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CANPOINT
-专题十二-
环境与国家安全类
构建网络
content
01
考法1 可持续发展与人类活动
02
考法2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03
考法3 生态破坏与修复措施
04
考法4 湖泊与湿地拓展分析
考法1
可持续发展与
人类活动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1.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区域区位特征、地理环境特征、人类活动与人地关系等地理环境背景。
(2)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从区域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交通、科技、市场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3)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从自然灾害、资源状况、环境问题、基础设施、经济结构、人力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来分析。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4)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①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发展农业,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发展工业,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
②发展科技,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等都依赖科技创新,即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化经营。
④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⑤促进对外开放。
⑥发展教育,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防治各种环境问题。
⑧科学防御自然灾害,建立防灾减灾体系。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农业资源 得到再生 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
综合效 益突出 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了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实现良 性循环 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
(3)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农业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1 [2023·浙江6月选考] 某城市公园引入稻鱼生态系统,将原来分割稻田的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取得了良好效益。下图为改造前后田埂和鱼道的示意图。完成(1)~(2)题。
(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
A.扩大水稻播种
B.拓展生物通道
C.保障游客安全
D.增加雨水下渗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
(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
A.扩大水稻播种 B.拓展生物通道
C.保障游客安全 D.增加雨水下渗
[解析] 读图可知,将田埂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成鱼道,并没有种植水稻,且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不属于生态作用,A错误;
修建鱼道使原本被田埂割裂的稻田连在一起,使鱼类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拓展了生物通道,B正确;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
(1)修建鱼道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 )
A.扩大水稻播种 B.拓展生物通道
C.保障游客安全 D.增加雨水下渗
用架空的木栈道修建鱼道并没有增强游客的安全性,且保障游客安全不属于生态作用,C错误;
田埂变鱼道,对于雨水下渗的影响很小,D错误。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下列地区最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的是 ( )
A.江南丘陵 B.黄土高原 C.河西走廊 D.华北平原
√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岭—淮河以南,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秦岭—淮河以北,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江南丘陵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水源充足,水稻种植面积大,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A正确;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河西走廊位于西北地区,水资源均较少,都不适合种植水稻,不适合引进稻鱼生态系统,B、C、D错误。
近年来某市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下图是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1.该工艺流程变废为宝的核心环节是 ( )
A.厨余垃圾 B.生产沼气
C.沼气发电 D.工业油脂
√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
1.该工艺流程变废为宝的核心环节是 ( )
A.厨余垃圾 B.生产沼气 C.沼气发电 D.工业油脂
[解析] 变废为宝指的是原本废弃的物品经过加工后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在这个流程中,通过厨余垃圾来生产沼气,使其发挥一定的作用,能为人类生活提供能源,因此是变废为宝的核心环节,B正确;
厨余垃圾是环节的起点,不是核心环节,A错误;
沼气发电是最终产品的用途,不是核心环节,C错误;
工业油脂是输出的结果,不是核心环节,D错误。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
2.广泛应用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对城市的主要影响是 ( )
A.解决能源问题 B.缓解交通拥挤
C.加剧用地紧张 D.改善城市环境
[解析] 该系统能产生沼气,可以提供能源,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A错误;
该系统与交通方面无关,B错误;
该系统占用土地面积较小,C错误;
通过废弃物再处理,可以减少垃圾的堆放,从而改善城市环境,D正确。
