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5:50:58

文档简介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目标导学】
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等基本史实(史料实证)
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发展,思考政治局势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思考其对今天我们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启示意义(家国情怀)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农业的发展
1.思考:右侧史料反映了宋代农业的繁荣景象,分析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1)原因: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生产技术;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
(2)表现
①粮食作物: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经济作物:宋元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从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2.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
历史解释
二、手工业的兴盛
思考:结合右侧史料,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手工业兴盛的表现。
纺织业 北宋时,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黄道婆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元朝时,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毛纺织业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制瓷业 出现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名窑;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矿冶业 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金的煤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
造船业 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水平;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南宋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指南针;金还制造出了撞冰船
史料实证
三、商业的繁荣
1.都市商贸: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和元大都;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
2.思考:结合右侧图片,归纳宋元时期纸币的使用情况。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历史解释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任务驱动1】农业
材料一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3分)
答:优良品种的推广;北方移民迁入南方;生产技术提高;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适宜。
【任务驱动2】手工业
材料二 定窑孩儿枕釉色白润如玉,工艺精巧,孩儿伏卧在床榻上,两臂环抱垫起头部,两足交叉上翘,似乎在床上撒娇蹬腿,栩栩如生,活泼有趣。孩子的形象寄托着古人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期冀,或带有祈求多子多福的意义。传世的孩儿枕稀少,因而十分珍贵。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摘编自牛叶《探究宋代定窑、磁州窑孩儿枕的艺术特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孩儿枕”的特点和历史价值。(4分)
答:特点:①工艺精巧(或造型精美;栩栩如生、活泼有趣);②带有古人的情感寄托;③数量稀少;④十分珍贵(或收藏价值高)。历史价值:①孩儿枕见证了宋代的社会风俗;②孩儿枕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任务驱动3】商业
材料三 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
项目 语文 历史 地理 科技
北宋 《水浒传》:林冲发配,路经柴进庄上,庄客拿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礼可谓“重”矣 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比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为主 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
(3)根据材料三,分析推动北宋四川地区货币“演变”的因素。(3分)
答:金属货币不便携带;商业贸易发展的需要;四川地区交通不便;四川印刷技术先进。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2024·岳阳期中)小历同学在搜集资料时,搜索到宋朝地方志《吴郡志》上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记载。据此可知,宋朝 (A)
A.江浙地区粮食产量高,是重要的粮仓
B.苏湖一带的自然环境优越
C.福建、两广地区农业得到极大的开发
D.北方人口开始大批的南迁
2.宋朝时景德镇瓷器产品丰富,有钵、碗、盘、杯、碟、盏、瓶、壶、炉、枕等;式样繁多,还初步形成并奠定了以“七十二道工序”为核心的手工分工合作生产体系,上升到规范化、标准化和普遍化的系统高度。这说明 (B)
A.宋朝文化需求增加 B.宋朝制瓷技术发达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宋朝对外贸易繁荣
3.北宋时期,四川和江浙地区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朝 (A)
A.手工业区域分布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D.开采冶炼行业处于世界领先
4.[史料实证](2024 福州期末)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了一艘南宋海船,该船由12道隔舱板将全船分成13个舱,所有的舱壁钩联十分严密,水密程度很高,提高了船体的安全性。这说明了当时 (A)
A.造船技术高超 B.海外贸易繁荣
C.中外交往频繁 D.海陆交通发达
5.《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火麃肉、干脯……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材料反映 (A)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风盛行 D.社会阶层分化
6.[历史解释](2024·合肥期中)“据不完全统计,1077年以前,全国各州商税年额,四十万贯以上的有三处,南方占了一处。二十万贯以上的有五处,都在南方。十万贯以上的有十九处,南方占其十八。五万贯以上的有三十处,南方亦占其十八。”这表明 (A)
A.南方在商业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B.此时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
