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6:02:38

文档简介

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目标导学】
1.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名著,归纳明朝时期科技成就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明清时期的建筑、小说和戏曲,感受政治制度对建筑、文学艺术的影响(唯物史观)
3.了解明清的思想家,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治国思想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科技名著
思考:根据右侧图示,完善下面明朝科技著作的表格。
图示 著作 作者 内容/地位
图一 《 》 李时珍 总结了我国古代 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二 《农政全书》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 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 的创新研究成果
图三 《 》 宋应星 对我国古代 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 ”
史料实证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修建目的: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
(2)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 。
(3)作用:一个完整的 体系。
2.北京城
(1)营建:在 基础上,明朝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
(2)构成:有 、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 ,今称故宫。
(3)特点: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 纵贯。
三、明清的思想家
思考:完善表格,了解以王守仁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
时期 思想家 主要思想
明中期 王守仁 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 ”和“致良知”
明末 清初 黄宗羲 反对 制度,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
王夫之 是朴素 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家国情怀
四、小说和戏曲
1.小说
(1)发展原因:明清时期, 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
(2)代表(四大名著)
时间 书名 作者
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 》 施耐庵
明朝中期 《西游记》
清朝中期 《 》 曹雪芹
2.戏曲
(1)昆曲:明朝万历末年成为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明朝汤显祖的《 》,清朝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2)京剧: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在 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 ”,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历史解释
分析昆曲衰落和京剧兴盛的原因
(1)昆曲衰落的原因:
①因循守旧。
②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2)京剧兴盛的原因:
①广大群众喜爱。
②皇室扶持。
③表演艺术家的创新完善。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任务驱动1】整理书籍
材料一 以下是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
(1)请根据如图所示的相关书籍完成下面表格。(只填写序号,多选或少选不得分)(2分)
分类 科技名著 文学名著
序号 ②③⑤ ①④
【任务驱动2】参观古迹
材料二
明长城沿线驻军的营堡,既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有校场和军营;又是随军家属生活的地方,有学校和庙宇;还是明政府与蒙古各部落之间互市的场所,有蒙汉商人与逆旅。清朝版图包括原来的明朝、蒙古、女真等地,尽管长城仍作为一道内部的界线,但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这条界线不断被突破,直至最后消失。界线消失了,长城却留了下来,逐渐成为遗迹。 ——摘编自许宏《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修建长城的原因。(2分)根据材料,概述明清时期长城的功能价值发生的变化。(2分)
【任务驱动3】分析原因
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专制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还有,小农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但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分析此时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3分)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五育·劳育]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深入社会,实地调查,还到深山僻野采集药物标本,历二十七年,“三易其稿,乃成《本草纲目》一书”。由此可知,李时珍能够编写出《本草纲目》是因为 ( )
A.出身医药世家 B.丰富了医药学宝库
C.得到政府支持 D.深厚的实践经验
2.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时,大至政策、制度,小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环节,都尽量记载得十分详尽,有些章节甚至图文并茂。这反映出《农政全书》注重 ( )
A.实用性 B.理论性
C.创新性 D.观赏性
3.(2024·郑州期末)如图所示,中国古代某部著作的插图描绘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用甘蔗制糖的工艺设备“糖车”和“瓦溜”。这些插图出自 ( )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4.自古以来,守土护边、抵御外族一直是中央朝廷的职能之一。“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这段材料主要歌颂的工程是 ( )
A.都江堰 B.故宫
C.长城 D.大运河
5.明北京城:宫城在中央,是皇帝居住地;皇城在宫城的外面,是统治者居住地;内城在皇城的外面,设中央官署等;外城在内城的南面。此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意在突出 (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6.明末清初大胆批判皇权强化,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家是 ( )
A.王守仁 B.顾炎武
C.黄宗羲 D.曹雪芹
7.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文化专制的削弱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闭关锁国的推行