考法2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1.环境问题类试题的分析角度
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 现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于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等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
后果与 危害 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
解决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分析应对碳排放、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3.污染物跨境转移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特点及危害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污染物跨境转移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2 (8分)[2024·浙江6月选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主要的森林碳汇和碳排放国,2021年该国可再生能源仅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7%。交通运输业是该国主要的碳排放行业,物流配送成本高,碳排放量较大。近年该国制定碳减排“国家自主贡献”计划,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净零排放。
材料二 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地区略图。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简述该国森林碳汇量大的气候原因。(4分)
[答案]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植物生长快;风力弱,植物茂盛高大。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简述该国森林碳汇量大的气候原因。(4分)
[解析] 据题目要求需从气候角度回答。据图中纬度和海陆位置可知,印度尼西亚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该地纬度低,太阳辐射强,使得植物光合作用强,植物生长快,能够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热带雨林气候的水热组合条件好,且风力较弱,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热,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使得植物茂盛高大,能够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森林碳汇量大。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从岛间运输角度,简析该国物流配送碳排放量较大的原因。(4分)
[答案] 岛屿众多,运输距离远;大部分岛屿人口较少,以海运和空运为主,海空运输规模较小,能效较低;以化石能源为主,碳排放量大。
[解析]据题目要求需从岛间运输角度,回答该国物流配送碳排放量较大的原因。据图可知,印度尼西亚岛屿众多,岛与岛之间的距离较远,运输距离长,这就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从而导致碳排放量增加;该国大部分岛屿人口少,运输条件较差,距离较远,以海运和空运为主,能效低,能源消耗量大;据材料可知,该国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这也会导致碳排放量较大。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
[2024·浙江湖州等三地二模] 碳生态承载系数表示某一地区碳吸收量占全区比例与该区域碳排放量占全区比例的商。下图是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要碳源,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为碳吸收载体,研究得出的2020年重庆市碳生态承载系数分布图。完成3~4题。
3.最需要承担碳排放补偿责任的地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
[解析] 碳生态承载系数表示某一地区碳吸收量占全区比例与该区域碳排放量占全区比例的商,因此,碳生态承载系数小于1,表明碳排放量大于碳吸收量,大于1说明碳排放量小于碳吸收量。因此最需要承担碳排放补偿责任的地区是碳生态承载系数小于1的地区,读图可知,四区域中,只有丙的碳生态承载系数小于1,因此最需要承担碳排放补偿责任的地区是丙,C正确,A、B、D错误。
3.最需要承担碳排放补偿责任的地区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
4.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缓解重庆碳收支空间分布不平衡现象,应 ( )
①扩大中小城镇建设用地
②发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发展技术密集产业
③提高绿色清洁能源占比
④保护东部碳汇资源,减少生态产品的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解析] 扩大中小城镇建设用地会增加碳源,不利于实现碳中和,①错误;
技术密集产业的碳排放较少,因此发挥中心城区人才优势发展技术密集产业可以减少碳排放,②正确;
提高绿色清洁能源占比可以减少碳排放,③正确;
重庆碳收支空间分布不平衡现象表现在东部收大于支而西部收小于支,因此应重点保护西部碳汇资源,减少生态产品的开发,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考法3
生态破坏与修复措施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1.分析生态破坏问题成因
2.分析生态破坏问题治理措施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3.区域生态破坏类试题的分析角度
(1)常见生态破坏问题的成因分析
①水土流失与荒漠化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湿地萎缩与森林破坏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常见生态破坏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3 (13分)[2024·浙江6月选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滦河三角洲潟湖—沙坝海岸是由滨岸沙坝与其内侧的潟湖和陆域海岸组成,曹妃甸岛原为该海岸滨岸沙坝中的沙岛。2003年对曹妃甸岛以北的浅海滩涂(潟湖)实施围海造陆工程,在带来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周边海区潮流等环境产生影响,改变了自然岸线形态特征,挤占了生态空间。近年来部分岸线实施了生态修复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材料二 图(a)为曹妃甸围海造陆工程范围示意图。图(b)为岸线(海堤和岸滩)生态修复项目设计示意图。
(a)
