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期中素养评估(第1-11课)(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期中素养评估(第1-11课)(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6:02:27

文档简介

期中素养评估
(第1-11课)
(75分钟 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开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头分赐贫人”;此后关中连年大旱,百姓饥馑,隋文帝命令分道开仓赈给,对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这表明隋文帝 (C)
A.重视水利建设 B.强化中央集权
C.关注百姓生活 D.提倡勤俭节约
2.历代王朝的兴起与衰落,莫不与君王之政密切相关。君王明则国盛,君王暗则国衰。小历同学在学完《隋朝统一与灭亡》后,整理了隋炀帝时期的一系列数据,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因素是 (C)
605-606年 建成东都洛阳 每月用工约200万人
605-610年 开凿大运河 先后征夫约300万人
607-608年 东修长城 先后征夫约120万人
608-609年 亲征吐谷浑,重启丝绸之路 隋军“冻死过半”
612-614年 三次亲征高丽 三次出兵共计约300万人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文化专制
C.实行残暴统治 D.实行民族压迫
3.贞观五年,掌管礼仪的部门计划于二月举行皇太子的加冕礼,唐太宗得知此事后,认为“今东作(春耕生产)方兴,恐妨农事”,将仪式改在同年十月举行。这表明唐太宗时期 (A)
A.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王位继承制度变化 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4.1965年考古学家在中亚的丝路古城撒马尔罕发掘出大量大使厅壁画,据学者考证,北墙所绘为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泛龙舟的场景(如下图),这与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的“北壁画华夏天子”的内容一致。以上材料说明 (D)
A.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唐朝社会习俗胡汉交融
C.盛唐文化对非洲地区影响深远 D.图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
5.诗史互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能帮助我们了解(D)
A.唐高祖统治下的天下太平 B.唐太宗统治下的文化昌盛
C.武则天统治下的清明政治 D.唐玄宗统治下的盛世气象
6.有学者指出,唐代中期以来,牛耕从汉代的一牛挽犁和二牛抬杠变成了看似只改变了几个木块的曲辕犁,但当一个个木块用榫卯技术拼接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拼成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唐。该学者意在表明,曲辕犁的出现 (B)
A.是对牛耕技术的简单改变 B.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
C.提高了手工业的技术水平 D.促使商业贸易超过前代
7.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B)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8.五代时期,人民除了完成赋税定额,还要按一定比例多缴纳一部分,以备仓库中雀鼠损耗,称为“雀鼠耗”。据说称老鼠为“耗子”就是由此而来。这表明当时 (B)
A.藩镇割据仍在延续 B.人民遭到搜刮
C.南北处于分裂状态 D.社会经济残破
9.根据以下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C)
A.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C.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10.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墓志中,开元以后的当地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逐渐与中原趋同,其中还出现了“大唐启运,泽被西州”等措辞。这表明 (A)
A.西域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加强 B.民族交融促进了唐朝的统一
C.中央政府开始直接管理西域 D.唐文化在西域地区全面普及
11.敦煌莫高窟位于今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与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的三大石窟,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如图是莫高窟的一幅唐代壁画,描绘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从中可以反映出唐朝 (C)
A.政府重视美术教育 B.边疆形势逐渐紧张
C.兼收并蓄外来文化 D.国力开始由盛转衰
12.“安史之乱”后,留唐日人向日本国内报告了唐朝中央集权体制涣散、经济衰退、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以及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状况。随后,日本终止了遣唐使的派发。这表明 (D)
A.留唐日人参与安史之乱 B.中日友好关系自此终止
C.遣唐使政策无实际效果 D.国力盛衰影响对外关系
13.7世纪中叶,被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因存在种种不足和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A)
A.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14.五代十国时期,文人群体被轻蔑地称为“措大”。宋朝建立后,“措大”一词由武人贬称文人逐渐演变为文人自嘲,武人称谓也经历了由“健儿”到“黥卒”和“赤老”的变化。 由此可知,宋朝 (B)
A.重视文教事业 B.社会崇文抑武
C.阶级矛盾尖锐 D.出现军阀割据
15.相比前代,宋朝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如岳飞虽出身农家,却从小就有机会读书识字。福建建州地区“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地区“皆聚徒教授”。出现以上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B)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发展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农业发展的停滞
16.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如图契丹、西夏货币的出土共同反映了 (C)
