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经典常谈
选择性阅读
《说文解字》和《周易》
《经典常谈》
1.时间:1942年
2.内容:
(1)13个专题——《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
(2)介绍中华文化典籍精粹,涉及文、史、哲多个方面。
3.特点:内容提纲挈领,语言风格平易近人
4.写作目的: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经典
内容概述
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影响深远。代表作《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1920年,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
1921年夏天,朱自清回到母校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
1921年 11 月,朱自清回到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1922年,朱自清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
1923年,朱自清到温州第十中学任教。
1924年 2 月,朱自清到宁波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 8 月到清华学校任教。
中学教师
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
——《经典常谈·序》
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人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20世纪30- 40年代,朱自清为中学生编写《经典常谈》,旨在普及传统文化经典,扫除阅读障碍。当时的文化背景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有限,朱自清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激发他们的兴趣。
目的: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经典
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 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 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经典常谈·序》
写作目的
写作内容
目录
《说文解字》第一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第五
《春秋》三传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第十
辞赋第十一
诗第十二
文第十三
“小学”
(研究文字)
经
史
子
集
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
——朱自清 《经典常谈》序言
五经
四书
阅读方法
阅读策略:关注书本的作者、目录以及序言。
一、兴趣“引”读
二、按目的“点”读
三 、浏览“扫”读
1.仓颉造字说
2.《说文解字》和“六书”
3.字体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
章节内容
仓颉造字说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拥有双瞳四目。据说他看到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留下的痕迹,才以此为灵感造起字来。
但这终归是传说,其实汉字是不断演变的结果
《说文解字》
东汉和帝时期许慎
作者
特点
价值
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
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文字学的古典,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说文解字》
1.作者:许慎,东汉文字学家、经学家
2.性质:字书,语文工具书
3.地位:
(1)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
(2)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4.编排顺序:按部首编排
5.关键知识点:“六书”
造字“六书”之象形
属于“独体造字法”。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通常用于具象物体的造字。
造字“六书”之指事
属于“独体造字法”。
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中较抽象的东西,以点画等象征性的符号来表明意义。
造字“六书”之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
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所以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
造字“六书”之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
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形声字最多。
秦以前
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的传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象形字本于图画,假借字以声为主,形声字以偏旁分别,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
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
演变:①识字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识字变得简易。②汉朝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这是汉朝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③汉初已有草书,称为“章草”。魏晋称为“今草”。④“正书”本是扁方的,从晋代开始,正书逐渐简化,到陈隋渐渐变方,至唐代又渐渐变长,这便是“行书”。行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
秦以后
字体演变过程
(秦之前)
(秦)
(汉)
文字因世、因国不同。
官书虽是系统相承,但民间书却极为庞杂。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为国书,别体渐归淘汰。
小篆之后便有了“隶书”(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员看的)。
1.八卦起源
2.《周易》入门知识
3.《周易》流传发展
《周易》
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另一个传说却说不是他自出心裁画的。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出来,背着一幅图,上面便是八卦,伏羲只照着描下来罢了。但这因为伏羲是圣人,那时代是圣世,天才派了龙马赐给他这件圣物。所谓“河图”, 便是这个。
《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八卦起源
伏羲氏恐怕压根儿就没有这个人,他只是秦汉间儒家假托的圣王。 至于八卦,大概是有了筮(shì)法以后才有的……蓍(shī)草是一种长寿草,古人觉得这草和老年人一样,阅历多了,知道的也就多了, 所以用它来占吉凶...….取一把蓍草,数一下看是什么数目,看是奇数还是偶数,也许这便可以断定吉凶。
八卦起源
起源
汉代,《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
商民用甲骨卜吉凶,然后便将卜的人、卜的日子、卜的问句等用刀笔刻在甲骨上,这便是卜辞。周朝用筮法辅助卜法,筮法里六十四卦,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
地位
《周易》入门知识
在古代,人们会去求签问卜,算命看相。最早讲八卦的就是《周易》。
相传周文王所作,“文王拘而演周易”
八卦的基础是根据一、二、三的数目,将整画断画排列组合起来,形成了里的六十四卦,用来代表吉凶。
当时的占卜官根据封爻辞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本书。
《周易》入门知识
《周易》流传和发展
演变
①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
③到了汉代,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来称为《逸易》。《说卦》推演卦象,说明某卦的观念象征着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某些事物。《序卦》说明六十四卦排列先后的道理。《杂卦》比较各卦意义的同异之处。
②《易传》中间较有系统的是彖辞和象辞。彖辞断定一卦的涵义——“彖”就是“断”的意思。象辞推演卦和爻的象,这个“象”字相当于现在所谓“观念”。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文言》解释乾坤两卦;《系辞》发挥宇宙观人生观,偶然也有分别解释卦爻的话。《系辞》是最重要的一部《易传》。
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
战国末期,儒家受到道家、阴阳学家的影响,给《周易》的封爻辞做了新的解释,借着封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新的解释被保存了下来,便是所谓的《易传》。
《周易》流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