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1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12 09:1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
A.朝鲜 鲜明 鲜为人知 B.劳累 累赘 日积月累
C.切开 切菜 切水果 D.便宜 方便 大腹便便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
A.蒌蒿满地芦芽短(嫩芽) B.小溪泛尽却山行(尽头)
C.田中有株(一棵树) D.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华山)
3.下列选项不是我国四大发明的是(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轮子 D.火药
4.下列诗句跟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D.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根据语段选择动作流程图,正确的是(  )
奶奶先把干净的箬竹叶泡软,再把箬竹叶卷成漏斗形状,然后在中间放进糯米和拌好的馅料,用手把米压紧,再把箬竹叶折好,最后扎上细绳。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A.泡→卷→放→压→折→扎
B.泡→卷→拌→压→折→扎
C.泡→卷→放→扎→折→压
D.洗→卷→拌→压→折→扎
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是指( )
A.王维 B.王维的哥哥 C.王维的弟弟 D.王维的哥哥和弟弟
二、填空题
7.读句子,看拼音,写字词,并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古代过年也是很热闹的,人们会在门上悬挂táo fú( ),有的人家会趁着jiā jié( )到来,去买上几坛屠(tú zhě)苏(sū shū)jiǔ( ),邀请xiōng dì( )亲友痛饮几杯。
8.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举”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举”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向上抬,向上托;②动作行为;③发起,兴起;④推选,推荐;⑤全。请你据此为下列的“举”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荐举( ) 举国( ) 举办( ) 举重( ) 一举一动( )
9.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断魂”指 的样子。这表达了行人 的心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情,是因为 。
(2)古代有很多描写雨的诗句,请你搜集一两句,反复朗读背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语言表达
10.中国传统节日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但是目前有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如愚人节、圣诞节、万圣节等,对这样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一下吧!再把你喜欢的、有意思的传统节日介绍给大家吧!
我的看法:
原因: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
印刷术的发明
①唐朝时期,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但这种印刷方法的缺点非常多。印书前每页都要先刻版,一本书要花上几年时间才能刻完。另外,要占用许多房屋来存放书版。由于存放时间较长,还要防止虫蛀鼠咬、受潮变形。
②后来,宋代毕昇(shēng)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先制成单字的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这样省工又省时,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11.第①自然段围绕“ ”这个中心,从 、 、 这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12.根据第②自然段,补全下面的活字印刷流程。
制成单字的字模→ → →把字模拆出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班造伞
①很久以前,还没有伞。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亭子。亭子的顶是尖尖的,四面用几根柱子撑住。雨来了,或是被太阳晒得难受了,行人可以在亭子里躲一躲,歇一歇,喘口气儿。
②可是鲁班想,要是雨下个不停,那该怎么办呢?行人不能总待在亭子里不走啊。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亭子做得轻轻巧巧的呢?
③一天,天气热极了,鲁班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片荷叶。鲁班问他们:“你们为什么顶着荷叶呢?”小孩子七嘴八舌地说:“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④鲁班拿过一片荷叶,仔细地瞧了又瞧。荷叶圆圆的,上面有许多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巧,又凉快。
⑤鲁班的心里一下亮堂起来。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一个架子;又找了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上。□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喊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阳□又很轻巧□
⑥后来,他又把它改成了可以活动的:用的时候,就把它撑开;用不着时,就把它收拢。这就是最早的伞。
13.在文中的“□”里加上标点符号。
14.用“○”圈出表示鲁班造伞时的动作的词语。
15.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它把______比作______。
16.很久以前,鲁班和木匠为大家建了许多 ,大家可以在里面躲雨、遮阳。但是,鲁班想把亭子做得更 。一天,他看见 ,受到了启发。回家后,他把 劈成细条,扎成 ;又找来一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架子上。鲁班造的 ,既 又 。
五、书面表达
17.我会写作文 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
提示:可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节日里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还可以写自己的心情或感受。
要求: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中心突出;不少于300字。
《第3单元常考易错检测卷-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C C C D A A
1.C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字音。
A.读xiǎn/xiān/xiǎn;
B.读lèi/léi/lěi;
C.都读qiē;
D.读pián/biàn/pián。
故选C。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A.“蒌蒿满地芦芽短”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意思: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芽:嫩芽。
