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测评卷
单元素养评估(一)
(第一单元)
(75分钟 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汉末以来,历四百年纷乱而分裂,政局动荡,民心思治。杨坚灭掉陈朝,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天命在隋”已成为社会之心理。材料表明,隋的统一 (C)
A.充满了迷信色彩 B.导致了政局动荡
C.顺应了历史潮流 D.吸取了历史教训
2.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中曾评价称:他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绝非“秦二世”之流所可比拟。下列史实中,能说明以上观点的是 (C)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史料记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 (D)
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 B.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C.穷兵黩武暴政而亡 D.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4.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耳目受到蒙蔽),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不敢直言劝谏),邪诌者日进(一天天得势),既不见过(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至于灭亡。”为此,太宗 (B)
A.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B.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C.减轻劳役,鼓励生产 D.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5.以下是同学们为制作历史人物卡片收集的资料,据此可知武则天 (A)
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 ——《通典》 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举。 ——《旧唐书》
A.重视人才选拔 B.巩固皇帝权威
C.关注民众生活 D.增加考试科目
6.唐玄宗即位时,曾把新上任的县令200人,召集到大殿上,亲自出题考试,将不及格者革职,让他们重新学习。这反映了唐玄宗 (A)
A.重视官吏素质 B.推崇科举考试
C.注重文化发展 D.推行税制改革
7.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唐朝 (B)
A.民众审美标准变化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D.商业活动范围扩大
8.《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且如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了唐朝 (A)
A.商品经济繁盛 B.造船业发达 C.指南针广泛应用 D.社会风气开放
9.唐朝法律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由此可知,唐朝 (B)
A.商品经济发达 B.市场管理严格 C.法治十分严明 D.交易秩序混乱
10.“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是766年杜甫在重庆留下的名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重庆 (C)
A.经济的繁盛 B.人口的兴盛 C.战争的破坏 D.交通的便捷
11.“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时间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这段材料说明 (C)
A.五代时期政权并立 B.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C.五代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融特点显著
12.(2024·宜宾中考)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C)
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
13.关键词“册封”“平定安史之乱”“绢马互市”可以印证与唐朝建立了亲密关系的少数民族是 (B)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靺鞨
14.下面的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D)
作者 诗名 诗
窦威 《横吹曲辞·出塞》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 《送入蕃使》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A.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 B.有意突显经济交流的重要性
C.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 D.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15.(2024·广州中考)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D)
A.得益于指南针获得广泛应用 B.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表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6.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牛童、马夫之口,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C)
A.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 B.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 D.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17.唐代的皇帝多好书法。李渊已认识欧阳询,很欣赏他的字。后世在科举取士中,常以欧体书体。朝廷选官时,“书法遒美”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练字成了读书人的必修课,书法名家辈出。这反映了 (A)
A.科举推动文学艺术发展 B.文教发展导致重文轻武
C.科举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书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18.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下图),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C)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发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14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制度。
——摘编自陈光崇《论隋文帝改革和统一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 《隋书》统计,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隋炀帝纳谏7件,拒谏10件。……从纳谏内容上看用人、边疆等方面,文帝几乎能做到全部采纳;反观隋炀帝所采纳的谏议中,约有一半关系国家大事,而另一些则为阿谀奉承之作;他所拒谏的,恰恰是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一些对国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情。
——摘编自晁中辰主编《中国谏议制度史》
材料三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文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4分)