(b)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分析围海造陆工程对潟湖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7分)
[答案] 围海占用;潮流减弱,淤积增加,潟湖萎缩;潟湖内纳潮量减少,水体交换能力减弱,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退化。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解析] 据材料二图(a)可知,围海占用潟湖水域空间,减少了潟湖的面积;围海造陆工程使得潮流减弱,淤积增加,潟湖萎缩;进而导致潟湖内纳潮量减少,使得潟湖与海洋的水体交换能力减弱,水质下降;围海造陆工程破坏了潟湖的生态空间,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弱,生态功能退化,进而破坏了原有海岸的生态平衡,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列举评估岸线生态修复效果的主要指标。(6分)
[答案] 岸线修复:修复海岸线长度、滨海湿地面积、岸线形态(地形)、沉积物类型及分布。(任答两点)
环境及生境:物种多样性、滨海湿地水质、湿地植被面积(种类)、湿地生物种类(密度)、植物成活率、植被覆盖率、外来物种数量和种类。(任答四点)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解析] 据材料二图(b)可知,图中生态修复包含平均最高潮位和平均最低潮位,说明评估岸线生态修复效果的主要指标有岸线修复方面,其包括修复海岸线长度、滨海湿地面积、岸线形态(地形)、沉积物类型及分布等,这样可以观察岸线是否受到侵蚀或淤积,评估修复措施对维持岸线稳定的效果。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据图中植物种植、潮间带生境营造以及堤顶和堤脚植物等,可知评估岸线生态修复效果的主要指标还有环境及生境,包括物种多样性、滨海湿地水质、湿地植被面积(种类)、湿地生物种类(密度)、植物成活率、植被覆盖率、外来物种数量和种类,这样可以反映岸线植被恢复的情况,体现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稳定性。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库是利用仪器设备控制贮藏环境,长期贮存作物种质的仓库,又称基因库。某集团综合近30年保护、引种、驯化、开发沙漠种质资源的基础,在国家林业局、科技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支持下,2015年在库布齐沙漠地区建成了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种质资源库。完成5~6题。
5.库布齐种质资源库重点保护的种质资源是 ( )
A.濒危沙生植物 B.耐寒植物
C.沙生乔木 D.水生植物
[解析] 库布齐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濒危沙生植物是其重点保护的种质资源,A正确。
√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6.库布齐种质资源库的科研成果进行了生态技术输出。其生态技术输出的重点地区可能是( )
A.新疆塔里木生态修复工程 B.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工程
C.吉林长白山生态修复工程 D.贵州喀斯特生态修复工程
[解析] 由材料可知,库布齐种质资源库主要是研究“保护、引种、驯化、开发沙漠种质资源”的相关技术,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库布齐种质资源库的技术研究可以为其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持,A正确。
√
考法4
湖泊与湿地拓展分析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1.湖泊的盐度变化
(1)变咸——水变少、盐增多
“水变少”——淡水补给量少(降水少、径流汇入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气候变暖、风力强劲)。
“盐变多”——盐分不断累积(海水渗入)。
(2)变淡——水变多、盐减少
“水变多”——淡水补给量多(降水多、径流汇入多)。
“盐变少”——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杭州西湖);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盐分来源减少。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综合分析湖泊的效应
调蓄作用 湖泊在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调节下游河段流量
大湖效应 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湖陆风 受湖泊与湖岸的热力差异的影响,白天风从湖泊吹向岸边,湖泊水位中间低,四周高;夜间风从岸边吹向湖泊,湖泊水位中间高,四周低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调节气候 湖泊可影响局地气候,增加湿度、增加风速(摩擦力小)和减小温差等
保护生物 多样性 湖区生物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突出
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旅游开发和开展航运等
(续表)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3.湖泊湿地萎缩的分析思路
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2)内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4.湿地的价值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5.沼泽湿地成因的分析方法
湿地的形成原因一般从水分的补给(降水量、冰雪融水等)和水分流失(蒸发、下渗、排水等)两个大方面分析,强调补给量大于水分流失量。如下图所示:
沼泽的成因关键是“来水”多、“去水”少。“来水”主要有降水、径流注入两个途径,“去水”主要有径流流出、蒸发、下渗三个途径。
关键点拨
返回目录
6.湿地破坏造成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例4 [2023·浙江6月选考]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是个重要的固碳举措。下图为湖泊湿地碳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1)植物多样性增加对湖泊湿地固碳作用的影响是 ( )
A.土壤碳含量降低 B.根系吸碳量减少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解析] 植物多样性增加将增强光合作用,植物碳库的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含量升高,A错误;
植物根系可吸收水、有机质、无机盐,不能吸收碳,B错误;
植物多样性增加,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多,碳净排放量降低,C正确;
植物多样性增加,微生物活性增强,D错误。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解析] 湖滨植物有净化水质、增加生物多样性、释氧吸碳等作用,减少湖滨植物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A错误;
外来生物往往因缺少天敌,可能疯狂繁殖,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B错误;
