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大单元·整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大单元·整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6:04:27

文档简介

大单元·整合
课标核心素养
归纳主题突破
主题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思维进阶】
素养进阶·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中存在两大基本矛盾的斗争,即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央与地方斗争。自秦汉以来,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独立性削弱。
学考衔接·图示解读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个朝代的中央机构建制 (3分)图B中①为该朝代在地方上创立的哪一制度 (1分)图B中的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哪些事务 (3分)图C的朝代在地方上设立什么政治机构 (1分)其目的是什么 (1分)
(2)从A到C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
主题二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民族关系)
方式 史实
暴力镇压 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与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机构 明: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
清:在西藏设置驻藏办事大臣,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在台湾设台湾府
确立制度 在西藏确立册封、金瓶掣签制度
友好交往 明:隆庆和议
清:通过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反侵略斗争 明: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
清:雅克萨之战
主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思维进阶】
学识进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1)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与交融。
(2)增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凝聚力。
(3)为以后国家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为国家民族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同时也有利于反抗侵略。
【思维进阶】
素养进阶·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由开放走向闭关;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学考衔接·时空变迁
资料一 “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 《王赓武自选集》
资料二 明帝国是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停止了海上远航。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
资料三 明成祖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 《明帝国何以错失海洋时代》
(1)概括明朝政府废止远洋航行的主要原因。(2分)
(2)从郑和下西洋到废止远洋航行,体现了明朝政府外交政策怎样的变化 (2分)
分类把脉中考
1.(2024 菏泽中考)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展示知识、整合信息。如图是小明绘制的思维导图,“ ”处应是 ( )
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C.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历史解释](2024 湖南中考)“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3.[史料实证](2024 烟台中考)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图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 )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4.(2024 福建中考)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 ( )
A.物价不断飞涨 B.与清军作战失利
C.官员职权范围缩小 D.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
5.(2024·聊城中考)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这里的“捷音”是指 ( )
A.《尼布楚条约》签订 B.东南沿海倭患解除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6.[家国情怀](2024 苏州中考)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图文物 ( )
A.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
B.见证了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7.(2024·山西中考)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明清遗迹·感知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 )
8.(2024 连云港中考)如表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 )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明末 清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帝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抵御少数民族 B.开展友好交流
C.反抗外来侵略 D.进行边疆治理
9.(2024·镇江中考)《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 )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
10.(2024 威海中考)《国是三论》一书评论道:“中国面临大海,文物制度久已发达,人民所需无一不足……因此,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有自傲自大之风,不愿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据此推断中国“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是因为 ( )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1.(2024·广西中考)1816年,英国派使团访华,因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嘉庆皇帝拒绝接见并令其即日回国。这说明清朝统治者 ( )
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C.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12.[跨学科·数学](2024 扬州中考)观察如图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 ( )
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
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
13.(2024 成都中考)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 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 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 )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14.(2024 江西中考)如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 )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15.(2024 河南中考)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 )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16.[五育·德育](2024 淄博中考)1974年,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一件大型艺术挂毯——《长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遏制和化解了无数次冲突和战争,其文化意蕴具有重要的外交价值。这使得“长城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王牌”。其“文化意蕴”指的是 ( )
A.无为而治 B.民主自由
C.以和为贵 D.重义轻利
17.(2024 扬州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为造竹纸工序图。
——摘编自杨维增译注《天工开物》
材料二 竹子分布广、产量大,使得竹纸不仅用于书写,还用于印书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纸张以其轻、薄、价廉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
——摘编自贺超海《中国造纸术的起源、
分期及其特征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天工开物》内容的主要特点。(3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竹纸的优势和造纸术的影响。(3分)大单元·整合
课标核心素养
归纳主题突破
主题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思维进阶】
素养进阶·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其中存在两大基本矛盾的斗争,即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央与地方斗争。自秦汉以来,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独立性削弱。
