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5:48:15

文档简介

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
1.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史实和明朝民族关系的状况;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并概括其特点,通过史料分析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认识到明朝通过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同时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明朝的建立
思考:辨认右侧人物像,完善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史料实证
二、强化皇权
思考:结合右侧图文史料,填写归纳明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
层级 措施
中央 行政 废除丞相,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军事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监察 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这几个机构合称“厂卫”
地方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思维指引 明朝强化皇权,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也导致了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历史解释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表现
(1)内容:考试的题目必须出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文体:“八股文”。
2.影响: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流弊日益严重。
四、民族关系
 思考:结合右侧史料,完善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及意义。
民族 史实 意义
东北女真 等部 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
北方的蒙古 各部 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 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和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家国情怀
治之道,在于一道德而同风俗。今天下之广,生齿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趋向之异宜,道德何由而一,风俗何由而同
——《明太宗实录》卷一九八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治国理念和举措往往决定或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走向。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深感贫苦人的难处,在朱元璋登基后,实施了一系列治国方略。
【任务驱动1】强化皇权
材料一 明朝的行政机构示意图
(1)如图体现了明朝行政机构的设置,指出它反映的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改动的最突出的特点。(1分)并分析它的作用。(2分)
答: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作用: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任务驱动2】禁锢思想
材料二 明初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办法,大体上都是沿袭元代科举的旧制,考试内容专取“四书”“五经”命题,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依据,考试经义、策等。在明代会试取士中,又有南北卷之分……如果我们能够从八股文的出现重新考虑一下对它的评价的话,应该说,它的主要作用还是使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也就是说,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考官需要一种格式化的答卷,这使他们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八股取士实际便是由此而形成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科举考试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明代科举考试采取八股取士的影响。(2分)
答:特点:大体沿袭前朝科举旧制;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按地域分卷考试。(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禁锢人们的思想,使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不利于发展教育和选贤任能;规范了答卷形式,使科举考试更规范;有利于用统一标准客观评卷,确保公平公正。(从正、反两方面至少各答一点)
【任务驱动3】民族交融
材料三 下表是明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地区 措施
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蒙古 重修长城;隆庆和议;册封鞑靼首领,恢复贸易
西南 设土司;实行改土归流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3分)分析明朝的边疆管理措施产生的作用。(2分)
答:方式:册封爵位,促进友谊;设置机构,加强管理;签订合约,安定边疆。
作用: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跨学科·语文](2024 海口期末)《三字经》有“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记载,其描述的史实是 (C)
A.阿骨打建立大金 B.赵匡胤建立宋朝
C.朱元璋建立明朝 D.杨坚建立隋朝
2.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因此,明太祖 (B)
A.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B.废除丞相分权六部
C.调兵遣将权统归兵部
D.强化法纪整肃吏治
3.[时空观念](2024 驻马店期末)如图所示为中国历代在地方采取的管理方式,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C)
A.实行八股取士 B.设御史台
C.设立“三司” D.设立内阁
4.(2024 无锡期末)如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答卷的内容可能(D)
A.标新立异,观点独到
B.囊括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
C.想象丰富,构思巧妙
D.是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的八股文
5.[历史解释](2024 佛山期末)顾炎武抨击“八股之害,等于焚书”;颜元也持类似的观点,抨击“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他们的依据是,八股取士 (D)
A.否定儒学 B.强化皇权
C.形式呆板 D.禁锢思想
6.明政府经略边疆的机构中,明朝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是 (B)
A.宣慰司 B.奴儿干都司
C.元帅府 D.宣政院
7.[家国情怀]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蒙古俺答汗达成和议,明朝册封俺答汗为王,恢复通贡关系,每年一贡,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由边民自相贸易,此即“隆庆和议”。和议的达成 (D)
A.彻底解除了边患危机
B.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
C.确认了双方对等关系
D.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B 思维进阶】
8.[唯物史观](2024 深圳期末)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丞相等)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到跪这一现象说明 (B)
A.相权荡然无存 B.皇权日益加强
C.特务肆意横行 D.君臣关系恶化
9.[五育·智育]“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地禁止独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带入这种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明朝实行这种文体的根本目的是 (B)
A.发展文化教育 B.巩固明朝统治
C.实现思想专制 D.选拔优秀人才
10.明朝基于社会现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统治者……使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超过了前代。这有积极意义,即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主要的是,反映出走向衰落的深化,它使新事物、新思想难以生长、发展,封建制的躯壳难以突破。
——臧嵘等《中国古代史问答一百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明朝统治者……使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超过了前代”的措施两例。(2分)根据材料一,归纳明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要影响。(2分)
答:措施:在中央,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军事上,分散兵权,设五军都督府。设立厂卫制度。在地方,设立三司。选官制度改革,实现八股取士。(两例即可)影响: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阻碍了社会进步。
材料二 朱元璋在目睹了元朝尖锐的民族矛盾后,为巩固其新建立的明帝国,他说:“元时任官,但贵本族,轻中国之士……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基于此,他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民族策略,如在北方攻击、分化蒙古势力,鼓动部落间的斗争,对于西南各部少数民族,则改革土司制度,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给予当地首领一定的政治地位,满足其政治诉求,同时在边疆各地开设马市、茶市,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展开互市贸易。