答:措施: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废除九品中正制;改革考试选士的制度。
(2)根据材料二,比较隋文帝与隋炀帝在纳谏政策上的不同点。(4分)
答:不同点:隋文帝纳谏数量多,隋炀帝纳谏数量少,从内容上看,隋文帝采纳的以国家大事为主;隋炀帝采纳的多是阿谀逢迎之举。
(3)根据材料三,简述当时的社会状况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答:状况:贞观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粮食丰盈,米价下跌。原因:“贞观之治”或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国家兴亡的因素。(2分)
答:因素:政策的制订、帝王的个人素养、制度的创新等。
20.(10分)《贞观政要》记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是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经验的总结。请以“用人”与“致治”关系为主题,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举)。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充”。
——唐太宗
材料二 唐玄宗用人失误的标志是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这三个人又各有各的特点,李林甫担任宰相十多年间嫉贤妒能,大搞派系斗争;杨国忠没文化、没能力、没操守;安禄山为人狡诈,有野心。
——于赓哲
材料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后,往往君臣猜忌。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如图)记载了这一情境。
(1)根据材料一,分析贞观年间为了选拔不同出身和背景的人才,在制度上有哪些守正创新的措施 (2分)
答:措施: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太宗与唐玄宗统治后期在用人上的区别,(2分)并指出这种区别给唐朝带来的不同后果。(2分)
答:区别:唐太宗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唐玄宗统治后期,任人唯亲。后果: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末至五代,人才不能很好地为国家服务的原因。(2分)
答:原因:开国君主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担心大臣篡权夺位,大臣为避祸,故意放纵享乐。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为了开创盛世局面,国家应该怎样处理好“人”的问题。(2分)
答:做法:应该任人唯贤,唯才是举;不能任人唯亲,嫉贤妒能。
21.(15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向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与技术大输出的一个时期,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也给唐朝提供了一个吸收周边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机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外国来使中,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
——摘编自《走进盐城》
材料三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述而成的一本书籍,成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4分)
答:特点:交往国家众多;交往范围广泛;海陆并举。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目的,(1分)并分析这一行为对日本的影响。(2分)
答: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影响: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玄奘“西行”的目的。(1分)并分析“西行”产生的影响。(1分)
答:目的: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影响: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中印友好交往作出了重大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对外交往”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
答:示例
观点: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交流、兼收并蓄的特点。
论述:唐朝在对外交往过程中,一方面积极传播唐朝文化,另一方面也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吸取养分;日本效仿唐朝典章制度进行改革,推动社会发展;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积极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促进了唐朝自身的繁荣。所以说,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阶段测评卷
单元素养评估(一)
(第一单元)
(75分钟 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汉末以来,历四百年纷乱而分裂,政局动荡,民心思治。杨坚灭掉陈朝,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天命在隋”已成为社会之心理。材料表明,隋的统一 ( )
A.充满了迷信色彩 B.导致了政局动荡
C.顺应了历史潮流 D.吸取了历史教训
2.郭志坤《隋炀帝大传》一书中曾评价称:他是个复合型的人物,其罪可彰,其功也卓。若论其功业,则不下于秦始皇,绝非“秦二世”之流所可比拟。下列史实中,能说明以上观点的是 ( )
A.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开凿运河,创立科举 D.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史料记载,唐太宗曾经让臣下清点隋亡后留下的仓库,没有想到,经过隋末唐初数年战争,库存量竟然足以让唐朝老百姓不用劳动也可以使用好多年。据此,隋朝短命而亡的最大教训是 ( )
A.赋繁役重激化矛盾 B.统治者志大而才疏
C.穷兵黩武暴政而亡 D.国富而不与民共享
4.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耳目受到蒙蔽),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不敢直言劝谏),邪诌者日进(一天天得势),既不见过(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所以至于灭亡。”为此,太宗 ( )
A.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B.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C.减轻劳役,鼓励生产 D.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5.以下是同学们为制作历史人物卡片收集的资料,据此可知武则天 ( )
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 ——《通典》 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举。 ——《旧唐书》
A.重视人才选拔 B.巩固皇帝权威
C.关注民众生活 D.增加考试科目
6.唐玄宗即位时,曾把新上任的县令200人,召集到大殿上,亲自出题考试,将不及格者革职,让他们重新学习。这反映了唐玄宗 ( )
A.重视官吏素质 B.推崇科举考试
C.注重文化发展 D.推行税制改革
7.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唐朝 ( )
A.民众审美标准变化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生产方式彻底改变 D.商业活动范围扩大
8.《旧唐书·崔融传》中记载:“且如天下诸津(码头),舟航所聚……弘舸巨舰……交贸往还,昧旦永日。”材料反映了唐朝 ( )
A.商品经济繁盛 B.造船业发达 C.指南针广泛应用 D.社会风气开放
9.唐朝法律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由此可知,唐朝 ( )
A.商品经济发达 B.市场管理严格 C.法治十分严明 D.交易秩序混乱
