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
1.理解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措施,理解“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认识封建盛世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通过数据分析,知道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比较,认识隋亡唐兴的原因及带来的历史启示(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唐朝的建立
1.建立: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巩固:唐朝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全国。
思维指引 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二、贞观之治
1.思考:“贞观”是哪位皇帝的“年号” 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1)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2.思考:观察右侧图文史料并结合史实,填写下表,完善这位皇帝的治国理念及革新措施。
以史 为鉴 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 ,从善如流,戒奢从简,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善于 用人 广纳贤才, 。如敢于直言的 ,善于谋略的 和敢于决断的
勇于 革新 政治 完善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法律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经济 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思维指引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都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沿袭、进一步创新。
史料实证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贞观政要》
历史解释
三、武则天的统治
思考: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毛泽东称其为“治国之才”,她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结果如何
1.措施:大力发展 ,创立 ;破格选拔贤能之士,扩大统治基础;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 。
2.历史贡献: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 。
史料实证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4年5月1日,“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展览以李世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示他的不世雄才与远见卓识,以及他至情至性的凡夫之面。旨在带领观众回望历史长河,感受大唐盛世辉煌,共同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
【任务驱动1】治国之道
材料一
出自《贞观政要》的唐太宗部分观点 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A.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B.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①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④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1)根据材料一中唐太宗的观点,指出他采取的相对应统治措施。(2分)(写出字母和对应的序号即可)
【任务驱动2】盛世局面
材料二
疆域 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
政治 制度更趋于完善;基本没有贪污;科举考试的科目增加,应试的范围和人数扩大
经济 农民衣食有余,人口增加;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
文化 学校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都比前代进步,出现专科性质的学校;统一了经学,修订唐初八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编制
(2)根据上表内容,归纳贞观治世的表现。(3分)
【任务驱动3】因果探究
材料三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君臣共商国是成了“贞观之治”的特色,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世民要“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1分)分析这一举措的积极作用。(2分)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记录,据此可知,他探讨的内容是 ( )
太原留守李渊起兵 从太原进攻长安
隋朝政权崩溃 平定割据势力
A.李渊反隋的背景
B.隋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C.唐朝建立的过程
D.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2.[历史解释]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 ( )
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B.重视考察官吏政绩
C.知人善任量才用人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3.“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所以“内史、纳言,是真宰相”。材料描述的制度 ( )
A.改善了选官机制 B.初创于唐朝时期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避免了决策失误
4.[跨学科·语文]唐朝宰相薛元超当初凭借祖辈的功劳入仕为官,曾经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章孝标得中进士后咏诗述怀道:“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举 ( )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B.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
C.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
D.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任官
5.他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称为 (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对武则天有如下评价:“她执政的五十年间不少政策基本上是沿着‘贞观之治’的道路继续前进的,但有她自己的特色。”其特色表现在 ( )
A.关注民生,鼓励生产
B.开创殿试,发展科举
C.励精图治,知人善任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7.[史料实证]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田畴:田地范围、面积。垦辟:开垦,开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
A.提倡节俭 B.整顿吏治
C.重视农业 D.虚心纳谏
【B 思维进阶】
8.贞观三年,唐政府颁布法令,以奖励物质的方式鼓励生育,还把及时成婚与人口增殖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与升迁的重要依据。唐太宗的做法 ( )
A.体现无为而治的理念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D.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9.(2024 东莞期末)《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载:“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这反映,隋唐制度具有 ( )
A.继承性 B.曲折性 C.严酷性 D.反复性
10.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世人对她的看法却是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提拔),弘委任之意,开汲引(提拔)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及时考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以后的朝代就会有很多的可用的士子)。
——《旧唐书》
(武)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武)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
——刘肃《唐新语》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归纳可得出的共同的历史信息。(2分)
材料二 对武则天评价部分情况
史料 出处 评价
A 唐朝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还淳返朴”,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B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2)指出材料二中两则史料对武则天评价的不同。(2分)结合所学,分析不同的原因。(2分)
材料三 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理由。(2分)
(4)综上探究和所学,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分)第2课 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
1.理解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措施,理解“贞观之治”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认识封建盛世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通过数据分析,知道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通过比较,认识隋亡唐兴的原因及带来的历史启示(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知识建构】
基础自主落实