A.契丹、西夏经济发展超过中原 B.少数民族都使用中原的货币
C.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 D.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
17.《中国通史》中提到,双方进一步确定西以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材料说明宋金和议 (C)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
C.维护了双方边界的和平 D.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18.1307年,元朝全国岁钞(每年的货币税收)共计400万锭,其中280万锭送往京师,剩下的再在地方行省间进行分配。此外,元朝明确规定,行省只具有支用1000锭以下钞币的权力,超过该数额,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这反映了 (C)
A.宰相权力的强化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地方力量的削弱 D.民族交融的深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15分)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时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2分)并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突出特点。(2分)
答:变化:从依据家世背景到依据真才实学选拔人才。突出特点:分科考试;公开竞争;择优录取。(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材料二 唐朝“执大政”的宰相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之长官、副长官或其他高官。决策与行政权责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有明确分工(下图)。这样可以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在治理上理而不乱,既加强了皇权,又可以在皇权削弱时维持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转,以求王朝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郑学檬《印象·中国历史:隋唐卷——国家的统一与治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片反映的政治制度,(1分)并归纳该政治制度的作用。(4分)
答: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加强皇权;有利于国家治理的运转。(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材料三 元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制度中派生出来的。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的目的。(2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简述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2分)
答:目的: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提高管理效能。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长时期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2分)
答:认识:制度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制度创新应符合国情;国家不断发展需要制度不断创新改革等。(言之有理即可)
20.(14分)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繁荣,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西京(大兴)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杜佑《通典》
材料二 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宋朝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由朝廷派官员专掌贸易。宋人认为,每年虽然输出岁币“银绢五十万匹两之数”,但是“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榷场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民间贸易也随之发展。马匹、粮食、图书以及用于火药生产的硫黄、硝石等通过民间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对方境内。中国多民族共同体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步摆脱了狭隘的民族观,培育出多民族之间血肉联系的共同体观念,即中华民族观。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社会经济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时期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样选址的原因。(4分)
答:特点:大都位于运河沿岸;集中于大兴、洛阳等附近的北方地区。(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原因:选址位于运河沿岸,便于粮食运输;靠近都城,便于加强对粮食的管理;大兴、洛阳是当时的大都市,人口众多,附近设立粮仓有利于保障粮食供应。(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
答:原因: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兴建水利工程;新式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榷场贸易的影响。(4分)
答:弥补了宋朝岁币的财政支出;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间贸易的发展;有助于中华民族观的形成。(答出两点即可)
21.(10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治理尤为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①唐朝的藩镇模式,后引发了安史之乱。②宋朝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后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摘编自丁凤山《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选择两种边疆治理模式中的一种,并结合所学,指出采用该模式的缘由。(2分)