10.“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是766年杜甫在重庆留下的名句。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重庆 ( )
A.经济的繁盛 B.人口的兴盛 C.战争的破坏 D.交通的便捷
11.“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时间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这段材料说明 ( )
A.五代时期政权并立 B.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C.五代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融特点显著
12.(2024·宜宾中考)下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描绘唐太宗接见松赞干布使者的场景。该图可用于研究 ( )
A.宗教绘画的风格 B.唐与突厥的友好关系
C.民族政策的践行 D.贞观时期的中外交往
13.关键词“册封”“平定安史之乱”“绢马互市”可以印证与唐朝建立了亲密关系的少数民族是 ( )
A.突厥 B.回纥 C.吐蕃 D.靺鞨
14.下面的唐诗反映了唐朝与西北地区诸民族的关系。由此可以推知,唐朝 ( )
作者 诗名 诗
窦威 《横吹曲辞·出塞》 匈奴屡不平,汉将欲纵横
周繇 《送入蕃使》 早终册礼朝天阙,莫遣虬髭染塞霜
张籍 《送和蕃公主》 塞上如今无战尘,汉家公主出和亲
元稹 《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西凉伎》 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
A.强化了对西北诸民族的控制 B.有意突显经济交流的重要性
C.实行了华夷一家的民族政策 D.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15.(2024·广州中考)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 )
A.得益于指南针获得广泛应用 B.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表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6.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牛童、马夫之口,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 )
A.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 B.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 D.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17.唐代的皇帝多好书法。李渊已认识欧阳询,很欣赏他的字。后世在科举取士中,常以欧体书体。朝廷选官时,“书法遒美”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练字成了读书人的必修课,书法名家辈出。这反映了 ( )
A.科举推动文学艺术发展 B.文教发展导致重文轻武
C.科举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D.书法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18.敦煌莫高窟第61窟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下图),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 )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发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14分)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隋文帝即位之初就废除了北周时代从《周官》抄袭来的那一套古老的制度……开皇三年,隋文帝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文帝还经常遣使考察地方官吏,褒奖良能,惩处贪污……魏晋以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制度。
——摘编自陈光崇《论隋文帝改革和统一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 《隋书》统计,隋文帝纳谏36件,拒谏5件;隋炀帝纳谏7件,拒谏10件。……从纳谏内容上看用人、边疆等方面,文帝几乎能做到全部采纳;反观隋炀帝所采纳的谏议中,约有一半关系国家大事,而另一些则为阿谀奉承之作;他所拒谏的,恰恰是征辽东、巡幸江都、平定农民起义等一些对国家造成严重影响的重大事情。
——摘编自晁中辰主编《中国谏议制度史》
材料三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理。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则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两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文帝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比较隋文帝与隋炀帝在纳谏政策上的不同点。(4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当时的社会状况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4分)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国家兴亡的因素。(2分)
20.(10分)《贞观政要》记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是对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经验的总结。请以“用人”与“致治”关系为主题,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 “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举)。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充”。
——唐太宗
材料二 唐玄宗用人失误的标志是重用李林甫、杨国忠和安禄山。这三个人又各有各的特点,李林甫担任宰相十多年间嫉贤妒能,大搞派系斗争;杨国忠没文化、没能力、没操守;安禄山为人狡诈,有野心。
——于赓哲
材料三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出身武将,靠兵变改朝换代。建立政权后,往往君臣猜忌。为了避祸,一些权臣故意放纵享乐,《韩熙载夜宴图》(局部)(如图)记载了这一情境。
(1)根据材料一,分析贞观年间为了选拔不同出身和背景的人才,在制度上有哪些守正创新的措施 (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太宗与唐玄宗统治后期在用人上的区别,(2分)并指出这种区别给唐朝带来的不同后果。(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末至五代,人才不能很好地为国家服务的原因。(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为了开创盛世局面,国家应该怎样处理好“人”的问题。(2分)
21.(15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向周边国家进行文化与技术大输出的一个时期,兼容并包的社会风气,也给唐朝提供了一个吸收周边国家优秀文明成果的机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唐代海内统一,国力鼎盛,文化昌茂,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日本多次派外交使团和留学生来长安。外国来使中,有一部分由盐城海口登陆,转道内河、陆道而抵长安。
——摘编自《走进盐城》
材料三 玄奘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练而准确。由他口述而成的一本书籍,成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向中国派遣外交使团的目的,(1分)并分析这一行为对日本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玄奘“西行”的目的。(1分)并分析“西行”产生的影响。(1分)
(4)综合上述材料,围绕“对外交往”这一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