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素养评估(二)(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素养评估(二)(第二单元)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5:58:36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评估(二)
(第二单元)
(75分钟 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 )
A.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 B.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 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2.下表是宋神宗元丰时期青苗法的执行情况。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的变化反映了 ( )
年份 发放青苗钱(万贯) 收敛青苗钱(万贯) 收入(万贯)
元丰三年 1 319 1 500 181
元丰六年 1 104 1 397 293
A.北宋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 B.乡村民众的经济负担加重
C.青苗法执行尺度逐渐放松 D.王安石变法面临巨大阻力
3.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这说明契丹人 ( )
A.非常喜欢喝乳茶 B.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C.畜牧业发展落后 D.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
4.下表内容反映出辽宋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A.崇文抑武,相对稳定 B.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C.战乱时有发生,民族交融不断 D.政权并立,以和为主
5.时空观念是学习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下面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
6.“群山转翠半已春,岳王庙前渐游人。风波亭外臣子恨,西子湖畔武穆魂。重整河山终是梦,精忠报国只羁身……”下列事件与诗中“臣子”有关的是 ( )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D.兖州之战
7.下面两则材料共同体现出南宋 ( )
材料一 绍兴和议后,宋高宗打压主战将领,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的礼物也“以巨万计”。 材料二 宋朝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之后,迁都临安,不思收复失地,贪图享乐,将与金议和奉为国策。
A.崇文抑武 B.地大物博 C.偏安一隅 D.重农抑商
8.有学者指出:铁木真带领的部队能在马背上假寐,必要时昼夜行军;《元史》中也有士兵“中道粮绝,捋羊乳为饮,刺橐驼血为食”的记载。这说明了蒙古 ( )
A.武器装备不足 B.士兵刻苦耐劳 C.作战体系完备 D.食物品种丰富
9.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 )
A.彰显草原文化 B.推动蒙古统一 C.巩固统治秩序 D.张扬先辈精神
10.元朝的行省犬牙交错,其中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行省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则以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及供给军需为主要使命。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 ( )
A.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B.肩负的使命各有侧重
C.延续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 D.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11.“元朝在距行省较远的区域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对畏兀儿采取册封、联姻等笼络措施。”材料反映元朝边疆治理的智慧是( )
A.因地制宜 B.军事征服 C.订立盟约 D.和亲联姻
12.宋代《耕获图》(如图)整幅画面中共计有78个人物,分别从事各种不同的生产活动,人物散于四处,笔简意赅,姿态生动。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代的 ( )
A.农业发展水平 B.手工业生产技术
C.乡镇贸易情况 D.货币发展的状况
13.宋朝时,四川成都“土植宜柘,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缲车之声连甍(屋)相闻”。这反映了 ( )
A.江浙地区成为粮仓 B.南方丝织生产发达
C.商业贸易呈现繁荣 D.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14.根据下图可知,宋朝 ( )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15.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编写的《诸蕃志》涉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所言皆海国之事”,但作者并未到访过这些国家和地区,只是向来华的外国人多方询问。《诸蕃志》的编写得益于当时 ( )
A.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B.繁华的都市生活
C.泉州市舶司的设立 D.繁荣的海外贸易
16.为了编修历法,元朝郭守敬创制和改进了多种天文仪器仪表;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开展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活动,并对实测结果进行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这体现,郭守敬 ( )
A.注重国计民生 B.具备科学实证精神
C.总结传统经验 D.借鉴国外先进成果
17.某中学历史社团在探究宋词的过程中,梳理形成了如下表格。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文学作品 ( )
人物 生活时代 作品风格
苏轼 北宋 豪迈而飘逸
李清照 两宋之交 前期清新婉约,后期充满血泪,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辛弃疾 南宋 继承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气势磅礴,抒发收复故土的情怀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B.艺术特色主要由文学形式决定
C.风格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性格 D.内容全部来自作者的丰富想象
18.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够“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下列表述符合上述史书编纂宗旨的是 ( )
A.固守陈规,谨遵历史传统 B.重塑历史,推动历史变革
C.以史为鉴,促进社会发展 D.抛开过去,面向未来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11分)两宋韵千古,雅俗竞风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通判的职权和作用。(4分)
材料二 (宋)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美]墨菲《亚洲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平民最有可能实现“社会地位升迁”的方式。(1分)
材料三 
史料3 在南宋政府每年近一亿贯的财政收入中,来自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的收入最高贡献了340万贯,大约占3.4%。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800万贯。 ——吴钩《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则史料共同反映的经济状况。(2分)
材料四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摘编自[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4分)
20.(14分)根据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大事年表(部分)