答:选择①:唐朝的藩镇模式。缘由:开元年间边疆形势日益紧张,为加强边防,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其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
选择②:宋朝的分权模式。缘由:宋朝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为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采取分权模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元代行省权力”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8分)
答:论点:元代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论述:元代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掌握地方行政权、军政权与财政权等,但其行使权力受到制约。元朝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圆署会议制,分权制衡,有效防止行省长官权重难制。行省区划实行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原则,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行省缺乏割据叛乱的条件。元朝由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组成的监察网络成为中央监督地方的重要工具,对中央有效地控制地方行省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之,元代行省的权力虽然很大,但终元一代没有出现地方行省发动反抗中央的叛乱。元代行省制成功协调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期中素养评估
(第1-11课)
(75分钟 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开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头分赐贫人”;此后关中连年大旱,百姓饥馑,隋文帝命令分道开仓赈给,对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这表明隋文帝 ( )
A.重视水利建设 B.强化中央集权
C.关注百姓生活 D.提倡勤俭节约
2.历代王朝的兴起与衰落,莫不与君王之政密切相关。君王明则国盛,君王暗则国衰。小历同学在学完《隋朝统一与灭亡》后,整理了隋炀帝时期的一系列数据,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因素是 ( )
605-606年 建成东都洛阳 每月用工约200万人
605-610年 开凿大运河 先后征夫约300万人
607-608年 东修长城 先后征夫约120万人
608-609年 亲征吐谷浑,重启丝绸之路 隋军“冻死过半”
612-614年 三次亲征高丽 三次出兵共计约300万人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文化专制
C.实行残暴统治 D.实行民族压迫
3.贞观五年,掌管礼仪的部门计划于二月举行皇太子的加冕礼,唐太宗得知此事后,认为“今东作(春耕生产)方兴,恐妨农事”,将仪式改在同年十月举行。这表明唐太宗时期 ( )
A.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王位继承制度变化 D.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4.1965年考古学家在中亚的丝路古城撒马尔罕发掘出大量大使厅壁画,据学者考证,北墙所绘为唐高宗猎豹和武则天泛龙舟的场景(如下图),这与唐代杜佑在《通典》中记载的“北壁画华夏天子”的内容一致。以上材料说明 ( )
A.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B.唐朝社会习俗胡汉交融
C.盛唐文化对非洲地区影响深远 D.图像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
5.诗史互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诗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能帮助我们了解( )
A.唐高祖统治下的天下太平 B.唐太宗统治下的文化昌盛
C.武则天统治下的清明政治 D.唐玄宗统治下的盛世气象
6.有学者指出,唐代中期以来,牛耕从汉代的一牛挽犁和二牛抬杠变成了看似只改变了几个木块的曲辕犁,但当一个个木块用榫卯技术拼接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拼成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唐。该学者意在表明,曲辕犁的出现 ( )
A.是对牛耕技术的简单改变 B.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
C.提高了手工业的技术水平 D.促使商业贸易超过前代
7.有学者指出,安史之乱后涌现出更多的藩镇,这是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甚至还包括帝国前期痼疾而采取的一种相当理性的措施,在与藩镇的博弈之中,唐帝国通过不断学习与调整,重新树立起它对藩镇的权威与控制力。该学者意在说明 ( )
A.藩镇使中央权威受到挑战 B.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统治
C.藩镇解决了帝国前期危机 D.安史之乱后国家走向分裂
8.五代时期,人民除了完成赋税定额,还要按一定比例多缴纳一部分,以备仓库中雀鼠损耗,称为“雀鼠耗”。据说称老鼠为“耗子”就是由此而来。这表明当时 ( )
A.藩镇割据仍在延续 B.人民遭到搜刮
C.南北处于分裂状态 D.社会经济残破
9.根据以下两则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出 ( )
A.唐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加强 B.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C.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文化对周边各族富有吸引力
10.在吐鲁番出土的唐朝墓志中,开元以后的当地墓志开始改变高昌地区传统的书写方式,转而逐渐与中原趋同,其中还出现了“大唐启运,泽被西州”等措辞。这表明 ( )
A.西域对唐朝的政治认同加强 B.民族交融促进了唐朝的统一
C.中央政府开始直接管理西域 D.唐文化在西域地区全面普及
11.敦煌莫高窟位于今甘肃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与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并称为我国的三大石窟,是闻名中外的艺术宝库。如图是莫高窟的一幅唐代壁画,描绘的是唐代前期十分流行的中亚胡旋舞。从中可以反映出唐朝 ( )
A.政府重视美术教育 B.边疆形势逐渐紧张
C.兼收并蓄外来文化 D.国力开始由盛转衰
12.“安史之乱”后,留唐日人向日本国内报告了唐朝中央集权体制涣散、经济衰退、文化受到严重摧残以及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的状况。随后,日本终止了遣唐使的派发。这表明 ( )
A.留唐日人参与安史之乱 B.中日友好关系自此终止
C.遣唐使政策无实际效果 D.国力盛衰影响对外关系