D.海外贸易额所占比重较高
【B 思维进阶】
7.南宋陈旉《农书》提出:“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语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抑何敝何衰之有。”这一理论说明了(D)
A.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
B.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完善
C.改进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D.精耕细作可以提高产量
8.宋元时期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对于前代技术和经验的积极总结,使新的发明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在后世都有极大影响力的农业书籍。皇帝和王公贵族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同时,宋代积极与外国进行交流,引进海外优良品种,如占城稻的推广。在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注重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摘编自谷跃东《论宋代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原因。(3分)
答:对前代的技术和经验进行了总结;统治者的大力推广;宋朝积极展开对外交流,引进优良品种。(答出三点即可)
材料二 元朝的江南地区已盛种棉花,北方陕甘一带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10万匹,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这都反映了棉织业在江南已有普遍的推广。成宗大德年间,松江人黄道婆从黎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具,从此松江有了轧车和弹弓。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织业为副业的有一千余家。所织棉布,已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
——摘编自《元史》《梧溪集》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3分)
答: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外来棉种传入;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答出三点即可)
材料三 在宋代以前,统治者们都是把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市”和作为居民区的“坊”阻挡开来的……宋代不仅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更和现代一样开设了早市和夜市,并且“交子”也逐步推广。……唐时全国人口在10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13个,而北宋10万户以上的城市有40多个,到宋徽宗年间则上升到50多个。……宋代城市也逐渐演变为政治、经济并重的城市。
——摘自田利兰《论宋代城市经济
发展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经济(商业)发展的表现。(3分)
答: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限制;开设了早市和夜市;城市得到发展;纸币的推广;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答出三点即可)第12课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
【目标导学】
1.通过相关史料,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的繁荣等基本史实(史料实证)
2.掌握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发展,思考政治局势与经济重心南移之间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繁荣,思考其对今天我们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启示意义(家国情怀)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农业的发展
1.思考:右侧史料反映了宋代农业的繁荣景象,分析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与表现。
(1)原因:唐朝安史之乱后,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中原的 ;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等。
(2)表现
①粮食作物:由越南传入的 ,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宋朝时, 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经济作物:宋元时期,南方各地普遍种植 ;从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
2.南粮北运:忽必烈令人开凿 和通惠河,使粮船可以从 直通 ;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 ,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
历史解释
二、手工业的兴盛
思考:结合右侧史料,归纳辽宋夏金元时期手工业兴盛的表现。
纺织业 北宋时,四川、江浙地区的 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元朝时, 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毛纺织业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
制瓷业 出现河北 、河南汝窑等名窑;南宋时, 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中心;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元朝时烧制的 ,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
矿冶业 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 ;金的煤产量和使用相当可观。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
造船业 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广州、 、明州的造船业都有很高水平;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南宋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科学,还配备了 ;金还制造出了撞冰船
史料实证
三、商业的繁荣
1.都市商贸: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北宋 、南宋 和元 ;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 的界限;早市和夜市进一步发展;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交通要道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区。
2.思考:结合右侧图片,归纳宋元时期纸币的使用情况。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 发行。