时期 事件
唐太宗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松赞干布
唐玄宗时期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唐中宗时期 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嫁与尺带珠丹
唐穆宗时期 唐与吐蕃订立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宋太宗时期 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之后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期 宋打败辽军的进攻,双方达成“澶渊之盟”
宋仁宗时期 西夏元昊多次进攻北宋,后来,宋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宋时期民族政权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6分)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21.(14分)古代商业的发展体现社会经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形式和内容,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
(1)材料一作为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资料,写出其所属的史料类别。(2分)
材料二 宋代随着商业需求增长,宵禁和固定市场交易地点被取消,各种店铺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甚至有些店铺“通晓不绝”……由于商业竞争激烈,有的店铺为招揽生意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繁荣的商业不仅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商业税成为宋代后期重要的财政来源。
——摘编自杭侃《中华文明传真》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商业繁荣的影响。(4分)
材料三 “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钱(指吴越政权)、刘(指南汉政权)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指中原地区的五代政权)者,亦由笼海商得术也。”
——宋神宗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
——宋高宗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统治者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推动海外贸易的条件。(4分)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2分)单元素养评估(二)
(第二单元)
(75分钟 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明朝一位学者指出:“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这揭示出宋朝 (B)
A.强干弱枝实现王朝鼎盛 B.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
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 D.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
2.下表是宋神宗元丰时期青苗法的执行情况。元丰三年至元丰六年的变化反映了 (B)
年份 发放青苗钱(万贯) 收敛青苗钱(万贯) 收入(万贯)
元丰三年 1 319 1 500 181
元丰六年 1 104 1 397 293
A.北宋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 B.乡村民众的经济负担加重
C.青苗法执行尺度逐渐放松 D.王安石变法面临巨大阻力
3.两宋时期,契丹人用盐、牛乳和茶共煮而成乳茶,可以看出他们在接受汉人饮茶习俗时,又传承了本民族饮乳的习惯,制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饮品。这说明契丹人 (D)
A.非常喜欢喝乳茶 B.手工业发展水平较高
C.畜牧业发展落后 D.与汉族生活方式交融
4.下表内容反映出辽宋夏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D)
政权 战 和
北宋与辽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
北宋与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
A.崇文抑武,相对稳定 B.矛盾突出,以战为主
C.战乱时有发生,民族交融不断 D.政权并立,以和为主
5.时空观念是学习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下面能正确反映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C)
6.“群山转翠半已春,岳王庙前渐游人。风波亭外臣子恨,西子湖畔武穆魂。重整河山终是梦,精忠报国只羁身……”下列事件与诗中“臣子”有关的是 (C)
A.澶渊之盟 B.宋夏议和
C.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D.兖州之战
7.下面两则材料共同体现出南宋 (C)
材料一 绍兴和议后,宋高宗打压主战将领,每年除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外,送给金统治者的礼物也“以巨万计”。 材料二 宋朝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之后,迁都临安,不思收复失地,贪图享乐,将与金议和奉为国策。
A.崇文抑武 B.地大物博 C.偏安一隅 D.重农抑商
8.有学者指出:铁木真带领的部队能在马背上假寐,必要时昼夜行军;《元史》中也有士兵“中道粮绝,捋羊乳为饮,刺橐驼血为食”的记载。这说明了蒙古 (B)
A.武器装备不足 B.士兵刻苦耐劳 C.作战体系完备 D.食物品种丰富
9.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蒙古草原,建号“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采用《易经》“大哉乾元”卦辞,建国号为“大元”,寄托美好寓意的同时,更是为了传承汉唐正统。据此可知,忽必烈意在 (C)
A.彰显草原文化 B.推动蒙古统一 C.巩固统治秩序 D.张扬先辈精神
10.元朝的行省犬牙交错,其中江浙、湖广、江西三省大抵以镇压新征服区域和搜刮财赋为基本宗旨,陕西、四川、云南、河南四行省以军事襟要的镇遏控制为重心,岭北、辽阳、甘肃等行省则以防范蒙古诸王、控制蒙古部众及供给军需为主要使命。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 (B)
A.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 B.肩负的使命各有侧重
C.延续中原王朝的政治体制 D.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11.“元朝在距行省较远的区域设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政教合一的政策;对畏兀儿采取册封、联姻等笼络措施。”材料反映元朝边疆治理的智慧是(A)
A.因地制宜 B.军事征服 C.订立盟约 D.和亲联姻
12.宋代《耕获图》(如图)整幅画面中共计有78个人物,分别从事各种不同的生产活动,人物散于四处,笔简意赅,姿态生动。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代的 (A)
A.农业发展水平 B.手工业生产技术
C.乡镇贸易情况 D.货币发展的状况
13.宋朝时,四川成都“土植宜柘,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太湖流域“平原沃土,桑柘甚盛”“缲车之声连甍(屋)相闻”。这反映了 (B)
A.江浙地区成为粮仓 B.南方丝织生产发达
C.商业贸易呈现繁荣 D.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14.根据下图可知,宋朝 (C)
A.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完成 B.儒家学说和传统节日备受欢迎
C.城市管理和社会保障受到重视 D.民族交融和科举取士范围扩大
15.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编写的《诸蕃志》涉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所言皆海国之事”,但作者并未到访过这些国家和地区,只是向来华的外国人多方询问。《诸蕃志》的编写得益于当时 (D)
A.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B.繁华的都市生活
C.泉州市舶司的设立 D.繁荣的海外贸易