降低湖面水位,水体减少,水体生态功能降低,不利于湖泊湿地生态修复,C错误;
√
典例分析
返回目录
(2)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 ( )
A.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
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借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把较浅湿地的淤泥挖掘并堆放到地势较高的地方,建设生态缓冲岛,使湿地容量增大,水体增多,同时形成水生和陆生植被,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和稳定,从而起到生态修复作用,D正确。
√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2024·浙江嘉兴二模] 北京的汉石桥湿地在维护自然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气候变化,该湿地出现了生态问题,近年来采取了恢复生态等措施,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下图为该湿地2005和2020年生态服务价值(单位:亿元)统计图。完成7~8题。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7.生态服务价值中的净化环境属于 ( )
A.供给服务 B.调节服务
C.科研服务 D.文化服务
[解析] 生态服务价值中的净化环境可以调节环境中污染物的数量,属于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B正确;
供给功能是指生态系统生产或提供产品的功能,如提供食物、水、原始材料等,科研服务不是生态服务价值,文化功能是指人们通过精神感受、知识获取、主观印象、休闲娱乐和美学体验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非物质利益,A、C、D错误。
√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8.与2005年相比,2020年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发生明显变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保护候鸟 B.控制人口增长 C.退耕还湿 D.完善水利设施
[解析] 与2005年相比,2020年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中土壤保持、维持养分循环、生物多样性和气体调节四项增加明显,主要是通过退耕还湿,增加了湿地的面积,增强了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C正确、A、B、D错误。
√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9. (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汤逊湖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是国内最大的城中湖,是武汉市的备用水源地。汤逊湖水系属于典型的平原区浅水湖泊。汤逊湖湖泊群周边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产业园与开发区的快速建设以及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使汤逊湖湖泊群出现了严重的水环境问题,武汉市提出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通过引江济湖和湖湖连贯,将“死水”变“活水”,恢复汤逊湖湖泊群的水生态环境。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材料二 下图为汤逊湖水系连通工程示意图。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1)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角度,说明水质恶化对汤逊湖的影响。(8分)
[答案] 加剧了水资源和渔业资源的短缺,损害了汤逊湖的供给服务功能;湖泊净化水质的能力降低,损害了汤逊湖的调节服务功能;环境恶化,降低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损害了汤逊湖的文化服务功能;湖边芦苇等植被大量减少,生物栖息地受到影响,损害了湖泊的支撑服务功能。
[解析]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撑服务等方面。供给服务主要是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与物质需求。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汤逊湖是武汉市的备用水源地,可以为武汉市提供淡水资源,作为鱼类等水生动物的栖息地,可以为武汉市民提供渔业资源,水质恶化后,供水功能弱化,渔业资源减少;汤逊湖能够调节气温、净化空气、容纳和降解人类排放的废弃物等,水质恶化后,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的功能变化不大,净化水质的功能下降,影响湖泊的调节服务功能;汤逊湖作为国内最大的城中湖,可供市民闲暇时休憩、游玩,水质恶化后,湖水质量下降,影响人们的精神享受,破坏湖泊的文化服务功能;汤逊湖作为众多水生生物的栖息地,水质恶化后,栖息地受到破坏,支撑服务功能受影响。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2)结合材料分析,汤逊湖水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3分)
[答案] 城市发展,建筑、工业用地面积增加,围湖造田使得湖泊面积缩小,水系割裂,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位于城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排放过多,超过湖水的自净能力;水产养殖业发展,湖泊营养物质过剩,加重水污染。
[解析] 水污染的原因可以由污染的概念入手,从污染源的排放、湖泊的自净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产业园与开发区的快速建设侵占湖泊,使湖泊面积减小,自净能力下降;产业园与开发区建成后,工业快速发展,排放的污染物超过了湖泊的自净能力;水产养殖的迅猛发展导致投入湖泊的饲料增多,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增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加重了水污染。
返回目录
拓展训练
(3)连通工程完成后,汤逊湖生物多样性明显好转,分析其原因。(4分)
[答案] 连通工程完成后,汤逊湖与外界水体交换增加,流动性增强,水质变好,适宜生物生存;连通工程增强了汤逊湖与其他湖体的联系,使得原来碎片化的栖息地联系起来,更适宜繁衍生息,所以生物多样性明显好转。
[解析] 连通工程完成后,“通过引江济湖和湖湖连贯”使得汤逊湖水量增大,而且将“死水”变成了“活水”,湖泊水流通性变好,水体交换增加,自净能力增强,水质变好,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连通工程完成后,随着水量增加与湖湖连贯,栖息地面积增加,原来碎片化的栖息地连成一片,改善了栖息地的环境,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与其他水体连通后,其他湖泊的水生动物得以进入,增加了汤逊湖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