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素养评估(三)(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单元素养评估(三)(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11 16:01:28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评估(三)
(第三单元)
(75分钟 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如图所示)。据此推断,这一变革的趋势是 (A)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监察权力逐渐减弱
C.丞相权力逐渐提高 D.地方权力不断扩大
2.明朝科举考试对字数有严格规定,命题范围局限在“四书”“五经”中,答题议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仿摹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这表明明朝 (C)
A.考试内容简单 B.士人思想活跃
C.思想专制加强 D.文化发展兴盛
3.明太祖即位后,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曾下令没收苏州、嘉兴、松江等地的豪族富民的土地,并把全国各地近两万户的富裕人家强行迁徙到临濠和南京。明太祖此举旨在 (B)
A.完善国家的监察体系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增强政府的军事力量 D.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4.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时,曾敕谕告海外诸王,“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秉持的理念是 (C)
A.宣扬国威 B.开疆拓土 C.和平交往 D.互通有无
5.(2024·南宁期末)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由此可以看出这场抗倭战争是 (A)
A.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B.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C.统一北方的重要战争 D.一场平定分裂祖国叛乱的战争
6.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搭篷建屋,进行贸易。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租住权的手段是 (C)
A.政府批准 B.武力夺取 C.欺诈贿赂 D.协议转让
7.万历初年,一条鞭法颁行不到五年,国家税收收入达到435万两,比隆庆年间增长74%,同时消费下降到349万两,盈余86万两,扭转了多年的中央财政危机。据此可知一条鞭法 (D)
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B.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贫弱
C.简化了赋税的征收名目 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8.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主要有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和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了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这反映出明朝末年 (B)
A.皇帝昏聩无能 B.大臣结党营私 C.官吏贪赃枉法 D.农民苦不堪言
9.(2024·南宁期末)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农民起义是 (D)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0.清朝时期通过对国家治理机制的不断调适,边疆民族地区被稳固地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中华大地呈现出南北混一、天下一统的局面。这说明 (A)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民族之间的战争
C.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民族政权的并立
11.《四库全书》在编纂时,销毁了对清朝不利的书籍约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约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其主要目的是 (B)
A.保护传统文化 B.加强思想控制
C.完善政治制度 D.提高儒学地位
12.小史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整理七下教科书中关于嘉庆时期的史实如下表。他总结说 (D)
嘉庆继位后查抄贪官和珅的家产。有人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的说法
嘉庆元年时,国库存银为5658万两,而到嘉庆十九年时,仅为1240万两
嘉庆时,北京城的乞丐有10万多人。嘉庆元年的一个冬夜,露宿街头被冻死的竟达8000人
A.嘉庆时期,贪腐之风得到了遏制 B.清朝中后期,财政虚耗异常严重
C.清末,人们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D.这一时期,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13.蒋廷黻指出,“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材料强调当时的中国 (C)
A.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B.积极地向西方学习
C.观念陈旧盲目自大 D.皇权膨胀文化专制
14.明代著名小说集“三言二拍”中的两百个故事里,至少有七十个是取材于当时的商人。其中《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明朝 (A)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废除重农抑商观念
15.如表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简表”。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D)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 27.92
乾隆十八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3.56
A.北方人口南迁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政府严禁垦荒 D.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16.《天工开物》中记载:“豆贱(便宜)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一粒黄豆可以肥田方寸),得谷之息倍焉(双倍收益)。”这反映我国传统农业 (C)
A.生产经营不计成本 B.大肆兴修水利工程
C.尊重自然规律精耕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17.《传习录》是一部记录王守仁思想的语录体著作。该书所体现的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D)
A.道法自然 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致良知
18.京剧《长坂坡》《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华容道》《钟馗嫁妹》肯定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的壮举。这反映出京剧 (D)
A.汲取了其他剧种长处 B.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分别列举明清时期符合“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史实。(4分)
答:史实:明朝朱元璋废丞相,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各地出现了一批闻名全国的大商帮,最著名的商帮有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同时,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冶铁业发达的佛山、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摘编自《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答:表现:出现了徽商、晋商等闻名全国的大商帮;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
材料三 所谓盛极而衰,在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海潮流后……曾经开放的海上大国开始施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鸵鸟般但求自保的心态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防范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但同时也形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熊显华《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2分)