16.为了编修历法,元朝郭守敬创制和改进了多种天文仪器仪表;在全国各地设立27个观测站,开展了大规模的“四海测量”活动,并对实测结果进行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这体现,郭守敬 (B)
A.注重国计民生 B.具备科学实证精神
C.总结传统经验 D.借鉴国外先进成果
17.某中学历史社团在探究宋词的过程中,梳理形成了如下表格。据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文学作品 (A)
人物 生活时代 作品风格
苏轼 北宋 豪迈而飘逸
李清照 两宋之交 前期清新婉约,后期充满血泪,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辛弃疾 南宋 继承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气势磅礴,抒发收复故土的情怀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 B.艺术特色主要由文学形式决定
C.风格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性格 D.内容全部来自作者的丰富想象
18.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够“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下列表述符合上述史书编纂宗旨的是 (C)
A.固守陈规,谨遵历史传统 B.重塑历史,推动历史变革
C.以史为鉴,促进社会发展 D.抛开过去,面向未来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11分)两宋韵千古,雅俗竞风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宋史 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通判的职权和作用。(4分)
答:职权:与地方官员共同处理地方上的一切行政和司法事务。
作用:分地方官员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材料二 (宋)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美]墨菲《亚洲史》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平民最有可能实现“社会地位升迁”的方式。(1分)
答:方式:通过科举考试。
材料三 
史料3 在南宋政府每年近一亿贯的财政收入中,来自市舶(古代中国对中外互市商船的通称)的收入最高贡献了340万贯,大约占3.4%。年进出口总额接近3800万贯。 ——吴钩《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三则史料共同反映的经济状况。(2分)
答:经济状况:宋朝海外贸易繁荣。
材料四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摘编自[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史实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4分)
答:史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活动突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店铺不断增加;夜市和早市进一步发展;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海船上配备了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出现;火药武器用于战争等。(任意答出2点即可)
20.(14分)根据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唐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大事年表(部分)
时期 事件
唐太宗时期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松赞干布
唐玄宗时期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皮逻阁为云南王
唐中宗时期 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嫁与尺带珠丹
唐穆宗时期 唐与吐蕃订立盟约,立“唐蕃会盟碑”
宋太宗时期 宋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之后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期 宋打败辽军的进攻,双方达成“澶渊之盟”
宋仁宗时期 西夏元昊多次进攻北宋,后来,宋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宋时期民族政权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方式。(6分)
答:和亲、册封、订立盟约、战争、订立和约等。(答出3点即可)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结合所学自定一个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
答:示例:
观点:和平是唐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选择的史实:文成公主入藏和亲;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唐与吐蕃订立盟约;辽宋“澶渊之盟”;宋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等。
论述:唐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有战争也有和平,和平始终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文成公主入藏和亲,金城公主入藏和亲,唐与吐蕃订立盟约,这些措施有利于唐与吐蕃的和平发展,也促进了吐蕃经济社会的发展。宋辽订立澶渊之盟,保持了辽宋之间长久的和平局面。宋夏和议,也带来了宋夏边界贸易兴旺的局面。
总之,唐宋时期,通过和亲、订立盟约和订立和约等方式,给双方发展带来了和平局面,和平成为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21.(14分)古代商业的发展体现社会经济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按照形式和内容,史料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图像史料。
(1)材料一作为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历史资料,写出其所属的史料类别。(2分)
答:类别:实物史料。
材料二 宋代随着商业需求增长,宵禁和固定市场交易地点被取消,各种店铺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甚至有些店铺“通晓不绝”……由于商业竞争激烈,有的店铺为招揽生意开始以广告的方式宣传自己的商品。繁荣的商业不仅极大地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还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商业税成为宋代后期重要的财政来源。
——摘编自杭侃《中华文明传真》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商业繁荣的影响。(4分)
答:影响:商品贸易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扩大了市场的交流;广告宣传提升了商品的知名度;丰富和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答出2点即可)
材料三 “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昔钱(指吴越政权)、刘(指南汉政权)窃据浙、广,内足自富,外足抗中国(指中原地区的五代政权)者,亦由笼海商得术也。”
——宋神宗
“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
——宋高宗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朝统治者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推动海外贸易的条件。(4分)
答:机构:市舶司。条件:政治、外交方面,鼓励海外贸易政策,同各地贸易频繁;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提供了贸易产品(或各行业说明发展情况如粮食、手工业品等也可);科技方面,造船业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先进,船上配备了指南针。(答出2点即可)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2分)
答:因素:民族交融;统治者的支持;创新意识;科技发展等。(答出2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