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目标导学】
1.通过相关史料,能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了解隋朝大运河的标志性地点。通过分析史料,理解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比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和影响(历史解释)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隋的统一
思考:分析右侧史料是对哪一人物的评价 “隋文混一朔南暨”指哪一事件 有什么意义
1.人物:隋文帝杨坚。
2.事件:589年,隋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思维指引 隋朝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解释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陈普
二、开通大运河
思考: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观察右图,其中心和南北两端分别是哪里 主要分为哪四段 该工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目的 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 况 三点 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
四段 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影响 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时空观念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思考:右侧史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什么 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1)制度名称:科举取士制度。
(2)标志: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
2.思考:结合右侧史料,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2)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 300年。
思维指引 隋朝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统一全国、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史料实证
“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四、隋朝的灭亡
思考:右侧材料反映了隋末的社会状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其出现的根本原因(用一句话概括):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2.该状况导致的结果: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历史解释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只道是并吞八荒,功盖万古;横槊赋诗,笑傲前尘。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
——蒙曼《大隋风云》
【任务驱动1】并吞八荒,功盖万古
材料一 在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经济的发展也要求突破分裂实现统一,而统一的条件也已成熟:士族衰落了、民族交融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实现统一,还要有一个杰出的领导人物。这个杰出人物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带领人民去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任务。
——施建中《隋统一原因再探——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完成统一的条件。(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统一的意义。(2分)
答:条件:士族衰落、民族交融、北强南弱局面形成、杨坚等历史人物的领导作用。(任答3点)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任务驱动2】运河悠悠,载舟覆舟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咏史诗·汴水》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皮日休对“此河”开通的态度。(1分)请具体说明。(2分)
答:皮日休既肯定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绩,也指出隋炀帝巡游江南的腐败,评价比较全面客观。
(3)你是否赞同胡曾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答:不赞同。理由:胡曾认为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大运河的开凿。但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具有积极意义。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应是隋炀帝的暴政。
【任务驱动3】制度创新,重大变革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与隋朝选官制度对比表
时期 选拔方式 决定权归属 对象范围 选拔标准
魏晋南北朝 推举 地方权贵垄断 士族地主或名门望族 门第出身、家族名望
隋朝 国家公开统一考试 中央(吏部) 全国的人才 真才实学、考试成绩
(4)根据材料三,指出隋朝选官制度的名称,(1分)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历史进步性。(2分)
答:名称:科举制。进步性:选拔方式由推举变为公开考试,选拔依据从注重门第到注重才能,更加公平公正;选官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以各种史料为依据,辩证、客观地描述并解读历史。能准确客观解读历史表格(如下图)的是 (B)
A.各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度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2.(2024·广州中考)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B)
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政治统治
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
3.(2024·镇江期末)某博物馆准备在“国运泱泱——隋朝大运河文化展”中搭建真实场景,再现隋朝大运河中心城市的繁荣。为此,工作人员应该搜集哪座城市的相关史料 (B)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杭州
4.[史料实证]史料记载:“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记载意在 (B)
A.批评隋朝皇帝的残暴统治
B.评价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
C.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
D.肯定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
5.(2024·乐山中考)科举制使出身平民阶层的人通过“十载寒窗”参与政权,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承续儒家的“济世”精神。据此可知,要参加科举考试最应该 (C)
A.勤劳耕作 B.积极参军
C.发愤读书 D.诚信经商
6.[历史解释](2024·菏泽中考)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A)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
7.以下材料可以用于研究秦、隋两朝 (B)
秦始皇时期 《史记》载: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隋炀帝时期 《资治通鉴》载:三月丁未……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A.经济发展的状况 B.走向灭亡的原因
C.边疆地区的开发 D.实现统一的影响
【B 思维进阶】
8.(2024 广东模拟)科举制形成了一种循环制度,士人从私塾走向庙堂,最终回归故里,成为地方的知识精英和文化领袖,投身地方公益和社会治理,形成了社会与国家、知识精英与基层社会的良性互动。材料表明,科举制是(D)
A.阶层跃迁的助推器
B.皇权巩固的奠基石
C.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D.社会秩序的调和剂
9.《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惶》一书再现了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请你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转瞬而成的统一】
材料一
《昙花王朝》·第二章
杨坚琢磨着,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陈叔宝的靡靡之音要难对付得多,因此定下先南后北的策略……灭陈后统一全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杨坚能够灭掉陈,完成天下统一的原因。(3分)
答:原因:社会长期分裂,人民渴望统一;陈朝统治腐朽;隋朝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隋朝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等。
【开皇年间的繁荣】
材料二
《昙花王朝》·第三章
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之前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艳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称为“开皇盛世”。
(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文帝为促成“盛世”局面采取的措施。(4分)
答:举措:①经济方面,发展经济,编订户籍,核实户口,减轻百姓赋役负担,统一币制和度量衡。②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修订和减省刑律,简化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形象工程话兴亡】
材料三
《昙花王朝》·第五章