13.7世纪中叶,被医家奉为治病指南的《本草经集注》因存在种种不足和错误而显“不合时宜”,唐政府遂组织二十余贤才集体重修了丰富严谨的《唐本草》,颁布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都起到了重大作用。这体现出 ( )
A.国家力量助推医学发展 B.中国医学技术领先世界
C.唐朝政府内部人才济济 D.技术更新有利于巩固统治
14.五代十国时期,文人群体被轻蔑地称为“措大”。宋朝建立后,“措大”一词由武人贬称文人逐渐演变为文人自嘲,武人称谓也经历了由“健儿”到“黥卒”和“赤老”的变化。 由此可知,宋朝 ( )
A.重视文教事业 B.社会崇文抑武
C.阶级矛盾尖锐 D.出现军阀割据
15.相比前代,宋朝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大大提高,如岳飞虽出身农家,却从小就有机会读书识字。福建建州地区“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地区“皆聚徒教授”。出现以上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科举制度的发展
C.门第观念的淡化 D.农业发展的停滞
16.实物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如图契丹、西夏货币的出土共同反映了 ( )
A.契丹、西夏经济发展超过中原 B.少数民族都使用中原的货币
C.少数民族受中原文明影响较大 D.商人在契丹、西夏地位很高
17.《中国通史》中提到,双方进一步确定西以大散关、东以淮河为界,金宋疆域从此稳定下来。此后的四十年间,双方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材料说明宋金和议 (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B.消除了双方政权的矛盾
C.维护了双方边界的和平 D.减轻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18.1307年,元朝全国岁钞(每年的货币税收)共计400万锭,其中280万锭送往京师,剩下的再在地方行省间进行分配。此外,元朝明确规定,行省只具有支用1000锭以下钞币的权力,超过该数额,必须咨请中书省批准。这反映了 ( )
A.宰相权力的强化 B.行政效率的提高
C.地方力量的削弱 D.民族交融的深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15分)改革和创新是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凭靠家世背景,世家大族子弟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科举选官的基本原则是由朝廷设立一些科目公开竞争择优录取。隋朝的科举制度还处于开创的阶段,大体在隋炀帝时期成为国家纯粹按照才学标准选拔文士担任官吏的考试制度。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时选官标准发生的变化,(2分)并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突出特点。(2分)
材料二 唐朝“执大政”的宰相为中书、门下、尚书省之长官、副长官或其他高官。决策与行政权责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有明确分工(下图)。这样可以提高决策与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在治理上理而不乱,既加强了皇权,又可以在皇权削弱时维持国家治理的正常运转,以求王朝的“长治久安”。
——摘编自郑学檬《印象·中国历史:隋唐卷——国家的统一与治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片反映的政治制度,(1分)并归纳该政治制度的作用。(4分)
材料三 元统一全国以后,忽必烈为了便于处理中央和地方的事务,提高管理效能,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10个行中书省。以后历代各省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制度中派生出来的。
——摘编自许正文《论我国省制的沿革与发展》
(3)根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在全国范围内改设管理机构的目的。(2分)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简述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2分)
20.(14分)发展经济促进社会繁荣,是从古至今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西京(大兴)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
——杜佑《通典》
材料二 在唐前期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贞观末年,全国户数约300万,到开元末年,全国户数已超过841万。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宋朝在雄州、霸州等地设置榷场,由朝廷派官员专掌贸易。宋人认为,每年虽然输出岁币“银绢五十万匹两之数”,但是“以我不急,易彼所珍,岁相乘除,所失无几”。榷场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民间贸易也随之发展。马匹、粮食、图书以及用于火药生产的硫黄、硝石等通过民间贸易,源源不断地流入对方境内。中国多民族共同体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步摆脱了狭隘的民族观,培育出多民族之间血肉联系的共同体观念,即中华民族观。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社会经济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朝时期国家粮仓的选址特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样选址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前期农业发展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榷场贸易的影响。(4分)
21.(10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治理尤为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传统中国,边疆是尚未或者正在驯化中的地方,边疆问题其实是央地关系的次生形态。从唐至宋,我们看到了两种边疆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它们的实施结果:①唐朝的藩镇模式,后引发了安史之乱。②宋朝建立了一个极端的分权模式,后导致北宋积贫积弱。
——摘编自丁凤山《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选择两种边疆治理模式中的一种,并结合所学,指出采用该模式的缘由。(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元代行省权力”提炼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有总结提升。8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