——摘编自张飞翔《简述明朝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4分)
答:特点:华夷一体;因地制宜。原因:宋元以来民族交融程度的加深;元朝灭亡的教训及蒙古族势力依旧强大;明朝新立,百废待兴;中国传统的民族观念和政策的影响。第15课 明朝的统治
【目标导学】
1.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史实和明朝民族关系的状况;归纳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并概括其特点,通过史料分析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认识到明朝通过强化皇权巩固统治,同时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明朝的建立
思考:辨认右侧人物像,完善明朝建立的基本情况。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 ,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史料实证
二、强化皇权
思考:结合右侧图文史料,填写归纳明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
层级 措施
中央 行政 废除 ,提升六部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军事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监察 明太祖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明成祖成立东厂;明宪宗成立西厂,这几个机构合称“厂卫”
地方 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
思维指引 明朝强化皇权,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也导致了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
历史解释
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表现
(1)内容:考试的题目必须出自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2)文体: 。
2.影响:八股文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 ,流弊日益严重。
四、民族关系
 思考:结合右侧史料,完善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及意义。
民族 史实 意义
东北女真 等部 明成祖在黑龙江下游设奴儿干都司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等地和库页岛,在明朝前期就已纳入有效管理
北方的蒙古 各部 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 它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和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
家国情怀
治之道,在于一道德而同风俗。今天下之广,生齿之繁,彼疆此域之限隔,服食趋向之异宜,道德何由而一,风俗何由而同
——《明太宗实录》卷一九八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治国理念和举措往往决定或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走向。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深感贫苦人的难处,在朱元璋登基后,实施了一系列治国方略。
【任务驱动1】强化皇权
材料一 明朝的行政机构示意图
(1)如图体现了明朝行政机构的设置,指出它反映的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改动的最突出的特点。(1分)并分析它的作用。(2分)
【任务驱动2】禁锢思想
材料二 明初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办法,大体上都是沿袭元代科举的旧制,考试内容专取“四书”“五经”命题,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为依据,考试经义、策等。在明代会试取士中,又有南北卷之分……如果我们能够从八股文的出现重新考虑一下对它的评价的话,应该说,它的主要作用还是使科举考试更加规范化。也就是说,八股文是一种格式化的答卷形式。考官需要一种格式化的答卷,这使他们能够有相对固定的评卷参照,八股取士实际便是由此而形成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科举考试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分析明代科举考试采取八股取士的影响。(2分)
【任务驱动3】民族交融
材料三 下表是明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地区 措施
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对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蒙古 重修长城;隆庆和议;册封鞑靼首领,恢复贸易
西南 设土司;实行改土归流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朝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3分)分析明朝的边疆管理措施产生的作用。(2分)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跨学科·语文](2024 海口期末)《三字经》有“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的记载,其描述的史实是 ( )
A.阿骨打建立大金 B.赵匡胤建立宋朝
C.朱元璋建立明朝 D.杨坚建立隋朝
2.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继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君国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因此,明太祖 ( )
A.设“锦衣卫”监视官民
B.废除丞相分权六部
C.调兵遣将权统归兵部
D.强化法纪整肃吏治
3.[时空观念](2024 驻马店期末)如图所示为中国历代在地方采取的管理方式,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
A.实行八股取士 B.设御史台
C.设立“三司” D.设立内阁
4.(2024 无锡期末)如图是明朝状元赵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迹工整,无一涂改,上有万历皇帝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该答卷的内容可能( )
A.标新立异,观点独到
B.囊括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
C.想象丰富,构思巧妙
D.是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的八股文
5.[历史解释](2024 佛山期末)顾炎武抨击“八股之害,等于焚书”;颜元也持类似的观点,抨击“八股行而天下无学术”。他们的依据是,八股取士 ( )
A.否定儒学 B.强化皇权
C.形式呆板 D.禁锢思想
6.明政府经略边疆的机构中,明朝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是 ( )
A.宣慰司 B.奴儿干都司
C.元帅府 D.宣政院
7.[家国情怀]隆庆五年(1571年),明朝与蒙古俺答汗达成和议,明朝册封俺答汗为王,恢复通贡关系,每年一贡,并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由边民自相贸易,此即“隆庆和议”。和议的达成 ( )
A.彻底解除了边患危机
B.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控制
C.确认了双方对等关系
D.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
【B 思维进阶】
8.[唯物史观](2024 深圳期末)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丞相等)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宋)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到跪这一现象说明 ( )
A.相权荡然无存 B.皇权日益加强
C.特务肆意横行 D.君臣关系恶化
9.[五育·智育]“这种文体,跟代数学上的方程式一样,用不着独立思考——事实上是严厉地禁止独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统的言语恰当地带入这种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明朝实行这种文体的根本目的是 ( )
A.发展文化教育 B.巩固明朝统治
C.实现思想专制 D.选拔优秀人才
10.明朝基于社会现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统治者……使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超过了前代。这有积极意义,即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更主要的是,反映出走向衰落的深化,它使新事物、新思想难以生长、发展,封建制的躯壳难以突破。
——臧嵘等《中国古代史问答一百题》
(1)根据所学知识,列举“明朝统治者……使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超过了前代”的措施两例。(2分)根据材料一,归纳明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要影响。(2分)
材料二 朱元璋在目睹了元朝尖锐的民族矛盾后,为巩固其新建立的明帝国,他说:“元时任官,但贵本族,轻中国之士……朕既为天下主,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基于此,他制定了“威德兼施”的民族策略,如在北方攻击、分化蒙古势力,鼓动部落间的斗争,对于西南各部少数民族,则改革土司制度,帮助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给予当地首领一定的政治地位,满足其政治诉求,同时在边疆各地开设马市、茶市,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展开互市贸易。
——摘编自张飞翔《简述明朝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4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