答:政策:闭关政策。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2分)
答:主题:繁荣背后的危机。
20.(9分)我国粮食产量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就中国古代粮食安全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 “国家大本,食足为先。”中国古代历代政权均把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下面是我国古代引入物种的部分情况。
引入物种 史料内容
玉米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菽次之。 ——道光年间陕西《留坝厅志》
马铃薯 洋芋(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 ——道光九年(1829年)《宁陕厅志》
番薯 番薯所需“工力功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4分)
答:措施: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粮食储备;建立了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政府政策支持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政府发挥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引入物种,结合史实说明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3分)
答:示例:选择:玉米。说明:玉米作为一种高产作物,其引入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玉米的种植范围广泛,适应性强,可以在多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因此可以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其次,玉米的种植技术相对简单,易于掌握,农民可以通过种植玉米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此外,玉米还可以作为饲料,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因此,可以说玉米的引入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时代形势,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2分)
答: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来保障。我们应该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和储备等方面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言之有理即可)
21.(18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李老师以“民族关系 边疆巩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下列活动任务。
任务一 【名片展现民族关系】
(1)任务一名片见证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重大历史事实。请任选两幅分别进行简要说明。(4分)
答:图一: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派使者去唐朝请婚。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书籍;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唐蕃的友好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等。图二:岳飞抗金有效遏制了金发动的掠夺性战争;使得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宋金议和奠定基础。图三:元朝建立后,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和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在西藏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从此,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图四:在明代起到了抵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的作用;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结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
任务二 【举措彰显边疆稳定】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反清叛乱,建立割据政权。乾隆帝派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接着,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中国历史》
(2)根据任务二,分析左侧材料反映的元朝管辖的地区。(1分)写出明末清初这一地区失而复得的事件。(1分)
答:地区:台湾。事件: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3)结合任务二右侧材料,分析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的重要意义。(4分)
答: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任务三 【史实见证交融巩固】
(4)民族交融、政权巩固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交融 巩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历史小短文。(提示:可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8分)
“天可汗” “澶渊之盟” 戚继光抗倭 雅克萨之战 金瓶掣签制度
答:交融 巩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西北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明朝中期,戚继光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他统领的军队被誉为“戚家军”。1561年,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此后,他又率军进入福建,与广东地区的抗倭将领带领广大军民,消灭当地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捍卫了国家主权,维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乾隆帝时确立金瓶掣签制度,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总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民族交融,边疆巩固,才能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单元素养评估(三)
(第三单元)
(75分钟 75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如图所示)。据此推断,这一变革的趋势是 ( )
A.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B.监察权力逐渐减弱
C.丞相权力逐渐提高 D.地方权力不断扩大
2.明朝科举考试对字数有严格规定,命题范围局限在“四书”“五经”中,答题议论内容必须根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等书仿摹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这表明明朝 ( )
A.考试内容简单 B.士人思想活跃
C.思想专制加强 D.文化发展兴盛
3.明太祖即位后,打击地方豪强地主,曾下令没收苏州、嘉兴、松江等地的豪族富民的土地,并把全国各地近两万户的富裕人家强行迁徙到临濠和南京。明太祖此举旨在 ( )
A.完善国家的监察体系 B.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增强政府的军事力量 D.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4.明成祖朱棣命郑和下西洋时,曾敕谕告海外诸王,“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这说明郑和下西洋秉持的理念是 ( )
A.宣扬国威 B.开疆拓土 C.和平交往 D.互通有无
5.(2024·南宁期末)在东南倭寇最猖獗的时候,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由此可以看出这场抗倭战争是 ( )
A.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B.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C.统一北方的重要战争 D.一场平定分裂祖国叛乱的战争
6.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谎称遇到风浪,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他们买通广东地方官员,得到允许,在澳门上岸,搭篷建屋,进行贸易。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租住权的手段是 ( )
A.政府批准 B.武力夺取 C.欺诈贿赂 D.协议转让
7.万历初年,一条鞭法颁行不到五年,国家税收收入达到435万两,比隆庆年间增长74%,同时消费下降到349万两,盈余86万两,扭转了多年的中央财政危机。据此可知一条鞭法 ( )
