因: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对西夏的管理措施。(2分)并分别从政治和民族关系角度分析其影响。(2分)
答:措施:将西夏遗民迁出故土;把大批汉人、蒙古人等迁入西夏故地。影响:政治:使元朝加强了对西夏的控制、巩固了统治;民族:各民族杂居,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
即时检测,请使用 “期中素养评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