8.[跨学科·音乐](2024·天津期末)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来,徽调吸收汉调,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以及其他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这表明京剧 ( )
A.贴近生活 B.形式多样
C.题材广泛 D.博采众长
【B 思维进阶】
9.(2024 青岛期末)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为了宣传阅读,青岛市某中学历史社团决定开展中国古籍展,如图是他们搜集到的古籍。这些“古籍”的共同点是 ( )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10.明朝建立以后,组织全国人力先后多次修筑长城;明成祖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营建,使紫禁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 )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11.[历史解释]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既不失庄重又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枣色,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
A.真实再现历史原型
B.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C.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D.渗透人们价值取向
12.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丰硕的科技文化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想中出现“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摘编自楼宇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天工开物》的创新之处。(1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对这部科技著作的评价。(1分)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思想家们的政治主张。(4分)
材料三 “戏场小天地,人生大舞台”。200多年来京剧讲述悲欢离合、愚贤忠佞,潜移默化地把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但在文化娱乐日新月异的今天,京剧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然而,“国粹”仍在传承,一些人坚守在舞台上,不断创新的京剧艺术也在征服着年轻人的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京剧传承与发展的看法。(2分)第21课 明清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目标导学】
1.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名著,归纳明朝时期科技成就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了解明清时期的建筑、小说和戏曲,感受政治制度对建筑、文学艺术的影响(唯物史观)
3.了解明清的思想家,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治国思想和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科技名著
思考:根据右侧图示,完善下面明朝科技著作的表格。
图示 著作 作者 内容/地位
图一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图二 《农政全书》 徐光启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图三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对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史料实证
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1)修建目的: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
(2)起止点: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3)作用: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2.北京城
(1)营建:在元大都基础上,明朝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营建,1420年基本建成。
(2)构成: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
(3)特点: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
三、明清的思想家
思考:完善表格,了解以王守仁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
时期 思想家 主要思想
明中期 王守仁 认为心是万物的主宰,提倡“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明末 清初 黄宗羲 反对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君为臣纲”的封建教条
顾炎武 把“亡国”与“亡天下”作区分,认为改朝换代是亡国,文化沉沦是亡天下
王夫之 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社会是发展的、进化的,不能泥古不化、厚古薄今
家国情怀
四、小说和戏曲
1.小说
(1)发展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繁荣。
(2)代表(四大名著)
时间 书名 作者
元末明初 《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明朝中期 《西游记》 吴承恩
清朝中期 《红楼梦》 曹雪芹
2.戏曲
(1)昆曲:明朝万历末年成为全国性的剧种。代表作有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朝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2)京剧: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后来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历史解释
分析昆曲衰落和京剧兴盛的原因
(1)昆曲衰落的原因:
①因循守旧。
②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2)京剧兴盛的原因:
①广大群众喜爱。
②皇室扶持。
③表演艺术家的创新完善。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任务驱动1】整理书籍
材料一 以下是历史兴趣小组收集的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
(1)请根据如图所示的相关书籍完成下面表格。(只填写序号,多选或少选不得分)(2分)
分类 科技名著 文学名著
序号 ②③⑤ ①④
【任务驱动2】参观古迹
材料二
明长城沿线驻军的营堡,既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有校场和军营;又是随军家属生活的地方,有学校和庙宇;还是明政府与蒙古各部落之间互市的场所,有蒙汉商人与逆旅。清朝版图包括原来的明朝、蒙古、女真等地,尽管长城仍作为一道内部的界线,但在一个政权统治之下,这条界线不断被突破,直至最后消失。界线消失了,长城却留了下来,逐渐成为遗迹。 ——摘编自许宏《考古中国——15位考古学家说上下五千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我国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修建长城的原因。(2分)根据材料,概述明清时期长城的功能价值发生的变化。(2分)