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3)根据材料三中“一百多万”和“超过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1分)指出隋朝的结局。(1分)
答:杨广滥用民力,是个残暴的皇帝。结果:618年,隋炀帝被部下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读史感悟】
(4)隋朝的兴亡,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分)
答:感受: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国家安定是经济繁荣的前提。(任意一点即可)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目标导学】
1.通过相关史料,能够理解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观察《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了解隋朝大运河的标志性地点。通过分析史料,理解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比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标准,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意义和影响(历史解释)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隋的统一
思考:分析右侧史料是对哪一人物的评价 “隋文混一朔南暨”指哪一事件 有什么意义
1.人物:隋文帝 。
2.事件: 年,隋灭掉陈朝,统一 。
3.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 ,顺应了 的大趋势,进一步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思维指引 隋朝统一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历史解释
北齐后周犹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
——陈普
二、开通大运河
思考:大运河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观察右图,其中心和南北两端分别是哪里 主要分为哪四段 该工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目的 加强 ,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 况 三点 以 为中心,北抵 ,南至 郡
四段 由北向南分别是永济渠、 、邗沟和江南河
影响 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 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 和民族交融
时空观念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思考:右侧史料中“这一制度”指的是什么 其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1)制度名称: 。
(2)标志: 时,设置 。
2.思考:结合右侧史料,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
(1)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 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扩大了 ,对社会阶层流动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 。
(2)成为历朝 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 300年。
思维指引 隋朝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是统一全国、开通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史料实证
“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一千三百余年;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四、隋朝的灭亡
思考:右侧材料反映了隋末的社会状况,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其出现的根本原因(用一句话概括):隋炀帝的 。
2.该状况导致的结果: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
历史解释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文质彬彬,威风凛凛。只道是并吞八荒,功盖万古;横槊赋诗,笑傲前尘。却不料,南征北战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只落得,一代英雄归黄土,几行烟柳掩孤坟。这才是,运河悠悠连今古,载舟覆舟俱凡人。
——蒙曼《大隋风云》
【任务驱动1】并吞八荒,功盖万古
材料一 在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经济的发展也要求突破分裂实现统一,而统一的条件也已成熟:士族衰落了、民族交融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形成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统一的实现只是个时间问题,但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要实现统一,还要有一个杰出的领导人物。这个杰出人物必须顺应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带领人民去完成时代所赋予的任务。
——施建中《隋统一原因再探——兼论隋文帝平陈方略》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完成统一的条件。(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统一的意义。(2分)
【任务驱动2】运河悠悠,载舟覆舟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咏史诗·汴水》
(2)根据材料二,概括皮日休对“此河”开通的态度。(1分)请具体说明。(2分)
(3)你是否赞同胡曾的观点,请说明你的理由。(3分)
【任务驱动3】制度创新,重大变革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与隋朝选官制度对比表
时期 选拔方式 决定权归属 对象范围 选拔标准
魏晋南北朝 推举 地方权贵垄断 士族地主或名门望族 门第出身、家族名望
隋朝 国家公开统一考试 中央(吏部) 全国的人才 真才实学、考试成绩
(4)根据材料三,指出隋朝选官制度的名称,(1分)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历史进步性。(2分)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它要求学生以各种史料为依据,辩证、客观地描述并解读历史。能准确客观解读历史表格(如下图)的是 ( )
A.各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度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2.(2024·广州中考)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 )
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政治统治
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
3.(2024·镇江期末)某博物馆准备在“国运泱泱——隋朝大运河文化展”中搭建真实场景,再现隋朝大运河中心城市的繁荣。为此,工作人员应该搜集哪座城市的相关史料 ( )
A.西安 B.洛阳
C.北京 D.杭州
4.[史料实证]史料记载:“炀帝巡幸,乘龙舟而往江都……公家运漕,私行商旅,舳舻(船舶)相继。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该记载意在 ( )
A.批评隋朝皇帝的残暴统治
B.评价隋朝运河的历史功绩
C.描绘运河沿线的商贸繁荣
D.肯定隋朝先进的造船技术
5.(2024·乐山中考)科举制使出身平民阶层的人通过“十载寒窗”参与政权,进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承续儒家的“济世”精神。据此可知,要参加科举考试最应该 ( )
A.勤劳耕作 B.积极参军
C.发愤读书 D.诚信经商
6.[历史解释](2024·菏泽中考)与此前的选官制度相比,隋朝确立的这一制度“把取士的重心由地方官手里移到了朝廷手里,以文化统一助成历史中国的政治统一。”据此可知,这一制度 (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推动了教育发展 D.扩大了选官范围
7.以下材料可以用于研究秦、隋两朝 ( )
秦始皇时期 《史记》载: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隋炀帝时期 《资治通鉴》载:三月丁未……营建东京,每月役丁二百万人
A.经济发展的状况 B.走向灭亡的原因
C.边疆地区的开发 D.实现统一的影响
【B 思维进阶】
8.(2024 广东模拟)科举制形成了一种循环制度,士人从私塾走向庙堂,最终回归故里,成为地方的知识精英和文化领袖,投身地方公益和社会治理,形成了社会与国家、知识精英与基层社会的良性互动。材料表明,科举制是( )
A.阶层跃迁的助推器
B.皇权巩固的奠基石
C.文化传承的守护者
D.社会秩序的调和剂
9.《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惶》一书再现了隋朝在中华帝国的正午时分高调登场,却匆忙谢幕,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一段宛如昙花般脆弱短暂的璀璨辉煌。请你根据书中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转瞬而成的统一】
材料一
《昙花王朝》·第二章
杨坚琢磨着,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比陈叔宝的靡靡之音要难对付得多,因此定下先南后北的策略……灭陈后统一全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杨坚能够灭掉陈,完成天下统一的原因。(3分)
【开皇年间的繁荣】
材料二
《昙花王朝》·第三章
天下富足,仓库难以承载赋税物资的盛况,之前只在七百多年前的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出现过。那是一个被艳称为“文景之治”的盛世。因此,史家将杨坚统治时期称为“开皇盛世”。
(2)根据材料二,归纳隋文帝为促成“盛世”局面采取的措施。(4分)
【形象工程话兴亡】
材料三
《昙花王朝》·第五章
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多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3)根据材料三中“一百多万”和“超过一半”这两个数据分析,杨广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1分)指出隋朝的结局。(1分)
【读史感悟】
(4)隋朝的兴亡,给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