一、唐朝的建立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2.巩固:唐朝建立后,陆续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基本统一全国。
思维指引 唐朝的建立者是唐高祖李渊而不是唐太宗李世民。
二、贞观之治
1.思考:“贞观”是哪位皇帝的“年号” 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
(1)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2)盛世局面:贞观之治。
2.思考:观察右侧图文史料并结合史实,填写下表,完善这位皇帝的治国理念及革新措施。
以史 为鉴 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勤于政事,澄清吏治,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戒奢从简,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
善于 用人 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如敢于直言的魏征,善于谋略的房玄龄和敢于决断的杜如晦
勇于 革新 政治 完善三省六部制;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
法律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经济 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思维指引 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都创立于隋朝,唐朝时沿袭、进一步创新。
史料实证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贞观政要》
历史解释
三、武则天的统治
思考: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毛泽东称其为“治国之才”,她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 结果如何
1.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破格选拔贤能之士,扩大统治基础;推行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2.历史贡献: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史料实证
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毛泽东
素养探究实践
【情境创设】
2024年5月1日,“贞观——李世民的盛世长歌”在国家典籍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展览以李世民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展示他的不世雄才与远见卓识,以及他至情至性的凡夫之面。旨在带领观众回望历史长河,感受大唐盛世辉煌,共同体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开放包容、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
【任务驱动1】治国之道
材料一
出自《贞观政要》的唐太宗部分观点 唐太宗的统治措施
A.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B.国以人为本……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①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④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1)根据材料一中唐太宗的观点,指出他采取的相对应统治措施。(2分)(写出字母和对应的序号即可)
答:A:②④;B:①③。
【任务驱动2】盛世局面
材料二
疆域 版图空前辽阔,超过汉宣帝在位时期
政治 制度更趋于完善;基本没有贪污;科举考试的科目增加,应试的范围和人数扩大
经济 农民衣食有余,人口增加;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陆上、海上的丝绸之路贸易兴盛
文化 学校规模、种类、数量和课目都比前代进步,出现专科性质的学校;统一了经学,修订唐初八史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编制
(2)根据上表内容,归纳贞观治世的表现。(3分)
答:版图超过前代;制度渐趋完善;政治更加清明;人口不断增加;商业城市不断兴起;文教日益昌盛。
【任务驱动3】因果探究
材料三 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因此,他提倡和鼓励诤谏,在专制体制下,实行了一定内容和形式的“民主”,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君臣共商国是成了“贞观之治”的特色,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世民要“提倡和鼓励诤谏”的原因。(1分)分析这一举措的积极作用。(2分)
答:原因:李世民认为国家兴衰的关键在于是否能通过纳谏防止和改正错误。积极作用:①使贞观年间政治生活趋向健康、和谐;②对巩固君臣关系和臣属的忠君思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③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学业分层评价
【A 达标自测】
1.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记录,据此可知,他探讨的内容是 (C)
太原留守李渊起兵 从太原进攻长安
隋朝政权崩溃 平定割据势力
A.李渊反隋的背景
B.隋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C.唐朝建立的过程
D.隋朝二世而亡的原因
2.[历史解释]唐太宗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由此可见唐太宗 (C)
A.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B.重视考察官吏政绩
C.知人善任量才用人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3.“举国机要,悉在中书;献纳之任,又归门下;而尚书但听命受事而已”,所以“内史、纳言,是真宰相”。材料描述的制度 (C)
A.改善了选官机制 B.初创于唐朝时期
C.有利于加强皇权 D.避免了决策失误
4.[跨学科·语文]唐朝宰相薛元超当初凭借祖辈的功劳入仕为官,曾经感叹:“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章孝标得中进士后咏诗述怀道:“及第全胜十政官,金鞍镀了出长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由此可知,唐朝科举 (C)
A.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B.注重诗赋等个人文学才能
C.进士出身的官员声望较高
D.通过进士科考试即可任官
5.他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统治时期开创的盛世局面称为 (C)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6.白寿彝总主编的《中国通史》对武则天有如下评价:“她执政的五十年间不少政策基本上是沿着‘贞观之治’的道路继续前进的,但有她自己的特色。”其特色表现在 (B)
A.关注民生,鼓励生产
B.开创殿试,发展科举
C.励精图治,知人善任
D.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7.[史料实证]武则天于684年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田畴:田地范围、面积。垦辟:开垦,开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C)
A.提倡节俭 B.整顿吏治
C.重视农业 D.虚心纳谏
【B 思维进阶】
8.贞观三年,唐政府颁布法令,以奖励物质的方式鼓励生育,还把及时成婚与人口增殖作为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与升迁的重要依据。唐太宗的做法 (D)
A.体现无为而治的理念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
D.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9.(2024 东莞期末)《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载:“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梁、陈,三曰(西)魏、周。”这反映,隋唐制度具有 (A)
A.继承性 B.曲折性 C.严酷性 D.反复性
10.众所周知,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世人对她的看法却是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则天太后践祚临朝,欲收人心,尤务拔擢(提拔),弘委任之意,开汲引(提拔)之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所荐必行,所举辄试(及时考试),其于选士之道,岂不伤于容易哉!而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以后的朝代就会有很多的可用的士子)。
——《旧唐书》
(武)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武)则天御洛阳城南门,亲自临试。
——刘肃《唐新语》
(1)根据材料一的两则史料,归纳可得出的共同的历史信息。(2分)
答:共同信息:武则天对人才选拔的重视(或武则天时期重用人才)。
材料二 对武则天评价部分情况
史料 出处 评价
A 唐朝崔融《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还淳返朴”,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B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2)指出材料二中两则史料对武则天评价的不同。(2分)结合所学,分析不同的原因。(2分)
答:不同:A肯定武则天;B否定武则天。
原因:角度立场的不同;时代的不同。
材料三 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郭沫若评价武则天的理由。(2分)
答:理由:武则天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百姓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参与执政和在位期间,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社会相对安定,人口不断增长,为后来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综上探究和所学,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分)
答:评价人物:要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一分为二,切忌以偏概全;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要史论结合,不能空下结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