学考衔接·图示解读
(1)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三个朝代的中央机构建制 (3分)图B中①为该朝代在地方上创立的哪一制度 (1分)图B中的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哪些事务 (3分)图C的朝代在地方上设立什么政治机构 (1分)其目的是什么 (1分)
答:朝代:A唐朝;B元朝;C明朝。①:行省制度。中书省:行政事务;枢密院:军事事务;御史台:监察事务。机构:三司。目的:分散行省权力。
(2)从A到C的变化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
答:趋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主题二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民族关系)
方式 史实
暴力镇压 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与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机构 明: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
清:在西藏设置驻藏办事大臣,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在台湾设台湾府
确立制度 在西藏确立册封、金瓶掣签制度
友好交往 明:隆庆和议
清:通过会盟、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反侵略斗争 明:戚继光抗倭、援朝战争
清:雅克萨之战
主题三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思维进阶】
学识进阶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1)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广泛交流与交融。
(2)增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凝聚力。
(3)为以后国家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为国家民族特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同时也有利于反抗侵略。
【思维进阶】
素养进阶·历史解释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特点
由开放走向闭关;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交往形式以和为主;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
学考衔接·时空变迁
资料一 “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 《王赓武自选集》
资料二 明帝国是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停止了海上远航。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
资料三 明成祖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 《明帝国何以错失海洋时代》
(1)概括明朝政府废止远洋航行的主要原因。(2分)
答: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财政耗资巨大,禁海令的颁布,禁止沿海居民进行海外贸易等。
(2)从郑和下西洋到废止远洋航行,体现了明朝政府外交政策怎样的变化 (2分)
答:变化:从开放走向闭关。
分类把脉中考
1.(2024 菏泽中考)思维导图可以系统地展示知识、整合信息。如图是小明绘制的思维导图,“ ”处应是 (C)
A.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B.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C.朱元璋强化专制皇权 D.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2.[历史解释](2024 湖南中考)“在明朝朝廷心目中,天朝的声望好像比物质的贸易更重要,异域的臣服比外来的物质更重要。”材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C)
A.开展贸易 B.获取财富
C.宣扬国威 D.增长见识
3.[史料实证](2024 烟台中考)蓬莱戚继光纪念馆现有戚家刀、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50多件,珍贵文献影印图80多份,原比例仿制战车、狼筅等各类展品200多件。其所承载的反侵略战争 (B)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4.(2024 福建中考)明朝在户部设置太仓库,“专备三边军饷”,与皇室的内库有别。明神宗时,皇室的日用、婚丧等花费远超以往,皇帝“数取太仓银入内库”。这导致明朝 (D)
A.物价不断飞涨 B.与清军作战失利
C.官员职权范围缩小 D.国家财政体制被破坏
5.(2024·聊城中考)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这里的“捷音”是指 (D)
A.《尼布楚条约》签订 B.东南沿海倭患解除
C.平定噶尔丹叛乱 D.台湾归入清朝版图
6.[家国情怀](2024 苏州中考)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图文物 (C)
A.是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证明
B.见证了康熙皇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C.证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7.(2024·山西中考)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走近明清遗迹·感知民族交融”这一主题,准备在公众号推送一篇文章,请为其选一幅合适的配图 (D)
8.(2024 连云港中考)如表内容反映的主题是 (C)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
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明末 清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清朝 康熙帝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A.抵御少数民族 B.开展友好交流
C.反抗外来侵略 D.进行边疆治理
9.(2024·镇江中考)《清代文字狱档》记载,从乾隆六年至五十三年,文字狱达53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造成以文肇祸的恐怖气氛,致使知识分子再也不敢轻易表露个人思想。由此说明文字狱 (A)
A.禁锢了思想言论 B.打击了违法犯罪
C.提高了儒学地位 D.保障了社会发展
10.(2024 威海中考)《国是三论》一书评论道:“中国面临大海,文物制度久已发达,人民所需无一不足……因此,上至朝廷,下至百姓,有自傲自大之风,不愿主动求市场与知识于海外,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据此推断中国“终于沦落到受他国侵略的地步”是因为 (D)
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B.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
C.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11.(2024·广西中考)1816年,英国派使团访华,因使臣不愿叩头行礼,嘉庆皇帝拒绝接见并令其即日回国。这说明清朝统治者 (D)
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C.推行开明民族政策
D.固守天朝上国观念
12.[跨学科·数学](2024 扬州中考)观察如图清代顺治年间全国耕地面积,可知当时 (A)
A.农业稳步发展 B.苛捐杂税繁重
C.官僚机构臃肿 D.对外贸易发达
13.(2024 成都中考)清朝乾隆时期,著名画家徐扬创作了《盛世滋生图》,该图描绘了苏州的市井风情。据统计,图中共绘有人物12 000有余,船近400只,桥50余座,店铺200余家,中式房屋2 000余栋。该图反映了当时 (D)
A.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
B.尖锐的人地矛盾
C.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D.繁华的城市风貌
14.(2024 江西中考)如图是清朝中期的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对比图。这反映了清朝中期 (A)
A.人地矛盾突出
B.农业生产恢复
C.阶级矛盾激化
D.土地兼并严重
15.(2024 河南中考)1608年,徐光启从福建引来甘薯种在上海栽种,取得成功;后又写成《甘薯疏》,指出甘薯的优点,介绍其种植方法。材料体现出他 (D)
A.关注科学理论 B.得到百姓的支持
C.重视数据分析 D.注重实践与总结
16.[五育·德育](2024 淄博中考)1974年,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一件大型艺术挂毯——《长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遏制和化解了无数次冲突和战争,其文化意蕴具有重要的外交价值。这使得“长城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的新“王牌”。其“文化意蕴”指的是 (C)
A.无为而治 B.民主自由
C.以和为贵 D.重义轻利
17.(2024 扬州中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为造竹纸工序图。
——摘编自杨维增译注《天工开物》
材料二 竹子分布广、产量大,使得竹纸不仅用于书写,还用于印书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纸张以其轻、薄、价廉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在国内得到迅速推广的同时,也通过各种途径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
——摘编自贺超海《中国造纸术的起源、
分期及其特征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天工开物》内容的主要特点。(3分)
答:主要特点:整理生产技术和经验;内容翔实;记述科学;图文并茂;分类细致;注重实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竹纸的优势和造纸术的影响。(3分)
答:优势:便于书写和印制图书。影响:造纸术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有助于思想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即时检测,请使用 “单元素养评估(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