答:原因:①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军事上的冲突与对抗;②农耕民族在军事上往往采取防御策略;③长城是防御游牧民族军事进攻的有效工事。
变化:①从军事防御工程到兼具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②军事对抗防线作用逐渐消失;③逐渐成为遗迹。
【任务驱动3】分析原因
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专制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还有,小农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实践性的特点;但也决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的突破。
——摘编自《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分析此时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3分)
答:发展趋势:由长期领先转向落后。原因:思想上,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的文化专制措施禁锢思想。政治上,封建专制的空前强化。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弊端。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五育·劳育]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深入社会,实地调查,还到深山僻野采集药物标本,历二十七年,“三易其稿,乃成《本草纲目》一书”。由此可知,李时珍能够编写出《本草纲目》是因为 (D)
A.出身医药世家 B.丰富了医药学宝库
C.得到政府支持 D.深厚的实践经验
2.徐光启撰写《农政全书》时,大至政策、制度,小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环节,都尽量记载得十分详尽,有些章节甚至图文并茂。这反映出《农政全书》注重 (A)
A.实用性 B.理论性
C.创新性 D.观赏性
3.(2024·郑州期末)如图所示,中国古代某部著作的插图描绘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用甘蔗制糖的工艺设备“糖车”和“瓦溜”。这些插图出自 (D)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4.自古以来,守土护边、抵御外族一直是中央朝廷的职能之一。“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这段材料主要歌颂的工程是 (C)
A.都江堰 B.故宫
C.长城 D.大运河
5.明北京城:宫城在中央,是皇帝居住地;皇城在宫城的外面,是统治者居住地;内城在皇城的外面,设中央官署等;外城在内城的南面。此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意在突出 (C)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6.明末清初大胆批判皇权强化,公开宣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思想家是 (C)
A.王守仁 B.顾炎武
C.黄宗羲 D.曹雪芹
7.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大放异彩,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创作面世并广泛传播;戏曲艺术推陈出新,国粹京剧逐渐形成并流传四方。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B)
A.文化专制的削弱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闭关锁国的推行
8.[跨学科·音乐](2024·天津期末)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来,徽调吸收汉调,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式以及其他地方民间曲调,最终形成京剧。这表明京剧 (D)
A.贴近生活 B.形式多样
C.题材广泛 D.博采众长
【B 思维进阶】
9.(2024 青岛期末)2024年4月23日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为了宣传阅读,青岛市某中学历史社团决定开展中国古籍展,如图是他们搜集到的古籍。这些“古籍”的共同点是 (D)
A.传统医学不断发展
B.手工技艺推陈出新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10.明朝建立以后,组织全国人力先后多次修筑长城;明成祖从1406年开始对北京城进行营建,使紫禁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据此可知,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D)
A.民族关系的和谐 B.社会的急剧转型
C.西方科技的传入 D.国家力量的支持
11.[历史解释]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撇,既不失庄重又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枣色,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D)
A.真实再现历史原型
B.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C.制作工艺非常复杂
D.渗透人们价值取向
12.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丰硕的科技文化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一向有重农传统,故而历代农书颇多,但同时却轻视手工业,少有全面记载手工业技术的著作。《天工开物》不仅首述农事,随后又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这与明末启蒙思想中出现“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是相符合的。
——摘编自楼宇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天工开物》的创新之处。(1分)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对这部科技著作的评价。(1分)
答:创新:以更多的篇幅记述手工业。评价:“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材料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批判,使传统儒学得以发展。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注国计民生,致力于变革社会,并身体力行。
——《中国文化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思想家们的政治主张。(4分)
答:主张:务实、重民生、批判君主专制、变革社会、君臣平等。
材料三 “戏场小天地,人生大舞台”。200多年来京剧讲述悲欢离合、愚贤忠佞,潜移默化地把中国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传给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但在文化娱乐日新月异的今天,京剧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然而,“国粹”仍在传承,一些人坚守在舞台上,不断创新的京剧艺术也在征服着年轻人的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于京剧传承与发展的看法。(2分)
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京剧在继承中发展;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养分,扩大京剧在全球的影响力。(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