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5:38:20

文档简介

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标导学】
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结合右侧图片及教材,完善明清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影响。
方面 措施 影响
政策 明太祖实行轻徭薄赋、 的政策;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赋税 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 的依据。清朝延续了这一做法 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
粮食 作物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 、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 使 大幅度提高
经济 作物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农产品 程度进一步加深
历史解释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思考:结合右侧史料列举明朝和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明朝: 逐步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是制瓷中心。
(2)清朝: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 。
2.商业的发展
(1)商贸繁荣: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 ;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2)商帮兴起: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如山西商人组成的 ,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 。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史料实证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三、人口的增长
思考: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人口快速增长有何影响
1.原因:
(1)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 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赋税政策的变化。
2.影响: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 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 。
唯物史观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自《中国历史》七下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中国的人口调查有近4000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口史料。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从1949年至今,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与2020年进行过七次全国性人口普查。
【任务驱动1】读数字归纳原因
材料一 古代人口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程度比较低,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另一方面是由于官员舞弊、豪强荫蔽、人口逃亡,国家存在大规模“漏户”“逃户”,这种现象在国家控制力弱的时期尤为明显。只有到后世,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层层推进,户籍政策与赋税制度渐行渐远,不再需要交纳人口税,人口不需隐匿,古代人口统计数才更加接近真实。
——摘编自段培华《古代人口统计数字背后的“玄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后期人口统计数更接近真实的原因。(3分)
【任务驱动2】看表格指出变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每个粮农的平均产粮数
时期 粮食总产量(万斤) 粮农人数(万人) 每个粮农平均产粮数(斤)
万历年间 17 160 174 2 635.9 6 510
乾隆中期 28 907 438 4 108.1 7 037
乾隆晚期 30 129 882 6 025.1 5 001
(2)阅读以上表格,根据粮食总产量与粮农人数的变化趋势,说一说二者有什么关系。(2分)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隐含的问题。(1分)
【任务驱动3】赏名图说说价值
材料三 清代画家徐扬于1759年完稿的《姑苏繁华图》(姑苏即苏州,局部)
(3)分析《姑苏繁华图》对研究“明清人口增长”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2分)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史料实证]《清世祖实录》载:“察本地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之后……方议征收钱粮。”这一举措 ( )
A.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
B.推动了农业发展
C.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D.破坏了天然植被
2.[跨学科·生物](2024 唐山期末)小夏同学在参与以“日益丰富的餐桌”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收集到“玉米、番茄、甘薯、花生等很早就进入中国人的餐桌”的材料。该材料所在的档案袋上应标记的朝代是 (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历史解释]明朝中叶,福建泉州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闽、粤等地区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种植也成为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B.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
4.(2024·保定期末)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到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 )
A.手工业的部门齐全、技术先进
B.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C.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工场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改变
5.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有流行。乾隆、嘉庆以后,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印刷技术提升 B.君主专制强化
C.耕地面积扩大 D.商品贸易发展
6.(2024 郑州期末)清代商帮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成为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由此可见,商帮的特点是 ( )
A.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B.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
C.从事全国性商业活动
D.以乡缘为连接的纽带
7.清朝前期,长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带逐渐被开垦为梯田,与此同时政府逐渐放宽对民众赴新疆等边疆地区谋生的限制。这些情况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 )
A.人口迅速增长 B.农业亩产提高
C.商品经济发展 D.国力领先世界
【B 思维进阶】
8.[唯物史观]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这说明江南地区 ( )
A.传统经济结构解体
B.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
C.生产关系出现变革
D.生产经营区域化初现
9.某同学在《乾隆帝起居注》一书中摘录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清朝乾隆时期 ( )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
A.农业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B.兴修水利,发展经济
C.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
D.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10.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气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以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替代。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不少银号、钱庄,以及专门从事典当业的当铺。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
——摘编自《清朝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各一例。(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的原因。(2分)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的商业团体。(2分)归纳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原因。(5分)
(3)综上所述,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内在联系。(2分)第20课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目标导学】
1.了解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结合右侧图片及教材,完善明清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及影响。
方面 措施 影响
政策 明太祖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明朝还组织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对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赋税 明朝对全国土地进行核查,编制土地文册,作为征收赋税的依据。清朝延续了这一做法 使得税收更加公平合理,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粮食 作物 明朝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花生等作物。清朝继续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 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经济 作物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历史解释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思考:结合右侧史料列举明朝和清朝前期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1)明朝:棉纺织业逐步从南方向北方推广。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手工业生产基地。松江是棉纺织中心,苏州是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制瓷中心。