3.经济重心南移: 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历史解释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都城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任务驱动1】农业
材料一 作为早稻优良品种的占城稻,北宋初时引进,在福建路种植,经过一百多年的推广,到南宋时江南各地十之八九种占城稻。……宋金对峙时期,大量的北方移民迁入南方,对南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偏安于江南的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对峙的局面,必须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农业技术的提高。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南方农业经济进步的原因。(3分)
【任务驱动2】手工业
材料二 定窑孩儿枕釉色白润如玉,工艺精巧,孩儿伏卧在床榻上,两臂环抱垫起头部,两足交叉上翘,似乎在床上撒娇蹬腿,栩栩如生,活泼有趣。孩子的形象寄托着古人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期冀,或带有祈求多子多福的意义。传世的孩儿枕稀少,因而十分珍贵。这件定窑孩儿枕不仅是宋代风俗的见证,也是研究宋代文化和陶瓷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摘编自牛叶《探究宋代定窑、磁州窑孩儿枕的艺术特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孩儿枕”的特点和历史价值。(4分)
【任务驱动3】商业
材料三 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
项目 语文 历史 地理 科技
北宋 《水浒传》:林冲发配,路经柴进庄上,庄客拿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礼可谓“重”矣 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比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为主 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
(3)根据材料三,分析推动北宋四川地区货币“演变”的因素。(3分)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2024·岳阳期中)小历同学在搜集资料时,搜索到宋朝地方志《吴郡志》上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记载。据此可知,宋朝 ( )
A.江浙地区粮食产量高,是重要的粮仓
B.苏湖一带的自然环境优越
C.福建、两广地区农业得到极大的开发
D.北方人口开始大批的南迁
2.宋朝时景德镇瓷器产品丰富,有钵、碗、盘、杯、碟、盏、瓶、壶、炉、枕等;式样繁多,还初步形成并奠定了以“七十二道工序”为核心的手工分工合作生产体系,上升到规范化、标准化和普遍化的系统高度。这说明 ( )
A.宋朝文化需求增加 B.宋朝制瓷技术发达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宋朝对外贸易繁荣
3.北宋时期,四川和江浙地区成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河南、河北、江西生产的瓷器大量运销国外;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相当大。据此可知,宋朝 ( )
A.手工业区域分布较明显
B.丝织、瓷器等产品大量出口
C.陆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D.开采冶炼行业处于世界领先
4.[史料实证](2024 福州期末)1974年,在泉州湾后渚港发掘了一艘南宋海船,该船由12道隔舱板将全船分成13个舱,所有的舱壁钩联十分严密,水密程度很高,提高了船体的安全性。这说明了当时 ( )
A.造船技术高超 B.海外贸易繁荣
C.中外交往频繁 D.海陆交通发达
5.《东京梦华录》记载:“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火麃肉、干脯……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每个不过十五文。曹家从食。至朱雀门,旋煎羊、白肠……”各类小吃不计其数,丰富多彩。材料反映 ( )
A.商品经济繁荣 B.市民生活富裕
C.奢靡之风盛行 D.社会阶层分化
6.[历史解释](2024·合肥期中)“据不完全统计,1077年以前,全国各州商税年额,四十万贯以上的有三处,南方占了一处。二十万贯以上的有五处,都在南方。十万贯以上的有十九处,南方占其十八。五万贯以上的有三十处,南方亦占其十八。”这表明 ( )
A.南方在商业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B.此时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发展
D.海外贸易额所占比重较高
【B 思维进阶】
7.南宋陈旉《农书》提出:“凡田土种三五年,其力已乏。斯语殆不然也,是未深思也。若能时加新沃之土壤,以粪治之,则益精熟肥美,其力常新壮矣,抑何敝何衰之有。”这一理论说明了( )
A.农业生产注重因地制宜
B.农业生产结构较为完善
C.改进生产工具的重要性
D.精耕细作可以提高产量
8.宋元时期的经济得到了繁荣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对于前代技术和经验的积极总结,使新的发明层出不穷,出现了许多在后世都有极大影响力的农业书籍。皇帝和王公贵族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培育出一些新品种。同时,宋代积极与外国进行交流,引进海外优良品种,如占城稻的推广。在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的同时,注重对经济作物的种植,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
——摘编自谷跃东《论宋代
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原因。(3分)
材料二 元朝的江南地区已盛种棉花,北方陕甘一带从西域传来了新的棉种。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朝政府设置了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省木棉提举司,年征木棉10万匹,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江南夏税折征木棉等物,这都反映了棉织业在江南已有普遍的推广。成宗大德年间,松江人黄道婆从黎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工具,从此松江有了轧车和弹弓。松江乌泥泾的妇女以棉织业为副业的有一千余家。所织棉布,已成为名扬远近的商品。
——摘编自《元史》《梧溪集》等
(2)根据材料二,分析元朝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3分)
材料三 在宋代以前,统治者们都是把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市”和作为居民区的“坊”阻挡开来的……宋代不仅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更和现代一样开设了早市和夜市,并且“交子”也逐步推广。……唐时全国人口在10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13个,而北宋10万户以上的城市有40多个,到宋徽宗年间则上升到50多个。……宋代城市也逐渐演变为政治、经济并重的城市。
——摘自田利兰《论宋代城市经济
发展的时代特征》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经济(商业)发展的表现。(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