B.“小溪泛尽却山行”出自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意思: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尽:尽头。
C.“田中有株”出自先秦韩非子的《守株待兔》,意思: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株:树桩。
D.《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意思:指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作者思念在华山以东(今山西)的亲人。山:华山。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我国四大发明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的说法,源自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选C。
4.D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以及节日的掌握。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全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意思是: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本诗描写的是清明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本诗描写的是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C.“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出自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全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本诗描写的是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的传统盛大节日。
D.“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意思: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这首诗刻画了一派初春的景象,抒发作者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故选项为D。
5.A
【详解】本题考查了概括段意或层意。
要想概括好一段文章的段意,首先要对文段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读懂这段话的内容,抓住要点进行概括。
结合包粽子的程序,先是泡箬叶,然后是卷成漏斗形状,紧接着是放进糯米和拌好的馅料,然后是把米压紧,最后是扎上细绳。动作流程图是:泡一卷一放一压一扎。选:A。
6.A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理解。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黄少一人”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该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这里的“一人”指的是王维自己。
7.桃符 佳节 tú sū 酒 兄弟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音节。
解答本题,首先要读一读拼音,然后写出对应的词语,写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是否写正确,书写时要注意规范和美观。
书写时注意“桃、符、酒、弟”的正确写法。
屠苏:tú sū,1.草名。2.即罘罳。3.平屋:茅庵。4.帽名。有檐,形状似屋。5.亦作屠酥。药酒名。古代汉族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屠苏酒。
8. J ju 、 8/八 ④ ⑤ ③ ① ②
【详解】本题考查查字典和多义字。
“举”的音节是“ju”,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的大写字母是声母,故“举”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是“J”。“举”的笔顺是:点,点,撇,横,撇,捺,横,横,竖。“举”是上下结构的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再查八画。
荐举:介绍;推荐。“举”:推选,推荐。故选④。
举国:全国。“举”:全。故选⑤。
举办:主办;办理。“举”:发起、发动。故选③。
举重:是以举起的杠铃重量为胜负依据的体育运动。“举”:向上抬,向上托。故选①。
一举一动:指人的每一个动作。“举”:动作行为。故选②。
9.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凄迷纷乱 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赶上细雨纷纷 春衫尽湿,触景伤怀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详解】本题考查古诗赏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唐代杜牧的《清明》。解释: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赏析:此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清明时节,春雨纷纷,突出春雨朦胧的意境;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更能感到心境凄迷纷乱。
(1)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2)写出描写雨的诗句即可。
示例: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10. 目前许多年轻人热衷于过洋节的行为,我认为不妥。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弘扬。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把传统节日作为我们的重要节日,对于一些洋节可以简单了解一下,但不可以盲目热衷。我最喜欢的节日是端午节,端午节是一个集美食、文化、亲情和历史于一体的节日。端午节期间,我可以品尝到美味的粽子,可以观看或参与赛龙舟等有趣活动,还可以了解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材料,明确交际的内容。本题中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支持或反对过洋节均可。然后结合传统节日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组织语言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写出自己的真实看法即可。然后介绍自己喜欢的节日。注意语句通顺,有条理。
如:我的看法:我不反对过洋节,但不盲目热衷。
原因: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对于外国文化一向都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由于全球化,文化交流也是一样,各种各样的文化传进中国。这正是考验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勇敢地去吸收其中一些有意义的节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
我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11. 雕版印刷的缺点非常多 刻版时间长 书版存放占地方 书版存放过程耗费精力 12. 按稿件挑选单字 排列单字,涂墨印刷