(2)清朝:清朝前期,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行业,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工场。
2.商业的发展
(1)商贸繁荣:形成了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商业网络;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2)商帮兴起:出现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史料实证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三、人口的增长
思考:清朝前期人口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人口快速增长有何影响
1.原因:
(1)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
(2)赋税政策的变化。
2.影响:中原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大量人口流向边疆地区,开荒垦田,发展生产,极大促进了边疆的社会繁荣。
唯物史观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达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摘自《中国历史》七下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中国的人口调查有近4000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人口史料。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从1949年至今,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与2020年进行过七次全国性人口普查。
【任务驱动1】读数字归纳原因
材料一 古代人口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程度比较低,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手段落后,另一方面是由于官员舞弊、豪强荫蔽、人口逃亡,国家存在大规模“漏户”“逃户”,这种现象在国家控制力弱的时期尤为明显。只有到后世,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层层推进,户籍政策与赋税制度渐行渐远,不再需要交纳人口税,人口不需隐匿,古代人口统计数才更加接近真实。
——摘编自段培华《古代人口统计数字背后的“玄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后期人口统计数更接近真实的原因。(3分)
答:明代实行“一条鞭法”、清代实行“摊丁入亩”,户籍政策与赋税制度渐行渐远,不再需要交纳人口税,不再需要隐匿人口。
【任务驱动2】看表格指出变化
材料二 明清时期每个粮农的平均产粮数
时期 粮食总产量(万斤) 粮农人数(万人) 每个粮农平均产粮数(斤)
万历年间 17 160 174 2 635.9 6 510
乾隆中期 28 907 438 4 108.1 7 037
乾隆晚期 30 129 882 6 025.1 5 001
(2)阅读以上表格,根据粮食总产量与粮农人数的变化趋势,说一说二者有什么关系。(2分)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隐含的问题。(1分)
答:关系:二者同步增长,说明粮食产量增加促进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又为农业生产提供劳动力,二者相互促进。
问题:人口快速增长,地尽其利,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社会压力,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任务驱动3】赏名图说说价值
材料三 清代画家徐扬于1759年完稿的《姑苏繁华图》(姑苏即苏州,局部)
(3)分析《姑苏繁华图》对研究“明清人口增长”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2分)
答:该材料为一手史料,对研究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较高历史价值,也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为人口的增长奠定了经济基础。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史料实证]《清世祖实录》载:“察本地无主荒田,州县官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俟耕至六年之后……方议征收钱粮。”这一举措 (B)
A.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
B.推动了农业发展
C.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
D.破坏了天然植被
2.[跨学科·生物](2024 唐山期末)小夏同学在参与以“日益丰富的餐桌”为主题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收集到“玉米、番茄、甘薯、花生等很早就进入中国人的餐桌”的材料。该材料所在的档案袋上应标记的朝代是 (D)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3.[历史解释]明朝中叶,福建泉州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广东东莞、番禺、增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闽、粤等地区荔枝和龙眼等水果种植也成为农户的重要经济来源。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C)
A.重农抑商政策渐趋松动
B.经济重心转移至南方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经济区域化特征明显
4.(2024·保定期末)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达到2 500家,织工超过50 000人。材料表明清朝前期(C)
A.手工业的部门齐全、技术先进
B.商帮对社会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C.出现了颇具规模的手工工场
D.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得到改变
5.明末清初,汇票作为汇兑的工具已有流行。乾隆、嘉庆以后,汇兑业务发展迅速,专营汇兑的票号应时产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D)
A.印刷技术提升 B.君主专制强化
C.耕地面积扩大 D.商品贸易发展
6.(2024 郑州期末)清代商帮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成为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由此可见,商帮的特点是 (D)
A.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B.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
C.从事全国性商业活动
D.以乡缘为连接的纽带
7.清朝前期,长江中上游的丘陵地带逐渐被开垦为梯田,与此同时政府逐渐放宽对民众赴新疆等边疆地区谋生的限制。这些情况客观上反映出当时 (A)
A.人口迅速增长 B.农业亩产提高
C.商品经济发展 D.国力领先世界
【B 思维进阶】
8.[唯物史观]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这说明江南地区 (C)
A.传统经济结构解体
B.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
C.生产关系出现变革
D.生产经营区域化初现
9.某同学在《乾隆帝起居注》一书中摘录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清朝乾隆时期 (C)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直隶永定河边蓄水防洪的淀泊,“水退一尺,则占耕一尺”“每遇潦涨,水无所容,甚至漫溢为患”。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
A.农业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B.兴修水利,发展经济
C.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尖锐
D.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10.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新的气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以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替代。
——摘编自《中国通史》
材料二 随着国家的日趋统一,以及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商业也日益繁荣起来……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兴盛。康熙年间,北京出现不少银号、钱庄,以及专门从事典当业的当铺。在商业资本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大约于乾隆时期,出现了经营汇兑业务的票号。
——摘编自《清朝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推广传入中国的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各一例。(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促使“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的原因。(2分)指出这一时期农业结构的变化。(2分)
答: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经济作物: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原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变化: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以加工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替代。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前期的商业团体。(2分)归纳这一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及原因。(5分)
答:商业团体:徽商、晋商。表现:形成了商业网;城市的繁荣和兴盛;票号(当铺、银号、钱庄等)的出现。原因:国家的日趋统一;统治阶级对商业政策的调整。
(3)综上所述,概括清朝前期经济各领域发展的内在联系。(2分)
答: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商业、城市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