A.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B.导致了地方政府的贫弱
C.简化了赋税的征收名目 D.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8.明朝末年的党派斗争从万历中期开始持续了五十多年,主要有五党集团和东林党之争、东林党和阉党之争。这些党派之间争权夺利、互相倾轧,造成了明朝末年风雨飘摇的局面。这反映出明朝末年 ( )
A.皇帝昏聩无能 B.大臣结党营私 C.官吏贪赃枉法 D.农民苦不堪言
9.(2024·南宁期末)土地和赋税问题是农民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均田免粮”口号的农民起义是 ( )
A.大泽乡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10.清朝时期通过对国家治理机制的不断调适,边疆民族地区被稳固地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中华大地呈现出南北混一、天下一统的局面。这说明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B.民族之间的战争
C.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民族政权的并立
11.《四库全书》在编纂时,销毁了对清朝不利的书籍约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约15万册,销毁版片总数170余种、8万余块。其主要目的是 ( )
A.保护传统文化 B.加强思想控制
C.完善政治制度 D.提高儒学地位
12.小史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整理七下教科书中关于嘉庆时期的史实如下表。他总结说 ( )
嘉庆继位后查抄贪官和珅的家产。有人对109件查抄清单中的26件清单估价,即值2.2亿两白银。所以当时流传“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的说法
嘉庆元年时,国库存银为5658万两,而到嘉庆十九年时,仅为1240万两
嘉庆时,北京城的乞丐有10万多人。嘉庆元年的一个冬夜,露宿街头被冻死的竟达8000人
A.嘉庆时期,贪腐之风得到了遏制 B.清朝中后期,财政虚耗异常严重
C.清末,人们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 D.这一时期,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
13.蒋廷黻指出,“到了十九世纪,我们只能在国际生活中找出路,但是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要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材料强调当时的中国 ( )
A.严格限制中外贸易 B.积极地向西方学习
C.观念陈旧盲目自大 D.皇权膨胀文化专制
14.明代著名小说集“三言二拍”中的两百个故事里,至少有七十个是取材于当时的商人。其中《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者。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明朝 ( )
A.商品经济较为活跃 B.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废除重农抑商观念
15.如表为“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简表”。清朝前期人均耕地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
时间 人均耕地/亩
康熙二十年 27.92
乾隆十八年 6.89
乾隆三十一年 3.56
A.北方人口南迁 B.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C.政府严禁垦荒 D.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16.《天工开物》中记载:“豆贱(便宜)之时,撒黄豆于田,一粒烂土方寸(一粒黄豆可以肥田方寸),得谷之息倍焉(双倍收益)。”这反映我国传统农业 ( )
A.生产经营不计成本 B.大肆兴修水利工程
C.尊重自然规律精耕 D.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17.《传习录》是一部记录王守仁思想的语录体著作。该书所体现的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 ( )
A.道法自然 B.经世致用 C.工商皆本 D.致良知
18.京剧《长坂坡》《赵氏孤儿》表达了对忠诚的盛赞,《华容道》《钟馗嫁妹》肯定了知恩图报的思想,《杨门女将》《岳母刺字》褒扬了爱国的壮举。这反映出京剧 ( )
A.汲取了其他剧种长处 B.标志着戏曲艺术成熟
C.注重人物的心理变化 D.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9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分别列举明清时期符合“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史实。(4分)
材料二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各地出现了一批闻名全国的大商帮,最著名的商帮有江南徽州府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同时,在工商业发达的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冶铁业发达的佛山、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这些市镇的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发展,进而促进了区域性市场网络的形成。
——摘编自《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材料三 所谓盛极而衰,在引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航海潮流后……曾经开放的海上大国开始施行闭关自守的政策……鸵鸟般但求自保的心态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防范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但同时也形成了十分被动的局面。
——熊显华《海权简史:海权与大国兴衰》
(3)根据材料三,归纳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2分)
20.(9分)我国粮食产量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2024年首次突破1.4万亿斤。某学校历史兴趣小组就中国古代粮食安全展开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 “国家大本,食足为先。”中国古代历代政权均把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农业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有着清醒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下面是我国古代引入物种的部分情况。
引入物种 史料内容
玉米 五谷皆种,以玉黍(即玉米)、荞麦为最,稻菽次之。 ——道光年间陕西《留坝厅志》
马铃薯 洋芋(马铃薯),此种不知所自来。山多种之,山民藉以济饥者甚众。 ——道光九年(1829年)《宁陕厅志》
番薯 番薯所需“工力功未半于农功,丰登自倍于百谷”。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4分)
(2)根据材料二,任选一个引入物种,结合史实说明其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作用。(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当今时代形势,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2分)
21.(18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李老师以“民族关系 边疆巩固”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完成下列活动任务。
任务一 【名片展现民族关系】
(1)任务一名片见证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重大历史事实。请任选两幅分别进行简要说明。(4分)
任务二 【举措彰显边疆稳定】
(澎湖)岛分三十有六,巨细相间……地隶泉州晋江县。至元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科差。 ——[元]汪大渊《岛夷志略》 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反清叛乱,建立割据政权。乾隆帝派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平定了叛乱。接着,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 ——《中国历史》
(2)根据任务二,分析左侧材料反映的元朝管辖的地区。(1分)写出明末清初这一地区失而复得的事件。(1分)
(3)结合任务二右侧材料,分析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的重要意义。(4分)
任务三 【史实见证交融巩固】
(4)民族交融、政权巩固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交融 巩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历史小短文。(提示:可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8分)
“天可汗” “澶渊之盟” 戚继光抗倭 雅克萨之战 金瓶掣签制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