【导语】这篇文章介绍了印刷术的发展,从唐代的雕版印刷到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文章通过对两种印刷方法的比较,突出了活字印刷的优越性。文章结构清晰,首先说明了雕版印刷的缺点,如刻版耗时久、占用大量存储空间等,然后介绍了毕昇活字印刷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显得有理有据,层次分明。整体叙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生动地展现了印刷术从手工到机械的进步过程。
11.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第①段“唐朝时期,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但这种印刷方法的缺点非常多”可知,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雕版印刷方法的缺点非常多”这个句子来展开叙述的,所以这就是该自然段的中心。
“印书前每页都要先刻版,一本书要花上几年时间才能刻完”,这里通过“花上几年时间才能刻完”体现出雕版印刷刻版时间长的缺点;“另外,要占用许多房屋来存放书版”,很明显说明了雕版印刷占用空间大的问题;“由于存放时间较长,还要防止虫蛀鼠咬、受潮变形”,表明了雕版印刷在存放书版时存在易损坏的缺点。所以是从刻版时间长、占用空间大、易损坏这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的。
12.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概括。
从第②段“他先制成单字的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可知,在制成单字的字模之后,接下来的步骤是“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挑选出单字后,接着是“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最后是印完后“把字模拆出”。
13.“ , !” ,“ , 。” 14.找 劈 扎 找 剪 蒙 15.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 太阳 大火轮 16. 亭子 小 小孩子头上顶着荷叶 竹子 架子 羊皮伞 能挡风遮雨 很轻巧
【导语】这篇文章讲述鲁班造伞的故事。开篇介绍造伞背景,鲁班先造亭供人躲雨遮阳。受小孩顶荷叶启发,经找材、加工等步骤造出能挡雨遮阳的物件,后改成可活动的伞。故事体现了鲁班善于观察、思考和创新,语言简洁,通过动作描写展现鲁班造伞过程,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
1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好啦,好啦”是鲁班说的话,所以要用引号引起来,“好啦”之间短暂停顿,用逗号,“好啦”表达他兴奋的心情,用感叹号加强语气;“他高兴地喊起来”提示语在中间,后面用逗号;“这东西既能挡雨遮阳,又很轻巧”同样是鲁班说的话,用引号引起来,句中短暂停顿用逗号,陈述说完用句号。
故加上标点符号后为:“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喊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阳,又很轻巧。”
14.本题考查找关键词。
第⑤段“找了一根竹子”,这里的“找”表明鲁班开始为制作类似能挡雨遮阳的东西去获取材料,是制作过程的第一步。“劈成许多细条”也在第⑤段,“劈”这个动作是对找到的竹子进行加工处理,把竹子变成制作所需的细条,这是将原材料转化为可用部件的重要步骤。从第⑤段“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一个架子”可知,“扎”表示鲁班把劈好的细条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架子,这个架子是制作物品的基本框架结构,是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第⑤段“又找了一块羊皮”中的“找”,说明鲁班继续为制作物品寻找合适的材料,以进一步完善这个物品。“把它剪得圆圆的”在第⑤段,“剪”是对找到的羊皮进行裁剪,使其形状符合制作的要求,是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的动作。“蒙在竹架上”出自第⑤段,“蒙”生动地描绘了鲁班把剪好的羊皮覆盖在已经扎好的竹架上,完成了这个物品的初步形态制作,是使物品成型的重要一步。故“找”“劈”“扎”“找”“剪”“蒙”都是表示鲁班造伞时的动作的词。
15.本题考查找比喻句。
文中的比喻句在第③段“太阳像个大火轮,我们头上顶着荷叶,就不怕晒了”,这句话把“太阳”比作“大火轮”。通过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太阳的炎热和形状,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当时天气的酷热。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①段“著名的工匠鲁班和几个木匠一起在路边造了许多亭子”。可知很久以前,鲁班和木匠为大家建了许多亭子。第②段“要是能把亭子做得很小,让大家带在身上,该多好啊”。可知鲁班想把亭子做得更小。第③段“一天,天气热极了,鲁班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片荷叶”。可知他看见许多小孩子在荷塘边玩,每个孩子的头上都顶着一片荷叶,受到了启发。第⑤段“他赶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一个架子”。可知回家后,他把竹子劈成细条,扎成架子。第⑤段“好啦好啦,他高兴地喊起来,这东西既能挡雨遮阳,又很轻巧”。可知鲁班造的羊皮伞,既能挡雨遮阳又很轻巧。
17.例文:
春节,家的味道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心中,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温馨的节日,每至春节一家人其乐融融,共度美好时光。
春节前夕,家里便忙碌起来。爸爸负责张贴春联,我总会在一旁帮忙递胶水,看着那喜庆的春联一点点贴上,年味也愈发浓郁,妈妈和奶奶则在厨房里大展身手,准备各种美食。炸丸子的“滋滋滋”的声音,炖排骨的香气,让我垂涎欲滴。
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佳肴,每一道都饱含着家人的心意,大家举杯欢庆,欢声笑语回荡在房间里。饭后,我们一起守岁,看着春节联欢晚会,讨论着精彩的节目,零点的钟声敲响,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城市。
大年初一,我们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每到一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祝福我们健康成长,孩子则聚在一起嬉笑玩耍,分享了新年的喜悦。
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是传递亲情和温暖的纽带,它让我感受到了家的味道,那是一种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忘怀的幸福。在这个充满希望的节日里,我期待着新的一年一家人依旧和和美美,幸福安康!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明确题目要围绕着传统节日的写作,可以写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既可以写过节的过程,像准备工作、庆祝活动等,也可以讲述节日中难忘的故事,还可以阐述自己在节日中的心情感受,题目自拟。
二、立意。
通过讲述自家过节的情景,展现节日的团圆欢乐的氛围,表达对节日的喜爱以及对家庭亲情的珍视。
三、写作思路。
开头:开门见山或修辞式开篇,点明要写的传统节日是哪个节日。
中间:可以按照选定的顺序,具体写一写你在这个节日中发生的事情,可以适当加入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将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结尾:升华主题,强调节日对自己的意义,表达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